自古以來,泰州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儒風之盛,素冠淮南。今天,我們走進名人故居、名勝名園,在那一副副楹聯中感受泰州重教尚文的風氣,領略泰州人傳統文化的中和之美。
「梅因近水花先發,亭為懷人境自高」,這是梅蘭芳紀念館中梅亭的一副楹聯,由中國書協理事、浙江省書協主席鮑賢倫先生題寫。
梅亭,又叫「梅蘭芳紀念亭」,亭名由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這方五角亭從平面到柱礎、柱、梁、枋、藻井、瓦件都以梅花形式表現,特別是簷下的掛落為雙梅交合,寓意深刻。梅亭上下內外共刻有梅花圖案千餘朵。亭內五幅浮雕,刻畫的是梅先生的經典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洛神》。亭中懸掛梅花宮燈,製作精美,色澤鮮豔。整體造型與這幅楹聯相得益彰。「鳳墩留勝跡,湖水挹清芬」是梅蘭芳紀念館大門上的一副楹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書寫。
短短十個字,生動刻畫了梅紀館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梅紀館所處之地,史稱「鳳凰墩」,是鳳凰棲息之地,三面環水,地勢高敞。泰州人選擇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建造「梅蘭芳紀念館」,體現了家鄉人民對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勳貴蓋當朝,翰墨挹海內」,這是桃園「孔尚任舊居」陳庵大門上的一副楹聯。
據清末泰州學者夏荃《退庵筆記·卷二》「陳氏四聯捷」一文記載,「陳氏一門自明成化至清嘉慶共八進士,明代乃陳相、陳汲、陳應詔、陳應芳。」陳氏一門四進士,無疑是泰州乃至東南望族。而其庵堂楹聯由徐達十世孫、魏國公徐弘基撰聯、董其昌書寫,足見陳氏家族歷史地位之重。
「新書遠寄桃花扇,舊院長關燕子樓」,是陳庵後院怡園之內的一副楹聯,語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齣戲「寄扇」。楹聯由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先生之子、當代著名書法家吳歡所書。
這副楹聯寫盡了園中美景。300餘年前,孔尚任在陳庵寫下《桃花扇》和百餘篇詩文,而那粉墨油彩的戲曲基因,早已深植於泰州人的血脈。為了這份跨越數百年的緣分,泰州人在南城河邊修建了這座以桃為名的公園。每年春天,探春、青玉、元春等次第開放。開時,雲蒸霞蔚;落時,亂紅繽紛。花樹下、小橋旁、亭榭中、草坪上,閃爍著的,是戲曲票友的身影。「大地春深,霞蔚雲蒸連廣宇;名園日涉,花團錦簇擁三峰」,這副楹聯懸掛於喬園西門,由邑人汪秉性老所撰。
喬園是隱匿於泰州市井繁華深處的幽絕勝境,享有「淮左第一園」之名。喬園前身為明代陳鳶舊居。萬曆年間,其孫太僕少卿陳應芳倚宅建園,取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句意,冠名日涉園。古建築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於1977年來日涉園考察時,認為該園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私家園林」。
「花柳無私,一境天留供逆旅;滄桑幾易,三峰石在迓歸人」,這是已故鄉賢王退齋先生為喬園大門撰寫的楹聯。
清康熙初年,該園轉給田氏。雍正年間,轉歸高鳳翥。嘉慶年間,高鳳翥多方購得石筍三支置於園內,因將園名改為三峰園,時有皆綠山房、數魚亭、囊雲洞、山響草堂、寄傲堂、松吹閣、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韻軒、來青閣、萊慶堂、蕉雨軒、文桂舫和石林別徑等十四景,並佔有大片住宅。太平軍佔領揚州後,兩淮鹽政機構從揚州遷至泰州。兩淮鹽運使喬松年買下該園,因稱喬園。「千載弦歌廣栽桃李梅 百年鼎革共仰棟梁材」,這是安定書院的一幅楹聯。由著名書法家朱天曙書寫。安定書院是為紀念宋代易學先驅、著名教育家胡瑗而建。之所以稱「安定書院」,是因為胡瑗祖籍在陝西安定堡。歷史上,江浙一帶著名的安定書院有三所,即泰州安定書院、揚州安定書院、湖州安定祠。這三所書院以泰州安定書院影響最大,胡瑗的「明體達用」思想便是在這裡確定。
安定書院內還有一副楹聯,為「治平賴上儒體用兼備,教化依鼻祖身心俱尊」。一語道出胡瑗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胡瑗登堂講學幾十年,培養出一大批各式各樣的治國安邦人才。如錢公輔、範純仁長於政事,孫覺長於《春秋》,滕元發、錢藻長於文藝。太學學生分配給開封府參加科舉考試的名額中,他的弟子就佔了300多;禮部貢士,他的弟子常佔一半。
鹽丁出身的王艮幼時讀過四年鄉墊,後因科舉無望,輟學從商,但仍自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三十二歲開始教書,三十八歲時拜王陽明為師,後又協助講學,四十四歲至五十二歲,多次來泰州安定書院、立誠社學等處講學。他的弟子既有中、 高級官員,也有樵夫、灶夫、農民。著名思想家李贄、戲劇家湯顯祖等都是他的再傳弟子。
「樂學重光,往學開來學,世世被春暖至教;崇儒再振,後儒繼前儒,人人欣道脈流芳」,這是泰州明代名士顧夢騏在萬曆年間興建崇儒祠時所題。王艮的哲學思想是:「百姓日用即道」及「淮南格物」學說。他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強調人的主體性,又將這種主體學說廣泛傳播於平民百姓之中,影響十分巨大,是明代中葉以後著名的啟蒙思想家。這副楹聯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王艮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座高大的重簷歇山式牌坊坐南朝北立於街口,坊額鑲著「老街」二字,坊柱上掛有對聯:趙樸初詞雲,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林散之書曰,漢唐古郡,淮海名區。泰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這副楹聯中一語道盡。觸摸老街斑駁的石巷肌理,放眼鱗次櫛比的老店新鋪,仿佛重回那商賈雲集的盛世宋唐。依城河而建的老街是泰州的非遺聚集地。老行當在此延續,老手藝在此復活,草爐燒餅、魚湯麵、煮乾絲……你可以在這裡品嘗到泰州特色早茶,感受水城慢生活。夜遊、夜購、夜食、夜娛,是泰州這座「水天堂·夜遊城」中不可錯過的夜生活。
短短對聯
彰顯文脈綿長
寥寥儷辭
凝聚哲思深邃
優秀的楹聯文化
讓千年水城
門楣生輝
點和
發布君陪伴你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