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織田信長總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明智光秀。是的,作為一名資深武士,光秀的光芒離不開信長的信任。然而一句「敵在本能寺」徹底斬斷了光秀對信長最後一絲敬意。
戰國時代下克上的例子不少,但本能寺之變無疑是最為突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知道,如果沒有信長的賞識和信任,光秀可能還是一名落魄武士,更別說躋身織田重臣行列成為一方諸侯。只能說這一切是太意外了,一個是信守武士精神幾乎沒有缺點的臣子,一個是性格多疑善變戒備的天下人,看似幾無可能的事在本能寺竟成了事實。
對於光秀為何叛變歷來沒有定論,保皇說,野心說,報復說各種論調充斥其間。不妨看看光秀的軌跡,一個年近不惑之年的落魄武士一心想有一番作為,但每每遇到的卻是些扶不起或者是根本看不上自己的主,這種鬱悶與眾多在現實生活中受挫而暢遊遊戲世界的玩家應該有些許相似。在似乎註定要平凡中蹉跎一生卻不料柳暗花明又一村,光秀遇到了懂他的信長,豈不正是明主降世。於是乎,感恩成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內心世界的獨白,但他的感恩並不代表你作為主公就可以肆意的羞辱,畢竟伴隨著這明主的不斷高升作為臣子的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滿足。
這就好比是一個青年人在基層工作中屢次碰壁時突然遇到了一位貴人老總提攜當了主管,那前期自然是感恩戴德激情滿滿鬥志昂揚,然後做了部門經理擔當一面,後來榮升公司副總成為公司中流砥柱。
但這位當老總的貴人有點家長制,時不時的會敲打一下,搞得這位已經中年的副總在他面前如同公司小卒一般總有些抹不開老臉,這個時候那感恩就慢慢的開始消退,而不滿甚至反感則與日俱增。人在獲得基本的生存需求後總是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這位老總卻忽視了此時他和這位副總之間的間距其實已經縮小到需要考慮這些需求的時候了。於是剩下來的也無非是等來這位副總的離職信或者是不辭而別甚至是逼宮。
信長的一生大放光彩,在現代人的眼中他的閃耀程度讓同時期的諸多豪傑黯然失色。即便是同為戰國三傑的秀吉和家康,相比之下也遜色不少,一個是一手提拔的頭馬,一個是名為盟友行為家臣的鐵桿小弟。如果沒有明智光秀的叛變,那會對日本的歷史走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因為本能寺之變,信長自殺,而不願獨自逃走的信忠最終也因錯失良機步其父後塵,一瞬間織田家失去了最重要的兩位核心人物,於是曾經看似觸手可及的變成了遙遙無期,留給後人的只有感慨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