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歷年高考文言文的分析,發現對文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言」上,重點考查的是考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以及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對於文章本身也只是通曉大意,能簡單的判別選項與文章內容是否有出入,而對文章所蘊藏的深層思想及其感情,在當時社會以及現代社會價值方面,幾乎沒有涉及到,甚至是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如此一來高考文言文被膚淺化,考生在對「言」進行過多關注時,作為歷經滄桑沉澱下來的精華的「文」部分被悄無聲息地淡化。文言文被當成是一種語言工具,存在於生活中,考生無暇思考經典文化背後的智慧與魅力,在對文言中的「理性知識」過度認識時,「感性知識」的認識極度匿乏,為此,筆者從「感性知識」出發,重點討論其中的文言情感和價值觀。
文言文閱讀的情感
高考文言文考試對考生情感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目的是讓學生在以後人生道路上能夠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態度去生活,它的終極目是人的生存、發展和成長。根據上文的所作的統計和研究,自2007-2016年以來高考語文全國卷I中的選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且以人物傳記為主,筆者通過對比這十年間選文中人物故事,發現選文的主導情感主要有愛國情和民族情兩大類。在這兩大情感的引導下,所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
自古愛國情感與民族情感都是相互滲透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選文在體現主人公愛國情感時,既兼顧了國家、以國家利益為首時,也兼顧了整個民族利益。選文中的主人公大多以忠誠廉潔、正直無私、勇敢無畏、文治武功等形象出現在考生面前,而這些優秀品質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主人公在民族精神的影響下,愛國親民。
比如2013年全國卷中的馬文升,政績卓邂為人正直、處事嚴明、直言進諫、盡心軍事、救助災民關注民生、文武全才等,在他施展個人才華,實現人生抱負的過程中,於國家他貢獻了一己之力,於人民他救民於水火。在這個過程中,馬文升除了個人需求外,更多的是滿腔愛國情、民族情的支撐。在考試中,通過文字信息將傳統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懷傳遞給考生,以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但就文言文選文本身傳遞的情感而言,還太過單一,十年間的考題情感一成不變,這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而且還有假大空之嫌,過多於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且就與考生現實生活而言,未能關注考生現階段的切實需要,試題與考生實際生活近乎脫節。在選材過程中,應多方面獵取,拓寬考生情感視野。
文言文閱讀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體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重視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和諧統一。它與上文中提到的情感也是有密切聯繫的,個體情感中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而所持有的價值傾向也同樣包含著相應情感。不管人們對某事物有什麼情感反應,內在的價值觀念它始終發揮著潛在的影響作用。結合上文提到的愛國情和民族情,本文重點探討個人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人文價值觀三者在文言文閱讀中的體現。
(1)個人價值觀
近十年的文言文選文都是以人物傳記為主,其中主人公形象凸出,是為考生學習的典型,其中凸顯出的形象是其中心人物個人價值觀集中體現,除了主流的愛國價值觀外,筆者還對文中其他具體的價值觀進行了分類整理,具體如圖所示:
根據圖1,選文中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方面,即主流的愛國愛民方面以及忠正廉潔、格盡職守、仁義孝順、勤儉自強、團結友善等其他五個方面。總體來說是以愛國愛民為主,其他五個方面輔之。筆者通過比較發現,這與現今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個人層面的價值觀(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比較貼合,由此可見古今個人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雖歷經滄桑,但本質未變。
(2)社會價值觀
社會型價值觀,重在利他性,文章從高考文言文本身對社會其它成員作用影響來進行討論。首先是對他人的影響,考生通過對高考文言文典型人物的認識和典型品質、優秀思想的學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以文言中的人物為典範,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與人和睦友善地相處。其次是對社會群體而言,高考是為社會預選出合格的優秀公民,讓其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最後以造福社會。
考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思想境界和個人修為將會影響著整個社會群體,為此高考文言文中要將積極正面的精神傳遞給考生,以期讓他們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做一個大有益於社會的人。最後是對整個國家而言,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也是每一個祖國兒女都應具備的道德操守。考生通過對文言人物忠君愛國精神的理解和學習,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古代的愛國情移至今日,使得學生從思想上更忠於國家,外化到行為上也以國家榮辱利益為堅守準則。
(3)人文價值觀
人文價值觀即是以尊重人性為文化背景的價值觀,它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人文」與「價值觀」的新組合。放置高考中,人文價值觀的重心在於對考生的尊重與關懷。文章接下來重點從關懷與尊重兩方面進行論述。對考生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當下和未來發展的這兩大方面。
首先,最直接的是對考生當前實際的關照,比如關照考生目前的文言文水平,在文言文取材方面,選擇一些情節簡單、易懂的人文傳記類文章;在篇幅長短方面,也比較貼合考生日常所學習的文章篇幅;在考題的數量上,近十年始終保持在4個,使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文言考題;在主客觀題的設置上,以客觀題為主,且都是選擇題,這就降低了考題難度,兼顧了考生現有文言水平。
此外還有考查的能力層級等方面。還有是對考生當前才智的關懷,文言文所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詞意、句意、文意的理解上,這些知識或為大綱所要求,或為平日教學目標所要求,都是考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繫,可以完成的答題的。且這些知識點遵循「例子在課外,答案在課內」的原則,使得考生更易作答。
除了上述兩方面的關懷外,文言試題中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對考生德行教化以及審美提升等方面。再次是對考生將來發展的關照,主要集中在考生個人價值以及理想的實現上。文言文中的人物為考生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物以及如何發展提供了可為借鑑的原型。
在對考生尊重方面,與其他自主命題省份以及臺灣高考文言文閱讀相比,全國卷I做得還不夠好,其中客觀題太多,主觀題太少且形式也較為單一,語文學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較為靈活了,設置過多的客觀題會束縛考生思想,以及限制考生發表觀點看法的自由,這就需要全國卷I中加大考題的主觀性和靈活性,充分實現對考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