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吃食可以如火鍋一般擅長表現菜蔬與肉的相糅相織並且融甘、鮮、柔、婉、爽於一體?縱然大江南北有萬種情致誘人的火鍋,對於山海關人而言,心中最愛仍然一定是——渾鍋。
據考證,火鍋是隨著清軍入關傳入山海關的,「火鍋、火炕、旗袍」是滿族文化的代表。富貴人家有用錫制火鍋的,普通人家大多用銅製火鍋,內裡掛一層錫。酸菜,是東北名菜,居於「兩京鎖鑰無雙地」的關城人也擅長將大白菜醃得酸脆。聰慧的關城人用雞湯和骨湯打底,在火鍋里舖上酸菜、燜子、丸子、雞肉、豬五花肉、凍豆腐、粉絲,再配以本地產的海帶和各種海鮮,創造了山海關獨有的什錦鍋。
昔時大戶人家還特別添加一種香蘑,那是一種像指甲那麼小的蘑菇,山海關北山上長的,產量很少,但是味道特別鮮美,放一點點就香氣撲鼻。更有會吃的人家,秋天把肥滿的河蟹掰開、洗淨,用乳蝦油泡了,封好,到冬天拿出來放火鍋底裡,非常講究。本地回族人將五花肉換作牛肉,也吃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最早將渾鍋於店面售賣的是清和飯莊。1993年清和開張,店名取王文和、羅清芬夫妻各一個字。炒菜生意不佳,王文和忽然想到不如把自家過年必吃的渾鍋推出來試試。左鄰右舍來了,都說這鍋子吃著親切,舒服!
1995年,清和飯莊的雞絲鍋漂大蝦參加秦皇島旅遊烹飪大賽,被評為地方風味名吃。王文和回憶起來:「那些造型美、用料貴的菜,評委們只嘗了幾口。這渾鍋就剩下一排大蝦,鍋子裡面全吃空了!」
渾鍋的受歡迎程度遠超想像,清和飯莊索性更名為清和渾鍋。古城許多餐店亦紛紛推出渾鍋,外地的美食愛好者們追蹤而至,並將美名傳揚更廣。清和渾鍋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山海關味覺代表。
2009年,清和渾鍋遷至關城西路,店面擴大到800多平方米。2015年,清和渾鍋被評為河北省金牌旅遊小吃。「接待過的名人都數不清了。」王文和說:「團費比較高的旅行社願意和我們合作,他們覺得既有地方特色,又實惠好吃。雖說老傳統是冬天吃渾鍋,但暑期客人最多,不提前一天預訂基本沒有座位。」
渾鍋何以綿延百年而令人慾罷不能?
袁枚《隨園食單》裡有言:「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此疑似之間,差之毫厘,失以千裡……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若徒貪淡薄,則不如飲水矣。」渾鍋正是將一個「鮮」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其一是湯底鮮。酸菜如若沒有好湯打底,是不上口的,所以要吊雞湯,加五花肉或豬骨。清和不用飼料肉雞,而選飼養500多天的下籠雞,這種雞肉涮食起來很有彈性。吃渾鍋可配蘸汁料,通常是麻醬、腐乳、韭菜花、辣椒油、蒜泥、香菜末、香蔥等,也可以什麼都不用,湯菜本身的味道是最香醇的。
其二是酸菜鮮。酸菜是決定渾鍋口味的關鍵因素,要醃製得清爽不爛並且沒有鹹白菜味兒,可是門俏學問。清和用大池子手工醃製,冬夏兩季出品以供全年。
其三是海味鮮。海蝦和花蓋螃蟹是標配,皮皮蝦、八爪魚、扇貝是提升味覺層次的恩物。最不可小瞧的是牡蠣,當地人稱作海蠣虹,其實也就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描寫的于勒侍奉貴族小姐吃的生蠔啦,質感飽滿嫩滑的海蠣虹是增鮮團隊的骨幹能手。
當紅紅的炭火燒到興起,渾鍋咕嘟咕嘟地唱起歌,海帶轉綠了,燜子透明了,丸子嫩嫩的,肉片軟軟的……飲一勺鮮湯,仿佛滿口的道骨仙風,叫人如何停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