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郭沫若寫了篇文章,從此陝西14個延續千年的地名被更改

2020-12-27 文史公開課

對於郭沫若這個人,我寫過很多次,但寫的基本都是點糟心事,比如說非要拆北京古城牆,強行要開皇陵造成重大歷史損失,以及他的個人私生活。說實話,真不是為了黑他,每次我都要承認其在歷史方面的研究造詣,以及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但有才華是一回事,恃才傲物,甚至將這份才華變為糟蹋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工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的新思想新科技源源不斷傳入我國,不少文人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弊端,想要快速跟上世界的發展步伐,就必須革除掉一些弊端。

但文化的發展得在繼承中發展,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本,那中華民族還是中華民族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短短的8個字看似簡單,卻迷住了當時很多一心求快的文人的雙眼,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

想要振興民族,最迫切的是什麼?是讓大眾都能夠接受教育,通過教育知榮辱,開民智,培養基層人才,因此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已經有大批學者提出文字改革,甚至要求廢除漢字,全盤接受羅馬文字等。

當然這種提議是肯定不能通過的,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文化最直觀的傳承;但新中國成立後"掃盲"任務又勢在必行,那該怎麼辦?只能進行漢字簡化。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採用的文言文,並且有很多非常複雜的字樣,讀寫都很困難,百姓一時間難以學會。為了快速讓百姓掌握一些基礎詞彙,至少能夠通過文字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常識,簡化漢字勢在必行。

1956年,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一簡字",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但是漢字是簡化了,可很多地名老百姓卻認不全,為什麼?

當時的很多地名都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其中有不少複雜地名,尤其是陝西那塊自古就是中心地區,地名也複雜得不行,因此在1964年的時候,郭沫若特地發表了一篇《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的文章。

文中表示我們可以學習日本在改革漢字上面的經驗,文字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們可以從地名入手,將一些複雜的地名改得更加通俗易懂,讓老百姓們方便學習。這種思路是對的,但卻忘記考慮這些古地名背後的歷史意義。

但不論我們如今怎麼看待這件事,至少在當時郭沫若這篇文章一出,沒幾個月陝西就發布了《關於更改盩厔等13個縣和商雒專署名稱的通知》,直接將陝西14處延續千年的古地名給更改了。

其中商雒改名為商洛,這個商雒可能一些人不知道,但如果說商鞅你們肯定就懂了。當初衛鞅率軍大破魏國,秦王一開始就封其商於十五邑。春秋時期習慣以封邑為氏,這衛鞅就成了商鞅。

剩餘的那些縣城也都改成了更方便讀寫的地名,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一共14處古地名全部更改。

可惜嗎?可惜,雖然這些地名方便讀寫了,但那些歷史痕跡也被抹去了,就像優美的"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中的金陵成了南京,"長治久安"的長安成了西安,"廬州月"成了"合肥月","蘭陵美酒鬱金香"成了"棗莊美酒鬱金香",這些蘊藏在地名中的優美都灰飛煙滅了。

如今想在現實中尋找那些歷史痕跡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真的喜歡歷史的,建議還是多讀點史書。如果說只能讀一本史書,那麼我建議大家讀的一定是《資治通鑑》而非《史記》。《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囊括了從春秋到宋朝這16朝1362年間的各種歷史大事,宋神宗認為這本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此為其命名。讀史能夠明是非,原價98的《資治通鑑》現價只要58.8,這個折扣力度是小編特地申請來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失效了,需要的一定要抓緊時間購買哦。

相關焦點

  • 「蘭陵」變棗莊,因為他的一篇文章,無數古城更改沿用千年的名字
    我們細細品味棗莊和蘭陵、合肥和廬州、西安和長安,這些改完名字的千年古城,在民治的境界上完全差了一個等級。因此有人會說了,現在的這些名字並不怎麼好聽,為什麼還會改掉以前的名字呢?而這一切都來源於1964年郭沫若先生發表的一篇文章。從那一年開始,陝西因為這篇文章有14個古城都改了名字。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老覃寫過很多考古方面的文章,集結有兩本厚厚的書籍,主要講述中國考古界歷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進展,其中有許多篇文章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郭沫若。尤其是涉及甲骨文和金文的,沒辦法,郭老就是這方面的絕世高手,他的斷言和結論,都是一言九鼎,影響巨大。
  • 王炎:地名背後有文章——「以色列地名希伯來化」運動
    *文章節選自《穿越時間的縱深:從耶路撒冷到紐約》(王炎 著 三聯書店2020-6)。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六日戰爭」後,以色列將圓頂清真寺改名為「聖殿山」,以凸顯第二聖殿遺址以及殘留的「哭牆」地位。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王明博 | 我說地名: 寫在村莊地名中的詩行
    早在1994年,因荊州地區行署改為地級市,將行署所在地的荊州古城與相鄰的沙市合併,更名為「荊沙市」,李輝先生就曾撰文《可惜從此失荊州》,兩年後,「荊沙市」恢復為「荊州市」後,他在《人民日報》發表《欣聞荊州去復來》;八十年代中期,徽州改名為黃山市,1998年他又在《人民日報》「大地」周刊頭版撰文《可惜從此無徽州》。儘管「黃山」仍沒有恢復為「徽州」,但開啟了他對地名文化的持久關注。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郭沫若說「氣量」是錯的,而且直言魯迅出生於晚清,那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胡鬧,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還會自責嗎?何況每個人都拿著筆桿,誰怕誰?從此兩人雖不相見,但在報紙上常「相見」。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 78年前的《新華日報》上,郭沫若、老舍等名家留下了這樣的話……
    郭沫若(1892一1978)是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史上一位兼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傑出人物。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郭沫若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2年前後也是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高峰時期,他懷著強烈的憤怒奮筆疾書,寫出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悲壯激昂的歷史劇,在抗戰文化宣傳和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於立忱、於立群姐妹先後自縊,是誰污衊郭沫若玩弄姐妹花?
    1978年,郭沫若去世不過8個月,妻子於立群自縊身亡,和40年前的姐姐選擇了同樣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因為如此,郭沫若和兩姐妹之間的流言一直傳到現在。於立忱和於立群姐妹的自殺真的和郭沫若有關嗎?
  • 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在八寶山,為何死後骨灰撒在大寨?
    ——阿倫·尼文斯(美)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5,閱讀約3分鐘北京八寶山公墓,中國等級最高的園林式公墓,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東部八寶山南麓。但我們發現,最有資格葬在八寶山的郭沫若,並沒有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為什麼?郭沫若備受爭議,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華。他是一位難得的全才,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和評論家的各種桂冠於一身。1978年6月初,郭沫若病重。
  • 郭沫若過生日時葉挺在獄中為他寫壽聯,十個字讓他湧出熱淚
    郭沫若回到上海,而後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出任主管宣傳抗日的第三廳廳長,以愛國民主人士身份,從事抗戰工作。葉挺也是在郭沫若回國不久,以無黨派將軍接受蔣介石的任命,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中將軍長。從此之後,一武一文的葉挺與郭沫若,再次同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並肩戰鬥在同一條戰線上,摯友情,愛國情,融於一體。
  • 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入八寶山,為何骨灰撒在山西大寨?郭沫若臨終說了...
    在高規格的追悼會結束後,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層層梯田裡。 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按理郭沫若應該葬回四川樂山老家,他選擇大寨作為自己的安眠之地,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句話總結,「郭沫若和大寨有著某種情愫。」1964年,《人民日報》大幅度報導了大寨農業發展情況,從此大寨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 蕭乾:郭沫若48年一篇文章讓我成了右派
    可以說他是史學家,他有《廬山會議實錄》《毛澤東的早年和晚年》等力作,當時還在為主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志每日伏案工作;可以說他是水利學家,在三峽問題上他自成一派,寫了許多文章,集成《論三峽工程》;可以說他是詩人,他在秦城監獄中用紫藥水寫的《龍膽紫集》曾傳誦一時,連胡耀邦晚年都把自己的詩拿給他修改;可以說他是雜文家,從延安到五十年代,都是雜文圈聞名的高手。李老則說,「我是一個雜家。」
  • 田漢與郭沫若在日本:寫在《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5周年之際
    田漢與郭沫若在日本 ——寫在《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5周年之際 作者/田偉(田漢侄女、在日華僑)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1928年8月10日的《創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發表了一篇著名的罵魯迅的文章。作者杜荃,其實,這是郭沫若的另一個筆名。文章名為《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是1928年6月1日。一,郭沫若和魯迅的罵戰。郭沫若在這篇文章中,對魯迅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 曹植的七步詩流傳千年,魯迅把它們反過來寫,大放異彩,還有誰?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90,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曹操的兒子曹丕死後成為繼承人,後來稱帝。為了鞏固皇位,曹丕把目光投向了弟弟曹植,想剷除他。魯迅之所以寫《反七步詩》,是為了反擊時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宇與段祺瑞政府勾結,不斷迫害進步學生。魯迅大為不滿。他認為楊蔭宇是封建殘餘,對受迫害的進步青年深表同情。所以,他寫了《反七步詩》,為的是為「竇氏」報仇,讓人直呼萬萬不可能。
  • 郭沫若的髮妻張瓊華:五天的新婚生活,68年的孤寂守望
    1912年農曆正月十五,在四川樂山沙灣鎮,20歲的郭沫若遵循父母包辦之命,與比自己大2歲的張瓊華結婚,拜堂之後,郭沫若才發現張瓊華是個長相普通,抽水煙的小腳村姑,郭沫若自是不滿。
  • 一個延續了千年的錯誤!九成宮醴泉銘並非歐陽詢所寫!
    千年以來,但凡提到楷書,就會想到唐楷;一談到唐楷,就會想到歐陽詢:一談到歐陽詢,就會想到九成宮醴泉銘。但是,經過我的深入考據,發現九成宮醴泉銘其實並非歐陽詢所寫。一般人臨帖,都是拿起帖子就開臨,什麼單字精臨、段落小臨,全篇通臨。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郭沫若在現在的民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質的人物,但是拋開其他東西不說,郭沫若在文學、甲骨學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成就,而在中國的近代文壇當中,魯迅和郭沫若都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 59年前的今天,郭沫若在閔行寫下這四個字,詮釋著這裡的發展!
    」 落款是郭沫若。 答案,就藏在他寫的「實事求是」這四個字裡 實幹 興 邦 四大金剛平地起 196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