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年,日本奈良。
奈良的五月和江南的五月一樣,春光明媚,暖風醉人,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林木的芬芳。
奈良「東大寺」的施工現場喧囂繁忙,匠人們正在緊張的作業。託運材料馬匹來回奔跑,蕩起陣陣煙塵。宋人陳和卿撫摸著剛剛從中國運來的石材,感受著來自故鄉的氣息。它們將會被雕刻成石獅,用來鎮守佛寺大門。
一年前,因苦於日本無相應匠師,能重新修建受兵災損毀的「東大寺」。日本僧人重源只得遠渡重洋,邀南宋明州(今寧波)人陳和卿與其弟陳佛壽等7名匠人東渡日本,設計、營建「東大寺」。
時至今日,奈良「東大寺」顯然已成為日本最重要的佛教寺院,而「東大寺」大佛殿則被稱為日本第一國寶。
奈良公園的鹿,仿佛業已是此間主人。它們肆無忌憚地在這裡的山坡、林間、草地上漫步、奔跑、睡覺、發呆、啃草。當遊客不能滿足它們的食慾時,它們會拉扯遊客的衣物、背包、甚至會做出攻擊的行為。但鹿終究是溫順而討人喜的,世界各地的遊客也常常迷於此處的景和鹿,而忘卻了近在咫尺的東大寺,一座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製結構建築。
從奈良公園步行十分鐘即可至東大寺。
東大寺的正門是南大門。南大門為全木結構,其門寬50餘米,高約25米,遠觀南大門,極盡雄偉之姿。而門內兩側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高達十餘米,其怒目圓睜,氣勢駭人。
宋人陳和卿當年營造的東大寺後又遭受兵劫,現今的南大門即為陳和卿當年所造原物建築之一。據導遊介紹,日本人將這種傳入的建築手法稱為「大佛樣」。
進入南大門後,前行數十米就是東大寺中門,典型的日式建築。入園後,氣勢恢宏的東大寺大佛殿即展現在眼前。
大佛殿階前有一銅燈,樣式頗奇。導遊介紹道,此為日本國寶級文物,名「八角燈籠」,高4.62米,是日本國內最為古老的銅燈。
步入大佛殿,即為殿中美輪美奐的巨大佛像心折不已。據導遊所敘:大佛殿寬57米,深50.5餘米,高46.8米。大佛殿正中所供奉的就是著名青銅佛像「盧舍那佛」。佛高15米,重為500噸。傳說建造此佛像時,曾傾盡日本之銅。「盧舍那佛」左右兩側又分別供奉「如意輪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殿四周又有四大金剛為之護法,當真是佛法莊嚴。
由於時間關係,參觀完大佛殿即出東大寺。臨別前,導遊最後介紹說:東大寺在歷史上歷經劫難,屢次損毀重建,今日所見大佛殿只有原建築物三分二大小。和中國現存最大木製建築太和殿相比擬,略短而厚,但高度卻幾乎是太和殿兩倍(大佛殿高46.8米、太和殿高26.92米)。故單就建築個體體量而言,大佛殿略勝太和殿一籌。
唐代文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因為秦國的阿房宮建成,蜀中的山林因而被砍伐一空,」蜀山兀,阿房出「。今日看來所敘並無誇大。事實上,故宮的太和殿在歷史上也曾屢次遭受火災的侵襲,故重建多次。據專家考證,今日的太和殿也只有原建築物的二分之一大小。這種建築尺度上的縮小,闡明一個頗為嚴重的事實,東南亞民族的傳統木建築結構對於木材的損耗是極為驚人的。以至於清帝康熙最後一次修建太和殿時,根本找不到足夠大的楠木作為宮殿的立柱,不得已只能將多根松木用鐵箍箍在一起用以代替。即使在西方,也有英國在大航海時代為打造風帆戰艦而將青山之林木伐成荒嶺的記錄。
三千年前,莊子在書中講敘過一個故事:有一人生性膽怯,他無意間看到自己的影子,便當做妖魔作祟,就害怕地跑起來。奈何影子時刻跟隨在他身邊,跑得越快,影子也就追得越緊,此人倍感慌張,也就只能跑得更快些。最終,他被自己活活累死。
這則故事今日看來,不無諷刺。社會文明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陰影。我們想通過進步論的方式擺脫,孰不知跑得越快,影子也就跑得愈快。我們有時處理麻煩的方式,恰恰是讓麻煩跟著我們越來越近。
奈良的鹿是快樂的,駐足看著它們的快樂,我也能與它一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