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神鹿公園與東大寺
文|清風 誦|陌上花
奈良,古稱大和,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發祥地之一,與京都一樣,也是日本曾經的古都。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它才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並享有「社寺之都」的稱號,被日本國民視為「精神故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奈良的神鹿公園和東大寺,並了解當年鑑真的故事。
下了巴士,穿過一片綠樹高聳的林蔭大道,沒走多遠,就到了神鹿公園。園子很大,奈良所有的名勝古蹟,都在它的範圍之內。而這裡,也果然是鹿的天下。它們成群結隊地散步在山坡、林間或寺廟的池畔,也有些三三兩兩,在人群裡溜達,它們的樣子很可愛,一點都不怕人,一位女遊客正在路旁拿著吃的餵食它們。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一位打掃衛生的老太太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今年八十三歲了,還在工作。」夏導告訴我們。她的那份認真與淡然,讓人感慨。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東大寺。穿過被評為世界遺產的東大寺正門——南大門,我們看到了高大威猛的金剛力士像。而往前看,就是大片綠蔭掩映下莊嚴的東大寺了。
這座寺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築,是日本聖武天皇為了祀奉毗盧遮那佛而建造,是日本各地寺院的總寺院,建成於公元752年。
東大寺以大佛殿為中心。在中門與南大門之間有東、西七重塔;北有講堂、三面僧房、食堂,西有戒壇院,西北是正倉院、轉害門;東側有二月堂、法華堂、開山堂等。
在日本各地建立分寺,實際上是效仿中國隋唐時代在各地興建國立寺院的做法。那時的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創建的大雲寺也被認為是仿效的對象。武則天在洛陽造大佛銅像及在龍門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後,天平十二年(公元740年),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寺內供奉的毗盧遮那佛,深受唐代美術作品的影響,氣勢雄渾,格調高雅。
但我更有興趣的,卻是這座寺廟與中國唐僧鑑真的關係。
公元753年,鑑真和尚在五次東渡失敗後,終於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歷盡艱辛,成功東渡日本。鑑真在東大寺大佛殿前臨時建造的戒壇向聖武天皇、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即是鑑真和尚當年傳授戒律的場所,內設授戒室、講堂、僧房。唐招提寺建成後,鑑真和尚才從這裡遷走。
鑑真是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開創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東大寺是祈禱天下太平、萬民安康的道場。因「取水」而聞名的二月堂修二會,是東大寺一年中最重要的法事活動,正式名稱為十一面悔過法。「十一面悔過」即在十一面觀音前懺悔日常所犯的過錯。人有貪、瞋、痴三毒,要懺悔罪障,消除因自己所犯的惡業而帶來的不幸和災難,清淨心身。最早,它本是為國家舉行的宗教儀式,祈禱天下泰平、五穀豐登、人民幸福,為國家和萬民悔過。法會通常由僧團共同舉行,修二會便是其中的一個儀式。
東大寺每年舊曆三月還會舉行「法華會」。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是作為華嚴宗的根本道場,是東大寺諸堂中非常重要的殿宇。
此外,每年3月1日起,東大寺還會舉辦著名的汲水節。據說傍晚7點左右,僧侶們手裡揮動著巨大的火把,在二月堂的迴廊內奔跑。如果能沾到火星,這一年內就可以躲避災難、平平安安。「汲水」在13日清晨進行,是整個活動的高潮。僧侶們汲取只有這天才會在寺廟建築前湧出的水,供獻給神佛,才具有醫治百病的神力。
從東大寺出來,我們又來到公園裡的春日大社。它是一處被森林覆蓋著的古建築群,已隨奈良古都文化遺產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春日大社建於和銅二年(公元710年),建設者為藤原不比等,是為當時的掌權者藤原家族的守護神而建造起來的神社,神社內也因藤而出名。社內供奉的神明包括武甕槌命、經津主命、天兒屋根命和比賣神,並有武甕槌命乘鹿而來的傳說。正因為如此,春日大社的鹿群最為有名,被看成是神的使者。
春日大社位處春日山,它是日本全國各處的春日大社的總部, 春日山作為神山,千年以來都被禁止砍伐,這裡成了一處茂密蔥蘢的原始森林。當我快速行走在朱紅色的迴廊與春日山麓的綠色叢林,瀏覽著石燈籠和吊燈籠,纏繞的不知多少年的藤蔓,聆聽著山澗汩汩的溪流,我為日本大和民族的這種篤信而感嘆不已了。
不知何時,下起了霏霏細雨,下山時,我又一次經過東大寺,不禁又想起那個一生為信仰的鑑真來……
一一2018年7月4日 日本 Daiwa Royal Hotel
二月堂山上俯瞰奈良城 攝影:清風
作者簡介:
清風,本名崔自三,河南永城市人,碩士研究生,知名講師,遊走於全國各地講學,國內多家大學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國、新加坡等地遊學、訪問,現居河南鄭州市,酷愛寫作,曾在各類媒體發表文章300多萬字,出版商戰小說《挑戰》第一、第二部、詩散文集《一縷清風,一彎明月》、《那年匆匆》等八部作品,作品曾榮獲2017第四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三木秉鳳」杯夏季徵文二等獎等。文章風格清新、婉約,深受廣大讀者們的喜愛。
朗誦者簡介:
陌上花,山東省濰坊市人,濰坊市朗誦協會會員。用真誠的聲音朗誦充滿真情實感的作品,是不改的初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