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李寧,安踏撞上黑天鵝:體育賽事停辦,371億併購充滿未知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市界

文 齊敏倩 華宇

編輯 成靜衛

「安踏,永不止步。」這句廣告詞,似乎也很能代表安踏體育(以下簡稱「安踏」)這家公司兇猛擴張的氣質。

1991年剛剛成立的時候,安踏不過是一家給別的品牌做代工的企業。近30年過去,如今的安踏已經是一家市值1500億港元的上市公司,並且成為僅次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

帶領安踏走入大眾視野的,是其大手筆的廣告營銷和不斷更換的代言人。1999年,桌球奧運冠軍孔令輝成為安踏首個代言人。之後,NBA球星拉簡·隆多、凱文·加內特、錢德勒·帕森斯、克萊·湯普森,網球巨星揚科維奇、鄭潔,奧運冠軍郭晶晶、張繼科等都做過其代言人。此外,安踏還熱衷於和奧委會合作,以至於公司一年在廣告和宣傳上的支出有30億。

2012年後,在盲目擴張以及消費升級等因素的影響下,運動鞋服行業一度式微,安踏卻一路高漲,甚至引來做空公司關注,2019年三次被渾水做空股價卻實現連漲。

賺足眼球的安踏,到底憑藉什麼登上神壇,背後又埋藏著哪些隱患?

01

斐樂撐起半壁江山

3月24日,安踏體育發布2019年業績報告。公司全年實現收入339.27億元,同比增長40.8%;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53.4億元,同比增長30.3%;經營溢利為86.9億元,同比增長52.5%。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營收1.6萬億元,同比下降3.45%;利潤總額872.83億元,同比下降9.75%。

可以說安踏在服裝行業2019年運行整體承壓的情況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如此強大的盈利能力背後,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

安踏董事局主席 丁世忠

與李寧、361度、特步一樣,安踏主要從事設計、開發和銷售體育用品。公司成立於1991年,於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提供的體育用品類型包括運動鞋、服裝及配飾。

最新財報顯示,服飾和鞋類品牌仍舊為安踏體育主營的核心構成,其中服飾產品為總營收貢獻63.1%,佔比略有提升;鞋類產品貢獻33.6%,佔比有所收縮。

安踏營收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公司不斷「買買買」的擴張方式。

如果說,李寧更喜歡不斷升級做大做強主品牌,那麼安踏則從不拘泥於在一個品牌上的「高築牆」,反而更傾向於「廣積糧」,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發展策略。

如今,安踏體育旗下品牌有三大類別:以安踏、安踏兒童、Sprandi和AntapluS為主的專業運動品牌群;以FILA(斐樂)、FILA FUSION、FILA KIDS和Kingkow為主的時尚運動品牌群;以AMER SPORT(亞瑪芬體育)、DESCENTE(迪桑特)、KOLON SPORT為代表的戶外運動品牌群。

其中除了安踏主品牌外,其他品牌大多是收併購而來,並且貢獻了不菲的收益。這其中,2009年被安踏收購的斐樂如今已支撐起安踏集團的半壁江山。

最新財報顯示,安踏體育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公司旗下安踏和斐樂兩大品牌,收益分別為174.5億元和147.7億元。儘管安踏品牌收益佔比仍舊超過斐樂,但後者2019年73.9%的同比漲幅遠超前者,成為公司重要的增長動力。

安踏的財報足夠亮眼,不過公司的銷售淨利率在近三年卻呈現下滑趨勢。2017年-2019年,安踏銷售淨利率分別為18.92%、17.57%、16.58%。

造成安踏淨利率下滑的原因除了以銷售和分銷開支為主的費用上升外,還有公司2019年收購亞瑪芬體育,導致合營公司虧損。

跟2019年的輝煌相比,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安踏面臨著更大壓力。

安踏集團執行董事、集團總裁鄭捷在業績交流會上透露,公司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預計安踏品牌線下銷售將下滑20%-30%,斐樂品牌線下業務下滑10%-20%,綜合疫情影響,公司上半年業績指引預計下滑10%-15%。

除了業績受到實打實的影響,疫情導致的體育賽事停辦也給安踏的品牌營銷帶來很大挑戰。

2019年10月,安踏成為國際奧委會官方體育服裝供應商,將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0年洛桑青年奧運會提供休閒裝備如服裝、鞋子和配件。

如今受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已經推遲到2021年。鄭捷表示:「不光是奧運會,還有『要瘋』校園籃球聯賽、NBA中國行等,現在看可能都無法順利開展。」

02

激進的「併購之王」

2019財年表現搶眼的安踏毫無疑問將繼續坐穩國產運動用品行業的頭把交椅。

安踏、李寧、特步、361度是行業內的四家大公司,且均在港股上市。2012年之前,安踏營收不及李寧,老二的地位維持多年。在那之前的一段時間,受北京奧運會、4萬億等因素刺激,運動服飾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除了前述四家公司之外,貴人鳥、匹克等一大批國產運動鞋服品牌遍地開花,頗有「百家爭鳴」的意味。2010年,行業老大李寧以9.7%的市場佔有率超過阿迪達斯,躍居全球第二,一時風光無兩。

李寧

然而,繁榮之下危機暗藏,當時各大運動品牌依賴經銷商的批發模式盲目擴張,導致整個行業在2012年開始出現嚴重的庫存危機。

調整期意味著重新洗牌,安踏就是在這輪危機中脫穎而出的。

2012年安踏營收首次超過李寧,成為行業老大。2013年,安踏實現的淨利潤超過李寧、特步、匹克、361度四家公司淨利潤之和。2018年,安踏一個公司的營收比李寧、特步、361度三家營收總額還要多。

這部堪稱完美的「老二逆襲記」,安踏是怎麼做到的呢?

2013年,安踏率先在行業內試行「零售導向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目的是讓公司離消費者更近、更快適應市場變化。

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帶領所有高管用一年時間走遍了全國500家城市,進行零售落地推廣、終端各種問題研究。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安踏採取的措施包括取消批發時代的大區制,公司管理人員直接與經銷商對接、零售店內上線實時ERP系統等,同時加強對經銷商和零售店面管理。

安踏體育專賣店

安踏在經銷商面前的「地位」,可以從企業應收帳款的周轉天數窺見一二。2015年,安踏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僅為33天,同期的李寧比安踏慢了足足一倍。

2018年李寧在這一指標上幾乎與安踏持平,可特步和361度卻並無明顯起色,安踏的這份「強勢」足以讓同行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安踏對經銷商的控制還曾在2019年7月份引來做空機構渾水的質疑,渾水認為安踏秘密控制的分銷商佔所有銷售額的70%,安踏利用這些分銷商操縱財務報告,抬高利潤率。不過,這輪質疑至今未得到證實。

零售化轉型的成功是安踏「逆襲」的決定因素,而近兩年安踏老大地位的鞏固則離不開斐樂的貢獻。

從營收看,2019年斐樂品牌為安踏營收貢獻了43.5%,比上年同期增長約8個百分點。經營溢利方面,2018年,斐樂品牌佔集團總經營溢利37.7%,2019年這一數據上升至46.2%。

CIC灼識諮詢諮詢總監董筱磊告訴市界,安踏主品牌主打的是高性價比的大眾市場,通過收購斐樂,安踏成功進入了中國高端運動服飾市場,擺脫了安踏品牌原本的中低端運動品牌形象,開發了新的用戶群體。至於之後打造的主打時尚服飾的FILA Fusion品牌,也為安踏進一步拓展了品牌覆蓋和用戶群體。

2014年之後,安踏毛利率開始超過李寧位列行業第一。2017年之後,安踏在毛利率方面的優勢逐漸拉大。

在太平洋證券紡織服裝行業首席分析師郭彬看來,這跟斐樂近兩年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

他認為,斐樂以直營店為主,毛利率較高,其在安踏營收中佔比擴大,自然會提升安踏集團的毛利率水平。

2009年安踏收購斐樂時,其年虧損3000萬。如今正好十年過去,斐樂年營收將近150億,安踏也成為十年十倍的大牛股。

斐樂的成功讓安踏嘗到了甜頭,這些年,安踏一直走在挖掘國外品牌然後「買買買」的路上。

斐樂之後,安踏又先後收購了英國戶外品牌Sprandi、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內地獨家運營日本滑雪用具品牌Descente、收購香港童裝小笑牛,發力童裝市場。

在郭彬看來,安踏在國內的店面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為了做大,只能走多品牌發展的路徑。

通過併購優質品牌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做大安踏營收,同時全面佔領高中低端市場,發力細分領域。不過,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安踏還能運營出第二個像斐樂一樣成功的品牌嗎?

03

371億併購撞上黑天鵝

在安踏的一眾收購中,涉及金額最大、最惹眼的還是2019年聯合方源資本等成立財團收購Amer Sports(亞瑪芬體育) 。

Amer Sports成立於1950年,旗下擁有始祖鳥、越野品牌 Salomon、網球裝備品牌 Wilson 等一眾著名品牌,有運動品牌中的「勞斯萊斯」之稱。

此筆收購總額約371億人民幣,若按照持股比例計算,安踏需要付出約200億人民幣。200億人民幣對當時的安踏來說是什麼概念呢?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踏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92億元,為了完成收購,安踏需要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融資,這使得安踏的負債壓力開始上升。

實際上,2007年開始,安踏資產負債率在同行業中一直處於最低水平。2019年,安踏負債總值從78.5億元爆增至201.6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甚至超過361度和特步,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安踏對Amer Sports的大筆收購。

被安踏收購前, Amer Sports在2017年和2018年二季度都出現了兩千多萬的淨利虧損。根據安踏2019年財報,Amer Sports目前仍在培育期。

2019年3月26日至12月31日,Amer Sports總虧損12億元,按照目前持股比例,安踏需要承擔大約6.3億元虧損。

據郭彬分析,斐樂的成功有兩大原因。一是安踏管理團隊能力確實很強,收購斐樂之後在品牌調性、渠道、消費終端等方面的調整非常成功。二是,斐樂所屬的運動時尚風格,這兩年確實站在風口上,斐樂的發展抓住了行業機遇。

安踏收購Amer Sports既想和收購斐樂一樣,通過旗下的一種品牌佔領各類細分市場,也想趁機發展國際市場。2019年,安踏為Amer定的目標是,預期在未來5年內實現10%-15%的複合增長率,淨利潤增速超過收入增速。

還不等旗下的品牌像斐樂一樣迎來行業風口,2020年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已經給Amer Sports帶來不小的衝擊。

過去一段時間,受疫情影響,歐美很多零售店暫時停業。據花旗銀行預計,Amer在國外市場銷售佔比逾90%,疫情在國際市場的蔓延將會使得Amer盈利目標承壓。

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硬幣的兩面,安踏收購Amer Sports時期待的收益有多大,承擔的風險就有多大。

董筱磊向市界表示,在收購Amer Sports之前,安踏集團對於其他品牌的收購僅為中國區的經營、銷售權,只參與部分海外業務。但對Amer Sports的收購,意味著安踏集團將要涉足多個細分領域運動服飾品牌的國際運營,這意味著公司將面對比以往更大的挑戰。

斐樂的成功有安踏管理團隊的「人和」因素,也有行業風口帶來的「天時地利」。顯然,再造一個斐樂對安踏來說並不容易。

相關焦點

  • 安踏撞上黑天鵝:體育賽事停辦 371億併購充滿未知
    此外,安踏還熱衷於和奧委會合作,以至於公司一年在廣告和宣傳上的支出有30億。  2012年後,在盲目擴張以及消費升級等因素的影響下,運動鞋服行業一度式微,安踏卻一路高漲,甚至引來做空公司關注,2019年三次被渾水做空股價卻實現連漲。  賺足眼球的安踏,到底憑藉什麼登上神壇,背後又埋藏著哪些隱患?
  • 安踏斥資371億,收購13個海外品牌!它已成中國第一運動品牌?
    2019年1月8日,商務部反壟斷局發布了關於安踏體育與方源資本收購亞瑪芬體育公司股權案,按照要求,併購案參與方市場份額之和必須小於15%,經過收購之後,安踏體育和亞瑪芬體育合計市場份額將達到5-10%。亞瑪芬體育位於荷蘭,在全球有著較高影響力,於1977年在赫爾辛基證交所上市。
  • 李寧、安踏等運動品牌不惜重金贊助體育賽事,值不值?
    當下,體育產業往往會與「燒錢」二字脫不了干係,涉及贊助費、轉播費的籤約,往往都是以「萬歐元」甚至以「億歐元」為單位。為什麼在這個行業裡,總有人願意「一擲千金」呢?其次、張繼科、劉國梁、張國偉、孫楊、寧澤濤這些體育人物在國內都有龐大的粉絲基礎,也成為運動品牌代言的熱門人選。再加上安踏、李寧這樣的國內運動品牌希望搶奪這些項目運動裝備的市場份額,贊助這些項目的職業賽事或頂尖運動員就稱為了他們的必爭之地。只不過,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許多問題也顯露了出來。
  • 塵埃落定:安踏371億元收購Amer 騰訊並未入局
    來源:格隆匯安踏體育(2020.HK)發布聲明,宣布聯合私募基金FountainVest Partners方源資本組成財團,收購芬蘭高端體育用品巨頭Amer Sports (AMEAS.HE),交易價格40歐元/股,交易總額46.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71億元。塵埃落定!
  • 營收超李寧特步361度3家之和,安踏制霸國內,收購斐樂功不可沒
    讓人放心的是,即便有疫情這樣的黑天鵝存在,安踏也有足夠的家底去應對——公司帳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值接近180億元人民幣。 安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運動市場上的優勢。過去7年裡,安踏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對國內同行超越。2012年安踏營收首次超過老大李寧,登頂霸主。
  • 李寧與安踏 | 兩種路徑,同一個夢想
    李寧,正是在中國家喻戶曉、被譽為&34;的李寧先生,於1990年創立的體育用品公司。1988年,李寧作為中國運動員代表參加第24屆奧運會火炬傳遞,成為第一位參加奧運火炬傳遞活動的中國運動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李寧作為主火炬手的飛天步點火炬儀式讓整個世界為之驚嘆。
  • 阿迪達斯有意出售銳步:併購狂人安踏為潛在買家
    2020年第三季度銳步的淨銷售額下降7%,至4.03億歐元(合4.894億美元),而第二季度受疫情的影響,淨銷售額降幅高達44%。這讓阿迪達斯的股東不太滿意,近年來一直呼籲阿迪達斯儘快出售該品牌。德國媒體稱,阿迪達斯有意以24億美元出售銳步,而這個價格基本等於半價出手。潛在買家安踏,則是不折不扣的併購狂人。
  • 158億!安踏會從阿迪達斯手中接過銳步嗎?
    李寧強勢崛起,安踏全力迎戰,買還是不買或關乎存亡盛傳的銳步買家安踏,真會買嗎?在外媒傳出安踏有意接手銳步之時,懶熊體育稱已詢問安踏相關部門,但「對方表示安踏目前並沒有這方面意向」。另外,懶熊體育表示,安踏剛完成對亞瑪芬的收購,其牽頭的財團為這筆交易斥資56億歐元,目前安踏在現金上和管理上都很緊張,「現階段看來並沒有大規模收購的動力」。
  • 安踏體育疫情期間線上銷售增長優於李寧特步,不敵耐克阿迪
    安踏體育疫情期間線上銷售增長優於李寧特步,不敵耐克阿迪 2020-04-17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BA賽事告停拖累 轉播商騰訊股價下跌 李寧安踏等體育用品股捱沽
    紫荊財智APP訊,受新冠肺炎疫情拖累,全球最高商業價值比賽之一的NBA宣布即時無限期終止賽季,一眾體育用品概念股捱沽,李寧(02331)最傷急挫6%,轉播NBA賽事的騰訊(00700)亦跌4%。 美國NBA爵士球員Rudy Gobert確診感染新冠肺炎,NBA即時暫停今季所有賽事。
  • 看安踏、李寧們如何出圈?
    如在體育贊助方面,為配合單品牌轉型需要,2012年透過「五年二十個億」方式買斷CBA聯賽五年贊助權,主推李寧品牌鞋服,這是李寧之前未曾有過的大手筆。2017年,李寧再次豪擲10億,再續五年。同時還籤約了多個NBA球星,繼續提升在國際領域的知名度。
  • 要做下一個安踏?
    FILA的成功併購經驗,給了丁世忠信心。2019年3月,由安踏體育、方源資本、Anamered Investments及騰訊組成的投資者財團,以371億元的天價,收購了芬蘭體育巨頭Amer Sports。
  • 收購始祖鳥母公司,安踏巨資「出海」背後的隱情與隱憂
    安踏的「國際胃」目前,安踏已經坐上了國內體育鞋服品牌的頭把交椅。安踏2018年業績報告顯示,該財年其營收達到24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4.4%,淨利潤41.03億元,同比增長32.9%。除了國內市場的經營狀況之外,實施跨國收購、進行國際化戰略也成為了市場對安踏的關注重點之一。
  • 李寧靠國潮翻盤:瞄準併購 擴張新機會
    來源:時代周報原標題:李寧靠國潮翻盤 「體操王子」瞄準併購時代周報記者 李靜 發自上海「體操王子」李寧的體育版圖正在不斷擴大。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香港的私募基金公司萊恩資本,在洽談收購英國百年鞋履「老字號」Clarks多數股權。而萊恩資本的董事長即李寧品牌創始人李寧。
  • 「小球VS大球」,國潮李寧PK國際安踏,誰更勝一籌?
    中國產業信息網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體育產業的市場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逐步擴大至3.59萬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8.38%,高於GDP增速。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體育人口的增長和龐大存量有望為體育產業長期釋放利潤。作為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有望最大程度的分享產業擴張的紅利,李寧、安踏就是如此。
  • 安踏體育疫情期間線上銷售增長優於李寧特步、不敵耐克阿迪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線下各種商業都帶來了衝擊,原本是體育賽事大年的2020年,更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歐洲杯、奧運會先後表示將延期至2021年。在雙重打擊下的體育用品行業開年可謂是遇到了難上加難的境遇。   據公司情報專家《財經塗鴉》消息,4月15日,安踏體育(2020.HK)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運營情況,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公司2020一季度安踏品牌、FILA品牌及其他品牌流水分別下滑20%-25%/中單位數/高單位數。
  • 5大維度解讀安踏、李寧、361°、特步四大國產運動品牌上半年財報
    截止到今日,安踏、李寧、361°、特步四大國產運動品牌上半年報告悉數發布完畢。2017年已過半程,四大品牌在各自賽道上的戰況如何?對此,體育大生意對各品牌半年度報告進行了獨家解讀與縱向對比。5、報告期內安踏擁有的銷售門店數量最多。根據已公開的數據,李寧與特步電商渠道營收佔比較高。誰是領先者:安踏營收73.2億李寧淨利增幅達67%,鞋類產品銷售貢獻居首根據各大品牌的表現看,中國運動服飾行業已步入穩定增長期。
  • 【經營•印象】深思:李寧怎麼被安踏全面擊潰?
    李寧不會想到,20年後,李寧公司與國家體操隊的親密合作將會戛然而止。  2014年8月4日,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踏)與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操館內進行合作籤約。
  • 世界第四大體育用品公司「安踏」,花40億做海外收購,現欲買下Amer Sports
    同樣是在香港上市的運動品牌,其他國產品牌的市值遠沒有安踏的高。截至2018年9月12日,李寧市值149.4億港元、特步國際僅116.8億港元,而安踏體育為982.7億港元。在中國的體育用品品牌中,安踏集團穩穩坐在頭把交椅。從當年的小作坊到今天的老大哥,安踏早已成功躋身全球體育用品公司前四,與阿迪、耐克、安德瑪並列。
  • 安踏「FILA」、李寧「中國李寧」 除了潮牌,本土運動品牌還有啥新...
    加之耐克、阿迪達斯等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擴張,已經佔領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智,安踏、李寧等頭部國產運動品牌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另外,隨著國內體育用品行業整體強勢復甦,重回快速增長通道,國內運動品牌巨頭的全新發展平臺期已基本形成,各品牌加注品牌深耕,2019年下半場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