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臊子麵

2021-02-16 岐山作家

 

感受臊子麵


太陽像火球一樣從天空滾過。「算黃算割」的叫聲越來越稠,沉甸甸半拃長的麥穗兒在南風中悠悠擺蕩。大地像只刺蝟,扎得太陽縮手縮腳。太陽越懸越高,太陽的脾氣越來越大,太陽要烤焦地上的根根針刺。麥穗像無數金箭射向太陽,太陽成了箭靶。莊稼人搞不明白,世上咋有叫人割麥的鳥兒,這該是神鳥吧!鳥兒叫得越急切,莊稼人心裡越痒痒。太陽搞不明白,人類最早用於殺傷人的箭鏃,咋能與麥穗這般相像?莫非是一種啟示:只有鑄劍為犁,人類才能豐衣足食。
最先起床的是父親。他端了碗水,蹲在屋簷下磨著刃片。磨鐮石已磨成了月牙狀,幾代人都使用過。父親將一根頭髮往刃片上一吹,頭髮就噌地斷了。接著院子裡到處是此起彼伏的磨鐮聲,滋、滋、滋的聲音啃齧著村莊。公雞躲得遠遠的,狗更是驚恐萬分。滋、滋、滋的聲音讓秦川牛有些亢奮。毛驢也不住地打著滾。牲畜們知道,該到出力的時候了。秦川牛的眼睛散射著慈祥火熱的光芒,脊背隆起了力的隆包。毛驢的眼圈像都市女人化過妝一樣,充滿了多情的氣息。牛的苦役是碾場,驢的差事是磨麵。
男人們光著脊背,掀動著碌碡。頭頂的太陽在滾動,地上的碌碡在滾動。圓圈越滾越大,地瓷實得像石板,太陽照在上面,地皮就噌噌地響,如同一面牛皮鼓在響。莊稼人將此叫做光場。
麥穗兒像鞭梢一樣炸開了。鄉村瀰漫著分娩前的充盈與愜意。莊稼人耐不住性子,揮動著銀鐮向麥海深處突進。麥海露出了一條條窄窄的夾縫和通道。伴隨著嚓、嚓、嚓的聲音,通道越來越寬,不幾天時間,大地被剃走了一層銀髮、白須。六爺躺在麥捆上抽著旱菸。六爺嘆息道:「人這一輩子也是一料莊稼!」村上與他同齡的人都被老天叫走了,他在世上扎不下幾天了。
牛拽著碌碡轟隆隆進了麥場,一柄柄桑杈在翻動。碌碡轉暈了頭,桑杈將麥粒兒抖落了下來。晚風襲來,壯漢們操起大木鍁揚起了場,新麥在場中央堆成小寶塔。麥的顆粒很美,有一種土壤般樸素柔和不事喧譁的質地。它從土壤裡長出來,保持了土壤的本色卻改變了土壤的味道。
麥裝進了包中,莊稼人心放進了肚裡。莊稼人一邊趕廟會,一邊加工掛麵。拌麵要用鹽水,麵團被搓成了條子,餳上一晚上,等到半夜雞叫,老老少少揉開睡眼,往牆上的兩根竹棍上纏條子。太陽一露臉,竹棍被挑了出來,掛在樹杈上,條子在竹棍上蕩著鞦韆,立時吊下一丈長的銀絲,如雨簾扯空,如飛瀑落地,誰不誇這麥子筋絲大。一位大人物親眼目睹了掛麵的情景後興奮地說:「沒有見過這麼好的麥子,也沒有見過這麼長的麵條,這掛麵應該成為世界名牌呢!」這位大人物就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確切地說,是2000年元旦剛過,時任副總理的他,在岐山馬江鎮農民樊志忠家了解「三農」問題時,樊家人正在做掛麵,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一個多小時,竟興衝衝地幫著樊家人掛竹棍。大國總理在尋找「三農」問題答案時,把眼光盯在了細掛麵上。這使人想起了老子的一句名言「治大國如同烹小鮮」。要知道,這次調研之前,他乘坐的飛機由於鹹陽機場霧大,兩次在空中不能落地,只得返回京城。但是日理萬機的總理還是來到了西岐,在這裡住了兩天。
麥的故鄉在西岐。西岐每年要種優質高蛋白麥子40萬畝,西岐是全國500個糧油基地縣之一。中國北方產小麥,南方產大米。但出產西岐這樣好的麥子,並不多見。有了這樣好的麥子,臊子麵才能「薄筋光」。

        秋陽撫摸周原大地的時候,就像外婆撫摸外孫的屁股蛋一樣,顯得親暱和善。這個時候,秋陽的瀑布在箭括嶺上跳躍著,箭括嶺被洗成了鋼藍色。箭括嶺並不高,只有1600米,但「其山兩歧,雙峰對峙,形如箭括,故稱岐山。」本地人叫做箭括嶺。周朝的鼻祖古公亶父就是被這把弓箭射向古周原的。周族部落原生活在今彬縣一帶,犬戎族驅趕著他們,就像獵狗驅趕羔羊。亶父向犬戎送去皮裘絲綢,好狗名馬。亶父把該送的都送了,只剩下腳下的這片地。可犬戎要的正是這片地。犬戎明白,地是最大的財富。亶父明白,地是養人之物,不能因為它使人遭害。亶父率部族翻過漆水河,攀上箭括嶺。亶父衣衫襤褸,亶父篷頭垢面。亶父向嶺下望去,只見河水像銀練在飄動,牛羊像珠璣在滾動。腳下的土地平整如氈,亶父像餓羊找見了綠洲。
「探子」回來了。「探子」對亶父說:「我們找到了自己的窩。地裡沙果紅了臉,河裡魚兒比牛大。」「探子」懷裡抱著一捆薺兒菜。飢腸轆轆的亶父便大嚼大咽起來,一會兒便把這捆薺兒菜吃光了。族人睜大眼睛望著亶父,他們不知道亶父口中的薺兒菜像飴糖一樣甘甜,亶父不敢相信這就是薺兒菜。亶父發出「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感嘆。亶父聽見了箭括嶺在拉動弓弦,亶父的馬像箭鏃一樣嗖地落在了古周原。篝火燒掉了野草,土地湧著泥浪。這地富得流油,種啥長啥。亶父想,周族的女人是這片地就好了!百年之後,周族在周原由小草長成了參天大樹。周朝強大起來了,周朝成了紂王的眼中釘。文王被囚在「羑裡」,在牢裡推算出了民俗之根百家之脈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周易》。周人向紂王送去了美女,文王逃過了一劫,回到了西岐。文王用推算六十四卦的精神將這裡的物產合成了臊子麵,他加減著鹽和醋,調成了臊子湯。周公一邊吃著臊子麵,一邊「制禮作樂」。周公發現,人們吃臊子麵的過程就像演習了一回周禮。先是國君,再是大臣;先是長輩,再是小孩。每個人都不用喝湯,要留下「福把子」。禮的學說,在吃臊子麵中得到了普及。周公對臊子的加工進行了革新。「周公臊子文王湯」,臊子麵成了周族成長的見證物,成了儒家學說的引子。臊子湯中的佐料有紅、白、黑、綠、黃,儒家學說中有「仁、義、禮、智、信」。周人一邊吸溜著臊子麵,一邊築城牆修宮殿,砌成了偉大的城——「京」,在臊子麵的吸溜聲中,他們殺向朝歌,建起了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周朝。
秋陽這隻大手越過箭括嶺撫摸著田野。玉米像孕婦一樣挺著大肚子,懷裡抱著兩三個棒槌。玉米稈撐開了天線狀的腦瓜,似乎向天地傳遞著什麼信息,又似乎捕捉著什麼戰機。玉米齊刷刷地站著,鄉村不再空曠。辣椒貪婪地吸吮著秋陽的乳汁,將自己拷貝成了箭簇。穀子像狼尾巴一樣張揚著自己。紅蘿蔔在地下膨脹勃興,試圖留下自己的根。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沒有紅辣椒,會使我臊子麵無顏色。
辣椒是臊子麵的臉面。陝西幾大怪中,就有「雞魚不吃樹下埋,有了辣子不吃菜。」岐山人最愛吃的是當地的線辣子,細而長,像跳躍的火舌。將幹透的紅辣椒放在鍋裡用文火烤得又幹又脆,趁熱碾成粉末,再用滾沸的菜油潑入,辣椒油光閃亮,辣得人大汗淋漓。有了辣味的臊子麵,北方大漢吃了後才能吃銅咬鐵錚錚如鋼,也才能吼出地動山搖的秦腔,也才能「人駕車轅牛在外,敲鑼能把房震壞。」

崖畔溝邊全是燃燒的野菊花。黃的,像金錢豹身上的斑。白的,如雪豹身上的點。楊樹將金幣一樣的葉片撒得叮噹作響,娃娃們用掃帚棍串樹葉,手裡像提著一條條大花蛇。麥苗拱出了地皮,細細的像一根針。針尖上挑著露珠。這個時候最活躍的是狗,公狗與母狗在柿子樹下戀兒子,羞得村婦臉紅得像柿子。 這正是農家淋醋的日子。
淋醋的日子神秘兮兮。各家都要把醋婆神敬起來。家家戶戶都提心弔膽,冷不丁地闖進個生人,就像來了個「撲神鬼」,全家人鐵青著臉沒人搭訕。小麥、高粱、穀子被磨成料,全家三分之一的收成被拌了醋。稍有閃失就會大錯鑄成。糧食被白白浪費掉,全家人一年沒吃的醋,只好東家借一碗,西家討半勺,女人臉上沒了光。
屋子的地上放著大笸籃,笸籃上捂著被子,被子上是棗刺和犁鏵,警示著誰也動不得。一番發酵,料被裝進幾個大瓦缸,瓦缸下面的眼孔裡就日夜叮叮咚咚,若秋天的淋雨嘀嘀嗒嗒,你這才明白了「淋醋」這個詞頗有詩意,而制醋、做醋就顯得有些粗製濫造和漫不經心了。
這幾年,岐山醋酸得聞名天下。 岐山人便去大城市辦醋廠。一樣的糧食一樣的手藝,淋出的醋卻變了味。請來專家診斷,原來,大城市空氣中醋酸菌太少,而岐山空氣中醋酸菌瀰漫。還有,岐山的水好。另外,老婆拌醋,大汗淋漓,這汗水也是一種活離子,更是一種引子。
岐山人給人送禮,除了糝子、掛麵,就是醋,有人笑話說皮薄。可是岐山人實誠,認為把最好的東西送給了你。「外面人啥東西都能花錢買下,就是買不下咱這醋!」是的,山西的醋酸是酸卻有些尖酸,鎮江的醋酸是酸卻有些苦酸,而唯獨岐山醋,味若石榴,香若醇醪。有人試圖用調啤酒的辦法釀製岐山醋,咋都制不出來。釀酒容易淋醋難!岐山醋早該註冊中國名牌產品了!醋成全了岐山臊子麵。而醋,既是岐山婦女品行和手藝的絕唱,又是岐山日月精華的積澱。只有岐山女人,才能淋出這麼好的醋。也只有岐山這塊聖土才能飄逸這麼多的醋酸菌,但岐山女人決不是醋罈子,她們勤勞、善良,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最愛丈夫也最體貼丈夫。她們骨子裡流淌的是貴族血脈。因為她們的先祖是周朝的達官貴人。 三千年前,「鳳鳴岐山」,三千年後,岐地婦女個個都是金鳳凰。娶個岐山姑娘做媳婦吧!

幾十隻貓伏在土牆上流涎水,貓的尾巴翹得像秤桿,貓分明聞到了香味,全村人也聞到了香味。不用說,誰家在燣(lán)臊子。麥草火伸長舌頭舔著黑老鍋,鍋裡的肉丁在「泡泡」,鍋底下的火在「泡泡」。
岐山人加工臊子不說「炒」,不說「燒」,叫做「燣」。因為用的是文火。文火講究的是耐性,把握的是火候,加工時間長儲存時間也長。
豬肉買回來後,男人把刀磨得削鐵如泥,女人開始切肉丁。肉丁要切成「棋子豆」。女人手中的刀像鍘草機,既飛快又有節奏。
清油沸滾起來,先將一碗醋倒進熱鍋裡,醋末子在空氣中打轉,再將白生生的肉丁倒進去,滋嘍一聲滿鍋響,生薑、八角、桂皮四個指頭一捏……在文火的逼供下豬肉先是散發著腥味,後便溢出了香味。辣麵撒進鍋裡,臊子便被鍍上了一層紅暈。
臊子舀進盒裡,凝固成了酡紅色的脂膏。夏天花不掉,冬天不結冰,放進湯裡,香氣誘人,拌碗乾麵,滿口生津。

每個村莊上,調湯最好的,要數上了年紀的老太婆了。她們的兩隻小腳像一對烏鴉在鍋臺邊盤旋。她們捏一把鹽、倒一碗醋、添幾瓢水,全是那麼信手拈來。然而,你可千萬不敢小瞧她們這副大不咧咧的神態。原來她們手上的功夫卻深沉的了不得!城裡的女人嘗了她們調的湯後,要拜她們為師。當問道八碗水要放多少醋、多少鹽時,她們總是說:「這是說不清的。」城裡女人說:「莫保守。」小腳老太說:「有啥保守的,沒啥秘方。」城裡女人跟著小腳老太學了幾天,但怎麼也學不會。老太說:「我一進門就看婆婆怎麼調湯,直看到40多歲,才看會了。婆婆是跟著婆婆看的,這沒有什麼書本,全憑悟性!做臊子麵還要看書,這就丟人死了!」是的,這功夫是學不來的。一鍋湯,多放幾顆鹽就太鹹,多滴兩滴醋就太酸。增之一份太重,減之一份太淡,這便是功夫了!所以,外地人學做臊子麵只知道多放醋,多放辣子,這實際是糟蹋了臊子麵。他們不知道這裡面有辯證法。如果讓這些村婦講「辯證施治」,搞「配套工程」,她們也堪稱是人才哩。
岐山臊子麵的做法,可以寫一部百科全書,也可以用「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九個字來概括。但這方面的研究專家永遠成不了做臊子麵的高手。在一個村子,大凡臊子麵做得好的,都是在生活中歷盡大苦大難、嘗盡酸甜苦辣的人。她們或早年喪夫,或晚年喪子,或兒女不孝。她們將生活中的不幸灑在了這鍋湯中,所以湯中的酸味、辣味就格外鮮活。


臊子麵被醫學專家分析為治病的好湯藥,可開胃、可益氣、可祛風溼、可治感冒。這些作用或許兼而有之。然而,農民只是覺得好吃才做它。如果是為了醫病,還是吃湯藥的好。傳說慈禧太后被八國聯軍逼到西京後,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背後麵館的臊子麵,讚賞岐山臊子麵開胃順氣,活血生精,並賜「龍鳳旗」一面。說來也怪,慈禧只有在兵荒馬亂中才能品出岐山臊子麵的味道,她把臊子麵的做法帶回北京,然而還是順不了她的氣,不久,它就一命嗚呼了,這絕對不能怪她老佛爺的臊子麵沒吃好。
岐山農村,臊子麵往往成了家業興旺的標誌。男人要有尊嚴、婆娘要有名聲,全在這一碗麵上。精明能幹的男人若娶了一個不會做臊子麵的女人,便在人面前抬不起頭,男人會認為斷了自己人緣,女人就像不會生娃一樣被人瞧不起。臊子麵是家與家不較量的較量,戶與戶不攀比的攀比。村上來了幹部,總被安排到臊子麵做得好的人家。幹部連一根「麻糖」(麻花)也不拿,這家人卻高興得不得了!男人壓面,女人調湯,小孩端飯,全家老少都上陣來了。下派幹部吃了二三十碗,從炕頭站到了院子還是不放碗。寬面、細面、韭葉面都吃過了,吃得大汗淋漓,這家人還是讓你吃,最後還要回敬一碗乾麵。岐山人給女兒找對象,就看這小夥能吃多少碗臊子麵。倘若能吃幾十碗,老丈人會說:「能吃就能幹!」這門親事就這麼敲定了。


西北風喊疼了嗓子,喊得幾乎成了啞巴時,蒼茫的天空被震裂出無數縫隙,雪就紛紛揚揚地飄了下來。大地像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公路系上白腰帶,房頂帶上白帽子,麥田蓋上白被子。一切顯得那麼寂然,一切又顯得那麼沉靜。這個時候,村上總要死幾個老人。人死在五黃六月,別人會罵罵咧咧。人死在雨天,別人會說感動得老天也流淚呢。人死在雪天,別人會說天地都在披麻戴孝呢!這幾個老人死得正是時候,讓莊稼人看來是感天動地。
嗩吶奏出撕心裂肺般的悲壯。一聲哭腔,更讓天地為之動容,草木為之變色。「娘,日子才過好了,你咋走了!」「你死了,誰管你娃呢!」親戚們從村口扯著哭腔直哭到院子。哭喪還是說唱,真是難以分開。一邊哭,一邊說。把死者一生的好處竹筒倒豆子般抖了出來。越是年長,哭的水平越老道,越能與聽者產生共鳴。在哭聲中,村上人說:「要吃六爺的臊子麵了!」
莊稼人死了,不興開追悼會,花圈也擺得少,燒紙的人卻蜂擁而來。毛主席說:「村上的人死了,要開個追悼會」,這一指示在關中農村卻一直沒有得到落實。「開啥呢,又沒幹下驚天動地的大事!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幹了些啥誰不知道。」農民認為開追悼會是顯擺呢,只有村幹部以上的人死了才開追悼會。莊稼人窮慣了,沒錢花,認為花圈太奢侈也不實惠,紙錢在陰間還可置家當。
紙錢在靈堂前像黑蝴蝶一樣飛舞;雪花在院中像白蝴蝶一樣扇動。
兩口大鍋在門口冒著熱氣。一口鍋內落下了太陽,一口鍋內落下了月亮。一口鍋煮著麵條,一口鍋滾沸著湯。麵條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翻轉。湯鍋像落下了一抹紅霞。麵條撈入碗中澆上湯,正如元代詩人張翁所描繪的那樣「臘彘剮紅玉,湯餅煮銀絲」。湯是不用倒的,湯倒在一個鍋裡,輪番澆面。先吃臊子麵的一定是外面幹事的和村幹部,接著按輩分大小往下排。
其實,岐山臊子麵源於周人的屍祭制度。人死了,不能復生。活著的人為了紀念死去的人,只好找個長相酷似的人「扮屍」,讓扮屍者吃頓好飯也算盡了一回孝。屍祭之前要準備天下最好的食品。《禮記》云:「水草之菹,陸產之醢 ,小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苟可薦者,莫不鹹在,示盡物也。」美食盛上來後,由扮屍者先吃,再由君卿享用,百官百姓輪著享用,並要一級一級留下剩飯,稱為「福把子。」正因為要供奉「天之所生、地之所長」,岐地所有物產,大到小麥、油菜、豬肉,小到植物的根、莖、葉、花、藻之五端,紅、黃、綠、黑、白之五色(取之於紅蘿蔔之紅、金針菜之黃、蒜苗子之綠、黑木耳之黑、鮮豆腐之白)都要融入於這碗面中。以此來表示孝心,培育孝道。岐山是周禮的發源地,由於地域閉塞,傳統保守,才保留了西周時期的這一吃食活化石。岐山臊子麵歷經了一次次革新和演變,才步入了「中華麵食之王」的寶座。最早,人們將麵粉放在燒紅的石頭上加工成餅子,不知是那個人用菜湯泡饃,才引發了靈感;面越擀越薄,湯越調越香。在西周時代,只有岐山京當地區的臊子麵做得最好。京當的王家村就是當時的宮廷御膳房。至今,這裡打不出井,一打井就塌。對紂王腐敗恨之入骨的賢人達士紛紛棄暗投明來到西岐,一碗臊子麵拂走了他們千裡風塵,驅走了他們心頭寒意。他們看到這裡是一個風清弊絕,海晏河清的新天地。

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窗花,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燈籠,年來到了。
兒子回來了,大多是寫材料當秘書的。
女兒回來了,大多是教書的和工程師。
兒子在京城學會了說普通話。敲門時不住地喊:「母親、母親……」母親聽不懂京腔,以為是狗用爪子刨門板。開門一看,才驚喜萬分:「我娃回來了咧,出去了幾天就不會叫娘了。」兒子說:「娘,我想死你了。」娘說:「你怕是想臊子麵了。」一會兒,熱氣騰騰的臊子麵就端上了炕桌。炕熱氣騰騰,臊子麵熱氣騰騰,兒子頭上的汗水也是熱氣騰騰。
岐山人文化水平高,家裡再窮也要供娃念書。家長們認為,娃把書念成了,長大了憑真本事吃飯。豈料,本事越大,幹吃苦差事的人就擠了堆堆。搞藝術的人多,寫材料當記者的人多,禿頭的人也多。畫家有徐義生、羅冠生、李雲集;書法家有馮秉祥、江海滄;作家有唐棟、紅柯、馮積岐、李鳳傑、徐嶽;記者有蔡暉、孫曉斌、牟柏蒼;唱戲的有丁良生、張蘭秦。在寶雞、西安寫材料的、搞創作的大都是岐山人。就像紹興出師爺一樣,岐山盡出秀才。
臊字面在過年時候吃起來最香。越是冷,湯越煎和。文化人吸溜著臊子麵,一年的委屈向父母一抖,全沒了,心中的疙瘩也消失了。
兒女沒說多少叮嚀話,走時,娘眼睛紅紅的,爹沒精打採。行李包中悄悄塞上兩包掛麵一桶醋、一罐罐臊子。

臊子麵是天地人的絕妙結合。
臊子麵是西周文明的濃縮與折射。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銅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麵。岐山人過事,都要吃頓臊子麵。過年要吃團圓面,老人過壽、小孩滿月要吃長壽麵,鄰裡或兄弟間起了摩擦要吃和氣面,埋人要吃孝子面,娶媳婦要吃嫂子面,面有掛麵、鍘面、機器面;有細面、寬面、菠菜面。渭南的棒棒面、三原的刀削麵、鳳翔的香股面都不敢與岐山臊子麵叫板。在大西北,處處都可瞅到岐山臊子麵的招牌,處處都可以聞到臊子麵的芳香。且不論這些臊子麵味道是否正宗,做法是否地道,單就解決了這麼多人的就業問題,單就憑一塊牌子使岐山聲名遠播,我們都可以原諒他們的「假冒偽劣」了!
據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到西安,劉少奇、朱德到寶雞視察,都嘗過岐山臊子麵。吃過後留下了什麼話,已無從考究了。只有開臊子麵館的人說,毛主席說咱的臊子麵嫽扎咧、美的太!毛主席那次來西安,留下最有名的話是,陝西的貓也不吃魚。意即陝西人最愛吃粘面。毛主席是湖南人,喜食辣椒而不喜食麵條,想來這臊子麵中的辣椒可能讓他感興趣,或許他嘗到陝西的辣子不比湖南的辣椒遜色,說了幾句客氣話罷了。湖南大學教授何光嶽經過考證,認為毛澤東的祖先就生活在岐山周原。韶山毛公祠中的《毛氏族譜》二修卷首《源流記》載「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鄭之後,世衛周卿,因國為氏」。中國毛氏誕生於西周初年,周文王第六子鄭,分封於古毛國(今岐山、扶風一帶),史稱毛伯鄭。岐山青化鎮有個毛家莊村,讓人不解的是全村卻沒有一戶姓毛的人家。看來,毛澤東的祖先的確是吃過岐山臊子麵的。只不過後人輾轉雲南、江西、湖南,愛吃辣子還是未變,倒是沒了岐山醋,再也吃不到酸辣香的原汁原味了。
岐山臊子麵的香味釀出了中華周秦文明之光。岐山誕生了西周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姬旦、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連「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的諸葛亮,實在也經不住岐山臊子麵的誘惑,用「木牛流馬」馱載糧食,千裡迢迢,七出祁山。可惜諸葛亮沒有口福,只是隔河聞到了魏軍帳中臊子麵的酸辣香氣,夙願未了,歸天時非要選擇岐山五丈原,就讓他老人家的「八卦陣」與岐山臊子麵隔河相望吧!
臊子麵是岐山的金名片。臊子麵是中華吃食一絕。近聞岐山縣委書記在新華網上賣臊子麵,並面授臊子麵秘訣,全世界一下子都聞到了岐山臊子麵的香味。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趙寧在《留美記》一書中讚揚岐山臊子麵「精彩無比」,並「奉勸讀者諸君,沒有嘗過的,趕緊拜訪陝西鄉黨,討來吃吃,天下美味不過如此。」臊子麵的香味自遠古飄來,將飄向全球角角落落……




 

      呂向陽,1961年生於岐山縣京當鎮衙裡村,主任記者。現任寶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寶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呂向陽自部隊服役走上了新聞崗位,三十年來發表散文、報告文學100餘萬字,新聞作品2000餘篇,並榮獲「陝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出版有《三十六個挖寶人的命運》《神態度》等書。

相關焦點

  • 再話臊子麵
    這幾天臊子麵的話題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成為街談巷議的一個熱門話題。因為扶風縣最近在舉辦一場首屆中國扶風臊子麵「一口香」徵文大賽,把眾人的目光全都聚焦了過去。  起初看見這個徵文,我並沒有想著要去參加的意思,而是坐看熱鬧的心態,後來有文友慫恿我:你怎麼不參加你們縣上的臊子麵徵文,再加上剛開始刊載出來的幾篇臊子麵美文我覺得看不過癮,於是便有了應徵參賽的想法。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扶風人,臊子麵是從小吃到大的美食,是藏在記憶深處的印記,是出門在外遊子的思念。不寫一篇關於臊子麵的文章,我感覺愧對家鄉臊子麵,不寫一篇扶風臊子麵的文章,做為地地道道的扶風人我心有不甘。
  • 比臊子麵更好吃的面麻辣臊子麵!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喜歡吃岐山臊子麵,但是又不大吃得慣它的酸,所以今天我們分享一道麻辣臊子麵,比岐山臊子麵還要好吃的臊子麵!!
  • 家鄉的臊子麵
    每當工作閒暇之餘便會想起讓人難以忘懷的家鄉的臊子麵。  我的家鄉位於八百裡的秦川關中地區。臊子麵是關中地區一道有名的小吃,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還是家裡小孩過滿月都離不開它的身影。關於臊子麵的說法現在大概有三種,但我大概相信第三種說法,說是來源於唐的「長壽麵」發展而來。  臊子麵從本意來說是一種湯麵,簡單來說就是,炒制好的豬肉、配菜,將調好的湯到面上即可。
  • 臊子麵火了 臊子麵之鄉岐山火了
    說道臊子麵那就不能提到岐山,下面是岐山當地作家紅柯眼中的臊子麵。陝西地界,吃麵必吃臊子麵,省城西安以及各縣鎮到處都是岐山麵館,原產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大多都在周公廟附近。臊子麵的湯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豬肉切碎,慢火燣一小時,跟燉東坡肘子差不多,不是炒也不是煮,也不是燉,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讓豬肉燣成糨糊狀,有一股濃烈的酸辣香,湯也是酸辣味,一層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見大巫。我七八歲的時候吃豬肉傷了脾胃,再也不吃豬肉了,吃臊子麵只吃一二碗,幾乎是嬰兒的飯量,你可以想像在岐山那地方有多狼狽,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 「御下」臊子麵
    在眾多的陝西麵食中臊子麵可謂獨樹一幟,那一碗湯清油亮帶著豬肉臊子濃香總是能讓人垂涎三尺。在陝西,再好吃的宴席如果不吃上一碗麵,那總是讓人心裡覺得不「瓷實」,陝西人對麵食的熱愛可見一斑。如果說寶雞的臊子麵能給西府人代言,那麼在鄠邑新區的餘下小鎮則隱藏著一種帶有強烈關中風味的臊子麵食過之後無不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 美文 | 名人眼中的臊子麵
    感受臊子麵作者:呂向陽岐山京當鎮人(一)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銅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麵。文王用推算六十四卦的精神將這裡的物產合成了臊子麵。他加減著鹽和醋,調成了臊子湯。周公一邊吃著臊子麵,一邊「制禮作樂」。周公發現,人們吃臊子麵的過程就像演習了一回周禮。先是國君,再是大臣;先是長輩,再是小孩。每個人都不用喝湯,要留下「福巴子」。
  • 扶風臊子麵
    臊(sào)子面是中國陝西省的特色傳統麵食之一、是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扶風的臊子麵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很是流行,不管你在北上廣,一些大中城市,你仔細看,不難發現,有岐山臊子麵,扶風「一口香」就是說的臊子麵館,關中西府的村子裡過年,婚喪嫁娶,平時廟會祭拜神靈都要食用,是秦人,秦韻,秦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岐山臊子麵在周原
    相傳,周文王在周原時發明了岐山臊子麵。  由於岐山這座山體在縣界上一直屬於岐山縣,周原臊子麵就叫成了岐山臊子麵。但在公元1956年寶雞市在插花地調整中,把岐山(西觀山和中觀山中間的這座山體)這座山體劃歸到了扶風縣,但岐山臊子麵的名字依然在岐山縣延續著。前一段時間,岐山縣、扶風縣相繼舉行了臊子麵大賽,這兩個相鄰縣的臊子麵,應該源淵於相同的同一地方周原古地上的美食岐山臊子麵。
  • 岐山臊子麵
    文 | 巴魯離開父母家之後,我才開始學做岐山臊子麵。
  • 首屆中國·扶風「一口香」臊子麵大賽徵文選登——臊子麵與扶風人
    在關中西府一帶,送客吃不吃餃子不要緊,迎客一定少不了臊子麵。臊子麵自然就成了當地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臊子麵發源於古周原一帶,廣泛傳播至武功、乾縣、楊凌等地,最好吃的還數扶風、岐山兩縣。     古周原土地肥沃,盛產優質冬小麥,因其出面率高、筋道、甘甜等優點,深受百姓認可和喜愛。也是這些優點,才成就了臊子麵。
  • 名作家說岐山臊子麵
    (一)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銅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麵。文王用推算六十四卦的精神將這裡的物產合成了臊子麵。他加減著鹽和醋,調成了臊子湯。周公一邊吃著臊子麵,一邊「制禮作樂」。周公發現,人們吃臊子麵的過程就像演習了一回周禮。先是國君,再是大臣;先是長輩,再是小孩。每個人都不用喝湯,要留下「福巴子」。禮的學說,在吃臊子麵中得到了普及。周公對臊子的加工進行了革新。「周公臊子文王湯」,臊子麵成了周族成長的見證物,成了儒家學說的引子。臊子湯麵中的佐料有紅白黑綠黃,儒家學說中有「仁義禮智信」。
  • 岐山臊子麵,地道陝西味!
    《舌尖上的中國2》-岐山臊子麵麵食為大的關中地區,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臊子麵在咱老陝心中的地位。臊子麵以西府寶雞岐山一帶最為正宗,是當地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招待親友早上必吃之食。有飲食文化學者著文說,在眾多的麵食中,蘭州牛肉麵、山西刀削麵和岐山臊子麵,堪稱中華麵食三絕。
  • 西北特色小吃:隴東臊子麵
    車子行經甘肅慶陽時,即被當地的同行「劫持」,非要嘗一嘗隴東有名的美食「隴東臊子麵」不可!他們說:「不嘗『隴東臊子麵』,悔上一輩子!」   慶陽美食眾多,可謂百珍雜陳,目不暇給:「蕎垛面」、「爐齒饃」、「糖圈圈」、「炸羊尾」、「金錢肉」……不過,最讓人聞香不忘、百食不厭、津津樂道的還是聞名遐邇的「臊子麵」。
  • 最愛我們家鄉的岐山臊子麵
    文王用推算六十四卦的精神將這裡的物產合成了臊子麵。他加減著鹽和醋,調成了臊子湯。周公一邊吃著臊子麵,一邊「制禮作樂」。周公發現,人們吃臊子麵的過程就像演習了一回周禮。先是國君,再是大臣;先是長輩,再是小孩。每個人都不用喝湯,要留下「福巴子」。禮的學說,在吃臊子麵中得到了普及。周公對臊子的加工進行了革新。「周公臊子文王湯」,臊子麵成了周族成長的見證物,成了儒家學說的引子。
  • 從古至今西北人為啥愛吃臊子麵
    西北人性情豪爽,熱情好客,有親朋好友登門,一定要熱情款待,待客飲食不論怎樣變化,但有一樣傳統麵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色香具佳的臊子麵。臊子麵的歷史悠久,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的特色麵食,尤以岐山臊子麵最為著名。
  • 他們說我吃的臊子麵是假臊子麵!喜歡吃西安麵食,去寶雞參加婚禮
    我喜歡吃西安的麵食,去了寶雞蔡家坡參加同事的婚禮,他們說我吃的臊子麵是假臊子麵。上午十點多到同事家,同事招呼我們先吃麵,我們坐下來看桌子上就一盆面,什麼情況?一桌七八個人,給一盆乾麵啊,幾個同事面面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點尷尬。
  • 扶風:一碗臊子麵裡的三千世界
    99%的扶風人,都點了上方關注扶風在線西府寶雞人的早晨是從一碗臊子麵開始的,在這個有三區九縣
  • 羊肉臊子麵 by rushwitch
    就連我心中最代表家鄉美食形象的羊肉臊子麵,也好像成了陝西的專利了。可是寧夏的羊肉臊子麵,有它自己不容替代的味道和特點。重點就在寧夏的羊肉。寧夏這個地方,有半個省份都是鹽鹼地,只有銀川那一坨坨地方是水草肥美的莊稼地。坐著火車在寧夏的地界穿過,一片片白花花的鹽鹼就浮在黑色的土地表面。不用什麼農業知識,也知道糧食蔬菜是種不活的。
  • 家鄉有道美食——五佛臊子麵
    如果還在猶豫,我呀建議您去我的家鄉甘肅溜達一圈兒,那邊不是一味地荒涼貧窮,有著全中國氣候和地理最全面的特點,也有很多特色的西北美食,只不過宣傳的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已,接來下我給您介紹一下家鄉的一道美食——臊子麵。
  • 「關中文壇」琳青:扶風臊子麵
    那誘人的臊子麵裡飄菜濃厚,肉香菜美,就是聞一下便會醉入心脾,嘗一口便覺香入骨髓了!扶風臊子麵有五大特點:煎、汪、稀、光、鮮!臊子麵全憑一碗湯,湯裡有貨,不能清淡無味,不能只有湯沒有菜,要實實在在,麵湯裡透露著扶風人的憨厚和實誠,如果去誰家吃臊子麵,發現菜少,就會給別人學說道:「吃的啥飯嗎,清湯寡水的麼」,讓東家臉紅脖子粗,下次再也不敢怠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