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就是湘西人記憶中的不老仙丹

2021-02-22 你好大湘西

關於故鄉的記憶,可以濃縮,可以提煉。

從清溪草木、綠野平疇、西山落照、柳梢新月;

到古井、老屋、鄉音、冬陽,

林林總總歸而納之就是一個遊子聽聞落淚的名詞:故鄉。



看完如果您有那麼一點想家了,

那麼可以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把您的思鄉之情傳遞下去。

因為接下來,將為您

奉上更「美味」的「福利」!

湘西臘肉不是炒作的有名,而是真的好吃,湘西人都喜歡吃!現在很多飯館的臘肉都是煙燻速成的,根本不是真正湘西臘肉的那種味道,吃起來就是滿嘴煙燻味。有時候真的覺得太壞我們湘西臘肉的名聲了!喜歡吃臘肉的朋友很多都喜歡切成大塊大塊,炒點辣椒,來碗米酒,爽啊!好多朋友外出打工都會從家裡扛幾塊,帶著家的味道!


上次一外地朋友聽我說喜歡吃黴豆腐,馬上教訓我「長黴的東西不能吃的!」,她卻不知道咱湘西人和黴豆腐的關係,哪兒是長黴的東西,那可是三餐飯桌上都要擺一碗的!要是在外面打工飯桌上菜味道單調,來點黴豆腐調一下口味,開一開胃,讓人覺得那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啊!


小時候上學去都要帶幾瓶酸菜。種類很多,有青菜酸、葫蔥酸、大頭菜酸、辣子酸、豆角酸、黃瓜酸、刀把豆酸、旱菜酸、酸魚、酸肉等。平常沒胃口也要來一碗下飯吃!離開家鄉後卻很難吃到那種味道有木有?小編現在都開始流口水了,下班後果斷要回去炒一碗,光吃!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漿果兒,更不能理解為什麼炒漿果兒還要放辣子?但是咱湘西人就好這口,小編覺得沒吃過這道菜的人真是不會吃啊!酸酸甜甜辣辣的,多好吃啊!開胃,下飯,那種長在家門口菜園子邊上的小漿果兒炒辣子吃起來更過癮呢!可惜超市都只賣大西紅柿,講實話,沒得一點味道,吃不慣啊!

合渣也是湘西的一道家常菜,以前在學校讀書食堂裡面經常會吃到,但是大家都喜歡吃。原因就是合渣營養好,又好吃,做起來也很簡單,口一張,哧溜哧溜,就下喉了。裡面的菜絲特別鮮,真的是百吃不厭。

捅馬蜂窩相信很多小朋友幹過,但是要想吃到蜂蛹還是要大人帶著!白天看好哪裡有蜂窩,晚上幾個人帶點稻草,拿著火把浩浩蕩蕩的趕到目的地。大人去燒蜂窩,小朋友遠遠躲著,等到差不多了就抱著興高採烈地回家讓媽媽炸吃,又香又脆,吃一口覺得滿滿的蛋白質,哈哈,超有營養!


湘西的黃牛肉,那叫一個好吃啊!小時候的大部分時光感覺就是和牛度過的,牛在湘西地位也是很高的,家裡的田都要靠它來犁,所以很少有人會殺牛,除非是牛不小心摔了或者是其他原因。湘西的黃牛,脂肪少,不肥人,而且特別鮮,特別香!冬天來點幹牛肉燉蘿蔔,來一把辣椒,吃起來那叫一個過癮啊!

湘西山好水好,深山小溪裡長的野生小魚味道更好!大湘西山裡的水,人都可以直接飲用,真正的清澈見底啊。抓魚也是有技巧,有人拿著撮箕,有人扛著大錘,也有人帶著樹葉,裝備十足。這裡的小魚沒有任何人工飼料餵養,吃起來肉質細膩,味道鮮美。不過現在很多人放藥藥魚,小編覺得還是有點汙染環境,作為吃貨也不敢吃啊!

一道在夢裡都想吃的家鄉菜,外地有錢也買不到。樅菌特有的香氣與水嫩的豆腐混合在一起,小火慢燉,一鍋美味的濃湯和可口的菜餚一起向湘西吃貨們走來。樅菌熬豆腐,美味絕倫,堪稱湘西人舌尖上的「人參、燕窩」!

誰家要是在曬豆豉,就要被人嫌棄「好臭啊,你沒洗腳吧!」只要誰家裡一炒這道菜,其「臭味」可以香飄萬裡,雖然聞起來臭,但是吃起來香啊!乾脆的豆豉在油鍋裡翻騰,撒點幹辣椒粉,出鍋後可以迷倒炒菜的人。這道家鄉菜很下飯,而且可以存放好幾天!可惜現在感覺這道菜不太容易吃到了。

這些抹不掉的,故鄉記憶,

在外的湘西人,你想家了嗎?

「你好大湘西」(微信號:jsqmwh)編輯整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不老仙丹 、治療疾患、延年益壽的良方 就在你身邊!
    一千多年以前,五代詞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一位名叫青姑的老姑娘,年過半百但依然生的亭亭玉立,時人傳言其曾食過不老仙丹,後來人們才知道青姑所食的不老仙丹原來就是當地的一種紅棗。紅棗味甘,補血養顏,由此多吃紅棗以補血潤膚的風氣蔚然傳開,久盛不衰。
  • 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德德瑪說,烏蘭託嘎是用靈魂歌唱的人。當孟慶楠採訪齊峰,齊峰說:有歌聲的地方,就有草原,就是遊牧民族的故鄉。一句話,頓時讓我百感交集,如同突然間打開的泉眼,汩汩噴湧著情感;又如突然拎起的一個線索,將所有不關聯或者關聯不緊密的東西聯繫起來。那,就是故鄉:每一個生長記憶的地方,都生長故鄉。
  • 記憶中的故鄉,我二伯父的那把「大斧子」丟了
    >發現自己終還是離不開那片土地故鄉,有滿山的映山紅故鄉的老房子早已經拆除在杭州的家戶口本上的地址似乎亦和故鄉無關但如果踏上故鄉的土地總有故事可以回憶記憶中總有故鄉的土牆特別是老家如果有什麼喜事大家在討論誰當家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湘西臘肉:在煙燻火燎的小屋裡,成就唇齒難忘的人間至味
    紅網時刻1月6日訊(記者 張皎 通訊員 印斌)湘西人製作臘肉,主要在冬至後、立春前。整個製作工藝主要分取材、醃漬、燻烘、貯藏幾道工序,前後耗時40天左右。每逢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了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茶枝、各類果皮、木屑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燻幹。
  • 故鄉,帶血的記憶
    學長趙鵬的這組作品,特別是拉路梁梯田這部分深深地打動了我,故鄉距離拉路梁也就是二十多裡地的路程,生活勞作大同小異。故鄉的田地沒有拉路梁這樣平坦,大多山地,耕種極為不易,外祖母經常嘮叨的一句話就是十六歲嫁過來當了一輩子的長工,不僅辛苦勞作還養大了五個兒女,老大就是我的母親。
  •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2020-11-2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紀錄片:《湘西》全集
    紀錄片《湘西》通過「湘西」展現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通過「湘西」不斷提出忙碌生活著的人們忽視的問題,通過「湘西」傳達各種信息,希望大家明白自己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 六月家鄉之山川篇:人易變,山川不老
    幸運到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幸運到沒有鄉愁,因為故鄉不再是隔絕的。也幸運到內心是如此的豐富,那些成長的年月,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記憶。放養式的兒童時光,得以與大地然親密接觸,沒有任何束縛的成長,形成了我們如今開闊的性格。
  • 重讀《故鄉》和《邊城》,看魯迅和沈從文筆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整體上看,魯迅與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風格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系列,若要說兩者比較相近的點,那就是兩人都偏向於寫鄉土小說,其創作內容多與鄉土有關。今天,我們以《故鄉》和《邊城》來談談魯迅與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淺析其小說創作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 這座古墓發現900顆「仙丹」, 化驗結果刷新世人對「仙丹」的認知
    如此顯赫的家族,墓中的陪葬品自然不同尋常,考古隊在墓中出土了一千多件珍貴的金器、銀器、玉器等文物,還在墓中發現了900多顆「仙丹」,填補了中國考古史對古代「仙丹」研究上的空白。這種「仙丹」被稱為「五石散」,是魏晉時期在貴族階層流行的丹藥,是道士用煉丹爐煉製而成。根據《晉史》記載,五石散服用之後可以讓人產生極大的興奮感,使人精神煥發,可以讓人全身發熱。
  • 故鄉的雲,四季的美景,記憶中的美景
    我的故鄉在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醍醐鄉的一個小山村裡,我很懷念故鄉的雲。有多久沒有看到過故鄉的雲了?算來大約該有三十多年了吧。但在我的記憶裡,卻好像就是剛剛看過似地,而且很美很美。故鄉的雲異常潔淨,並且不時隨意地擦拭著藍天。
  • 故鄉之戀——記憶中的奶奶,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一大家子事
    #故鄉之戀#奶奶已經故去了好些年了,由於父母的婚房緊挨著奶奶家,所以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和爺爺奶奶,叔叔長輩們一起度過的。記憶中奶奶永遠是那滿頭的銀髮和風風火火操持家務的樣子。奶奶年輕時那會是建國前了。家是富農,在嫁給我爺爺前是大戶人家的閨女。
  •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網信...
    畫家尹升在畫展上致辭11月28日上午,「故鄉回眸」丹青長卷作品展在綏化市美術館低調開展,畫家尹升的七十米長卷《故鄉》引來數以百計的書畫愛好者,也激發了無數人的情感共鳴。作品局部展示有時候人的情感不用語言,一支畫筆足以。這幅名叫《故鄉》的畫作寄託著尹升和家鄉割捨不斷的濃濃情意。尹升的老家在北林區秦家鎮梨樹村,他是喝著諾敏河水長大的。
  • 故鄉:心口的硃砂痣,頭頂的白月光
    春節臨近,你是否已經開始思念故鄉?中國人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思鄉的群體,我們把鄉愁做成詩、編成歌、寫成文甚至集成冊。文學大師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一個對故鄉有執念的中國人,他窮盡一生都在寫他的故鄉——湘西。湘西保靖縣呂洞村所在的呂洞山秀麗獨特,有著典型的湘西風光。
  •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到底有啥?
    「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 石迴環踏不窮,連柯接葉掩蒼空。行人身在碧波底,只少遊魚撥尾紅。」詩人用寥寥數筆就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水波蕩漾,山明水秀意境之中。它是屈原創作《離騷》的聖殿,是沈從文魂牽夢縈的故鄉。沱江在它的背上流淌,鳳凰古城穿過四百的歷史塵霧直到今天也依舊鮮活。
  • 藍莓大地:故鄉的記憶
    故鄉的記憶文/藍莓大地我的故鄉在遙遠的黑龍江。她有一個偏女性的名字叫香蘭,她還有幾個姐妹,近一點的有依蘭、英蘭,遠一點的有呼蘭,木蘭。還都在黑土地的周圍。小的時侯隨父母來到這裡,我的童年和少年就在這冬天雪花飄的地方快樂簡單的渡過,在那裡我考上了大學。自大學後便離開了,香蘭便成了我的故鄉。
  • 劉昌剛:尖巖山下苗寨美|夜讀往事FM·最美是故鄉
    每個人對故鄉之念、之慨、之懷,都在記憶深處。圍繞新時代鄉村振興,文史博覽雜誌社推出「鄉村歲時」大型融媒體報導,「夜讀往事」欄目以「最美是故鄉」為主題,邀請政協委員講述記憶裡的故鄉與廣袤鄉村的興榮,敬請聆聽。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在魯迅的眾多人物中有迂腐的孔乙己、有絮叨的祥林嫂、有阿Q,有狂人,他將這些人塑造的堅挺有力,如同一個鋼針般插入了破敗的現實世界裡,讓人有徹骨的疼痛。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
  • 揭秘| 湘西趕屍術的原理及流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古代流傳的眾多怪力亂神之說中,有這麼一個傳說絕對是無數人童年之時的陰影,那就是在湘西流傳的趕屍傳說了。那麼曾經在湘西常年趕屍的那些趕屍匠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死亡的人也是很多的,在中國一直都有落葉歸根的說法,當人們徵戰異鄉客他鄉之時,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原來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