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誤人匪淺。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別名】萹苻、貫節、貫渠、百頭、虎卷、扁苻、貫中、貫來、渠母、伯芹、藥渠、黃鐘、伯萍、樂藻、伯藥、藥藻、鳳尾草、蕨薇、菜根、黑狗脊、貫仲、貫仲。
【來源】為鱗毛科植物粗莖鱗毛蕨,蹄蓋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莢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烏毛蕨科植物烏毛蕨、蘇鐵蕨、狗脊蕨等的根莖。
【形態特徵】
1.粗莖鱗毛蕨: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粗大,直立或斜升。葉簇生;葉柄、連同根狀莖密生鱗片,鱗片膜質或厚膜質,淡褐色至慄棕色,具光澤,下部鱗片一般較寬大,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3釐米,邊緣疏生刺突,向上漸變成線形至鑽形而扭曲的狹鱗片;葉軸上的鱗片明顯扭卷,線形至披針形,紅棕色;葉柄深麥稈色,顯著短於葉片;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50-120釐米,寬15-30釐米,基部狹縮,先端短漸尖,二回羽狀深裂;羽片通常30對以上,無柄,線狀披針形,下部羽片明顯縮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長8-15釐米,寬1.5-3釐米,向兩端羽片依次縮短,羽狀深裂;裂片密接,長圓形,寬2-5毫米,基部與羽軸廣合生,先端圓或鈍圓,淺鈍鋸齒緣或近全緣;葉脈羽狀,側脈分叉,偶單一。葉厚草質至紙質,背面淡綠色,沿羽軸生有具長緣毛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裂片兩面及邊緣散生扭卷的窄鱗片和鱗毛。
孢子囊群圓形,通常孢生於葉片背面上部1/3-1/2處,背生於小脈中下部,每裂片1-4對;囊群蓋圓腎形或馬蹄形,幾乎全緣,棕色,稀帶淡綠色或灰綠色,膜質,成熟時不完全覆蓋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
2.蛾眉蕨,又名亞美蹄蓋蕨。中等大的林下植物。根狀莖直立或斜升,先端被大鱗片;鱗片淺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膜質,全緣;葉簇生。葉柄禾稈色、慄紅色或僅遠軸面慄紅色,通常比葉片短,基部先端尖削,其上呈紡錘形加厚,腹背呈凹凸面,沿兩側邊緣各有一列呈齒牙狀凸起的小氣囊體,基部被有和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並或多或少被有有節的、曲折而透明的粗軟毛,幹後易擦落;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長圓狀披針形,偶有長卵形,羽裂漸尖頭,向基部多少變狹,少有僅基部1-2對羽片稍縮短或基部一對最長,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披針形、狹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漸尖頭,基部平截,往往突然增寬,通常兩側對稱,但葉片下部羽片的基部上側第一裂片有時明顯增大呈耳狀,無柄,互生或下部的近對生,開展,向下數對通常照例縮短,有時基部一對縮短為小耳片狀,羽狀深裂達羽軸兩側的闊翅,裂片多數,彼此接近,少有遠離,長圓形或長方形,少有呈鈍三角形,先端圓或鈍尖,少有急尖或近平截,邊緣具有淺齒、鈍齒或近全緣;葉軸及羽軸上面具有闊邊的淺溝,在相交處彼此關閉,不能互通;主脈明顯,隆起,無溝,兩側小脈4-6(-9)對,通常單一,少有二叉,斜向上,基部一對側脈達於缺刻以上的裂片邊緣,脈端有狹紡錘形水囊。葉幹後草質,綠色或褐綠色,葉軸和羽軸兩面或一面及葉脈上下兩面多少被有節透明的粗軟毛,幹後易擦落,裂片邊緣及裂片間缺刻處具有透明的三角形齒狀細胞,有時亦具節狀毛。孢子囊群短線形至橢圓形,長0.5-2毫米,通直,沿側脈中部上側著生;囊群蓋通常為狹新月形或橢圓形,幼時為短線形,通直,在葉片或羽片頂部、或在裂片基部上側一脈上有時呈彎鉤形、馬蹄形或雙生一脈,成熟時往往拱起如穹窿形,被成熟的孢子囊群向遠軸方向推開,宛如張開的蚌殼,紙質或厚膜質,堅實,宿存,黃褐色,全緣或稍齧蝕,少有具短睫毛,彼此並行,接近如篦齒狀。孢子二面型,腎狀橢圓形或橢圓形,周壁表面具連續或斷裂的褶皺,或具耳廓狀、裂片狀、乳頭狀、疣狀或棒狀突起。染色體基數 X=40。
本屬是一個很自然的、在形體上極為一致的屬,與蹄蓋蕨屬 Athyrium Roth 不同主要在於葉片常為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基部兩側對稱,葉軸和羽軸上面的淺溝在相交處不能互通,葉軸、羽軸及葉脈常多少具有節透明的粗軟毛,囊群蓋呈新月形,很少為馬蹄形或彎鉤形,通常質地堅厚、拱起如蚌殼狀;在被毛方面與假蹄蓋蕨屬 Athyriopsis Ching 和介蕨屬 Dryoathyrium Ching 很相近,與它們的不同主要在於根狀莖直立,偶為斜升,葉柄通常遠較葉片短,葉片狹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葉下部羽片常多對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向基部不變狹,反而最寬,其基部上側第一裂片往往增大而不縮短。分布在東北及河北、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西北部。
3.莢果蕨,又名小葉貫眾。植株高70-110釐米。根狀莖粗壯,短而直立,木質,堅硬,深褐色,與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4-6毫米,先端纖維狀,膜質,全緣,棕色,老時中部常為褐色至黑褐色。葉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褐棕色,長6-10釐米,粗5-10毫米,上面有深縱溝,基部三角形,具龍骨狀突起,密被鱗片,向上逐漸稀疏,葉片橢圓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50-100釐米,中部寬17-25釐米,向基部逐漸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40-60對,互生或近對生,斜展,相距1.5-2釐米,下部的向基部逐漸縮小成小耳形,中部羽片最大,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15釐米,寬1-1.5釐米,先端漸尖,無柄,羽狀深裂,裂片20-25對,略斜展,彼此接近,為整齊齒狀排列,橢圓形或近長方形,中部以下的同大,長5-8毫米,圓頭或鈍頭,邊緣具波狀圓齒或為近全緣,通常略反卷,葉脈明顯,在裂片上為羽狀,小脈單一,斜向上,葉草質,幹後綠色或棕綠色,無毛,僅沿葉軸、羽軸和主脈疏被柔毛和小鱗片,羽軸淺棕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淺縱溝;能育葉較不育葉短,有粗壯的長柄(長12-20釐米,下部粗5-12毫米),葉片倒披針形,長20-40釐米,中部以上寬4-8釐米,一回羽狀,羽片線形,兩側強度反捲成莢果狀,呈念珠形,深褐色,包裹孢子囊群,小脈先端形成囊託,位於羽軸與葉邊之間,孢子囊群圓形,成熟時連接而成為線形,囊群蓋膜質。分布在東北、華北以及西藏、四川、陝西等地。
4.紫萁,又名高腳貫眾、老虎牙、水骨等。植株高50-80釐米或更高。根狀莖短粗,或成短樹幹狀而稍彎。葉簇生,直立,柄長20-30釐米,禾稈色,幼時被密絨毛,不久脫落;葉片為三角廣卵形,長30-50釐米,寬25-40釐米,頂部一回羽狀,其下為二回羽狀;羽片3-5對,對生,長圓形,長15-25釐米,基部寬8-11釐米,基部一對稍大,有柄(柄長1-1.5釐米),斜向上,奇數羽狀;小羽片5-9對,對生或近對生,無柄,分離,長4-7釐米,寬1.5-1.8釐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稍鈍或急尖,向基部稍寬,圓形,或近截形,相距1.5-2釐米,向上部稍小,頂生的同形,有柄,基部往往有1-2片的合生圓裂片,或闊披形的短裂片,邊緣有均勻的細鋸齒。葉脈兩面明顯,自中肋斜向上,二回分歧,小脈平行,達於鋸齒。葉為紙質,成長後光滑無毛,幹後為棕綠色。孢子葉(能育葉)同營養葉等高,或經常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縮,小羽片變成線形,長1.5-2釐米,沿中肋兩側背面密生孢子囊。孢葉春夏間抽出,深棕色,成熟後枯死。分布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5.蘇鐵蕨,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1.5米。主軸直立或斜上,粗約10-15釐米,單一或有時分叉,黑褐色,木質,堅實,頂部與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達3釐米,先端鑽狀漸尖,邊緣略具緣毛,紅棕色或褐棕色,有光澤,膜質。
葉簇生於主軸的頂部,略呈二形;葉柄長10-30釐米,粗3-6毫米,棕禾稈色,堅硬,光滑或下部略顯粗糙;葉片橢圓披針形,長50-100釐米,一回羽狀;羽片30-50對,對生或互生,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為不對稱的心臟形,近無柄,邊緣有細密的鋸齒,偶有少數不整齊的裂片,幹後軟骨質的邊緣向內反卷,下部羽片略縮短,彼此相距2-5釐米,平展或向下反折,羽片基部略覆蓋葉軸,向上的羽片密接或略疏離,斜展,中部羽片最長,達15釐米,寬7-11毫米,羽片基部緊靠葉軸;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僅羽片較短較狹,彼此較疏離,邊緣有時呈不規則的淺裂。
葉脈兩面均明顯,沿主脈兩側各有1行三角形或多角形網眼,網眼外的小脈分離,單一或一至二回分叉。葉革質,幹後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光滑,下面棕色,光滑或於下部(特別在主脈下部)有少數棕色披針形小鱗片;葉軸棕禾稈色,上面有縱溝,光滑。孢子囊群沿主脈兩側的小脈著生,成熟時逐漸滿布於主脈兩側,最終滿布於能育羽片的下面。染色體2n=66。生長於山地乾旱地坡上。分布在廣東、廣西、臺灣和雲南、貴州等地。
6.狗脊蕨,又名大葉貫眾。多年生草本。植株高 (50) 80-120釐米。根狀莖粗壯,橫臥,暗褐色,粗3-5釐米,與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1.5釐米,先端長漸尖,有時為纖維狀,膜質,全緣,深棕色,略有光澤,老時逐漸脫落。葉近生;柄長15-70釐米,粗3-6毫米,暗淺棕色,堅硬,下部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而較小的鱗片,向上至葉軸逐漸稀疏,老時脫落,葉柄基部往往宿存於根狀莖上;葉片長卵形,長25-80釐米,下部寬18-40釐米,先端漸尖,二回羽裂;頂生羽片卵狀披針形或長三角狀披針形,大於其下的側生羽片,其基部一對裂片往往伸長,側生羽片(4) 7-16對,下部的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近對生或為互生,斜展或略斜向上,無柄或近無柄,疏離,基部一對略縮短,下部羽片較長,相距3-7釐米,線狀披針形,長12-22 (-25) 釐米,寬2-3.5(-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楔形或圓截形,上側常與葉軸平行,羽狀半裂;裂片11-16對,互生或近對生,基部一對縮小,下側一片為圓形、卵形或耳形,長5-10毫米,圓頭,上側一片亦較小,向上數對裂片較大,密接,斜展,橢圓形或卵形,偶為卵狀披針形,長1.3-2.2釐米,寬7-10毫米,尖頭或急尖頭,邊緣有細密鋸齒,幹後略反卷。葉脈明顯,羽軸及主脈均為淺棕色,兩面均隆起,在羽軸及主脈兩側各有1行狹長網眼,其外側尚有若干不整齊的多角形網眼,其餘小脈分離,單一或分叉,直達葉邊。葉近革質,幹後棕色或棕綠色,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短柔毛;羽軸下面的下部密被棕色纖維狀小鱗片,向上逐漸稀疏。孢子囊群線形,挺直,著生於主脈兩側的狹長網眼上,也有時生於羽軸兩側的狹長網眼上,不連續,呈單行排列;囊群蓋線形,質厚,棕褐色,成熟時開向主脈或羽軸,宿存。染色體2n=68。分布在西南、華南、華東及長江流域各地。
【性味】苦、涼。
【功效主治】殺蛔、絛、蟯蟲、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風熱感冒、溫熱斑疹、吐血、衄血、腸風便血、血痢、血崩、帶下、瘡瘍、尿血 、月經過多、刀傷出血、蛔蟲、饒蟲、絛蟲病、人工流產、產後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塗。
【禁忌】陰虛內熱及脾胃虛寒者不宜,孕婦慎用。
【附方】
【壹】治蛔蟲攻心,吐如醋水,痛不能止:貫眾一兩,鶴蝨一兩(紙上微炒),狼牙一兩,麝香一錢(細研),蕪荑仁一兩、龍膽一兩(去蘆頭)。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次於食前以淡醋湯調下二錢。
【貳 】預防流行性感冒:方一,貫眾每天三錢。水煎,分兩次服,兒童酌減;方二,貫眾三錢,南瓜蔓一尺。水煎服,可連服三日。
【叄】治鉤蟲病:貫眾三兩,苦梀皮、山紫蘇、土荊芥各五錢。煎湯,成人一次服用。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