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御製香、壽陽公主梅花香、韓魏公濃梅香······提起宮廷古香,魯雯如數家珍。
今年38歲的魯雯是甘肅蘭州的一名調香師,同時也是傳統手工制香非遺傳承人。2020年12月,魯雯完成了108款中國傳統宮廷古香的復原。這穿越千年的香氣如何而來?中國有怎樣的香文化?中國日報為您揭曉。
「老祖宗留下來的香方特別多」
魯雯出身於醫藥世家,從小就喜歡中草藥。2012年,魯雯做出了成型的線香,此後近十年,她不斷調香制香並以此為業。
2019年3月,魯雯開始復原宮廷古香,但這並不是偶然之舉,她告訴記者,「老祖宗留下來的香方特別特別多,我們並沒有特別好地傳承它。現在國內很多老師自成一派,研發自己配方的新香,基本上沒有人做老祖宗留下這些香的修復和恢復」。
去日本學習也對魯雯復原古香有所影響。京都的百年香鋪裡,仍然延續著中國唐朝時期傳過去的一些香譜。「當初鑑真高僧帶過來是什麼配方,到現在都沒有做任何改動,這是比較讓我感動的」,魯雯表示。
把古方的香氣都復原出來!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平時遍閱典籍的魯雯選擇明代末期周嘉胄所著《香乘》一書作為復原依據。《香乘》集明代以前中國香文化之大成,有關香藥的名品以及各種香療方法一應俱全。魯雯告訴記者,「《香乘》跟字典差不多,包括了香產地、香特性、香典故、香譜、香方、香詩、香文等內容,非常全。」
「穿越千年的香氣」如何而來
甘松要用牛奶煮過後再與香茅草合在一起,甲香要用黃酒煮過後再曬,藏紅花要經石磨碾過後再用青稞酒······這是魯雯在復原古香過程中炮製香料的一些做法,如此繁瑣主要是為了高度還原千年之前的香氣。
《香乘》雖全,但對香氣的描述僅是隻言片語。「我能做到的就是按照原配方,把它用到的香料都用到,然後復原,去感受香的氣息。」魯雯說。
按照《香乘》所載原配方復原古香時,看似復原的是一款香,實則需要十幾種香料合在一起,其中的八九種香料又需要先行炮製。「比如柏子,必須要用四月份的,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用熱水焯,然後再晾,最後用黃酒去泡,再拿出來以後才能用。」談到香料的炮製,魯雯表示「這個時間跨度很大,很繁瑣」。
如果說香料炮製工序複雜,之後的粘合堪比做實驗。「有一款香我做了八次到十次,開始做出來一試,點不著,配比重新調一下,香味又很衝,再調,煙又很大,再調,拿起來就斷了」,魯雯這樣描述一款香的粘合過程。這是因為《香乘》一書僅記載了粘合需要的材料,配比則需要魯雯自己去探索。同時由於《香乘》中的計量方式是古代的,劑量非常模糊,用現代計量方式來換算很困難,反覆調配於是成為解決辦法,「一款香一次做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魯雯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12月,歷時一年多,魯雯復原出《香乘》中的108款古香。她還根據敦煌藏經洞殘片復原出6款古香,其中一款由32味香料組成的香,經醫學臨床試驗研究表明具有緩解高血壓的作用。魯雯介紹,相對於字典般齊全的《香乘》,現在已知的敦煌古香還是以生活用香為主。
古香復原成功後,香品外包裝視覺元素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香名由著名敦煌文獻研究學者馬德親筆題寫,意境圖系臨摹敦煌名家史葦湘手稿所畫。
源遠流長的中國香文化
資料記載,中國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時代,用香、品香、香療、養生、保健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
除了用香祭祀和生火,古代中國人還在床頭掛香球、用香來燻衣燻被。「皇家大型的活動都會用昂貴的沉香來燻衣服,他們覺得這個是清淨的。」魯雯介紹。南宋時期還產生了「香婆」這一專門職業,「那時大家鬥香鬥茶,喝酒吟詩也會用到香。香婆以小爐炷香為供,挨家挨戶,就相當於現在的上門服務」。魯雯還介紹說,宋代是一個香藥使用比較過剩的年代,人們用香方作藥,「和一個像丸子那麼大的,然後敷到肚臍去治病,它就是功效性比較強」。
現代中國,香被人們用於書房、琴房、寺廟、祭壇,失眠嚴重者則把香用在臥室,以求鎮定安神。調香十載,魯雯認為香的使用代表著自然和天然,「與香水、空氣清新劑、精油香薰相比,線香其實最天然,沒有經過一些提純,不摻雜化學香精和配方,相當於把大森林搬回家裡」。
有許多古香愛好者從魯雯所開的店裡購香,一位女士告訴記者,她選擇的白檀款線香十分淡雅,宛如見到了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帝君。還有一位先生表示,古香的味道比較穩定,香氣持久,讓人心情舒暢。魯雯說,「我們要慢慢回歸於自然,應該用最天然的東西,而不是追求更快更猛烈的」。
近十載研究、一年多復原,可謂厚積薄發。回顧過往,魯雯說:「只是在這麼長的時間中,慢慢把愛好做成了事業。」
《香乘》一書記載了近400款香譜,魯雯打算今年繼續復原後面的古香方,她告訴記者「這確實要鼓很大的勇氣」,但「總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同時表示「生命有限,藝術永存」,希望未來把古香捐到博物院。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