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基本信息
委員會中文名稱
1356法蘭西王國三級會議
委員會外文名稱
La réunion des états-généraux du royaume de France de 1356
會議地點
中國江蘇省無錫市天一中學
會議日期
2019年8月2日 - 8月4日
席位設定及詳情
總計 69 個席位
包括:
攝政王 Charles
巴黎市長 Étienne Marcel
以及
4 個王室資政大臣席位
16 個主教及大主教席位
18 個貴族及領主席位
29 個商人、市民階級代表席位
會費
400 元
無同意,不徵稅
「無同意,不徵稅」(N』impose qui ne veut)[1],此句系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在其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所引用的一句十四世紀的箴言,他還補充認為——違反它就相當於施行暴政,恪守它就相當於遵守法律[2]。無疑,「稅」作為政府或政治實體為自身運轉、實現自身政治目的而向其轄下的人或機構徵收的貨幣或資源,在大眾心中隱約地帶著一絲暴政的色彩——它長期以來都披著一層強制性的色彩,象徵著政府和暴君的橫賦暴斂。然而,為什麼在六百餘年前、在那看似黑暗壓抑的歐洲中世紀,竟流傳著這麼一句清新脫俗的話語?
1356年,這是歐亞大陸風雲變幻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大陸的最東端,朱元璋率軍攻克集慶並改其名為應天府,並以此為據點,開始逐步建立大一統的明朝;而在大陸的最西端普瓦捷,法國國王好人約翰在戰役中身陷包圍;面對英國長弓手的箭雨和騎兵的包抄,深念王室榮譽的騎士國王力戰不退,而他十五歲的幼子勇者腓力護駕左右,喊出了那句經典名言——「父親,小心您的右邊!小心您的左邊!」(Père, gardez-vous à droite ! Gardez-vous à gauche !)。他們最終兵敗被俘,舉國上下一片混亂。國王及一眾法國貴族被俘後,英國人向法國提出了高昂的贖金;蒙受著王室戰敗的恥辱,面對著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攻勢,時年十八的王儲,睿智的查理監國。
« Père, gardez-vous à droite ! Gardez-vous à gauche ! »
法國戰敗了,也正如託克維爾在他的附錄中提到的那樣:法國貴族是中世紀中最富有自由精神的一群人,他們高傲而獨立,服從於王權卻從不卑躬屈膝。他們自由,為了繳納昂貴的贖金,他們「鄙視和憎恨所有其他人,沒有去思考相互有益的事以及上帝和人民的利益。他們統治並洗劫了農民和農村的男人。不要指望他們保衛國家,抵抗敵人。農民被他們踩在腳下,搶劫和掠奪他們的東西」。[3]面對這樣混亂的情況,年輕的查理如何名正言順地代替被俘的父親監國,籌集到足夠的贖金贖回自己的父親,如何爭取到諸方的支持以組建一支足以匹敵英國的軍隊,如何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來籌備對英國的反攻,如何平定國內僱傭兵的燒殺搶掠,如何對付來自納瓦拉王國壞人夏爾的王位宣稱?這些棘手的問題,逐一出現在這位毫無政治威望、甚至在普瓦捷的戰場上陣前脫逃的年輕王儲面前。在法理上不佔優勢他只有召開法蘭西王國三級會議、爭取國民的合作,才能達成他的這些目標。
另一方面,以巴黎商會會長(即當時的巴黎市市長)馬賽爾為首的巴黎的布爾喬亞市民階層們不滿於政府幣制改革帶來的貨幣貶值,希望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他們的這次嘗試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並不亞於1789年的大革命,事實上它是一個埋藏了四百餘年的伏筆,這場會議建立了舊制度也最終一把火點燃了整個舊制度。馬賽爾與納瓦拉國王惡棍查理結成攻守同盟,夥同巴黎的執法官以及琅城主教「雄雞」羅伯特,向瓦盧瓦王室發難;他帶領著軍士闖入王宮,並以「除貪佞,清君側」的理由當著王太子的面謀殺了元帥、顧問大臣。他雄心勃勃,有著充分的信心要求王儲頒布大敕令(la grande ordonnance)、將絕對權力關進籠中:成立由二十八人(包含十二位布爾喬亞)組成「清君側常委會」監督大小官員並對有罪者進行審判;由三級會議派選六名代表進入王室資政院對財政、貨幣流通進行監督;取消貴族的徵稅權並將徵稅權集中於王室,一切稅賦只有通過三級會議投票通過方能實施,一旦實施則納稅人應盡其義務;成立三十六人的監督理事會密切監督所徵稅款的徵收和使用——王室的稅收通過這樣的方式,由附庸對其主君的封建義務轉變成為了法令規定的、穩定的制度性稅收。
「清君側」
公元1356年冬,灰色的巴黎迎來了來自法蘭西各地三個階層的代表。代表們在會議上提出的政治改革議案最終成為了西歐歷史上的一次轉折點,它與後來1789年的大革命前後共鳴——它標誌著一種區別於德意志理想主義自由的法蘭西浪漫主義自由已經成為那片土地上的傳統,它不遵循黑格爾的邏輯規律,更像是一種本能的衝撞,若隱若現、斷斷續續地在幾百年中持續著;自十四世紀以來三級會議對王國稅收的監督嘗試以及後來的強烈回應,都在反覆確立著一個原則:「無同意,不徵稅。」
然而,這次改革失敗了。由於政治上的幼稚,以馬賽爾為代表的布爾喬亞政治精英們很快就遭到排擠和孤立;他們過於激進的「清君側」運動很快就遭到了反彈;他們雖然在法律上保護了農民和貧苦手工業者的財產安全,但是卻沒有實力保護之,於是這些貧苦百姓不僅承受要來自王室的稅務,更要面對貴族領主們的敵視,他們最終選擇仇視新政改革;很快布爾喬亞政治精英們就喪失了人事任免權,並被排除在宮廷政治之外,在一系列的政治-軍事鬥爭之後,巴黎市民暗殺了馬賽爾並將其親信悉數處死。
現如今,馬賽爾的銅像靜靜地佇立在巴黎市政廳前,朝著流淌了千年的塞納河;在那裡,就如同六百餘年前一樣,他騎在高頭大馬上、一手持著剛頒布的大敕令,依舊自豪地在向巴黎市民宣告著「無同意,不徵稅」的原則。改革失敗,故事到這裡也該結束了。法蘭西在後來的五十年裡幾近亡國,巴黎淪陷;再後來貴族繼續享受豁免權和徵稅權,國王放棄與國民合作、肆意徵斂,暴亂不斷,等三級會議再次被路易十六提上日程時已是1789年。「無同意,不徵稅」這個原則,從1356年到1789年,再到如今,只被一遍又一遍地強調而深入人心。
「馬賽爾的銅像靜靜地佇立在巴黎市政廳前,朝著流淌了千年的塞納河」
倘若時光扭轉,我們得以回到1356年去見證那段歷史,或者說我們如果有機會做一名當事人,我們能否解決王儲和法蘭西面對的困難,我們能否將改革提上日程而不以對抗和衝突而草草退場,我們能否理解「無同意,不徵稅」的時代內涵?因而我們要去思考,改革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這個原則錯了嗎,還是布爾喬亞的政治錯誤?進而我們更要去思考稅及統治——什麼才是良治、什麼才是「合法」的稅,因而我們為何要繳稅?最終,我們希望這一個小小的思想實驗能夠帶來的,是關於公正和善——這些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問題的思考。
1356年,我們再見!
2018年4月於巴黎
Étienne Marcel 手持剛頒布的大敕令,向巴黎市民宣告著「無同意,不徵稅」的原則
參考文獻
[1][2] Alexis de Tocqueville,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Michel Lévy Frères, Paris, 1866, p. 147.
[3] Jean Birdsall, Richard A. Newhall, The Chronicles of Jean de Venet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3, p. 6.
學術團隊成員及鳴謝
學術團隊主要成員
龍宇森,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瑞士)
蔡玥陽,明治大學(日本)
聞梓安,南京審計大學
李一冉,寧波諾丁漢大學
鳴謝
楊銘蔚,武漢大學
朱佳禾,École Polytechnique(法國)
特別鳴謝
Martin Meyer
Maître de Conférence, 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法國)。曾於1980年代執教武漢大學中法班,致力於促進中法學術文化交流。感謝他為本次會議的籌備提供了許多法文原文材料以及不同的觀點方向。
Aurélien Lepy(李仁)
華中師範大學,外籍教師。畢業於Université de Sorbonne(法國),研究方向為法語文學與古典學。2019年秋季學期在華中師範大學講授1356年法蘭西王國三級會議課程。感謝他為本次會議的籌備提供了法文原文材料並幫助團隊破譯有關手稿。
聯繫方式與報名信息
第一輪通告
點擊推送下方「閱讀原文」以獲取《第一輪通告》
報名連結
點擊推送下方「閱讀原文」並「點我報名」
官方hub群:掃碼加入
群號:529614345
解豸法學團隊
「一群致力於法律教育、超越極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