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記者來到陝西西鄉白龍塘鎮。初冬的早晨略有一絲涼意,正適合來個軟糯香甜的烤紅薯。這親切而熟悉的味道,開啟了我們尋訪甜蜜事業的一天……
白龍塘鎮位於西鄉縣東北部,屬於淺山丘陵地區。這種地形適合生長高澱粉型紅薯,而這也是紅薯香甜的關鍵要素。帶我們去紅薯加工廠的路上,白龍塘鎮黨委書記楊邦安說,全鎮目前種植了接近兩千畝的紅薯,帶動60多個貧困戶。2019年加工廠建好之後,以每斤6毛的保底價收購紅薯,高於市場價約25%。這不僅保障了農戶的收入,也帶動了白龍塘紅苕這個傳統產業。楊書記計劃明年進一步延長食品加工鏈,讓更多的村民受益。
到達紅薯廠,廠長張濱正在試吃新收上來的樣品。「種在沙地的紅薯比黃泥地的更好,香甜度高。」張濱是土生土長的白龍塘人,在外經商20多年,去年返鄉辦廠。他發現老家的土質適合種紅薯,但本地品種的口感不夠好,為此他專門引進了新的薯種。談及初心,張濱希望自己能帶著鄉親們一起富裕,讓家鄉的資源得到有序開發。從建廠到現在,紅薯加工廠為38個就近農戶提供就業機會,今年收購本地紅薯1800多噸。
2019年,屈有錄與甜蜜的事業結緣,開始在紅薯加工廠上班。在這之前,打工人屈有錄24歲就離家,去過廣州也去過杭州,卻始終沒有什麼歸宿感。2017年,白龍塘鎮脫貧145戶499人,這其中就有選擇回家的他。
在屈有錄的文章裡,家鄉鍾靈毓秀、民風淳樸:
「也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緣故吧,漂泊了祖國的南北大地,等我回到了陝南這山水小城西鄉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只有家鄉這潑滿油辣椒的熱麵皮最能承載自己內心的故土情懷。」
「現在我既能照顧自己的家庭,又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真的挺幸福的。」屈有錄遺憾沒能陪著女兒長大,而現在他終於可以在家檢查兒子的作業,做個「嚴厲」的父親。
現在的西鄉,農戶收入穩定了,出行方便了,守著家門口就有很好的生活。
脫貧攻堅的路上,無數人留下過汗水和淚水。有效的脫貧舉措從來不會讓人單打獨鬥,都是以眾人的智慧,呈現出扶貧的新氣象。
他們在甜蜜的事業裡心有所「薯」,而春天也就要到來。
製片人丨溫露 張鵬軍
記者丨張之鶴
攝像丨侯丕東 西鄉融媒體中心 羅晨
剪輯丨方宴賓 王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