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跟情緒在思維製造的無意識。而當下的步驟是如何讓意識回歸,意識多一點無意識就會少一點,這是此消彼長的過程。這個方法就是觀呼吸。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但是我們很少用意識呼吸!在禪宗裡面有一種呼吸的方法叫做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呼吸是生命的法門,一來一往一出一入,如果5分鐘不呼吸的話人就會死亡。但這麼重要的法門,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就好比鳥兒翱翔在空中意識不到風,魚兒暢遊在水底意識不到水,用意念守住呼吸,心神專注一處而不散亂。
感知空氣在鼻腔裡面流動的感覺。這種方法並不需要形上學的或者需要做一個打坐的姿勢,你可以隨時隨地的去做3~5分鐘。你可以在公交車上做,你可以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去做,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做,我相信這並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情。
當你用意識呼吸兩個月時間的時候,你會發現頭腦再也不像水泥那樣板結了,它開始鬆動,它開始柔軟,因為無論在抑鬱還是焦慮,還是其他心境障礙狀態下的人們,刻板的思維會馴化為刻板的行為,比如有一個失戀的人,每每想到自己這段不幸的戀情,他就會自怨自艾,他就會無意識的進食。這個進食的行為實際上是頭腦馴化後的身體的反射機制!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做巴布洛夫的狗。當狗在進食的時候不斷的搖鈴鐺。反覆進行多次以後。只要一搖鈴鐺,狗就會產生進食的條件反射機制並會無意識的流口水。在我們生活中以習慣或者嗜癮的形式體現,習慣實際上是由思維模式所驅使的形成的條件反射機制。有人有嗜酒的習慣,有人有抽菸的習慣,它都是基於某一種思維模式所導致的外在行為。
所以很多人往往試圖從習慣入手去改變自己,那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你唯有從你的思維模式入手。通過觀呼吸讓頭腦思維不再板結,你才能夠不再受制於頭腦的小我(Ego),才能夠真正的出離頭腦,出離頭腦的目的是為了活在當下。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是不會受制於習慣的。不會依靠頭腦來生活。很多人對當下有誤解,當下實際上不存在思維層面,同時它也不存在於時間的維度。當你在頭腦裡面思考什麼是當下的時候,當下已經不在了,當你開始感覺度日如年的時候,那也不是當下的狀態。
真正的當下是活在你的感知層面,就是五官所帶來的五感,你的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視覺。這個方法在意識療法裡面稱之為合一。當你開始去感知你身體的感覺,那這就是與身體合一了,我們稱之為心身合一,當你開始感知你身邊所有當下的任何事件。比如說你將一杯茶喝到極致。你專注地看一朵夏花的盛開。或者你傾聽山間的清泉松濤,注視嶺上的白雲蒼狗。這實際上也是當下的狀態,你開始與當下建立了一種深度的連結。
這個方法並不是很難踐行,我們也並不一定非要跟美好的事物卻合一。當我們開始了半天的工作以後,我可以跟牆角的垃圾簍合一,跟桌子上的筆記本合一,我儘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投射自己的意識。這就是進入當下世界的法門。當然小我會利用頭腦思維繼續施加影響力,它會不斷地將我們再次拉進頭腦抑鬱焦慮恐懼強迫為主題的虛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