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當下經歷和感知,才能將認知轉化為覺知,那是自我療愈的鑰匙

2020-12-11 了凡心療愈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療愈,原生家庭跟心理問題的關係非常的緊密,意識療法裡面歸納總結包含了三個層面:愛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導致的不安全感,自卑感不配感以及匱乏感,會以各種形式禁錮你的心身,同時會在命運的輪盤上刻下深深的痕跡。意識療法提到的覺知就是從更高的維度去看待這件事情,你就會發現控制他人的人實際上也曾被他人所控制,施加傷害的人曾經也是一個被害者。

父母無意識無覺知施加在你身上的傷害,實際上也是他們未曾被解決的心理衝突的投射。當然這種情況如果不在你這裡加以終止,它還會以不同的形式遺傳給你的下一代。你所缺失的部分已經不會再從你父母那裡可以得到了,即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傷害也很難得到彌補。將自己從過去的卡點釋放出來,試著讓自己的心理成長起來,不再糾結與低維度的愛恨情仇。這樣你才能夠跟他們和解,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終止遺傳性。所以療愈也不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你的下一代

當你覺知你就會意識到父母教導目的並不是為了綁架控制你的心身,只是出於不同形式的愛。為了讓你避免生活當中的危險,讓你有更好的未來,給你人生一個參考罷了,如果你奉為圭臬刻板地當成行事標準,任何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事物都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衝突,特別是這些規則的制定人突然破壞了這些規則和信念的時候,衝突會大到你難以承受,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映了自我心身整合能力的缺失!

所以你必須學會整合心身變得覺知。意識療法認為當一個動作反覆進行了27次以後,它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機制,這個動作會固化在你的潛意識層面,就好像一個人揮動球拍,不斷練習擊打的這個動作一樣。開始覺知了你就從過去的卡點裡面,將自己釋放出來,你的心理就會開始成長,你就會看見事實的真相,不執著於某一個標準不放。那麼當別人在踢你第一腳的時候,你就應該意識到你的個體意識跟獨立人格受到了侵犯,避免自己成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無需感恩戴德也無需震驚惶惑。

意識療法提倡的覺知就是打破限制性信念的方法,當你開始覺知你不受過去思維模式的限制的時候,你變得覺知,你才能擺脫習得性無助。意識療法裡面分為三個步驟:首先你要臣服於這種狀態,先不要想著如何去改變它,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意識地去觀察它!第2個步驟你必須要回到當下,當下不存在你的頭腦思維當中,它存在於你的感知當中,任何問題它都可能隨著你的行動而帶來改變。只有在當下你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第3個步驟你必須要重塑頭腦,讓頭腦變得更加的可塑以及自上而下的精神協調性,這樣你才能夠為接納新的思維模式打下基礎,這樣就可以改變你的命運。

看到問題的癥結,看到潛意識層面的真實,看到思維模式跟限制性信念。再通過經行合一靜坐有方法,讓自己的意識回到當下,在當下興建新的思維模式跟條件反射機製取代舊有的思維模式,條件反射機制,這個過程就是療愈,這一切都要順應本能,意識療法裡面提到的所有的方法都是順應本能的方便法門!

相關焦點

  • 療愈就是將情緒下潛意識層面的真實,通過覺知帶入意識層面的過程
    當你去靜坐的時候,當你去感知你的身體感受,你就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明。以及神聖的儀式感,從內心裡升起來。你出離的頭腦思維的絮絮叨叨,你改變了思維的這種頑固性,讓思維變得平滑而又可塑,從上到下的一種精神的協調性!這為改變思維模式提供了極大的保障!基於這種改變,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取代你舊有的思維模式。即便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你也不會怒髮衝冠罵,這就是臣服。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離開了這一切事實,你是誰?什麼都不是!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1.專注當下「一個人專注力的高低,可能預示了他今後成就的大小。」
  • 練習瑜伽若不懂得什麼是自我覺知,其實你離瑜伽還很遠
    瑜伽,自我覺知的練習作為一位瑜伽練習者,不懂得「覺知」,那是對瑜伽片面的認知。身體姿勢的練習不一定是瑜伽,而瑜伽的練習要通過身體姿勢進行練習,其區別就在於是否在「當下覺知」!究竟什麼是「覺知」?且聽大漠老師講瑜伽!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人類大腦的進化,使得我們具備了極強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從而可以理智的生活。而其它動物只能依靠本能和情緒生存。人的思維好比一把錘子,不但能釘釘子,還能複製出另一把錘子來錘打自己。這就是元認知能力和普通認知能力的差別。在元認知能力的世界裡,也是有層級差別的,唯有擁有高級別的元認知的人才能勝出。當然,元認知也分為兩大類: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
  • 認知不能解決心理問題,王陽明指出了問題所在,在行動中踐行認知
    但思維模式卻具有極大的慣性,很多人在通過轉變認知以後,明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對的,明明能夠意識到自己處在互相的情緒當中,但是依舊沒有辦法從中走出來。任憑頭腦的慣性牽著自己滑向深淵。由此可見,認知並不能夠真正地改變你。唯有覺知才能讓你我得到蛻變,而覺知發生在你的感知層面。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用意識活在當下,比用頭腦記錄生活更可靠,只有這樣才能主宰心身
    行動是為了改變頭腦思維的可塑性以及自上而下的精神協調性,旨在幫助我們覺知轉變思維模式打下基礎。今天給大家給分享意識療法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合一!抑鬱當中的時候人的意識是飛往過去的,處在焦慮當中的時候,意識是飄向未來的,所以身體被拋在了當下,只有通過合一的方法才能夠整合心身達到心身合一的目的。禪宗裡面也提到了這個方法:那就是用你的感知與當下建立深度的連結,發展出禪茶一味一期一會的概念,也就是說生命無常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並不是通過思維活在當下,是通過你的感知活在當下。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並選擇自我療愈,到底怎樣才能幫助我們走出代際創傷、療愈身心靈呢?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金尚的心理學專著《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療愈代際創傷的方法。
  • 覺知,即是修行的開始
    修行,並不一定是苦行也不一定是在高牆內、深山裡而是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通俗時髦點叫「自律」禪意莊嚴點叫「持戒」、「精進」我稱它AyuVayā梵語,意為「自我克制的生命」我們所有的好,大多是通過自我克制而來身材好,說明在嘴上自我克制氣質好,說明在學習和修心方面自我克制人緣好,說明在脾氣上自我克制事業好,說明在時間、體力、心力等很多方面都自我克制
  • 【療愈】解讀人體7個脈輪——頂輪
    它位於從肉體轉化到靈體——體外的空間——的那一點上。頂輪是意向和創造的綜合能量。它是物質的創造者和毀滅者,直接影響到創造藍圖——反物質。 頂輪是靈感、靈性和獻身信仰的脈輪,它信任生命不可毀壞的力量。它攸關於價值觀、勇氣、天生的領導力、博愛、徹底坦誠、影響物質的力量、解釋複雜心靈現象的能力、保持不批判與慈悲,以及能看出較廣大的模式的能力。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當你不顧一切意義用事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其背後可能就是對他人和周圍的傷害。這種得到獲取是以犧牲他人和自然為代價的,並不可取,也無法長久。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消減欲望,降伏心魔。因此我們要對苦樂的狀態有所覺知覺察,以便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能健康成長。當我們培養起自己的意識,覺知到自己痛苦或快樂的根源所在,不讓自己陷入到虛假判斷的泥沼,我們就會對自己更加了解。記住:認識自己,是自我覺醒的第一步。意識的覺醒永無止境,人生路上,每天都是修行。
  • 對內在身體保持覺知,你的身體會更輕鬆更有活力,幫助你延緩衰老
    有些宗教為了尋求拯救和開悟的理念,通過對身體的否認來努力靠近上帝,特別是對性的否認,還有禁食禁慾或苦修等方式,甚至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將身體視為罪惡的。但事實上,要達到開悟,你最終必須回到你的身體上來,因為轉化的實質性工作要在身體上發生,通過身體來完成的。內在身體就是你接觸到本我源頭的必經通道。
  • 專注當下 覺察自我——南山區名班主任工作室骨幹培養提升班第七期
    如何為自己賦能?那就是找到心錨,也就是去覺察生命中過往的、未來的,能給我們增加能量的人和事,將它儲存到我們意識和潛意識都能覺知的地方。老師利用音樂,讓大家想像跟父母有關的畫面,去找到兒時能夠給自己力量,帶給自己快樂的場景。冥想之後,老師們動情地談到了自己與父母的相處,以及父母給予自己的愛與支持,正是自己自信和力量的源泉。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這樣的差異帶來的是迷茫,恐懼和困擾。想要改變和成長,不得不去面對的即是消除自己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明確核心困難,直面痛苦,並在行動上給出清晰的目標。而能夠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個推手即是「元認知」——跳脫自我,反思思維,審視行為。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同感和對他人的覺知
    他指出,時間意識是體驗流的最低層次,包括自我在內的一切層次都是以此為基礎被構造起來的;第二講中提到的統覺,正是將視覺、觸覺等不同知覺連結起來的可能性,這就構成了多模態感知的綜合(syntheses of multi-modal perception),由此也開啟了對客體和空間性的經驗。
  • 你笑就在療愈自己,療愈世界!
    所以,你可以把療愈理解成為:不斷提高你的能量,從而使「當下的你」和「能量平衡的你」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少,摩擦越來少的過程。(也可以這樣說:所以,你可以把療愈理解成為:你調整能量的過程,從而使「當下的你」和「你的真我」的差異越來越少,摩擦越來少。)所有的疾病都是你降低自己的振頻,遠離真我。同樣,所有的療愈都是你提高自己振頻,朝向真我。
  • 《一個人的朝聖》:我就是「鏡中人」,直到走向「自我認知」之路
    ·拉康提出「鏡像理論」,是指將「自我認知」混淆了現實與想像的意識稱為鏡像體驗。「自我」通過想像界、象徵界和真實界三個階段完成成長,也就是「自我」的重塑。而哈羅德的這一場旅程,正是經歷了這三個重要的階段,真正的找到了「自我」。第一、想像界:打開對周邊人和物的感知力哈羅德從小害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努力做個隱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