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在司法中的辨析 | 案例精選

2021-01-19 澎湃新聞

上海一中院在履行司法審判職能的同時,歷來高度重視精品案例工作,以總結司法裁判經驗,著力提升司法裁判品質。在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活動中,上海一中院獲先進組織單位獎,共18篇案例獲獎,獲獎數量居全國法院第一。現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案例精選》專欄,選取審判實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優秀案例予以推送,以供參考。

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

在司法中的辨析

汪某等與李某民間借貸糾紛上訴案

案例編寫人

吳慧瓊

案件索引

二審: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8)滬01民終5523號(2018年6月13日)

裁判要點

合同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的條款,第三人可分別基於合同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主張其權利。就合同請求權而言,應根據合同主體的意思表示來判斷其是否構成債務承擔或履行承擔。若合同主體明確了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則該條款屬於債務承擔;若合同主體僅就合同的履行方式予以約定,則應認定為履行承擔。對於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的,法院應依據合同目的、合同內容等探究合同主體的真實意思表示,在仍不可確定的情況下應推定為履行承擔。就侵權請求權而言,第三人所享有的履行利益屬於純粹經濟損失。基於確定性原則,因故意所致的純粹經濟損失應予賠償。因過失所致的純粹經濟損失,根據當事人之間關係的緊密性予以區分:當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並非直接關係時,純粹經濟損失不予賠償;當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無區隔時,則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根據行為人注意義務的履行情況來確定。

相關法條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八十四條 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基本案情

上訴人(原審被告)汪某、穆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第四項,依法改判汪某、穆某不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事實和理由:一是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從未約定過將50萬元支付給李某,僅僅在購房合同中,按照唐某的指示,將50萬元房款匯至李某帳戶,但之後又應唐某的要求變更了合同約定,將房款匯至唐某帳戶。二是本案案由為民間借貸,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唐某之間並非借貸關係,是房屋買賣關係。三是上訴人已經按約履行了付款義務,故上訴人並不存在違約情形。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辯稱,不同意上訴請求,上訴人系債務承擔,應承擔未向被上訴人支付尾款的違約責任。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要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唐某未答辯。

法院經審理查明:2013年8月10日,唐某出具借條,載明唐某向李某借款人民幣300萬元整,定於2014年8月11日歸還。因到期後唐某未歸還借款,故李某與唐某籤訂借款抵押合同,並辦理了房屋抵押登記。2015年7月9日,唐某出具還款承諾書,對雙方借款再次予以確認。2015年8月6日,李某與唐某籤訂和解協議,約定唐某將出售抵押房產等。

2015年11月20日,因汪某、穆某購買抵押房產,唐某(作為甲方)、汪某和穆某(作為乙方)於李某在場下簽訂了《房地產買賣合同之補充協議》一(以下簡稱《補充協議一》),約定房屋價款分兩次付清,其中首付款350萬元與第二筆轉讓款160萬元中的110萬元由汪某、穆某支付給唐某,第二筆轉讓款中剩餘的50萬元根據唐某的要求直接打入李某的個人帳戶。2016年1月3日,唐某(作為甲方)、汪某、穆某(作為乙方)籤訂了《房地產買賣合同之補充協議》二(以下簡稱《補充協議二》),約定前述房屋尾款50萬元支付到唐某帳戶,並由唐某出具收款收據給汪某、穆某。汪某後分別轉帳給唐某110萬元和50萬元。

現李某起訴至法院要求唐某償還借款及相應利息、違約金、律師代理費共計80餘萬元,同時要求汪某、穆某對前述錢款中的50萬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裁判結果

一審法院於2018年3月16日作出民事判決:唐某歸還李某借款37萬元、借款利息及罰息等462,657元,汪某、穆某對唐某的債務承擔50萬元的連帶清償責任。

宣判後,汪某、穆某提出上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18年6月13日作出(2018)滬01民終5523號民事判決:一、維持一審法院民事判決第一、第二、第三項;二、撤銷一審法院民事判決第四項;三、駁回被上訴人李某的其餘訴訟請求。

裁判理由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汪某、穆某應唐某要求將50萬元房款支付至李某帳戶的行為,究竟是債的加入還是履行承擔。關於連帶清償責任,李某主張汪某、穆某承擔連帶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債的加入,而汪某、穆某對此予以否認,認為其系代唐某履行,若其未履行,則根據借貸合同的相對性,違約責任仍舊應由唐某承擔,其不應承擔違約責任。李某與唐某籤訂有相應的借貸合同。汪某、穆某與唐某籤訂有房屋買賣合同,其中《補充協議一》約定條款的字面意思僅是汪某及穆某應唐某的要求將房款支付至李某的帳戶,是對買賣合同房款履行方式的約定,並無債務承擔的意思表示。結合《補充協議二》的約定,汪某及穆某明確表示其不承擔李某與唐某之間的債務。即使認定《補充協議一》及《補充協議二》對債務承擔約定不明,則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理,仍應推定為履行承擔,即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李某主張債的加入,作為負擔行為,應有當事人明確的意思表示,但李某並無證據證明其主張的法律關係成立。就本案證據而言,汪某、穆某系代唐某將款項支付給李某,屬於履行承擔,該違約責任仍舊由債務人承擔,故一審法院要求汪某、穆某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於法有悖。二審法院遂依法改判。

案例註解

唐某與李某系借貸合同法律關係,此無爭議。對於李某與汪某、穆某之間的法律關係,則應進一步探討。李某與汪某、穆某之間並未籤訂書面合同,僅有唐某與汪某、穆某之間籤訂的房屋買賣合同,該合同中約定將部分房款由汪某、穆某支付至李某帳戶。在此,李某的請求權基礎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基於合同法律關係要求汪某、穆某承擔合同責任。二是基於侵權法律關係要求汪某、穆某承擔侵權責任。就前者請求權基礎的審查而言,在於李某與汪某、穆某沒有書面約定,僅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汪某、穆某房款支付方式的情況下,李某基於該約定是否享有直接的訴權。若承認李某享有直接訴權,則汪某、穆某承擔的是否系連帶責任。就後者請求權基礎而言,在於汪某、穆某未經李某同意,與唐某達成房款支付方式變更協議並履行完畢的行為,是否侵害了李某的合法權益。若構成侵權,則承擔的責任性質是否為連帶責任。下文即圍繞前述兩個方面展開。

一、

理論分析與現實思考:利他合同內涵的把握

本案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合同關係:一是李某與唐某之間的借貸合同法律關係以及房屋抵押合同法律關係,二是唐某與汪某、穆某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法律關係。儘管汪某、穆某與唐某籤訂房屋買賣合同時,李某亦在場,但在案證據無法證明在李某與汪某、穆某之間達成了口頭協議,故本案關鍵在於,李某並非是房屋買賣合同的當事人,但是房屋買賣合同當中約定將部分房款直接支付至李某帳戶,這種約定是否能夠使李某獲得直接的合同請求權。

(一)追根溯源:合同效力擴張與合同特殊履行的差異

羅馬法規定了「不得為他人締約」規則,[1]但在之後的理論發展中不斷予以突破,即允許認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就債務人向第三人進行履行的約定效力。德國民法在羅馬法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突破。德國民法典第329條規定:「契約當事人之一方並非為債務承擔,而僅負擔對方對債權人應為清償之義務時,如有疑義,推定債權人不得取得對此人直接請求清償的權利。」此種情況屬於簡單的向第三人履行(所謂的不真正利他合同)。大陸法系此後發展中,該利他合同理論成為通行的理論模式,但在立法技術上卻沒有什麼追隨者。隨著現代契約法的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利他合同與不真正利他合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制度,前者屬於合同效力的擴張,在體系上應歸屬於合同效力制度,而後者屬於合同的一種特殊履行方法,在體系上屬於合同履行制度,應將二者在立法體系上區分開來。[2]

對於我國是否有利他合同的規定,主要集中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64條。從文義來看,第64條調整的是作為合同履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不真正利他合同」。因此,從法條的文義理解出發,不能否認《合同法》在利他合同的問題上存在著事實上的缺漏。[3]鑑於前文所述,利他合同與不真正利他合同系不同的法律問題,前者為合同效力擴張,後者則為特殊的合同履行,因此該判斷轉換為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的區別問題,即本案中,李某主張汪某、穆某系債務加入,而汪某、穆某主張其僅是代為履行。

(二)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的辨析:對兩者本質屬性的理解

債務承擔和履行承擔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二者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其核心是根據協議的內容確定當事人是否有明確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

在債務承擔合同中,當事人協議內容應有明確的第三人願意承擔債務的意思,若為免責的債務承擔,則還需要有同意在第三人履行債務的範圍內免除債務人責任的意思。而在履行承擔合同中,第三人只需有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意思即可。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內容約定明確,如在協議中明確約定「代為履行」「承擔債務」「免責」等詞語時,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認定即可。但若協議內容約定不明確時,則法院應依據協議目的、協議內容、相關案情等探究協議中隱藏的真實意思表示,在仍不可確定的情況下應推定為履行承擔。該依據在於債權人作為理性人,是經過慎重考慮才選擇債務人作為其合同當事人,在發生爭議時,即便承擔人的履行能力更強,讓第三人履行更有利於債權實現,仍應確定債務人為合同當事人,因為這種推定結果不會產生比債權人在與債務人訂立合同時所能預見到的更大的風險。同時也符合合同相對性原則,保護了合同外第三人的利益。

就本案而言,《補充協議一》中並沒有明確約定涉案債務由汪某及穆某承擔,需要結合協議內容判定汪某及穆某是否有債務承擔的意思表示。從本質分析《補充協議一》及《補充協議二》的約定應為履行承擔,理由如下:一是從《補充協議一》的條款文字意思而言,汪某及穆某僅是應唐某的要求將房款支付至李某的帳戶,是對買賣合同房款履行方式的約定,並無債務承擔的意思表示。二是結合《補充協議二》的約定,汪某及穆某明確表示其不承擔李某與唐某之間的債務。三是即使認定《補充協議一》及《補充協議二》對債務承擔約定不明,則如上文所述,應推定為履行承擔。四是李某主張其撤銷抵押權系因為第三人汪某及穆某同意將房款直接支付至其帳戶,但李某未與汪某、穆某達成相應協議,從現有證據而言,李某的該項主張無法予以證明。即便該主張成立,抵押法律關係發生於李某與唐某之間,李某系因唐某的允諾撤銷相應抵押權,在汪某、穆某未明確表意承擔系爭債務的情形下,其只可向抵押合同法律關係的相對方唐某主張違約責任,以保持合同的相對性。故此,本案《補充協議一》及《補充協議二》的約定屬於履行承擔,第三人未履行合同義務所造成的後果應由債務人承擔,汪某及穆某不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二、

延伸思考:基於侵權責任請求權的分析

(一)具體歸類:純粹經濟損失的界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規定,本案李某的財產權益並不能歸類於具體的權利類別,而更符合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即因信賴債權將得到清償而撤銷其抵押權,但最終債權未獲得清償的經濟損失,屬於一種信賴利益的損失。[4]由於純粹經濟損失可能引發責任泛濫的「水閘」效應,為了在行為自由與權益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點,德國僅在故意悖俗侵權情形或存在以保護純粹經濟利益為內容的法律時才對之加以保護,英美也主要保護故意造成的純粹經濟損失,並限縮對過失引起的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5]目前我國法律中,關於專家因過失進行虛假陳述導致第三人損失的責任規定多見於特別法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並不少見,但是裁判結果卻各不相同。[6]

(二)「期待可能性」:解決責任不確定性的標準

純粹經濟損失之救濟的困難之處在於即使其產生於法益受到侵害,賠償與否也需要具體衡量與判斷。困擾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問題的根源在於責任的不確定導致了責任期待可能性的不具備。

對於過失所致的純粹經濟損失,根據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可區分為兩種情形:一是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的經濟聯繫並不直接,這種經濟關係的建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包含當事人意志的因素,之所以能夠建立聯繫大多是由於事物間的廣泛聯繫所致。在他們之間也許存在很多個中間人,使行為人無法準確獲知受害人的經濟期待的存在與否,當然也無從知曉這種期待利益的準確外形與邊界。此時行為人行為時就可能根本無法顧及到受害人的期待利益,所以該種情況下的期待利益往往無法獲得法律的保護。因為法律不可能要求行為人為自己的一切過失行為後果買單,正如「蝴蝶效應」一樣,這樣的損失是無限延伸的,行為人不可能對自己無法預見的後果負法律責任。

二是行為人與受害人在經濟鏈上並沒有第三人的區隔,彼此具有一定的直接性,但雙方之間卻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合同關係。換言之,雙方並沒有通過明確的意思自治來形成清晰的法鎖,因此關係也較為鬆散。行為人不一定了解對方期待利益的存在,沒有通過意志安排將期待利益有形化、清晰化,亦沒有就承擔注意義務進行意思自治。儘管如此,但在此情況下,行為人了解對方期待利益的存在。因此問題轉換為依照客觀標準,行為人是否應當了解到對方的期待利益,並進而履行了相應的注意義務,從而以此來判斷賠償責任的承擔。

在本案中,並無證據證明汪某及穆某就侵害李某的純粹經濟損失存在故意,需要在過失的前提下討論責任的承擔。由於李某與汪某及穆某之間的經濟關係較為直接,故更符合前述第二種情形,則需要判斷汪某及穆某是否在行為時了解李某的期待利益。籤訂房屋買賣合同時,李某在場,且從汪某及穆某與唐某籤訂的補充協議的內容來看,汪某及穆某知曉尾款支付至李某帳戶是為了清償唐某所欠債務,故汪某及穆某在當時應該對李某的期待利益有所了解。在此前提下,則需要判斷汪某及穆某是否盡到了注意義務。本案的特殊性在於,並非汪某及穆某擅自改變房款的支付方式,而是在唐某的要求下對原有合同條款進行了變更。若汪某及穆某拒絕唐某的要求,則其面臨著交付大部分房款的情況下,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的窘境。在案證據表明,汪某及穆某與李某並無直接的聯繫,在汪某及穆某無法與李某進行核實的情況下,其只能與唐某核實原因,並與唐某重新書面確認。故從前述情況判斷,汪某及穆某已經盡到了相應的注意義務,故不宜認定汪某及穆某存在過失。

注釋

[1]薛軍:《利他合同的基本理論問題》,《法學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7頁。

[2]例如,我國臺灣民法第269條僅處理第三人取得履行請求權的利他合同,至於第三人不取得履行請求權的情形,被認為屬於向第三人履行(清償)的問題,在第309、310條進行處理。無獨有偶,1942年的義大利民法典也採取了幾乎相同的立法模式。再之後的理論發展主要集中於確立判斷第三人是否取得獨立履行請求權的具體規則,如國際統一私法協會(UNIDROIT)主持編纂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5.2.1條、蘭道委員會編纂的《歐洲合同法原則》第6:110條第1款。參見國際統一私法協會主持編纂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5.2.1條。參見蘭道委員會編撰的《歐洲合同法原則》,第6:110條第1款。前述外文資料參見D. F. Esborraz (a cura di), Principi del diritto in material di contractti, IV/2, Quaderni del Master in Sistema Giuridico Romanistico e Unificazione Diritto, Roma, 2005.

[3]但為了應對實務操作中層出不窮的情況,學界對第64條予以了擴大解釋,認為該條包含對利他合同的規定,以解決實務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離婚協議中約定了對子女的財產給付,審判實踐中認可子女基於該協議獲得直接的訴權。這種擴大解釋主要是考慮到離婚協議當事人及子女關係的特殊性,以及當事人在籤訂離婚協議時基本均有明確賦予子女相應權利的意思表示。

當然,在我國《(草案)》二次審議稿中,立法者在原《合同法》第64條的基礎上,增設第二款明確了第三人享有的獨立請求權。如草案得以通過,無疑將平息長久以來關於《合同法》第64條的爭議。

[4]1972年頒布的《瑞典賠償法》是唯一對純粹經濟損失進行界定的法律,其中第2條規定:「根據本法,純粹金錢上損失是一種在任何方面都與對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沒有關聯的經濟損失。」王澤鑑先生給純粹經濟損失的定義是「受害人遭受的經濟上的不利益或稱財產上的損失,這樣的損失並非由受害人的人身損害或有形財產損害所引起。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修訂版)第七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頁。在學者對純粹經濟損失進行類型化研究中,將其分為反射損失、轉移損失、公共設施封閉以及專家責任。

[5]李昊:《純經濟上損失賠償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頁。

[6]支持純粹經濟損害賠償請求的案例,參見「天津市塘沽區紅星海上娛樂服務有限公司與天津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等海事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2)津高民四終字第110號民事判決書;不予支持的案例,參見「湖北荊波海龍玻璃製品有限公司與楊凡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鄂08民終219號民事判決書。

原標題:《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在司法中的辨析 | 案例精選》

相關焦點

  • 沒有清算就註銷,股東是否需要承擔公司的債務?
    【案例】陳某、張某、李某、王某以相同的出資比例,共同投資設立一家A製衣公司,陳某為董事長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張某為經理,李某為負責銷售的副經理,王某並未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因此該製衣公司並沒有設立監事會,也不存在監事。在成立後的第五年,A製衣公司股東會以決議形式解散公司。
  • 公報案例:合伙人是否要直接對合夥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詳細裁判規則...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閱讀提示:普通合伙人要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一表述為投資者所熟知,但是這一說法是否意味著債權人能夠直接要求普通合伙人對合夥債務承擔責任呢?本文通過一則公報案例進行說明。
  • 股東要承擔公司對外承擔債務嗎?
    【焦點】作為A體育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張三和李四是否需要承擔120萬元的債務?張三替A公司支付的80萬元如何處理?一般情況下,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所需費用通常由發起人墊付。在公司成立後,由公司返還給發起人或者抵作發起人的出資。若公司未能成立,則由全體發起人分擔。公司在設立過程中,以設立中公司的名義對外籤訂合同,是具有訂立合同的主體資格但不能獨立承擔合同責任。如果公司成立,則由公司承擔合同責任;如果公司最終未能成立,則由全體發起人連帶承擔合同責任。
  • 分公司註銷債務怎麼承擔,如何承擔分公司註銷債務?
    一般來講,公司註銷登記前,通常都會對公司的債務進行清算支付,出具清算報告,債務處理完畢後,方可辦理註銷登記。那麼分公司註銷債務怎麼承擔,如何承擔分公司註銷債務?網友諮詢:分公司註銷債務怎麼承擔,如何承擔分公司註銷債務?
  • 【辦案手記】保證人死亡,保證責任如何承擔(三種思維模式)
    【三種觀點】 對作為保證人的自然人死亡時,其遺產繼承人是否應在繼承遺產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的問題,法律及司法解釋均未作具體規定。在當前司法實務中,大致存在三種處理模式及相應觀點,三種處理方式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均有相應案例。 (一)否定說。
  • 最高法院案例|證券回購整頓中清欠代償債務,仍負出資不實責任
    證券回購整頓中清欠代償債務,仍負出資不實責任——地方政府部門在證券回購債務清欠工作中,代國債中介機構兌付國債、代償債務,不免除開辦單位出資不實責任。2003年,執行法院以財政局申請開辦財政證券公司時未投入註冊資金為由,裁定財政局在註冊資金不到位範圍內對銀行承擔責任,並裁定凍結財政局在信用社的帳戶資金750萬元。市財政局以代財政證券公司償還證券回購債務2448萬元及兌付國債4921萬元為由,主張其向債權人承擔了全部責任。
  • 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14種情形
    ,導致公司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10 股東在辦理註銷登記時承諾清償債務 《公司法解釋二》第20條:公司未經依法清算即辦理註銷登記,股東或者第三人在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註銷登記時承諾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 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承擔清償責任嗎
    那麼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承擔清償責任嗎?一年後,B公司起訴A公司,要求A公司清償欠款,並要求三位股東在尚未繳納的出資額範圍內對上述債務承擔清償責任。該案例的爭議焦點為:當出資期限尚未屆滿,公司已經不能清償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時,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是否需要在尚未繳納的出資範圍內向債權人承擔清償責任?
  • 離婚後被判共同承擔債務,惹上5個官司負債百萬,只因前夫好賭博
    杭州市濱江區法院一審判令毛女士不應承擔前夫陳某與他人借款糾紛的共同債務,原告在判決生效後向杭州市中級法院申請再審。按照當時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因借款發生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毛女士需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 公報案例:公司減資免除股東部分出資義務之責任承擔
    公司在股東認繳的出資期限屆滿前,作出減資決議而未依法通知債權人,免除了股東認繳但尚未履行的出資義務,損害了債權人利益。債權人起訴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在減資範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案例名稱:江蘇萬豐光伏有限公司訴上海廣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丁炟焜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案例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8年第12期簡要事實: 原告:江蘇萬豐光伏有限公司
  • 婚姻中的一方債務需要共同承擔嗎,夫妻一方債務怎麼處理?
    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所以按常理來說,我們通常會認為夫妻在婚姻關係中的財產屬於共同財產,債務也理當屬於共同債務,應當共同償還。那麼婚姻中的一方債務需要共同承擔嗎,夫妻一方債務怎麼處理?網友諮詢:婚姻中的一方債務需要共同承擔嗎,夫妻一方債務怎麼處理?
  • 淺述《民法典》之債務加入制度
    債務加入,又稱並存的債務承擔,是指第三人加入到既存的債務關係中,與債務人就其債務對債權人負連帶之債。2019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首次將債務加入作為一項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確認,為民事經濟活動和司法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 ...一人公司股東將股權進行轉讓就能避免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嗎?
    涉案公司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仲裁期間,張英正將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其母原春華,二人先後為公司唯一股東,故二人應對其財產獨立於公司財產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否則應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 民法典//關於「債務加入」規定的解讀及最高法院最新裁判規則
    ,司法實踐中對於相關糾紛的處理,尤其是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類型以及與保證責任、債務轉移之間的關係,存在較大的爭議。一是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債務加入中,第三人加入債務即成為債務人,與債務人共同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在第三人清償中,第三人並非居於債務人的地位,根據《民法典》第524條的規定,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第三人因對債務履行具有合法利益,比如次承租人、保證人、合伙人等,故此第三人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
  • 借款人改變了借款用途,是否影響保證責任的承擔?
    同年8月10日,銀行與B公司籤訂最高額保證合同共兩份,約定B公司自願為A公司自2016年3月17日起至2017年3月17日止,在銀行處辦理業務所實際形成的全部債務在最高本金餘額500萬元範圍內提供連帶責任擔保。上述合同籤訂後,銀行依約向A公司發放貸款500萬元,此後A公司未按約還本付息,B公司也未履行保證責任。據此,銀行訴至法院。
  • 在借條上「留名」,需要承擔擔保責任?
    我是杭州鄒祺明律師,擔保方式之一的保證指保證人用自己的全部財產為債務人做擔保,當債務人無法清償債務時,可以要求保證人履行。甲因資金周轉困難,於2015年向乙借款15萬元,乙交付現金後,甲當日出具借條。借條上未約定還款期限及利息。
  • 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司法研究
    該條第2款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因怠於履行義務,導致公司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股東對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長期未進行清算的,可認定構成怠於履行清算義務——王波與廣東省深圳市建信房地產有限公司等清算責任糾紛上訴案;案例要旨: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股東在較長時間內未對公司進行清算,這種長期不清算的事實足以證明股東怠於履行清算義務【案號:(2010)深中法民二終字第1498號《人民司法(案例)》2011年第20期】。
  • *ST華訊: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法律意見書
    但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未能及時發現並予以制止,亦存在重大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擔保法》第五條第二款以及參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條的規定,深圳國際仲裁院裁定公司應承擔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根據深圳國際仲裁院作出的《裁決書》,裁定如下: (一)査封、凍結或劃撥被執行人華訊科技、華訊投資的財產(以人民幣502,367,779.16元及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申請執行費、執行中實際支出的費用等為限)。
  • 中律縱橫—薩洛蒙案:掀掉公司面紗,債務仍須由股東承擔
    在薩洛蒙案件中,薩洛蒙和他的近親屬是自己公司的全部股東,且其本人擁有絕對的股權,因此完全可以認定其設立的公司僅僅是一個空殼公司,完全淪為了薩洛蒙本人個人意志的延伸工具,由此可以否認該公司的獨立人格,讓股東與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設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本身就是為了保護利益相關人的合法權益,因此絕對不能認為公司成立後就只能以自身的財產承擔有限責任。
  • 「綺惠說法」合同履行陷入僵局怎麼辦?
    作者:崔曉文自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南京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合同糾紛案」(2006年第6期)公布以後,司法實踐中大多引用該案處理方法和原則來解決合同履行僵局問題。當違約方繼續履約所需的財力、物力超過合同雙方基於合同履行所能獲得的利益時,應該允許違約方解除合同,用賠償損失來代替繼續履行。在本案中,如果讓新宇公司繼續履行合同,則新宇公司必須以其6萬餘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來為馮玉梅的22.50平方米商鋪提供服務,支付的履行費用過高;而在6萬餘平方米已失去經商環境和氛圍的建築中經營22.50平方米的商鋪,事實上也達不到馮玉梅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