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數學家是怎麼想到的啊?帶著你的感慨,讀一讀數學史吧

2021-01-18 究盡數學

優秀的學生總是會多問一些為什麼?尤其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相信有不少的同學會有這樣的疑問:這種方法是怎麼想到的,數學家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數學學什麼

首先,拋出一個問題:學數學,都學什麼?有人會說,當然是各種的數學概念,數學定理、公式和法則,以及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比如待定係數法。這也確實是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任務。雖然學生在掌握了數學知識之後,能夠用標準化的、程式化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學生往往不知道問題的由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數學知識的學習範疇,應該更廣一些: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探索未知。

數學家與學生學習的區別

數學家的工作側重探索與發現,他們往往會敏銳地提出和發現問題,並長時間致力於該複雜問題的思考,同時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嘗試給出解答。換句話說,數學家的工作是為數學這一門學科去拓展新的領域、方向,它包含了數學發現的整個過程:提出、假設、分析、思考並解答問題。

數學家解決數學問題時,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儘量追求問題的普遍化,即儘可能地把問題推廣到更一般的情形。

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現有知識,獲得一個不錯的成績,進入一個更好的院校。學習的主要形式是課堂學習,一種接受學習: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習某一類數學問題的程式化解決方法,而對相關內容產生的歷史或時代背景漠不關心,更不清楚數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又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學生在做題時,存在一種必然性,就是問題一定有解。這就像走迷宮:從出發點和終點同時出發,來尋找貫通的路徑;學生知道這個「路徑」一定存在,而不像數學家面對的問題那樣充滿不確定。既然答案必然存在,其中必然有一致的合理性,那麼需要的不過是其中的過程。這種暗示會給學生一種「自信」,使得學生長期過於專注在尋找解題方法上,這就造成學生缺失了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化表達的能力,或提出問題的能力。

發現式學習

由於數學具有系統性、連續性、抽象性、嚴謹性和啟發性等學科特點,所以數學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絕不是無意義的機械記憶、被動的接受和灌輸。數學的學習,除了確保搭建一個穩固的數學基礎之外,應該儘可能的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問題。需要通過數學的思維、思想、方法將數學知識關聯起來,搭建一個穩固的知識體系。

更多具體的學習方法,如整體性學習、費曼學習、刻意學習和建構學習等方法,盡在下面的專欄中,請按需要購買。

數學史的意義

就數學本身而言,數學是一門歷史性、積累性很強的科學,重大的數學理論總是在繼承和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同時,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學科,追求解決問題的一般模式,表達上追求簡潔。從而使得數學的內容容易脫離具體問題,也掩蓋了其方法的背景。因此數學史是一個非常好的主線,可以通過還原數學家的思考過程,再現數學的發現、發展,來提高個人的思維品質。

清華大學就發布了「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頂級數學家。其中,數學史和科學史的課程受到重視,丘成桐先生認為:數學史可以讓學生懂得數學家都做了什麼重要工作;以及把握數學學科的發展走勢。

丘成桐

國際著名數學家都這麼重視數學史,你就不想了解一下數學史上,數學家是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嗎?請購買專欄

對於丘成桐先生的這一觀點,我十分的贊同。數學教育和數學發現的過程應該是相似的,數學史確實可以讓數學課更生動、有趣,更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講,雖沒有機會接受大數學家的直接培養,但仍然有機會了解數學家的思考過程,那就是數學史的學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究盡數學

相關焦點

  • 數學家的故事(2)- 數學鬼才佩雷爾曼
    2010年6月8日,世界上一批最優秀的數學家聚集在巴黎,給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頒發千禧數學獎,但是他卻不在場。此前他還拒絕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1他再次放棄了為他人可望不可即的榮譽,同時也放棄了一百萬美元的獎金。假設你完全不知道地球的地理情況,你一次又一次派出遠徵的船隊,這些船隊接連發現新的大陸。直到已知大陸的數量增長到六塊。
  • 淘寶如何「猜你喜歡」?一切都要從這個「數學讀心術」說起
    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1641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導語圖論是數學家抽象概括事物之間聯繫的學科。我們都相信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而正是這些關係,給了網站讀心的能力。
  • 「打工天才」餘建春:讀職高、上大專,破解數學難題、驚豔學術界
    浙江大學數學教授蔡天新如此評價餘建春的部分研究成果,並給出很高的肯定。而且餘建春的新算法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普遍讚賞。密蘇裡大學數學家William Banks告訴CNN ,這種算法一經確認,即可成為卡麥可數領域的一大重要發現。
  • 中小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除了做題,還需數學閱讀,那麼讀什麼呢?
    中小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除了做題,還需數學閱讀,那麼讀什麼呢?數學,語文,英語是三大主科,貫穿中小學的整個過程。如果問語文,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應該加強閱讀,多讀書,增強語感,肯定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發出疑問?但是你要問學習數學是不是也應該進行閱讀?很多人心中就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 小學數學教學中「讀」的思考
    「讀」數學即數學閱讀,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認知、獲取解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獲取數學信息、學習數學語言、積累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讀」數學主要是讀數學教科書,也包括各種數學科普讀物和數學學習指導讀物。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小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
  • 數學家的魅力
    數學家的魅力(一)一直從古希臘走過來,到英國,德國,美國,數學從勾股定理,無理數,微積分,非歐幾何,到由黎曼數學支撐起來的廣義相對論…人們用不斷擴充的數學符號來深化對於世界的思考,不服你來證明。哥德爾還有一篇文字是證明上帝是否存在的段落,保證你一臉懵逼進去,一臉懵逼出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愛因斯坦夠牛逼了吧?晚年的愛因斯坦開始探索物理學的統一理論,始終不得進展,但是他有空還是會去校園辦公室,他告訴人,其實去學校也是無事可做,只是想和哥德爾一起散步回家。
  • 怎樣才能成為數學家
    圖1 數學大師們的群像和個案:200 年間的60 位《數學巨匠》(左)和其中的一位代表《天才的拓荒者》(右)前面這兩本書是由科學史工作者描述的數學家們的群像和個案,讀了以後可能會讓人產生「數學家們都是靠老天爺吃飯」的印象:不是天才,一切免談!
  • 到底什麼是數學?——讀《這才是數學》
    喬·博勒(Jo Boaler)(1964-)是英國教育作家,也是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的Nomellini-Olivier 教授。博勒參與推動數學教育改革和建立公平的數學課堂。她是youcubed 的斯坦福中心的聯合創始人兼教務主任,該中心為教師,學生和父母提供數學教育資源。
  • 天才數學家自述讀博「荒唐」經歷:曠課、打遊戲、差點考砸
    編譯 | 劉如楠13歲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24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從小就被冠以神童的名號,8歲時便到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成年後陸續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 數學家論數學——數學的本質
    數學最顯著的特點是理論的嚴謹性,一般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數學推理的嚴格性, 二是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18世紀的數學家曾對未來的數學感到茫然,1781年拉格朗日給達朗貝爾的信頗有代表性:「在我看來,似乎(數學的)礦井已經挖掘得很深了,除非發現新的礦脈,否則遲早勢必放棄它.」然而數學在新世紀裡的確發現了新的礦脈,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分支.不僅如此,數學組織與刊物迅猛發展,數學家人數急劇增長,數學思想日新月異,數學應用日益廣泛.數學「不斷地用它扎在思維和自然中的深根獲取營養
  • 網際網路也有盲劍客 盲人程式設計師依靠程序讀屏幕
    老了,我沒法帶著他長途旅行了。」帶著墨鏡的拉蒙遺憾地說。前段時間,他參加了北京舉行的Google創新論壇,成為了全場的焦點,很多人也是第一次想到這麼一個問題:網際網路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它給盲人帶來了什麼?  天賦 復原盲人魔方世界第一人  「普通人的網際網路,和盲人的網際網路,是同一個網際網路。」拉蒙似乎很高興被問到這個問題。
  • 憑一己之力改變數學,將「純碎」推至新高,天才數學家哈代的一生
    戈弗雷·哈羅德·哈代(1877-1947),英國數學家,因其在解析數論和數學分析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嚴謹注入英國主流數學。但當被問及他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發現斯裡尼瓦薩拉馬努詹」(印度天才數學家)。在本文中,我們探索哈代的生活和數學。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並在香港受教育,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
  • 「不查字典的話,你知道前面兩個字怎麼讀嗎?……」
    我國的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們用來交流信息的工具,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很多外國人直呼學習中文太難了,明明同一個字卻有不同的讀法,即使我們讀了這麼多書,有些字單拿出來大家還是不認識的,像是下面這個村子的名字,如果不查字典的話,你知道前面這兩個字讀什麼嗎?
  • 「尿尿」這個詞你讀對了嗎(99%的人會讀錯)
    怎麼就成標準讀音了?學霸懷疑自己被騙了九年義務教育難道白讀了嗎?沒想到小東西還有兩個讀音沒錯尿是個多音字當它讀作「niàoniào」的時候是動詞你多念幾遍試試不笑你就叫我爸爸一看到這個詞就表示自己不可能讀錯胖(pàng)子是沒有錯但是……在這個詞組裡
  • 數學課本裡很多定義咋取的啊?字面意思讀不懂,好頭疼,不想學了
    我們知道數學裡經常有一些術語令人一頭霧水,晦澀難懂。尤其對於小學生中學生,更是難以理解定義和字面意思之間有什麼聯繫,最後只能強行記憶,學起來很難受,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學起來枯燥沒有樂趣。其實數學、物理裡面有很多術語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由於年代久遠傳播途徑沒那麼多,且那時英語水平不到位,前輩們在翻譯的時候會出現不精準甚至錯誤的現象。或者是,翻譯時本土化,加入了中文的意境,所以感覺翻譯沒有那麼一一對應,逐字翻譯。
  • 俄羅斯牛人數學家,提出「平行線可以相交」的理論,改變世界
    這是古希臘人歐幾裡得寫的一本數學書,後來被許多地方用作最基礎的數學教材。我們現在學的平面幾何的只是,基本上都是歐幾裡得幾何的框架。我歐氏幾何裡有五條公設,其中第五條公設非常複雜,很多數學家都想通過前四條公設證出第五條來,結果都沒有做到。羅巴切夫斯基也想這麼做,他用了好多方法都沒有證明出來,後來他想到了一個方法:歸謬法。
  • 數學家林群出席猿輔導分享會 談數學教育未來方向
    中新網8月20日電 近日,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專程到訪猿輔導,出席了專場分享會,為猿輔導數學教學教研團隊帶來數學家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在長年數學科研和數學教育中積累的感悟、心得,同時也暢聊了很多關於深奧數學世界的有趣想法。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說到中國有哪些家喻戶曉的數學家,人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應該是「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那麼,第二個想到的大概率是中國的「數學王子」-陳景潤吧。似乎從小學時候開始,學生們就常常喜歡在嘴邊提起這個證明1+2的數學天才,這幾乎是被每一個80後90後所熟知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人關係不淺。
  • 富二代花錢買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後成為了著名的大數學家
    俗話說:「一分錢也難倒英雄漢」,在數學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大數學家,由於經濟陷入困境,將自己的一篇半溫不火的論文賣給自己的富二代學生,以解燃眉之急。沒想到自己的學生將他的論文發表之後,不但火遍了全世界,還流芳百世。這兩個數學家就是數學史上大名鼎鼎的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和法國數學家洛必達,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一個怎樣有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