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歷史民俗文化豐厚多樣,那它的飲食文化又是怎麼樣的呢

2020-12-23 愛吃玉米的小芳

這裡是愛吃玉米的小芳,喜歡各種好吃的美食,也會定期向吃貨老鐵們介紹各種好吃的特色美食,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在這裡找到你喜歡吃的東西!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也是國家園林城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

三明市的歷史文化豐厚,民俗文化多樣,食住這方面的習俗是最有時代的代表性,在寧化、清流、明溪一帶有著從晉代就已經有了記載「吃老鼠幹」的習俗;寧化的「魚生」資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會末期;還有「韭菜包」,它應當是北方飲食文化對南方飲食文化影響的最好見證。

三明的物產豐富,竹、木、菇、閩筍、建蓮、金桔、獼猴桃、花柰、天然寶石以及「汀州八幹」的明溪肉脯幹、寧化辣椒幹、田鼠幹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01明溪肉脯幹

明溪肉脯幹是客家風味食品,歷史悠久,載譽五百餘年, 居「閩西八大幹」之首。是精選鮮豬後腿瘦肉,以傳統工藝,上乘調味品,經過削片、醃漬、炭火精心烘烤而成的。明溪肉脯幹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產品具有不幹不燥、松香錦甜、原汁原味、薰香、醬香、麻辣、回味悠長等特點。

02清流豆腐皮

清流豆腐皮的生產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選用當地種植的大豆品種,俗稱「青皮黃豆」和優質山泉水為原料製作的,呈扁長條狀,支條勻稱、條內空心。清流豆腐皮具有香、醇、甜、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的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綠色食品。

03將樂竹蓀

將樂人民採食野生竹蓀歷史悠久,被當地人稱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其地理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高,土壤鈣含量高,水質潔淨微酸,礦化度低,為將樂竹蓀特異的品質提供了條件。將樂竹蓀的菇體大,口感脆,香氣濃鬱。

04沙縣板鴨

沙縣板鴨是傳統名品,歷史悠久,是採用農家飼養的半番鴨來製作的。板鴨的形狀像平板、色澤黃潤、肉香味美,鹹淡適中,清香不膩,烹飪的時候不需要添加加任何佐料,只需隔沸水蒸十分鐘即可。蒸好的板鴨肉質結實,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很有嚼頭,香氣濃鬱。

05永安粿條

永安粿條是福建三明市永安地區的特色小吃,是用稻米磨漿蒸熟製成的。永安粿條吃法多樣,最普遍的吃法是把粿條用開水燙過之後放入骨頭湯中做成湯粉;也可以配上菜和肉炒來吃;也有把粿條捲成筒狀,用叉子叉著蘸醬油吃的,這樣的粿條叫「粿條筒」或「叉叉粿」。永安粿條的特點是色白細嫩,口感爽滑。

蘸醬永安粿條
湯永安粿條

06沙縣燒麥

沙縣燒麥古稱「稍梅」,因收口處褶皺簇擁形似梅花而得名,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分鹹、甜兩種口味。沙縣燒麥製作原料有麵粉、豆鼓、木薯粉、豬油、粉絲、肉丁、筍丁、香菇丁等。燒麥潔白晶瑩、皮薄餡多,吃起來鮮香爽滑,味道鮮美。

07將樂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湯,製作的基本原料有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橘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製備而成。擂茶的藥用功能很多,比如飯後去油膩、炎炎酷暑祛暑、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潤膚美容等功效。

08宇化生魚片

宇化生魚片被列為福建的十大名菜之一,宇化的魚生不是用鯉魚或者是鯉魚,而是用鮮活的大草魚,活魚現做,味道非常的鮮美,每一片魚都是透明的薄片,抹上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是很好的下酒名菜。

09蛋菰

蛋菰是用雞蛋和豬腸製作的,具體的做法是先將雞蛋加清水和鹽打撒,接著把它灌漿處理乾淨的豬腸,然後放入沸水中煮熟,煮熟後撈起切段放入燒好的湯中,加入香菰、紅菰、食鹽、蔥花就可以了。蛋菰吃起來非常清淡爽口,裡面軟嫩的雞蛋被豬腸包裹著,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10泥鰍粉

泥鰍粉是三明特產,從選料到加工,都是很講究的,選用的是生活在從不受汙染的水田裡的活泥鰍,而不能用人工飼養的。煮泥鰍時,先在鍋中放入冷水,然後文火燒鍋,使泥鰍在遊動的狀態下被煮熟,煮熟後,在泥鰍湯中加入燙過的上好粉幹和生薑、醃菜、紅酒等調料即可食用,泥鰍粉具有嫩、香、軟、滑、鮮等的特點。

以上就是福建省三明市的特色美食介紹,你有沒有看看哪個的呢?

或者你有更好的三明市特色美食介紹,下面的評論區歡迎你的評論分享!

亦或評論區有福建省三明市的朋友覺得我說的哪裡不對,歡迎指教。

本文素材和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 24節氣的民俗文化特徵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化傳統有著漫長的歷史,經過時代的變遷匯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自然性二十四節氣作為自然時間體系, 它在千百年來長期的民間農耕生產勞動中, 已經成了一種民族的文化時間。從形式上看,既包括諺語、詩詞、歌謠和傳說等,又包括生產生活器具、書畫工藝品等,還包括節日文化和民間風俗等。 從內容上看,二十四節氣民俗涉及日常飲食、禮儀信仰、生產活動和集會等方面的風俗習慣。
  • 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在我們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積澱之深厚的同時,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者和愛好者也常常對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種困惑。所以,我們可以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了解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總體歷程,中國的飲食風味特色、民俗風情等。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真可謂博大精深,中國烹飪技藝也得以彪炳史冊、發揚光大。
  •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通過不斷繁衍、傳承、保護擁有著它獨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採用文獻資料法對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概況進行介紹;同時進一步分析了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得出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它的現狀問題總結出制約因素;即要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要與學校體育相結合、自身認識不夠三方面,最後根據其發展問題制定一系列的保護與傳承的途徑與措施,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
  • 寶安民俗古韻悠長 千年文化傳承共享
    12月19日至21日,為期三天的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舉行。在19日下午舉行的啟動儀式上,寶安區委書記姚任,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立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志彪,區政協主席鄧桂洪,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紹華,區委常委、區委區府辦主任孟錦錦,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學良一起觸摸大屏幕,啟動主題為「傳承共享·記住鄉愁」的寶安區民俗文化節。
  • 泰山民俗文化
    湯湯汶河,激蕩文明的曙光,薄如蛋殼的陶器,以啟中國「china」的榮華——那是千年明珠的陶瓷帝國,熠熠生輝,造就誰與爭鋒的盛世華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先人用勤勞與智慧,用耒耜、車輪、犁鏵,以泰山為影,以大地作畫,日出而作,繪製錦繡中華;想想那崢嶸的往昔歲月,秦皇漢武登臨封禪是永久的榮耀,巨賈香客民人百姓會聚的廟會,也具絕代風華;文以載道,往昔賢聖才子的留下的光輝思想與生活印記
  • 日本民俗文化介紹(四十四)納豆
    之後中國的豆豉在日本有了新的變化,日本人在飲食上口味清淡,醬制的豆豉對於日本的僧侶而言口味有些太重了,就把它變成了發酵的豆子,因為日本寺廟裡的廚房叫做「納所」,所以就將這種發酵後的豆子叫做「納豆」。 納豆菌可以降低三高的症狀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一個優勢,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使用納豆菌,儘管它是一個非常安全的保健食品。一般處於特殊時期的人在使用納豆菌之前應該要諮詢醫生的建議,並且有心血管手術歷史的患者可能不適合使用納豆菌。納豆菌的製作工藝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對製作的條件有非常嚴苛的要求,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製作納豆菌還是比較難的。
  • 【民俗文化】春節符號的文化譜系與文化敘事
    《太初曆》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制度,即規定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月,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使國家歷史、政治上的年度與人民生產、生活的年度協調統一起來,並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由此可推斷,今天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的春節是從《太初曆》的推行開始的。那麼《太初曆》的制定者落下閎理應成為春節的核心人物。
  • 【乾貨分享】中國飲食歷史文化
    無一不是與飲食有關,飲食是人們生活最為重要的一件事。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伴隨著我們漫長的歷史,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注意:瀏覽以下內容,請自備紙巾,以免哈喇子流到手機屏幕上。】        中國的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 抖i東營|張大膽開心熊:豐厚的歷史文化讓我感到震撼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  11月18日,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抖i東營」創作行動來到了歷史文化豐厚的美麗廣饒
  • 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紀實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民俗旅遊,現有土族民俗接待點34處,風情園5處。1992年從事旅遊經營以來,小莊民俗村遊客量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7年縣政府把小莊村從古城村單列出來,設為專門發展土族民俗旅遊的行政村。
  • 打造紅色文化法治陣地推動「法」「景」融合
    「我們在萬壽巖遺址所在地巖前鎮打造了三明市法治教育基地,將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楊時文化和蘇區紅色法治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三明紅色法治文化帶。」三明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2年起,三明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央紅軍村」命名保護工作,先後命名了25個「中央紅軍村」,將其打造成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範村。
  • 民俗遊戲一起玩,民俗文化代代傳——武幼福娃「鬧」豬年系列活動之民俗遊戲節
    民俗民風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燦爛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多樣,形式多樣,蘊含著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對話徐秀福 「三川大地民俗文化的執著守望者」
    他說起三川土族民俗民間文化如數家珍,他熟悉三川土族婚喪嫁娶繁瑣的議程和程式,他唱起道拉便似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設問酬答,應對自如;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歷史典故,信口拈來;幽默風趣,引人入勝。他是納頓會的會頭,那宏達的場面,隆重的儀式,還有宗教意味濃厚的祭祀活動,他都能得心應手,精心策劃,圓滿進行。正月的社火、六月的會場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
  • 絢麗的山西民俗文化
    五千年時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時而厚重,時而婉約,時而悲愴,時而詼諧。各成一體,各具特色。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典型的山西民俗文化。 它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鬱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的獨特風格。
  • 福建福清文化建設掠影
    這個地理坐標,牽引著我們走進這座擁有1319年置縣史的三福之地——福建福州福清市。這是一個用文化敘述魅力的城市,更是一方用文化綻放精彩的水土。這條文化之河,不僅哺育兩岸豐饒與富庶,滋養出福清人慷慨豪邁、矢志拓業的群體特性,鑄就了開放融和、拼搏爭先的福清精神,更創造出聞名遐邇的「福清速度」「福清效益」。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它的過去,歷史會告訴你,那些綿綿不絕的文明遺存與生生不息的文化記憶,在一代代人的接續承傳中,都能找到它的根與芽。
  • 林梓潮糕——傳承民俗文化的「舌尖味道」
    如皋有著悠久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飲食文化,林梓「老萬和」潮糕就是如皋飲食文化中的一張名片,距今已經有近300年的歷史。現在「老萬和」潮糕被列為中華老字號,南通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開封傳承民俗體育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餘名運動員齊聚開封,詮釋民俗體育文化魅力,在古城開封颳起一股「最炫民俗風」,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本屆大賽唯一一個展示項目,傳統體育展演魅力十足,來自開封、鄭州、周口、洛陽、焦作、滑縣等地7支代表隊帶來了30個傳統民俗體育展演,讓觀眾享受了一場美味的體育文化盛宴。
  • 走進「哏兒都」天津,了解「老三絕」民俗文化藝術
    此外,天津是我國北方的曲藝之鄉,各類表演藝術齊全,著名的民俗文化藝術有泥人張、楊柳青年畫、魏記風箏被譽為「天津老三絕」。此外,還有蛋殼雕、剪紙、葫蘆烙畫、糖畫等民間文化造型藝術形式以及相聲、快板、大鼓等民間語言藝術形式。作為一個來津工作多年的外地人,我在不同程度上也感受著天津的文化民俗藝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哏兒都」天津,了解天津的「老三絕」民俗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