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2020-12-12 瀟湘晨報

肥嘟嘟的肉兔,紅豔豔的火龍果,亮晶晶的葡萄……特色種養產業,讓鄂託克旗蒙西鎮鹼櫃村村民的幸福日子味更濃。

「扶貧項目款到沒,和湖羊賣家聯繫好了,明天一早咱動身!」「晚上村民大會說說村集體產業的事。」「你們家的兔子養得咋樣了?」……與鹼櫃村村主任李子亮採訪的1個多小時中,他的電話不斷。「現在政策好,村民們發展產業致富的積極性高,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李子亮說。

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農牧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讓廣大農牧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發展特色產業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現在種地,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一年用在種地上的時間沒多少。就拿我家來說,今年種的24畝青貯玉米,以前收割僱人也要1個多月,現在我一上午就全收完了。」正在地裡指揮收割機收割玉米的鹼櫃村一社社長趙雲介紹說,「村民們現在用在種地上的時間少了,都搞起了特色種養業或在周邊打工掙錢,收入都非常不錯。今年,我家只我一個人種這24畝地,收入也近4萬元。像我們村搞果蔬種植的陳小平收入就更高了。」

鹼櫃村村民陳小平,搞葡萄、火龍果等果蔬大棚種植已是第5個年頭。「以前我在外面攬一些小工程,掙了點兒錢。近幾年,政府對農村和農民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多、力度越來越大。經過考察,決定回來搞果蔬大棚種植。」陳小平介紹,「我現在共5個大棚,一個大棚佔地一畝。大棚佔地都是政府按照『誰投資誰收益,誰投資誰擁有使用權』的原則免費提供的。目前,主要種葡萄、火龍果和油桃。一年5個大棚純收入40多萬元。」據了解,在蒙西鎮政府的支持下,由陳小平任法人成立了以穀物、蔬菜、花卉、水果、苗木等農副產品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鄂託克旗盛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建設種植大棚33棟,資產總額900萬元,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帶動15戶貧困戶脫貧。

「我要把我們的果蔬做成精品,打響品牌。到那時,我們的果蔬可就值錢了!」說起下一步的發展,陳小平信心十足。

離開陳小平的種植基地,記者來到鹼櫃村村民王成的肉兔養殖棚。據介紹,2018年,王成在政府產業項目扶持下,成立了內蒙古奕軒兔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發展肉兔養殖。走進王成500平方米的養殖兔棚,一排排兔籠中胖嘟嘟的兔子或靜臥,或竄來竄去,甚是可愛。「這是我去年8月份買進的400隻母兔,馬上就能產第一批子兔了,預計能產子兔3000隻。而且,我們也與客戶籤訂了固定的包銷合同,設定了最低收購保護價。這批母兔一年能出欄8批子兔,一隻兔子按市場最低價50元計算,一年我的純收入最低也有30萬元。僅這一批母兔的產值,我就可以收回全部成本。」王成滿臉喜色地給我們算著帳,「養肉兔好營生,不費事,而且收入高。我正在建一個800平方米的新養殖棚。致富奔小康的日子,我就全指望這些兔子了!」

鹼櫃村,一個黃河岸邊常住人口不足1500人的小村莊。趙雲、陳小平、王成,這些淳樸善良的農民,通過政府的引導與扶持,在自己的家園裡用雙手創造著他們祖祖輩輩嚮往的美好生活。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2020-11-30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述年」紫金e評:讓年味「飄」進脫貧一線
    馬崖村的年味,與中國千千萬萬家庭一樣,藏著收穫的幸福,也是脫真貧、真脫貧的生動縮影。脫貧村裡看「年景」,看到的都是好光景。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這個春節,脫貧群眾的年過得好不好,檢驗的是脫貧的質量;貧困地區的農民年過得好不好,很大程上也會影響脫貧攻堅的進度,影響到脫貧的數量。
  • 幸福食堂飄出幸福味
    2019年3月,西寧出臺深化城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實施方案,在主城區依託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立社區愛老幸福食堂,在居民小區設立幸福餐桌助餐點。截至目前,西寧市已建成90個愛老幸福食堂,53個助餐點,每天為6000餘名高齡和困難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 酒罈子裡飄出幸福香
    酒罈子裡飄出幸福香 04:27 守著祖輩傳承下來的釀酒手藝,卻換不來富裕的日子,貧困伴隨著呂有金已有半輩子了。看著賣不出去的酩餾酒,住著土坯、麥秸搭的老屋,呂有金總想著這窮日子啥時候是個頭。
  • 街道裡飄出「幸福味道」 ~
    街道裡飄出「幸福味道」 ~ 2020-11-29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甘孜縣百村產業基地 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和康珠青措一樣,卓瑪拉姆的生活也因甘孜縣百村產業基地的啟動而變化。原來,作為國家4A級景區,甘孜縣百村產業基地不僅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也把越來越多的企業招引過來。雅礱文旅酒店經理湯晉介紹,正是看好甘孜縣百村產業基地的前景,他們公司於去年將酒店落戶。
  • 鄉村「脫貧故事會」曬出「麻辣幸福味」
    剛好,團縣委駐村第一書記張長會和駐村隊員楊浩到我家走訪,見狀後一邊撥打『120』,一邊安慰家人。待救護車來後,他們把我嶽母安安穩穩地抬到車上。由於搶救及時,老人家轉危為安。駐村扶貧工作隊不是親人,勝過親人。」因缺少勞動力致貧的李士海,經過技術培訓,進入牧原公司上班,每月工資5000多元。不久前核算家庭年底收入,全家5口人,各項收入加在一起,人均年純收入1萬多元。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丨「我們村」的「幸福接力」——來自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村的蹲點報告
    流傳著:「村西溼澤村東幹,村南村北鹼荒灘。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莊受恓惶」的民謠。1954年-1965年,一場決定全村命運的「治水改鹼」硬仗如火如荼地展開。勤勞智慧的賈家莊人創造性地採用「開渠截流、溝洫臺田、起高墊低、淺澆洗鹼、鋪沙壓鹼、鹼土搬家、增施肥料」等方法,逼退「鹼魔」,終於拔掉了土地貧瘠的窮根,繪製出一幅「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田園美景。1965年,賈家莊平均畝產達到816斤,成為北方地區第一個糧食產量跨長江的村莊。
  • 雙節團圓,陸家又有「幸福味」
    「團圓」有團圓的味道, 「歡慶」有歡慶味道, 陸家這片熱情溫暖的土地上, 又在醞釀著小康生活的「幸福味兒」, 既有文化藝術節
  • 名仁、鹼法、娃哈哈……蘇打水品類,群雄逐鹿誰屬冠軍?
    今年,中國食業家年會將聚焦品類,圍繞品類冠軍而召開,篩選出中國食品產業最具成長潛力和潮流趨勢的品類,進行頒獎和推介。近期,食業家將開闢專欄,報導代表中國食品產業細分品類最有高度、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定義中國食品產業細分品類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票選你心目中蘇打水的品類冠軍品牌。
  • 澠池縣仁村鄉紅花窩村:黨建引領產業帶來的美麗蝶變
    據了解,以前的紅花窩村605人分居在35個居住點,3到5戶為鄰,零星居住,有的居住點居中心村10多公裡,一車轍道路坑窪不平,晚上黑燈瞎火,有的老年人多年不曾出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好政策敲開了致富大門。
  • 廣元朝天:「產業當家」 繪就全域新村的幸福「底色」
    「產業當家」夯實幸福基礎產業興旺、持續穩定增收,是廣大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堅實保障。盛夏時節,中子鎮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掛滿了累累青果,傳達著豐收的訊息。朝天核桃豐收 鍾衛東攝多鄉一業成規模、一村一品顯特色、一戶一園促增收,朝天區始終突出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蠶桑「五大產業」和小水果、藤椒、魔芋、中藥材等特色產業,「5+N」農業特色產業格局進一步築牢了廣大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石。
  • 銅仁印江:廣東坪村人的幸福在一花一草一瓢水裡
    通往幸福的路是硬化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印江自治縣把打好基礎設施硬仗作為重中之重。當前,廣東坪村已實現硬化路全覆蓋,村村通、組組通、連戶路全部實施。昔日泥巴裹滿褲腿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廣東坪村海拔1100多米,山高路遠。「趕場天,就背著裝滿農產品的背簍去集市兜售,再買點新鮮貨背著回來,一早一黑,全靠兩條腿。」  多年來,廣東坪村人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肩挑背磨,日子苦。
  • 臺前縣孫莊村:一個「騎堤村」的幸福轉身
    這是黃河岸邊一個向著幸福出發的村莊,這裡家家進產業扶貧項目,戶戶有致富增收門路。連續多年,臺前縣清水河鄉孫莊村「兩委」搶抓脫貧攻堅機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養殖、特色種植、羽絨加工等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子,實現了一個「騎堤村」的幸福轉身。入冬後的景色別樣美,村民李廣剛的心裡更美。
  • 牛圈裡的「幸福味」
    不管打掃得多麼勤快,聚集著三十多頭牛的牛圈裡都總有那麼一股味,但王聰富卻把這種氣味稱為「幸福味」。這兩年來,這位36歲的農民就是依靠這些肉牛供養兩個孩子在縣城上學,給家裡添置了農用車、小轎車,還計劃再攢點錢儘快翻新自家的房屋。
  • 今日食普685期:不可或缺的食用鹼
    食用鹼」日常叫叫還可以,但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必須標示為碳酸鈉,不得使用食用鹼或其他俗名。食用鹼有塊狀的,分子中帶10個結晶水;也有粉末狀的鹼面,為無水碳酸鈉。它的組成碳酸鈉可以看作是強鹼氫氧化鈉與弱酸碳酸形成的鹽,在水中溶解時水解,溶液呈現出鹼性。碳酸鈉水溶液的鹼性較強,應用時要注意用量。家庭製作大多憑經驗。食品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生產工藝準確投料,必要時根據酸鹼度測定調整用量。
  • 【產業】韋營鄉武家窯村:產業發展鋪就幸福路
    《思源賦》緊靠村委會的是已建成併入住的武家窯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醒目的「德潤澤長」碑和鐫刻的《思源賦》引人入勝,一排排古樸大氣的秦漢建築風格安置房成了貧困群眾的幸福宅。武家窯村還堅持10個指頭彈鋼琴,在確保安置點高質量建設的同時,始終將如何幫助搬遷戶依託產業就近務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放在心頭,通過乘風破浪,大力發展大蒜種植特色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新渠道。
  • 老麵包子饅頭標準化操作:加鹼標準化、每天加鹼都一樣
    老麵包子饅頭標準化操作:加鹼標準化、每天加鹼都一樣
  • 水利支農保糧安 鹼地飄出稻花香
    近年來,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秉承服務「三農」初心,搶抓全國唯一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濰坊的歷史機遇,大力支持國家農綜區產業融合重點示範項目——寒亭區北部灌溉項目,以鹽鹼地改良為切入點,通過「稻香小鎮+農產品深加工終端產業鏈」模式,構建「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和產業生態圈,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
  • 匯川新莊村:產業興 村民樂
    針對該村黨支部之前戰鬥力弱的狀況,松林鎮黨委及時下派作風硬、能力強的幹部到該村任黨組織書記,選派年輕幹部和業務骨幹駐村工作,配齊村民組長9名,培養後備幹部5名,一舉扭轉了村黨支部戰鬥力不足的問題。新的村黨支部迎難而上,以「幫扶幹部月走訪+包組幹部常態走訪」的方式,實施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做到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