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09:46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我市64個小區101家單位首批進入垃圾分類「實戰模式」,細分後的垃圾最終去了哪?13日,在市垃分辦組織的「跟著垃圾趣旅行」主題宣傳活動中,記者跟隨40名江寧市民一起走進江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我市64個小區101家單位首批進入垃圾分類「實戰模式」,細分後的垃圾最終去了哪?13日,在市垃分辦組織的「跟著垃圾趣旅行」主題宣傳活動中,記者跟隨40名江寧市民一起走進江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感受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
剛進園區,便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煙囪正源源不斷地向天空排放白色煙霧,不過空氣中並無異味。成排的綠樹植被鬱鬱蔥蔥,在雨滴的映襯下,別有韻味。在二期工程五樓的垃圾吊控制室,記者隔著玻璃看見塑膠袋、廢紙等五顏六色的垃圾堆在一起,仿佛一座小山。
「我們這裡每天接收秦淮、建鄴、棲霞、江寧等區5000多噸生活垃圾,約佔南京全市總垃圾量的三分之二。」江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產運行部值長張可為介紹,垃圾處理就是「一進四出」,垃圾經過3-7天發酵後進入焚燒爐焚燒,會產生廢氣、飛灰、廢渣、廢水。廢氣經過處理直接排放,飛灰體量很小,經過固化穩定化處理後深度填埋。廢渣則進入第三方的廢渣處理廠,可將裡面的金屬、陶瓷、玻璃等分離開來,能回收的就回收利用,其餘的就做成建築用磚或者鋪設路面人行道的磚頭,而廢水經過系統處理能達到工業用水標準。
在二樓中控室中,記者看到大屏幕上正顯示著焚燒廠整體的運轉情況和實時的各種數據監測,每個小屏幕是包括鍋爐在內的每臺設備運轉情況的實時監控圖像。據悉,每入爐一噸垃圾能燃燒發電500度,可滿足三口之家3個月使用。
今年起,我市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前端分得熱火朝天,終端是否也相應有了變化?
「目前每天運來的垃圾數量和以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這一方面是因為夏季市民產生的垃圾比較多,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發展,垃圾產生量不斷上漲。」江南焚燒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但他們發現今年南京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後,垃圾混雜情況得到了明顯好轉,最直觀的是其他垃圾中混雜的廚餘垃圾量減少,垃圾含水率從25%-30%下降到了20%-25%,滲濾液總量每天減少上百噸。
另據記者獲悉,目前江南焚燒廠廠用電率為14%,即全廠每年產生的6億度電只有不到一億度電用在了處理垃圾上,而這一數據在很多城市還保持在20%以上。「垃圾含水量高處理起來更耗電能,含水量下降,說明運送過來的垃圾『質量』越來越高,處理成本越來越低。」張可為說。
聽了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湯山街道居民謝九如連連感慨,「終於搞清分類後的垃圾到哪去了!」她說,經過這次「旅行」之後,自己對垃圾分類的投放、收運、處理有了新的認識,接下來一定積極配合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主動做垃圾分類的參與者和傳播者。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瑩 通訊員 趙瑞琦 郭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