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大麗輪枝菌侵染棉花的致病性機制

2020-12-1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這些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它們不是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至關重要,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嚴重影響了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在侵染宿主時,大麗輪枝菌會分泌大量的次生代謝物,這些次生代謝物嚴重幹擾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動,使宿主免疫力下降,從而促進病原菌的入侵。目前關於大麗輪枝菌如何通過調控脂代謝及次生代謝來影響致病性尚不清楚。

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勝課題組研究揭示了大麗輪枝菌侵染棉花過程中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來影響致病性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以「Verticillium dahliaeVdBre1 Is Required for Cotton Infection by Modulating LipidMetabolism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為題在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雜誌發表。

孔照勝課題組研究發現組蛋白E3連接酶VdBre1能夠調控病原菌脂質代謝,進而影響次生代謝物的合成。通過對敲除突變體的觀察發現,突變體的生長速率和產孢數量與野生型相比有明顯下降。同時,侵染棉花實驗表明突變體的致病能力完全喪失。通過對突變體侵染棉花根部過程的顯微觀察發現,突變體能夠在根部表面附著和生長,但不能進入根的維管束。進一步通過轉錄組和代謝組分析發現,突變體與野生型相比在脂質的代謝上有明顯異常,同時體內的萜類和聚酮化合物明顯也減少。通過對脂滴的染色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孢子中脂滴的大小也發生了明顯的異常。該研究結果為大麗輪枝菌的生物防控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新靶標。

圖一、VdBre1能夠調控大麗輪枝菌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物的合成

孔照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歡為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田娟副研究員和博士生陳斌也參與了部分工作。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62-2920.15319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2021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院士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Paul R.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高福/施一等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2021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院士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Paul R.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效應。寨卡病毒等黃病毒共編碼10種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並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複製、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著關鍵作用。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微生物所施一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該榜單關注中國新興科技領域的年輕力量,挖掘實驗室最新科技研發成果和前沿領域科技裡程碑進展中具有創新力量的青年科技人才,讓更多正在默默耕耘卻值得被矚目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為更多人所認識、理解、支持、尊敬,聚集更多中國力量。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2016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董彩虹研究組...
    2016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董彩虹研究組招聘2人公告 2016-10-13 19:22:17|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機制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 John L. Woolford Jr.,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節肢動物與其體內的共生微生物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共生微生物同時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著蟲媒對於蟲媒病毒的易感性1。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所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畢玉海研究組招聘啟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http://www.im.ac.cn)是隸屬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單位,目前已成為具有雄厚基礎、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畢玉海研究組,主要針對流感等新型病毒,進行監測預警、變異進化、致病和傳播機制等研究。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
  • 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該研究組進一步研究發現,NRT1.1B在硝酸鹽存在情況下,通過招募泛素連接酶NBIP1,介導細胞質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從而釋放調控磷信號的核心轉錄因子PHR2,促進磷吸收;此外,SPX4還可與硝酸鹽信號核心轉錄因子NLP3互作,SPX4的降解同時促進了NLP3從細胞質向細胞核中的穿梭,進而激活硝酸鹽應答反應。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研究揭示脫落酸替代物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領導的研究組在9月的《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同時發表兩篇研究論文「Functional Mechanism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李鎮清研究組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物種共存和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代物種共存理論將物種共存的機制歸結為形成生態位差異的穩定化機制(Stabilizing)和減少平均適合度差異的均等化機制(Equalizing)。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組在複葉形態建成研究中...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組在複葉形態建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09-11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因組所揭示「一分鐘長一英裡雜草」的快速生長機制
    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題為「Mikania micrantha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