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孩子的試卷上就出現「耗子尾汁」的詞語,初以為是孩子寫錯了,經查詢才知道是網絡新詞,在感嘆自己後知後覺的同時,也很為孩子對網絡的熟悉感到吃驚。
一場疫情,一次線上課堂,讓學生們都和網絡交上了朋友,雖然家長和學校都在努力防控孩子沉迷網絡,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孩子上網的時間是越來越多了,網絡上的內容對孩子的學習影響也越來越大。
就拿各種短視頻平臺來說,內容新奇有趣,很吸引孩子注意,以至於孩子們對網絡詞語張口就來。老師讓用「馬」組詞,竟然有很多孩子組成了「馬雲」;用「抖」組詞,直接組成「抖YIN」。甚至各種網絡新詞也會出現在學生的作業中。
然而讓語文老師頭疼的是,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網絡內容製作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視頻中的文案內容,錯別字頻繁出現,對孩子的誤導作用很大。
比如這個,「他們就是撒人魔王,見四不救,吸血鬼」,簡短的一句話中,就有兩個錯別字。
看這句「在家裡,我要是不動婉(碗),他們誰也不敢動婉。」
再看這句「任何肉類在遇熱後,在(再)遇冷怎麼煮都不會爛。」
還有「你巴(爸)呀,早就吃完了。」
還有這一段「見義(建議)大家不要幹餐飲啦,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美(每)天還傲(熬)夜,還見到人低山(聲)下氣的」
還有的是電視劇的解說字幕,如「既有作為
東道主對客人照顧不周的嵌舊(歉疚),又有……」
有些視頻的作者還是一些平臺的大V,視頻播放量動輒就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些錯別字的傳播範圍該有多廣,可能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吧。
問題是孩子們卻不認為如此,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網上的內容都是經過審核的,也應該是正確的,自然地記在心裡並運用到自己的作業中,即使被老師指出錯誤,還振振有詞地說「別人就是這麼用的,怎麼會不對呢?」
難怪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提起孩子的錯別字就頭疼,說網絡對孩子學習生字影響太大了,有些字雖一再糾正學生卻總是犯錯,都是一些製作粗糙的網絡內容惹的禍。
另外,還有一些網絡新詞,比如「爺青回」、「我方了」、「朋克養生」、「耗子尾汁」,偶爾也會出現在孩子的組詞造句中,明顯不符合語法規範,不了解網絡動態的老師們有時給他們判錯,學生還不服氣,「引經據典」地給老師找證明,讓老師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如今是信息社會,網絡的通暢的確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網絡也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途徑學習知識。但是也希望網絡上的內容製作能更嚴謹些、健康些,有關方面能把控得更嚴一些,讓網絡造福於人的同進,也儘可能地減少對小孩子們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