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開咖喱店,忙完一輪午市,有時懶得自己煮福食了,就到附近店家換換口味。萬壽路有家「展望拉腸」,好像是河源人開的,有拉腸粥麵,有蒸飯快餐。拉腸中規中矩,倒是客家蛋角飯,基本是每次必點。若碰巧廚房備好的一盤蛋角已賣盡,店家也不會勸客改單,吩咐夥計即做便是了,食客還能吃上最為鮮熱的飯餸。
現煎現吃的荷包蛋角香啊,咬開黃澄澄的蛋皮,有點燙嘴的溫度,土豬肉碎與冬菇粒的肉餡食感油潤而飽滿,韻味悠長。數件蛋角幾乎鋪滿飯面,留起一件,把其餘的夾到菜碟上,才發現蓋住了好一些蘿蔔潤。
雞蛋的食製,向來是我的摯愛,荷包蛋、茶葉蛋、鹵水蛋、豆角粒炒蛋、番茄蛋、蒸水蛋、五柳炸蛋,只要不是跟生雞蛋沾邊的。西華路靠近司馬街一段,錦記燒臘對面,曾開有「國色美食」,供應即炒碟頭,飯市極旺,一碟滑蛋牛肉飯,有大牌檔水準。同樣的蛋牛飯,怡安路的「紐倫港」應是吃得最多的了,在四五年前。可惜如今它幾經易手,服務跟出品已無力回天。
我在港式茶餐廳的另一款心頭好,當屬芙蓉蛋飯。前段時間在「黃恩記」遇上了這麼的一碟,快意恩仇不羈放縱。
但芙蓉蛋不是急炒而成,而應慢煎,食材大致包括雞蛋、銀芽、叉燒、蝦仁、韭黃和蔥綠。蝦仁以些許鹽醃數分鐘,與銀芽焯水撈起,吸乾水份,煎製時便不會滲水。打蛋兩隻,適量食鹽古月粉作底味,加生粉水拌勻,使蛋餅較易定型且柔滑,叉燒切條,所有材料倒入蛋漿中再次攪勻。
熱鑊下油,倒入蛋漿中火慢煎成型後,翻轉另一面繼續煎製至金黃即可上碟。過程中用油可稍多,以半煎炸形式增加酥香美味。那種習慣性地用鑊鏟來回按壓的手勢大可不必了,芙蓉蛋追求的形態口感應是鬆軟而非緊實過熟。在即將完成前,調大火煎一下,逼出蛋內油份。
上乘的芙蓉蛋,形美大方,金黃誘人。趁熱用匙羮起出一角,外層豐腴酥香,蛋餡鮮美嫩滑,隱約中仍見未固化的蛋液。最極致的吃法,乃是澆上一圈豉油,霎時活色生香,整件事情的神韻就顯於此了。「芙蓉」一般指荷花,清水出芙蓉。相傳在清朝有浙江官員在雲南吃到甘香味鮮、形似荷花的蛋材菜餚,故稱「芙蓉蛋」。揚州菜烹調古書《調鼎集》,更有多款芙蓉菜的記載,色澤潔白清雅、食感嫩滑鮮香是當地芙蓉菜的基調。其實最原始的芙蓉蛋應為蝦仁炒蛋白,白中透紅粉,兩色互交織,彷如荷花的清新高雅。
後來是怎樣流傳至廣東,成為粵菜一味,則不得而知了。俗話說「有傳統無正宗」,一道菜饌因應當地口味而被調整改良,不是壞事。芙蓉蛋在六七十年代漂洋過海到美國中菜館,無人不曉,模樣和配料都有一定的變化,同樣是大受歡迎。
所以呢,好吃就是王道。
原創不容易,讚賞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