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俗語非常多,蘊含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準則。這句「菜不擺三、筷不列五、席不成六」,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是一句關於餐桌禮儀、關於待人接物的俗話。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麼?我們來一一了解。
1、菜不擺三
字面的意思就是請人吃飯的場合,擺在桌子上的菜不能是三個,宴請賓朋,三個菜的話就少了一些,顯得不是很重視。而且在很多人看來,這三字與「散」字的讀音非常的相近,自然這個不是個好的意思,總覺得有些不歡而散的意思。所以,有了菜不擺三一說。當然自己家吃飯就無所謂了,一個菜都可以吃,三菜一湯更是比較理想的搭配。
2、筷不擺五
從這句話的表面來看,意思是筷子不能擺出五雙來。但其實不然,其重點的意思是說,擺放筷子要長短一致,絕對不能「三長兩短」的。這樣就顯得主家非常的不禮貌,有的人甚至會認為這是在區別對待。筷子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吃飯工具,千百年來,它們傳承著一種文化,很多時候是一種禮儀的象徵。
3、席不成六
意思是說,大家坐在一張桌子上的話,最好不好六個人的分開坐著。在、古代、在過去,多數的桌子都是正方形的,六個人坐一桌的話,就會形成上下各一人,左右各兩人的陣型,就好像一隻龜趴在地上一樣。所以古人說「席不成六」。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座次說法,已經不再重要。但其實在各地關於怎麼做次,都有著自己的規矩,這基本上都是禮儀的表達。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雖然過去的一些規則、交往方式,在現代社會顯得有些過時、甚至是不對的,但還是有很多的好東西值得繼承下去,有利於我們的社會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