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綽號為什麼叫「呼保義」?
《水滸傳》中的宋江有兩個綽號,一個叫「及時雨」,一個叫「呼保義」。「及時雨」的意思很好理解,作者在十八回介紹宋江時說:「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如土!人向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作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危。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作『及時雨』;卻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而「呼保義」是什麼意思,書中沒有交代。多數讀者也感到令人費解。
《宋史》卷一六九《職官志》記載:「政和二年,易武階官以新名,以舊官右班殿直為保義郎。」涵芬樓本《說郛》卷三四《趨朝事類》官品說明,保義郎為武職中最低一級。據此可以知道「保義」是宋代武官官名。那麼身為鄆城縣押司的宋江為什麼叫「保義」呢?
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六「朱氏盛衰」條記載朱勔死後,人們以謔詞嘲諷其原先仗勢發達的僕人:「疊假山,得保義,幞頭上帶著百般材氣。做模樣偏得人憎,又識甚條制。今日伏惟安置。」又云:「做園子,得數載,栽培得那花木就中堪愛。時將介保義酬勞,反做了今日殃害。」與宋江大約同時的一位學者曾慥在《高齋漫錄》一書中說:「近年貴人僕隸,以僕射、司徒為卑小,則稱保義,又或稱大夫也。」可見到了南北宋之交的時候,官爵已濫。保義郎一職,盡人可得,已經到了與「貴人僕隸」相提並論的程度。所以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記載宋徽宗與蔡攸等微服出遊,被市中估人稱為「保義」。《揮麈錄餘話》卷二云:「靖康間有士子賈元孫者,多遊大將之門,自稱『賈機宜』;時有甄陶者,奔走公卿之前,以善幹事,大夫多使令之,號『甄保義』。空青先生(曾紆)嘗戲以為對云:『甄保義非真保義;賈機宜是假機宜』。」另外,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記有「寇保義卦肆」。洪邁《夷堅志》載有「田保義」、「張保義」、「馬保義」。《西湖老人繁勝錄》記瓦市影戲有「尚保義」。《夢梁錄》卷二十記小說講經史有「王保義」。周密《武林舊事》卷四載有教坊樂部雜劇「保義郎王喜」,卷六諸色藝人有「徐保義」、「汪保義」。可見「保義」這個稱呼在當時使用之濫。
從民間流傳,到《水滸傳》的作者給宋江按上「呼保義」這個綽號,顯然與塑造這個人物的性格有關。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宋江讚詞說:「不假稱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專犯忌諱?」這幾句話乍看起來語意模糊,但如果了解了兩宋間「保義」這一稱呼使用之濫,便不難明白,「呼保義」的「呼」是自呼的簡詞。宋江自呼「保義」,實際是說宋江十分自謙,把自己說成是奴僕之流,而不像有些農民起義領袖那樣,動輒就稱王。況且「保義」還有保護趙家社稷的忠義之意。這與「狂卓」形成鮮明對比。「狂卓」是指山東農民起義領袖卓老大,綽號「卓真龍」,這當然犯了「忌諱」。從中可以看出從民間到作者在這一稱呼上的愛憎觀念。正因為如此,趙宋王朝對農民起義和綠林盜賊進行招安也往往授予「保義郎」的名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0四:「海賊鄭慶、鄭廣並補保義郎。」《水滸傳》第九十回寫宋江徵遼功成後,「加宋江為保義郎」,這雖然其綽號吻合了,但已經去掉了其中自謙的成分,而變成了朝庭對忠義之士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