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徽州,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被譽為古建「三絕」,成了徽州的標誌。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被譽為「牌坊之鄉」。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成熟於唐、宋,至明、清已登峰造極。
今天,我們來談談,古徽州城內的許國石牌坊。
許國石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 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
許國(1527一1596),字維楨,歙縣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萬曆十二年以雲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當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後臣」、「上臺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
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築,有脊、吻、鬥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採用青色茶園石,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鬥拱和雀頂,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隻獅子,前後各四,左右各二,雄踞於石礎之上。
這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徵皇帝南面而王;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升遷。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北面為「瑞鶴翔雲」,寓意天下太平;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明清代的牌坊有四種,第一是御製即皇帝批准朝廷出資;第二是榮恩即皇帝批准,地方出資;第三是聖旨即皇帝批准,自己出資;第四種是赦建即皇帝口頭答應,自己出資。
據說,許國在雲南「平夷」有功,皇帝批准他回家建牌坊。許國老回到家鄉,看到家鄉四腳牌坊到處都是,再建四腳的沒有特色。因此,他就自我決定建一個八腳的牌坊。而八腳牌坊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建造的。竣工後,許國老遲遲不敢回朝廷,拖了八個月才回來見皇帝,見到皇帝跪下不吭聲。皇帝見他不作聲便說,許國老,你回去八個月了,時間太長了,不要說四個腳的就是八個腳的牌坊也建好了。許國一聽,連連磕頭說,謝恩,臣建的就是八個腳的。皇帝聽後哭笑不得,也就默認了。
所以說,歙縣內全國唯一的八腳牌坊是一個違規建築,卻保存了四百多年,成為全國文保單位。
2020年5月6日
2021年元月8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