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槓桿時代已結束!樓市危機下,流血上市成自救出路?

2020-12-23 品質中國

尹石林房天下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顧這一年樓市可謂跌宕起伏、魔幻重重。

上半年樓市遭遇「黑天鵝」,市場在經歷了「冰封期」、「修復期」……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房地產才逐漸步入正軌。

這一年,雖負重前行,但韌性十足,從變相鬆綁限購到城市再掀搶人大戰,從多地樓市躁動、萬人搶房到政府出拳、重申「房住不炒」……

這一年,更有一大波關鍵詞貫穿且影響了中國樓市,諸如「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人才引進、三道紅線、長租公寓、房企赴港IPO」等。

我們今天著重要提的樓市關鍵詞是「房企赴港IPO」。

今年2月底以來,已有鵬潤控股、金輝控股、上坤地產、領地控股、中國文旅、三巽控股、港龍中國地產、實地地產、大唐地產等十餘家內地房企紛紛遞表申請在港上市。

房企赴港IPO熱情高漲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深刻含義?

中小房企瀕臨絕境 上市成「救命渠道」

數據顯示:2020年前10月全國已有453家破產的房企,平均每天1.5家。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使得大多數房企斷檔了兩個多月的銷售回款,融資節奏也被徹底打亂。導致他們的資金鍊緊張,到期的巨額債務又臨近。一些中小企業在高負債的壓力下,形成大規模的破產流。

市場的轉向,以及行業的競爭,讓中小房企站在了生死邊緣,能否上市成為了他們決定命運的一站。

只有通過上市,公司平臺才能繼續融資。這樣他們才能在歸還借款的同時,擴大公司規模,以此來穿越行業周期。

破發、認購不足 估值流血的上市

2020年內,已有7家內地房企成功赴港上市,分別為:匯景控股、港龍中國地產、金輝控股、上坤地產、祥生控股、領地控股、大唐地產。

其中除了祥生和領地之外,其它5家均出現了上市首日即破發的現象。

比如12月11日掛牌的大唐集團控股,上市首日就上演「過山車」。股價開盤破發,一路暴跌,最大跌幅超過了18%。隨後各路資金博弈,總算拉回了發行價。

很明顯,此刻不是上市的好時機,但房企退後一步就是萬丈深淵。房企的融資渠道正越來越緊,融資成本飛速上漲,如果這個時候不去擁抱資本,很有可能被活活渴死。

「三道紅線」攔路 二次遞表延遲上市現象頻發

今年8月20日,監管出臺史上最嚴的「三道紅線」:房企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房企「現金短債比」小於1 。

「三道紅線」的最終目的就是調節房企的融資行為、融資結構,限制野蠻擴張,保障房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道紅線」的發布,意味著高槓桿的房企從市場上獲得融資變得不再容易,房企的償債壓力也隨之而來。

與此同時,中小房企的上市之路更加艱難。

截至11月24日,仍在排隊赴港上市的房企尚有8家(含招股書已過期),其中有多家企業都是經過二次遞表尚未完成IPO。

即便如此,這些中小房企的上市意願仍舊很強。

2019年至今,規模較小房企受疫情影響業績增長承壓,監管部門融資政策未見明顯放鬆,「三道紅線」的監管新規又迫在眉睫。這種多方承壓的背景下,赴港尋求融資機會,已然被中小房企當成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知名房企積極分拆物業公司赴港上市 今年已有16家

2020年以來,物業企業上市成為資本市場一道新的風景線。截至2020年12月10日,今年以來共有16家物業公司上市。值得注意的是,這16家公司均為上市房企分拆旗下物業板塊單獨赴港上市。

近年來,國內房地產企業融資越收越緊。在三道紅線公布之後,新規帶來的影響也開始初步顯現。最直接的結果是房企融資規模顯著減少,這也使得房地產公司自身估值受限,市值降低。

在降負債的壓力逼迫下,拆分物業板塊上市,成為企業緩解負債壓力的方式之一。在業內看來,物業股由於具備穩定的現金流,一直被港股市場所青睞,普遍能獲得高估值,也就更容易獲得融資。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原本疫情之後普遍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的物業股,自9月以來開始持續下跌,股價回調、市值縮水、IPO破發反而成為了物業股的主要特徵。

從當前物業股的股價表現看,行業分化開始加劇,具有較強增長能力以及背靠實力房企的物業股,才會在資本市場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政策持續收緊,房地產高槓桿時代已結束

在「三道紅線」發布之後,地方調控政策不斷。各地政府接連發布關於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對房企的金融監管「加碼」更為嚴厲了。

這也意味著,房地產行業依靠高槓桿實現規模增長的時代將要結束了,未來行業將進入依靠自身經營能力實現增長的階段。

因此比起赴港IPO,奢求融資機會,房企提升企業管理和運營能力,重視現金流、降低高槓桿才是更加正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時代已變!樓市高槓桿,過去之功正成今日之禍
    要知道,房地產行業本就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房企也一向是高槓桿運作,此新規的目的就是要房企減債務、去槓桿…其實這三條紅線也隱含了房企去槓桿要達到的具體指標。自2016年本輪樓市調控以來,監管層一直在限制資金流入樓市,這從銀行新增貸款中房地產貸款佔比也能看得出來。
  •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回顧這一年樓市可謂跌宕起伏
    今年2月底以來,已有鵬潤控股、金輝控股、上坤地產、領地控股、中國文旅、三巽控股、港龍中國地產、實地地產、大唐地產等十餘家內地房企紛紛遞表申請在港上市。房企赴港IPO熱情高漲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深刻含義?中小房企瀕臨絕境 上市成「救命渠道」數據顯示:2020年前10月全國已有453家破產的房企,平均每天1.5家。
  • 北方樓市上演集體自救!房價要止跌回漲?
    大鬍子說房大鬍子說房聽說今天哈爾濱下了一場暴雪,羽絨服還沒來得及穿上,樓市的「禦寒第一槍」倒是打響了。哈爾濱市竟然發布了一條別開生面的「樓市新政」。最核心的是——鼓勵房企打折讓利。今年濟南、鄭州跌跌不休,而深圳、東莞房價卻扶搖直上,壓都壓不住,全國樓市的分化處境已經越來越明顯。現在南方在打壓,而北方卻在自救。樓市裡的那句話正逐步驗證:投資不過山海關。
  • 尹中立:降負債將導致高槓桿房企盈利能力下降
    降負債已成房地產行業的主旋律,萬科表示要認真研究、儘快適應,融創說:「爭取未來三年達到這個目標」,恆大則強調自己一直是房地產調控模範生……這是房企在2020半年業績會上對「三條紅線
  • 泡沫危機前夕,槓桿炒作此起彼伏,搶房大戰當鬧劇看?
    作者:網慧驗房這些年,房地產發展的早已不是單純與鋼筋混凝土打交道的行業了,由於它和多個領域掛鈎,似乎每一次地產危機,都會牽動經濟體系及社會行業發展,因此最不缺的就是關注度。比如被爆出的上市公司高管也加入了此次搖號隊伍。雖然深圳官方發聲,對於此次「打新熱」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不過權威人士表示:「這無非就是炒房客最後的狂歡,如今樓市泡沫腳步逼近,各地搶房大戰就當一場鬧劇看看就行了!」如今搶房、炒房、地王的熱潮一出接著一出,但背後的潛在危險也在慢慢靠近。
  • 2020年已近尾聲,三道紅線下掙扎的房企,2021是否面臨洗牌?
    來源: 海南品房閣2020年已近尾聲,還有短短二十來天。這一年許多人許多事都稱得上是命運多舛,突如其來的疫情、經濟不確定性、進出口貿易全面受阻以及「三道紅線」等等的「黑天鵝」事件,讓所有相關產業、行業受到影響,加深所有人的思考。如何在市場變化下,直面諸多不確定性的2021。
  • 元培直播:世界大疫下的企業自救與商業重構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中小企業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積極尋找出路。而如何從危機中尋找轉機,利用這段時間靜下來學習、思考和提升是在疫情下保持活力的路徑之一。  3月22日,李光鬥教授在元培直播分享《世界大疫下的企業自救與商業重構》,為元培商學院的學員們講述世界大疫與經濟衰退下,企業該如何自救的方法和路徑,並鼓勵大家,暗夜之中,才見繁星;危機之下,深藏轉機
  • 2020年無錫樓市5大真相曝光!未來房價……
    這幾天,無論是疫情還是樓市,都是好消息不斷。 首先,疫情得到了控制。據央視新聞報導,全國21地新增確診病例已降為0; 其次,各大行業復工復產穩步推進。
  • 斷供未退潮,這是高槓桿最壞的時代,也是法拍房最好的時代
    這個數字在疫情之下被無限放大,斷供的故事層出不窮,中年危機突然成為了時下熱門的社會話題,大量供不起的房子最終被流入到法拍房市場抵債,這也造就了新房、二手房之外的法拍房市場瞬間來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上。 根據國內專業拍賣平臺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19日,該平臺共上拍1171289套住宅用房。
  • 「流血」上市:AI獨角獸的自救
    比如,業內享有盛名的CV(圖像視覺)四小龍之一—雲從科技,成立至今共虧損達23億元;近日衝刺科創板的雲天勵飛,自2017至今虧損達16億元;深耕AI領域的雲知聲,在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也已虧損了6.9億元。從這些企業的表現來看,AI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實在讓人憂心,而這也正是導致資本加速退場的主要原因。
  • 樓市泡沫破裂,誰是最大的受害者?這三類人將承擔很大的風險
    銀行將面臨大量的壞帳和法拍房,不但效益受到影響,嚴重者會影響信譽和出現危機。第二,樓市泡沫破裂會讓開發商大量破產和倒閉,留下數不清的爛尾樓盤和大量空置的土地。導致資不抵債官司纏身,與開發商有業務往來的供應商和建築工人也會出現供材款項和工程款的拖欠和損失。購買開發商債券的投資者也會損失慘重,即使開發的房子也會出現延緩交房,惡意抵押和嚴重的質量問題。
  • 哪些高槓桿者將死在自己的繁榮裡?
    最近,一些已列入發行計劃、安排在年底發的債券被取消,在售的債券一夜入冬,賣不掉,加劇了一些潛在風險的暴露和釋放。對許多高槓桿、債務驅動型的市場主體來說,這個年不好過了。繁榮的年景,金融體系常自帶有傲慢的各類執念和信仰,總認為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模型,能夠使複雜和相互關聯的系統盡在掌控之中。
  • 9102年,「流血上市」已經是常規操作
    如果說2018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流血上市」的狂潮,小米、美團、拼多多、愛奇藝、bilibili等巨頭紛紛投降資本的懷抱,那麼剛剛過去的2019年,「流血上市」就已經變成了常規操作,雖然大環境略顯冷清,但仍有人並不畏懼市場的考驗,在逆勢中尋找機會。
  • 各國藝術影院自救大作戰:病毒入侵下的危機、應對與啟示
    歐美國家藝術影院自救計劃的大主流是化敵為友,擁抱網際網路。與流媒體合作,上線視頻點播VOD,或者在自家網頁上開設「虛擬影院」入口。電影院與流媒體的爭戰已是老生常談。但這次疫情令電影院對抗敵人的最大武器——空窗期,眼看就要保不住了。
  • 樓市變天信號已現:房地產業的大國使命已經結束了
    一、樓市已三年未現國慶交易黃金周,各地繼續加碼限購政策 據中國新聞網10月11日報導。國慶中秋假期,重點10城新房日均銷售面積創出2015年以來同期最低值。購房者更關注出遊,對樓市的關注度減弱,近三年來所謂的國慶樓市黃金周效應已然褪去。
  • 逝去的青春,回不去的濟南樓市!
    1999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在「積極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引導下,貸款買房、按揭等新概念開始登陸中國內地。有了貸款提供彈藥,商品房個人消費時代正式來臨。還是這一年,「國十五條」出臺,規定90平方米以下住房須佔項目總面積七成以上,也即「70/90政策」。這一年的濟南樓市比較穩定,但均價已上漲至4590元/平米。當時濟南房價最堅挺的是中部,均價達到6000元/平米以上,而南部的領秀城當時處在開發初期,房價僅為4000元/平米出頭,而且當時配套較為落後。
  • 2021年房地產市場將迎來新紀元 未來樓市風向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上半年樓市遭遇「黑天鵝」,市場在經歷了「冰封期」、「修復期」…...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房地產才逐漸步入正軌;這一年,雖負重前行,但韌性十足,從變相鬆綁限購到城市再掀搶人大戰,從多地樓市躁動、萬人搶房到政府出拳、重申「房住不炒」……
  • 用工創新與組織變革下的企業自救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用工創新與組織變革下的企業自救經濟觀察報 魏浩徵/文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的春節與節後的「開工」變得尤為不同。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不止是中小企業,餐飲、酒店行業頭部的企業家們也自爆現金流危機。疫情距離結束還有一段時間,企業如何生存下去,已經成為焦點問題。2月2日,蘇州率先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十條政策;上海、廣東、北京等地相繼跟進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社保怎麼緩交,企業如何爭取並落實這些政策成為新一輪的問題。
  • 危機·自救·希望,2020的世界足球
    除了上述的這些危機,傳奇球王馬拉度納的去世更為足壇籠罩了一絲灰色的陰霾。這般情況之下,整個足球產業開啟了頑強的自救之旅,國際足聯、各大洲足聯、各國足協、俱樂部,甚至球員個人都做了很多努力……■危機在疫情的發展,全世界範圍的足球聯賽陸續停擺。
  • 鼓勵房企打折,北方樓市集體自救,房價要止跌了嗎?
    看似平常的一則穩樓市通告,卻讓全國樓市「為之一顫」。哈爾濱此次公開提出降價,算是打響了樓市降價的第一槍。而這關鍵的一點則是:房企銷售困難,庫存嚴重,購房者能力下降!政府此次出臺的「十四條」政策,就是對市場政策進行了微調,讓「涼了的樓市」升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