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將陸續轉載《安仁紅色記憶》系列文章,以便安仁人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從而一起發奮圖強,為建成」四個安仁「而貢獻每個人的力量!
「連作」的來歷
作者:謝懋聰
1955年的一天,我帶著縣裡農藝師劉家義到龍市檢查完工作,返回途中,走到排山鄉連塘坳時,劉農藝師忽然像拾到寶貝似的「啊」地一聲向路旁的田邊奔去。
於是,我也湊了過去。原來,稻田田壠邊長出一片綠茵茵的稻秧。這些秧苗顯然不是人為的,而是誰在挑稻穀時斷了籮筐繩,筐裡的谷順勢倒了,沒有收拾乾淨,留在稻田裡的稻穀便乘機長了出來。
蹲了一會兒,劉農藝師扯了一根秧苗,又端祥了半天便初步推斷稻穀人田時間,稻秧長了多久。繼而劉農藝師點了點頭說:「這裡將來有好消息,農民伯伯種植水稻有望由「間作』改為『連作』了。」
所謂「間作」,即當時農村水稻耕作方式,每年水稻春插時,禾莞之間留上尺來寬距離(不是合理密植),當這稻子長至近端午節時,農民頂著高溫,冒著硬嘟嘟禾苗的刺疼,又在那些禾兜的間隔中補插一次稻苗。這樣,割了一次禾苗,又為被插的禾苗中一次耕,秋季又可以第二次進行收割。這樣比單純作一季水稻的產量要高。這種耕作方式,當時全省也只有安仁、醴陵兩地有,其餘的縣均是種單季稻,沒有「間作」。而「連作」就是今天種植的雙季稻,合理密植,夏秋各收一次,高產高效。
劉農藝師那麼一說,我當時心裡興奮不已,但這些都是理論分析,現實是否如此,還要實踐。要實踐,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這塊田是誰的,究竟是誰倒了穀子。
當時,天色已晚,我們從龍市返回又不是坐車,靠的是自己兩條腿走,口渴肚又飢餓,但是,為了這縷希望心裡又想起了毛主席「提高糧食產量」的語錄,一下子又精神百倍,口渴飢餓感也沒有了。
我們敲開了附近一家農戶的門。這農戶的主人是位60歲的農民,姓劉。我們說出我們的來意。劉伯伯迅速說那丘田是誰的,並熱心帶我們找到了那丘田的主人。
一問,果然,那田裡的穀子是他的籮繩斷了倒的,沒收拾乾淨。他告訴了我們倒谷的確切時間。於是,我們也把真實意圖說了,並叫他要好好保存那些秧苗,不要給人毀了。
這樣交待完畢,我們回到縣裡已是晚上9點多鐘了食堂裡沒有飯,食堂師傅弄了些紅薯煮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夜裡,我還做了一個美夢,夢見那禾苗迅速分蔸、抽穗,長滿了黃燦燦的穀子。
接後的日子,我們隔三差五地到那丘田邊看看,我記得我一個人去了6次,劉農藝師去得更多。
漸漸,那些秧苗果真結出黃燦燦的穀子來。我們便據這次意外的發現,寫成文字報告材料,呈報省裡。當省裡沒有「連作」耕作方式,看了我們的報告,便迅速批轉下來,確定排山鄉為全省「連作」試點鄉,由我與藝師具體負責試點工作。
1956年,根據省裡意見,我和劉農藝師走馬上任到山鄉搞「連作」試點。開始,也有人質疑,認為這樣「連作」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弄不好「一作」也沒有作」。我們可不管那麼多,依然我行我素,「連作」起來了。結果,當年「連作」的產量比「間作」高出了300斤而且「連作」比「間作」勞作方便、輕快。一下,「連作便從排山開始,繼而在全縣全省推廣開來。可以這樣說連作」試驗的成功,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較大的意義。
▲點擊小程序購買安仁特產
▍文|安仁在線 漩渦
▍安仁在線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