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巨蛋即將復工,公安讓人放心嗎?

2021-02-07 U臺說

臺北市政府核發變更設計建照後,停工五年的大巨蛋即將復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北市政府核發變更設計建照後,停工五年的大巨蛋即將復工,意味可望在柯文哲市長卸任前完工。「巨蛋傳奇」最新一幕被形容為變魔術,揭開布幕那一刻,不是破敗廢墟,而是已近完工,蛋體閃耀著鈦金屬光芒的大型室內體育場,停工期間發生什麼事?難道真要營造巨蛋光環為柯市長再上一層樓生輝?

 

五年前,柯文哲高揭「五大弊案」,勒令業主停工接受調查,成功營造政治素人清廉形象;五年後的現在,巨蛋傳奇看來是部高潮迭起的劇本,有著讓人想像不到的曲折;五大弊案交給特設的「廉政委員會」查不出結果,柯文哲立刻改稱「五大案」,展開業者漂白工程。之後一連串巨頭密會,接著「喬蛋」閉門商議,串接出巨蛋復工的劇情。

 

柯文哲日前親自報告大巨蛋復工細節,一是市府與業主合約的法律面,權利金、超額分潤重新計算,雙方都想調整爭取較有利條件,這部分與巨蛋使用者沒有直接關係;另一是公共安全層面,如何在災難發生時讓館內近六萬觀眾迅速撤離;很遺憾,這確實是讓人最不放心的部分。

 

當初大巨蛋選址落腳臺北市東區狹窄基地,即註定要承受很高的公安風險。世界第一座全新建造可自動開合屋頂的巨蛋體育館加拿大多倫多巨蛋,很自豪於其完善的公安設計,地表平面建築的疏散壓力大減,且巨蛋周邊完善的高速公路網、鐵路網,提供足夠疏散能量,尤其緊鄰安大略湖,有更大的水域疏散能量。

 

比多倫多巨蛋早一年啟用的東京巨蛋,雖在鬧區,有四萬六千座席,略低於臺北大巨蛋;但緊鄰廣闊的東京大學,提供足夠疏散空間,體育館周邊也至少有五條地鐵行經,加上密集的公路網,疏散量能沒問題。

 

臺北巨蛋的疏散條件對照之下差了不只一截,狹窄的基地、過高的人口及建築密度,上下班交通尖峰道路容量捉襟見肘,捷運系統也沒有可相互支援的路網;最大的問題是限高及經費考慮蛋體採沉降式設計,比賽主場地在地下三層,萬一發生火警,觀眾從地下三層到地面避難層後才能疏散到巨蛋外,難度及風險都是全球之最。

 

為什麼巨蛋要復工?先不談非巨蛋因素,現況下柯文哲沒有選擇。停工五年,巨蛋周邊附屬設施影城、百貨、旅館一一落成,幾乎全沒有再做空間調整,與其讓破敗的大巨蛋作對照組,不如巨蛋外殼化化妝,好歹算是政績。只不過,護送巨蛋過關手法太不遮掩,違反建築技術規則的部分放棄把關,要業主自行修正;市府準備發給巨蛋的使用執照已製作好了。

 

市府與業主在疏散的電腦模式交鋒,高來高去,但災害管理是要面對所有的不確定性;人有不確定性,自然環境更變化萬端,要官員、審查委員按照法令、人為撰寫的SOP模式去審查,很容易核准或核駁,但未掌握事實情境。既有的審查充斥荒謬的情境,例如官員認為觀眾同步避難可行,災難訊號傳出,各樓層觀眾同時起立離席,同樣流量、聽話地沿預設路徑疏散,不推擠、不慌張的離開,這可能嗎?通往孫中山紀念館廣場的地下疏散廊道,急著避難的民眾和平常一樣不慌亂,溫良恭儉讓?這是天方夜譚。

 

災害管理有「湧浪理論」的說法,描述避難過程人群會像波浪似的不停地向出口推擠,不停地激盪衝撞,必然會引發踩踏碰撞;這一大家都理解的情境,我們的審查機制竟然還想撰寫出一套模擬標準,並據以認定這樣的疏散程序可行,這樣的閉門造車,形同賭上民眾生命。更不用說,同樣的觀眾席,看棒球和聽演唱還有公安雙標的問題。

 

北市府說,發照只是開始,會依公安標準做最嚴格把關。市民不容巨蛋爛尾成為新核四,但停工五年幾已「長好長滿」的巨蛋傳奇,在公安上能讓人放心嗎?



相關焦點

  • 評論│大巨蛋沉睡五年醒來,竟從弊案變政績
    圖/北市府提供臺北市長柯文哲日昨在議會施政報告,首度預告大巨蛋可望於明年底完工,並將之列為自己任內的「重大建設」。說來諷刺,五年多前柯文哲就任臺北市長,大巨蛋正是他極力追打的「五大弊案」之首弊,次年並勒令遠雄停工。誰料,大巨蛋沉睡了五年多之後,驚醒的卻是柯文哲自己;然後,大巨蛋又搖身變成了他的「重要政績」。
  • 話題|大巨蛋將全面復工 柯文哲清理戰場 劍指2024?
    停工多年的大巨蛋終將復工,若順利,將在臺北市長柯文哲第二任任內完工。
  • 評論│卡在柯綠之間三年,大巨蛋重新「出土」
    意外的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不僅終於親口說出了大巨蛋「要蓋」的話,他還把大巨蛋卡關的責任推給文化部。文化部長鄭麗君立刻把球踢回柯文哲,要求北市府先跨局處了解情況再說,一副「是你自己在卡」的姿態。這樣的柯綠對白,就像對著外太空喊話,雙方隔著「光年」般的距離。 柯文哲四年前一上任就鎖定大巨蛋「打弊」,不斷揚言要「拆蛋」,弄到大巨蛋全面停工。
  • 評論│即將離去的閣揆,如何為兩兆總預算負責?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預告在下月總預算審查過後即將總辭,由於時間緊迫,民進黨擬將總預算案逕付二讀,國民黨則誓言阻擋。問題在,賴揆所提的中央政府總預算規模超過兩兆,創歷年最高紀錄;但他即將去職,已無法對這筆兩兆的超級預算負責。民進黨此刻若強力護航,是和稀泥的戰略,臺灣總預算將變成一筆糊塗帳。
  • 評論│政府捷運大戲,讓基隆人被火車拋棄?
    沒盼到捷運的基隆人一定沒想到,蔡英文的大禮,原來還要用基隆人被火車拋棄來交換。 蔡英文的大禮,引發基隆市民強烈反彈。蔡英文其實是在幫基隆市長林右昌政見支票背書的,林右昌極力辯護幾天後,似乎有點猶豫了,他坦言目前方案不夠好,希望有更好的方案。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則已明顯轉變態度,不再遲疑地開了綠營第一槍,直言只要火車不進基隆站就反對到底!
  • 今日評論│硬拗478天,柯文哲只換得聲望墜谷
    一個市長如何蹧蹋自己的魅力、蹂躪選民的期待,柯文哲上演了戲劇化的一幕;這對上任百日即民意疲弱的蔡政府而言,也是有價值的一課。柯文哲在解約前最後一刻打住,原因無他,只是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生命。試想,一旦市府和遠雄斷然解約,雙方進入漫長的訴訟,柯文哲的命運就要跟大巨蛋綁在一起,與之俱沉。
  • 秦國有國君嗎?│140
    魏冉見到回國的王稽,寒暄之後,直截了當問王稽,有沒有帶說客之類的人來秦國。因為剛才王稽和範雎已經商量好,所以王稽當然矢口否認,魏冉隨即離開。眼見魏冉離去,範雎卻要求王稽立刻讓自己下車,並準備躲藏起來。王稽沒明白,範雎解釋說:「穰侯足智多謀,並且疑心很重,剛才他懷疑車內有人,但是忘記搜查了。等他反應過來,一定不會甘心,必然會派人回來搜查車子。」
  • 評論│鄭南榕也絕不會苟同蔡政府的作法
    同一天,臺大教授蘇宏達公開了他被警方訊問的經過,原因只是他一年前在臉書批評蔡政府的「故宮南移」政策,被調查局認定「影響臺灣安全」及「危害社會安定」。蘇宏達問道:「一個失去言論自由的臺灣,又怎麼能凝聚人心,捍衛民主?」 蔡英文要求限時制定《反滲透法》,目的在打壓對手、威嚇異己,並縮緊兩岸交流。
  • 今日評論│臺灣民主付不起一個證所稅
    在這種情況下,三年來證所稅一退再退,僅存的「大戶條款」最後也無疾而終,讓人遺憾。行政部門在目標與手段間的失能,在說服溝通上的失效,可說是證所稅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前因;而朝野立委的言不由衷及遊移其行,則是將證所稅送上斷頭臺的主力。
  • 臺北「大巨蛋」違建, 拖到今天可否柳暗花明獨家
    臺北市長柯文哲甫宣布給遠雄集團三個月改善大巨蛋,臺開董事長邱復生就表明有意接手,讓大巨蛋案一瞬間有了新的轉機。臺北「大巨蛋」從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後,一直成為「柯P」在施政上重要的指標。因為大巨蛋案,臺北市府和財團之間的對立關係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 評論│數字魔術:改標準就不會缺電嗎?
    廿三日下午在進入最高峰的前一刻,臺電更緊急墊高最大供電能力,讓當天的備轉容量率從原本的九.二%瞬間跳升為十.一%,勉強保住供電綠燈。真是好險! 過去一整年,臺電每天備轉容量率均維持在十%以上,如此亮眼的表現前所未見,令人以為臺灣從此可擺脫缺電威脅。未料,六月初臺電突然決定重啟臺中火力電廠已遭臺中市政府廢止操作許可證的兩部機組,引發輿論質疑。
  • 評論│勿殺雞取卵:誰在挑撥健保醫病關係
    值得討論的是,如果健保不能真正做到全面開源節流,卻只能在一些枝節議題上東修西整,身為「健保模範生」的臺灣將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健保破產? 說健保即將破產,並非危言聳聽。健保費率自二○一六年降低○・二二個百分點後,次年起便出現虧損至今,且金額連年倍增。
  • 評論│賀陳旦要不要揹這個十字架?
    而這次賞櫻團的死亡車禍,則是旅客完成武陵農場的一日遊回到臺北,僅差數公裡即將到家,卻命喪在彎度過大的交流道。要問的是:如果去年七月的災後檢討徹底落實,且改善措施一一到位,這次的災難不能避免嗎? 這次肇禍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遊覽車司機疲勞駕駛及彎道超速失控所致;但造成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存在著更大的結構因素。首先,談司機的過勞問題。
  • 評論│蔡英文可聽到國際的減碳警鐘?
    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與減碳樹立了極差形象,即將接任的拜登在選前已表示,上任後會立即推動美國加入巴黎協定,他並答應英國首相強生邀約將出席年底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拜登帶領美國重新走上減碳應對氣候變遷的道路,蔡政府能不跟嗎? 減碳的成績也讓蔡政府難向民眾交代。為達到快速非核目標,蔡英文的能源政策總結就是四個字:火力全開。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 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此一大手筆投資無法落腳臺灣,讓不少國人感到遺憾,也引起一波「商人無祖國」的爭論。郭臺銘在答覆媒體訪問時說,「市場就是我的祖國」;但他也說「政治要為經濟服務」,更強調:「不要忘了我在哪裡繳稅!」
  • 評論│向川普說「不」的人
    距離政府交接只剩十三天,這些人連這幾天也不想等,多待一天都覺得顏面無光。 在這樣官員爭相跳船的時刻,美國務卿龐培歐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即將訪問「自由臺灣」,這會是臺灣的光榮時刻嗎?即使在共和黨內,川普現在連要贏得共和黨同志的支持都相當困難,他在形象分崩離析的齷齪時刻派人訪臺,會是對臺灣的尊重嗎?這樣的操作對臺灣有實效嗎?
  • 香港保險值得買嗎?央視鳳凰衛視告訴你,香港投保絕對200%放心!
    事實上,內地保險市場化也才22年,內地保險存在的詬病已經成為內地社會民眾的共識,如銷售誤導、寬投保嚴理賠、保障利益少……相反,香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保險業成熟度高,投資、保障利益與服務好,早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謠言與抹黑不攻自破。熱點關注一:赴港買保險合法嗎?
  • 評論│沈榮津的保證,能長於他的任期嗎?
    產業界仍然不相信政府「穩定供電」的保證,盧秀燕則不相信沈榮津說中火「留十部、運轉九部」的承諾,到時候不會偷偷來暗的,讓十部機組全部開動,把空汙全部留給臺中市民。見識過這兩年蔡政府能源政策左支右絀的臺灣人民,大概都很難再相信官員的什麼「保證」,尤其是飽受「用肺發電」之苦而以選票讓臺中變天的臺中市民。 把沈榮津這一天的任務再算一遍,更可以看出這位部長的虛弱與矛盾。
  • 評論│臺鐵禁移工,不如用大禹治水法思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因應防疫之需,臺鐵二月底宣布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如今疫情即將鬆綁,臺鐵卻趁勢宣布不再開放民眾席地而坐。此舉,明顯是針對外籍移工的聚集而來,引發強烈爭議。臺鐵的官僚氣味令人反感,但追根究柢,移工十年來利用臺北車站大廳進行假日聚會的場景不變,不也正顯示政府照顧移工政策僅止於口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