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為何只有一個善終

2020-12-23 歷史遊俠阿春

如果說古代哪個人最讓人覺得可惜,將一手的好牌打爛的,那麼項羽肯定榜上有名。他擁有頂級的戰力,旗下的士兵和將領也是頂級的,範增的謀略在當時來說也是可以的,但是錯就錯在他猶豫不決的個性,已經並沒有完全完全任用賢良,最後落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劇。

項羽的手下也是非常的優秀,其中五個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強悍的戰力猛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和虞子期。

龍且:項羽最重要的猛將,他一死,楚軍的已無勝算的把握

龍且是項羽手底下最能戰鬥的猛將,從小跟著項羽一起長大,兩人就是髮小,項羽對他也是非常的信任,在楚軍的地位很高,前後跟著項羽立下了赫赫戰功。

有人說項羽手下最厲害的猛將是英布,可是英布在投降漢軍的時候,龍且可是帶領著軍隊打敗過他一次,我覺得最厲害依然是龍且。

龍且最高光的時刻應該是濰水之戰,這個戰役雖然是局部戰爭,但是這一仗卻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

在濰水之戰前,天下更多的人是相信項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在勢力上卻是楚軍要勝過漢軍,劉邦也是被項羽打的暈頭轉向,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呂雉和老父親劉太公都在項羽手裡。

當時項羽的盟友齊國正在被韓信攻打,齊國對於楚軍來說非常重要,如果齊國被攻陷,那麼楚軍的糧草供應將受到了牽制,自己的都城彭城也會在韓信的刀鋒之下,是楚軍跟漢軍持續作戰的供應通道。

楚軍總共30萬,項羽拿出20萬軍隊給龍且,目的就是要在齊國解決韓信,解救齊國。龍且手裡握著20萬的軍隊也是飄飄然,即使面對韓信這樣的戰神也毫無畏懼。可惜結局總是太意外,龍且曾經擁有打敗韓信的機會卻丟失了,最後20萬軍隊被韓信水淹,全軍覆沒,而龍且本人也再這場戰役之中被斬殺。

濰水之戰失敗後,項羽不但失去了大將龍且,同時自己腹背受敵,糧草受到了牽制,兵力也不如漢軍了,最後一敗塗地。

英布:降而復叛,最終被殺

英布可以說是跟項梁一起成長的,其本人也很有謀略和戰力,在項梁時期,他跟項羽都是跟隨著項梁一起打天下。後來項羽逐漸起來了,在楚懷王的分配下,英布被規劃到項羽軍隊中。

英布在反秦前期非常勇猛,時常擔任著前鋒大將,立下汗馬功勞無數。

在項羽手下的五大將中,英布憑藉戰功和武力值僅次於龍且。要說英布的汙點的話,就是他的兩次反叛了。

英布本身就很自視甚高,到了楚漢相爭的時候,英布已經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了,也是一方諸侯。對於項羽有時候出兵徵召並不上心,這讓原來很信任英布的項羽很是惱火,甚至已經對他有了提防之心。英布也感覺到了來自於項羽的壓力。

劉邦和項羽已經相持不下了,甚至一度被項羽壓得死死的,於是他派出了隨何帶領使臣勸說英布,結果英布在歷經一頓勸說之後,選擇了反叛項羽。

英布後面也是跟龍且打了一仗,被打敗了之後就投降了劉邦。在垓下之戰中,英布帶領的九江軍也是重創了項羽的軍隊。在漢朝成立之後,英布憑藉自己的戰功跟韓信、彭越被稱為「漢初三大將」。

漢朝成立不久之後,英布被封為異姓王之一,但是隨著韓信和彭越先後被殺,英布也是害怕極了,積極謀劃軍事部署,雖然沒有正式出兵,但是身邊的人都已經知道了英布已經有了反叛之心。最後在賁赫的告發下不得已起兵反叛漢朝,最後兵敗被殺。

季布:俠之大者,一諾千金,世間良臣。

季布也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大將,在武力值等方面可能並不如龍且或者英布出色,但是他前期一直跟隨著項羽東徵西討,甚至還曾經還將劉邦逼入絕境。但是季布名聲一直很好,講信譽。項羽兵敗之後,劉邦貼出告示要抓拿季布,最後在夏侯嬰的求情下放了季布,並且看中他的才能,委任為郎中,成為了漢初的一員大臣。後面一路升遷到了河東郡守,治理一方土地,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當然也是安享了晚年。

鍾離昧:項羽的骨鯁之臣,兩次中陳平的離間計

鍾離昧前期一直跟隨著項羽,陳平口中項羽的忠臣,跟隨著項羽出生入死。可惜項羽卻在陳平使出離間計之後,開始猜忌鍾離昧,導致鍾離昧在垓下之戰中離開軍營投奔了自己的好友韓信。

漢朝成立之後,劉邦得知鍾離昧在韓信的封地,非常生氣,要韓信逮捕此人,但是考慮到韓信的實力,不敢輕舉妄動,接受了陳平的計謀。

韓信是跟鍾離昧有承諾的。現在韓信非常害怕劉邦會整治他,於是他想交出鍾離昧。

鍾離昧告訴韓信,現在漢王之所以沒能攻打你,是因為現在我們兩個是在一起,我們兩個的能力加起來,再創造一番事業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韓信交出了他,那麼韓信也活不久。但是韓信還是不贊成,最後鍾離昧自刎而死。劉邦因為這事將韓信貶為淮陰侯。最後又通過一系列操作害死了韓信。

虞子期:小說杜撰人物,極度隱秘

虞子期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相傳是虞姬的哥哥,跟隨著項羽東徵四討。但是他相對於其他的大將來說,建樹不多,留下來的事跡也很少,很多人猜測是在垓下之戰的時候跟著項羽一同戰死了。

總結來說就是,項羽死後,虞子期很大可能是跟著項羽一起死在了垓下;龍且是在跟韓信濰水之戰中兵敗被殺;英布降而復叛,最後死在了劉邦集團手裡;鍾離昧也是在漢初的時候被迫自殺身亡;只有季布,在項羽死後,成為了漢朝的大臣,衷心為漢朝的事業盡心盡職,當然也是這幾個人中唯一一個安度晚年的將領。

面對浩繁的歷史,你需要一個放大鏡,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相關焦點

  • 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一項羽手下的五大將分別是英布、虞將軍、鍾離眛、龍且、季布。其中五大虎將中,最驍勇善戰的非英布莫屬。
  • 項羽烏江自殺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根據清末蔡東藩先生《歷朝通俗演義》的說法,項羽手下五大將分別為龍且、鍾離眛、英布、季布、虞子期。然而虞子期還是正史中所沒有記載的人物,所以,所謂項羽帳下五大將之說,只能當作傳說或演義去觀察和理解。那麼,這五大將最後的命運和下場都是怎樣的呢?結合正史、野史及演義的記載,一一道來。
  • 項羽自刎於烏江,其身邊的5位大將,下場如何?
    但最後他的下場卻是悽慘的,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處於優勢,最後卻因自己的驕傲自負,不敵劉邦,自刎烏江,令人唏噓不已。要知道,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5員名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他們為項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但你可知道,項羽死後,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嗎?下面且聽救生圈細細道來。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點擊上方藍字把道門老九「置頂或星標」每天上午九點與你相約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然而,我認為這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藉口,更多深層次的原因在項羽和烏江船夫對話過程中,項羽已經吐露出,這便是項羽當年在江東起兵時候所率領的「江東八千子弟」早已經戰死他鄉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然而,我認為這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藉口,更多深層次的原因在項羽和烏江船夫對話過程中,項羽已經吐露出,這便是項羽當年在江東起兵時候所率領的「江東八千子弟」早已經戰死他鄉,現在只剩下自己,項羽感到無臉愧對江東父老,此外,從項羽起兵至烏江自刎,一生徵戰七十餘次,天下百姓飽受戰亂很久了。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在談項羽有沒有在烏江自刎之前,我要和朋友們澄清一個關於「烏江」的問題:在我國,有水可以行船的「烏江」只有一條,就是貴州的那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突破的烏江。擁馮和反馮之爭,關鍵點在於項羽最後死的場所。一、項羽從垓下突圍後發生了什麼?項羽和劉邦在滎陽的鴻溝約定中分天下後,帶主力東返,他來到了垓下(今天安徽靈璧縣的濠城),這時他的糧食已盡。沒想到劉邦把無信義當權謀,他撕毀契約,命令彭越從梁地南下,韓信從齊地西向,劉賈從淮北北上,英布從九江北上,各路大軍齊聚垓下,將項羽軍團團圍住。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烏江邊,揮淚別項羽來到烏江邊想東渡。烏江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裡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然而翻開歷史的迷霧,一代豪傑項羽是否真的死於烏江自刎?其實,仔細讀來這段歷史,是相當的可疑。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現如今後世之人的記錄中,西楚霸王項羽當年被漢高祖劉邦打敗,最後退兵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最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雖然最後拼盡全力突出重圍,在犧牲了眾多江東子弟性命的代價下,項羽最終突圍成功,來到了烏江邊。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卻為何在項羽墓前大哭一場?
    項羽最後被逼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把船靠在岸邊等待著項羽。現在只有我有船隻,漢軍來到這,沒有船隻渡江。」項羽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渡江幹什麼呢!況且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現在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父兄憐憫我,讓我稱王,我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不幹心有愧嗎?最終項羽衝進漢軍陣地,一個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當然項羽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他此時精疲力竭,無力再戰。夕陽的餘暉灑在項羽那滄桑的面孔上,死神降臨!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這一生的故事非常多,他活得轟轟烈烈十分灑脫。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項羽沒有大智慧,只有一身蠻力,還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可是有些人認為項羽性格直爽,是個爽朗重情的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對於項羽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 項羽自刎後麾下五虎將最終命運怎樣?慘死三個,只有一人得了善終
    這個說法雖然是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在《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楚漢爭霸》中的演繹,但除了虞子期在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其他幾位在正史上的確是項羽麾下一等一的猛將,只可惜項羽不善用人,敗死在烏江邊,這幾位本是英雄的猛將不僅下場多是悲慘,而且迅速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了,沒有散發出應有的名將光芒。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一心要殺掉項羽的劉邦沒有再遲疑,立刻安排灌嬰帶領騎兵部隊追擊。一個老頭引發的血案項羽逃跑跟他衝鋒一樣勇猛,速度很快。垓下戰場往南不遠便是淮河,他很快就渡過了淮河。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項羽的確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為人太過暴虐,寧願坑殺秦朝數萬騎兵,也不願意降服他們。項羽的暴虐終究使他失了民心。 楚漢爭天下時,項羽大敗,背腹受敵。楚軍也士氣大落,根本不可能戰勝民心所向的漢軍。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
  • 項羽何苦自刎烏江古渡?僅僅是面子問題?原因耐人尋味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如山倒,退至烏江古渡,有一江東老漢駕一小腳船懇請項羽上船,卻被項羽拒絕了,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可見項羽是很愛面子的男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重要,這是很難做成大事的。之後,劉邦、韓信大軍追至,項羽從騎皆被殺盡,項羽孤身一人殺入重圍,斬敵將首級而返,項羽真的是太兇悍,敵軍都不敢逼得太近,後來項羽看到了楚國降將呂馬童也在軍中,於是項羽仁心大動,他希望將自己的首級獻給呂馬童,以成全他的功勞,為著呂馬童曾是自己的朋友。於是,項羽拔劍自刎於烏江古渡。
  • 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一心要殺掉項羽的劉邦沒有再遲疑,立刻安排灌嬰帶領騎兵部隊追擊。一個老頭引發的血案項羽逃跑跟他衝鋒一樣勇猛,速度很快。垓下戰場往南不遠便是淮河,他很快就渡過了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