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前接受中國媒體專訪:首次訪問中國,可算頭等大事

2021-01-08 澎湃新聞

法國總統馬克龍。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府 圖

中國網1月8日訊,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將於1月8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月27日將迎來中法建交54周年,值此之際,馬克龍在訪華前夕接受了中國網獨家專訪,就雙邊關係、「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反恐、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問題做了詳細解答。

以下為採訪實錄:

中國網:總統先生您好,2018年初您將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您當選法國總統後首次訪華,請問您對這次訪華有何期待?將重點關注哪些議題?您對中國這個東方國度印象如何?

馬克龍:

漢堡G20峰會期間,我與習近平主席數次會面,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他邀請我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請。我們兩人都希望儘快實現這次訪問,以便共同確定雙方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未來五年中的走向。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到亞洲的第一次,可以說是頭等大事。

我和眾多法國同胞都認為,中國是一個迷人的國度,有現存最古老的文明,或者像戴高樂將軍說的那樣,是一個「比歷史更悠久的國家」。連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的古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歐洲聯繫在一起,其情其景令我興奮不已。中法關係深深植根於歷史中,而我個人認為,中法關係具有文明意義,因為法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雖迥然不同,卻都體現了共同的全球視野;兩個國家雖相距遙遠,卻始終致力於相識相知。也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我的國事訪問將從西安開始,將首先了解中國的千年文明。

同時,我也希望了解當今中國,了解中國的年輕一代,了解中國的企業家、藝術家、科研人員等等。中國是法國的首要合作夥伴,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經濟、科技、文化方面。1964年,在西方大國中,法國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97年,我們與中國率先建立了全面夥伴關係。中法關係一直是開創性的,我們必須保持領先。

因此,我希望這次訪問能夠使我們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載入二十一世紀,使其與我們兩國的現狀相適應,能夠讓我們共同堅決應對當前的挑戰:即恐怖主義和核擴散陰影下的和平與穩定,環境保護氣候治理,世界各國及民間的自由貿易。

中國網:中國共產黨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中國未來發展目標、方向和路徑,對此您如何看?您當選法國總統後,提出一系列「快、準、實」的改革,令國內局勢呈現一片新氣象,您認為新時代中法兩國關係將在全面戰略夥伴框架下有怎樣的新發展?雙方將在哪些領域加強合作?

馬克龍:

我認真關注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我特別注意到以下幾點:中國將繼續開放,深化改革,注重創新,強調質量,保護環境。這些方面將為我們的夥伴關係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欣逢良機,因為十九大剛剛閉幕,法國最近發生的深刻政治變革加強了我們重塑歐洲的意志和能力。法國重新返回了國際舞臺。我正在實施一項變革日程,通過釋放各方力量、恢復國民活力來增強我們的國家及其創新能力,來創造就業。我既有決心,也有中國人實事求是的寶貴精神。我的方法是:準確、完整、及時地說出我要做的,並按我說的去做。不僅僅在國內如此,在重要的夥伴關係中也是如此。我希望與習近平主席就未來五年達成一幅清晰的路線圖,並積極認真地予以貫徹。該路線圖將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總議程。如今,多邊主義遭遇危機。我們應通過建立以對話應對危機的機制、通過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制定合理的貿易規則,來重新煥發多邊主義的活力。我相信,法國和中國這兩個既珍視獨立又奉行多邊主義的大國,一定能共同努力來改變現狀。這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挑戰,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要求我們實現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總協調。

二是我們的雙邊議程。中國是我們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國在民用核能和航空領域建立了良性合作關係。法中兩國在臺山建設的世界上第一座EPR核電站即將投入運營,證明我們有能力共同完成重大的工業項目。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以及中國人民的新期待,為法國企業在以下世界領先領域提供了良好機遇:農副產品、生態治理、健康、養老、工業現代化、創新、旅遊、金融服務、生活藝術,還有體育,因為2022年和2024年,我們兩國的首都將相繼舉辦奧運會。種種理由表明,我們將通過推動經貿合作向前發展來使我們的經貿關係更加平衡。我將與習近平主席談到這重要的一點。

文化、教育、科技將是我們夥伴關係的重中之重。法國接待了3.7萬名中國學生,是他們在亞洲外非英語國家中的首選之地。我們兩國間籤訂了700多項校際合作協議。每年到法國旅遊的中國公民達200萬。法國的華人華僑數量在歐洲位居第一。這些人文聯繫是兩國關係真正的動力。我的這次訪問定將達成一系列具體的計劃,使兩國的學生、企業家、新興企業、藝術家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開拓創新。

三是歐中關係。歐盟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中夥伴關係尚未達到應有的高度。我提出的強大、主權、統一的歐洲方案將在全球體現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它必將成為中國的天然合作夥伴。我也希望能將歐中夥伴關係帶入二十一世紀。

中國網:12月12日是《巴黎協定》締結兩周年,《巴黎協定》的籤署見證了中法兩國在氣候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中國宣布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也表示了中國積極參與氣候治理的決心。您如何評價中國在氣候方面做出的努力呢?

馬克龍:

中國在氣候治理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中國的決心,我們難以達成《巴黎協定》;沒有中國信守承諾的恆心,就難以應對川普總統的退出決定。我曾經就此決定談過我的想法:我尊重該決定,但我深感遺憾。法中兩國共同做出了堅定的答覆:《巴黎協定》不容談判,我們將與所有始終關注這一直接涉及全人類前途命運問題的國家一道,如期實施《巴黎協定》。所有人都要行動起來,絕不要以為氣候治理是別人的事,因為我們所有人都直接受到影響。

現在,我們必須加快行動。為此,去年12月12日,法國舉辦了「同一個地球峰會」,以動員各方力量,籌集資金。峰會就十二項非常具體的新承諾達成協議,並將很快付諸實施,因為我們沒時間再等下去了。中國也出席了峰會,並在峰會上宣布將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向世界範圍內的碳稅開徵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中國為建設「生態文明」採取的措施令人印象深刻,這也符合中國人民對此的期盼。我們通過法國開發署對中國的相關工作予以支持:15年來,法國開發署在中國投資了30個項目,其中25個直接關係到氣候治理,總金額達10億歐元,獲得了豐碩成果,如宜春生物質發電廠、武漢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成都中法生態園等。

在國際方面,我認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氣候治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中兩國共同領導的能力。為了即將召開的201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會議,以及2020年在中國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我們必須加強協調。法國向聯合國提出了制訂《世界環境公約》的主張,以使國際法能夠適應當代的挑戰。我也希望法中雙方能就此做出共同努力。環境和氣候問題將處於我們夥伴關係的核心位置。這會帶來無限良機。比如說,去年我們舉辦了法中環境月,組織了100場活動,動員了18個中國城市的16萬人參加。試想,如果時間延長到一年將會達到何等規模!我希望能夠動員法國和中國的各方力量,將氣候治理轉化為前所未有的合作良機,讓世界看到我們能夠成功。法國開通了一家名為「讓地球再次偉大」的網站,來凝聚氣候治理的創意。目前有英法兩個文版,以後會有中文版,因為我們想與中國合作,也只有與中國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中國網: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要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帶一路」一頭連接著世界最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連接著世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歐盟。您如何看待這一倡議?在您看來,「一帶一路」倡議對加強中法、中歐甚至亞歐互聯互通、貿易投資和人員往來方面有何幫助?

馬克龍: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非常重要。我相信,在建立歐亞空間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會像古絲綢之路那樣在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一帶一路」倡議也將促進歐亞之間的互聯互通,這也是我們的願望。我認為,歐洲和中國在「一帶一路」方面的協調至關重要,法國將發揮積極作用。我們需要共同確定在歐洲、亞洲和第三方國家共同實施的具體項目,需要與多邊機構密切協調來實現我們目標的一致。我們要堅持環境的高標準,在未來的一個世紀致力於建設生態絲綢之路,這也是我個人的倡議。所有這一切應在均衡的夥伴關係框架內進行:投資規則應符合我們的標準和雙方共同期待。我們也要處處注意與不同夥伴國家的地方、企業和社會合作。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些,就能為當代多邊主義的均衡做出貢獻。

中國網:當前全球恐怖襲擊事件頻發,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法國將如何應對?您將在此領域如何與中國開展合作?

馬克龍:

打擊恐怖主義是我們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我們參加了國際聯合行動,對「伊斯蘭國」進行了致命打擊。在覆蓋馬裡、茅利塔尼亞、查德、布吉納法索和尼日的薩赫勒地區,法國通過「新月形沙丘」行動,在打擊恐怖主義威脅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法國同時支持了薩赫勒五國集團聯軍的行動。如果想持久解決災難,僅靠軍事行動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切斷恐怖主義的資金來源。這也是今年4月我們即將在巴黎召開的打擊恐怖融資國際會議的目的。中國也受到邀請。我希望與中國積極合作,不僅為了這次國際會議,同時也為了在G20框架內加強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作用。我們還要為發生在敘利亞、利比亞、非洲和亞洲等世界各地的危機尋求政治解決方案,這些危機及其引發的混亂和這些國家國內的不穩定都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溫床。比如,利比亞目前的形勢很大程度上緣於軍事幹預沒有與政治解決方案相配合,我承認當時釀成了一些錯誤。於是,我們在聯合國框架內重啟了政治進程。在敘利亞問題上,我們也在做出同樣的努力。

面對危機、面對動蕩、面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我們應堅持不懈地尋求國際協調的辦法,在多邊框架內尋求答案。訪問期間,我將與習近平主席磋商朝鮮問題,我們將與中國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承擔責任,強化和全面執行對朝制裁,將朝鮮拉回到談判桌旁。為了讓朝鮮改弦易轍,中國的作用不可或缺,我對此寄予厚望。

中國網:隨著英國脫歐進程不斷深入,德國國內政治形勢不確定性凸顯,歐盟一體化受到挑戰,您曾提出要在2018年初制定重振歐盟時間表,請問您打算具體從哪些方面入手重振歐盟?英國退歐後,法國是否有可能成為歐洲新的金融中心?

馬克龍:

挑戰總能使歐洲前行,迎接挑戰是歐洲創新創造能力的源泉。目前,我們面對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共同的前途命運:我們將建設怎樣的歐洲?法國人民選擇我擔任共和國總統,就是選擇了歐洲,而有些人卻與歐洲漸行漸遠。也曾有人明確提出放棄歐洲,但法國人民拒絕了這一主張,這個選擇非常勇敢有力。自我當選之日,我就希望法國傳遞重建歐洲的信號。在安全防務、移民問題、對外政策、生態治理、數位技術,以及所有經濟金融實力方面,我們必須給予歐洲實實在在的主權手段。在未來數月中,我們將與德國、與我們所有的合作夥伴、與歐洲機構考慮以上問題,儘快為我們的人民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成果。如我所知,中國希望一個強勁穩定的歐洲,成為其現代化進程的合作夥伴。這也是我的目標。

英國人做出了離開歐盟的選擇。我們雖感遺憾,但尊重這個決定。至於英國脫歐後歐盟內部的經濟金融新格局,現在談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但是,非常清楚的一點是,我們的目標是確立巴黎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形勢對我們極為有利。巴黎是國際都市、全球金融中心,有日益顯現吸引力的法律稅務環境,新興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巴黎金融中心,尤其是巴黎歐洲金融市場協會,正在採取行動鞏固我們在歐洲的人民幣業務方面的領導地位。

中國網:日前,您在訪問非洲時曾說法語將成為非洲第一語言,甚至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語言。此事引發網友熱議,您對此有何回應?事實上,中法兩國都與非洲有著密切聯繫,您認為兩國今後將在哪些方面擴大在非合作?

馬克龍:

法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第五大語言、網際網路第四大語言、商貿領域第三大語言、媒體國際新聞第二大語言、大多數國際組織的第二大工作語言、世界上學習人數最多的第二大語言。據預測,2060年說法語的人口將達到7.7億,其中85%在非洲。我支持這一發展趨勢。我認為,法語是全球性語言,不應局限於法國。

現在,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很大,投資很多,其金融實力令我們難以望其項背。但與此同時,因為歷史淵源、地緣接近、僑民眾多的原因,法國對非洲有著深入的了解。因此,在非洲,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為非洲國家、非洲人民、非洲青年一代實施符合實際需要的共建項目。為此,我訪華期間,法國開發署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投資非洲的氣候治理項目。同時,我也希望加強非洲安全方面的對話,尤其是支持薩赫勒五國集團。最後,我認為中國可以在非洲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們的重點之一。今年2月,我將與塞內加爾總統麥基•薩勒在達喀爾共同主持全球教育合作融資會議,我希望能得到中國的支持。

(原題為《中國網獨家專訪法國總統馬克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安,為什麼成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訪華第一站
    這是馬克龍自去年5月擔任法國總統後,首次以國家元首身份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馬克龍也是2018年訪華的首位外國元首。中法關係迎來承前啟後,再上層樓的重要契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雁塔、化覺巷清真大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法國總統馬克龍1月8日起訪問中國,首站就選擇了西安,且一天內走訪了四個文化積澱深厚的景點。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丹鳳門,馬克龍發表了演講。
  • 中國主教邀教皇訪華了?
    「中國主教邀請羅馬教皇訪問中國」成為西方媒體17日關注的熱點。據法新社等多家媒體報導,中國主教郭金才和楊曉亭近日首次赴梵蒂岡參加世界主教會議,象徵中梵關係繼續改善,而郭金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邀請教皇方濟各訪問中國。評論認為,羅馬教皇訪華一旦成行,將被視為中梵關係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 馬克龍的西安時間,妥妥成了大西安世界級的宣傳片!
    據愛麗舍宮消息稱,馬克龍在出訪的前一天與法國漢學家探討後,突然改變了在西安的行程,新日程安排馬克龍總統將大大縮短原定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參觀訪問,大幅延長在西安大雁塔的參觀時間。馬克龍此次訪華首次出現在媒體面前的地點,也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改為大雁塔。
  • 日本天皇首次訪華,歡迎宴會上日方提出換掉一道菜,被中國拒絕了
    這個名字是有來源的,出自明治天皇頒布的《大教宣布之詔》中的「宣明治教,以宣揚惟神之大道也」,也包含了中國典籍《周易》中的「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之意。長久以來,日本皇太子妃都是從皇族和貴族中產生,而明仁天皇的皇后美智子卻是平民,這也說明了明仁天皇的與眾不同。1989年1月,裕仁病死,明仁即位,成為日本第125代天皇。
  • 關注丨中國主教邀教皇訪華了?
    >「中國主教邀請羅馬教皇訪問中國」成為西方媒體17日關注的熱點。據法新社等多家媒體報導,中國主教郭金才和楊曉亭近日首次赴梵蒂岡參加世界主教會議,象徵中梵關係繼續改善,而郭金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邀請教皇方濟各訪問中國。評論認為,羅馬教皇訪華一旦成行,將被視為中梵關係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在臺灣,「教皇訪華」再次引起梵蒂岡可能與臺灣「斷交」的擔憂。
  • 奇趣潭 | 嘖嘖嘖,又多了一位甘願入中國「神坑」的外國領導人——
    至於為何將西安作為訪華的首站,其實在他的前任中就有跡可循。西安一直與法國總統的訪華行程有著密切聯繫。此前,法國的三位前總統密特朗、席哈克和薩科齊都曾將西安作為訪問行程中的一站。其中,席哈克曾在1978年、1991年和2006年三次訪問西安,前兩次都將西安作為其訪華的最後一站;2013年,薩科齊則把西安設為訪華首站;密特朗則在1983年到訪西安。1978年9月,時任巴黎市長的席哈克第一次來到西安,就參觀了剛剛對外開放的兵馬俑博物館。
  • ...過去幾天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訪問,希望多向用英語溝通...
    【林鄭月娥回應外國政府制裁中方官員】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國家安全是每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那些不斷對香港國安法作出批評,甚至藉此「制裁」中央和香港特區官員的外國政府和機構,應該「回頭是岸」。
  • 10天內2次示好中國,鄰國總理訪華前釋放重大信號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在即將訪華前重申了馬來西亞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保持中立。據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網站7月1日報導,馬來西亞國防部長穆罕默德·薩布表示,總理估計很快會訪問中國,馬來西亞主張南海是該地區所有國家的自由安全區域,這一立場將當面向中國闡明。而在6月19日馬哈蒂爾還對重申了支持「一帶一路」。
  • 天下人物|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現代歐元之父」的中國情緣
    這位為法國和歐洲留下重要政治遺產的政治家,也為中法關係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一段與中國文化結緣的佳話。這是2019年6月20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呂全成攝)馬克龍評價說:「正是由於德斯坦對歐洲的熱忱,當今世界才能更好地攜手應對挑戰,歐洲大陸才更加強大。」與中國文化結緣德斯坦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主張以對話代替對抗。1980年,他首次以法國總統身份訪華。
  •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為何參訪大慈恩寺?
    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2018年1月8日開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馬克龍訪華的首站沒有選擇北京,而是在西安。這不僅因為西安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也由於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的首站選在裡昂,正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兩國元首的兩個「落腳點」,形成了呼應。據《歐洲時報》報導,此次選擇西安作為首訪城市,表明了馬克龍總統希望傳遞出歐洲和中國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框架內加強合作的信號。
  • 馬克龍美食外交成效如何?未來或有更多法國特產擺上中國餐桌
    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上海,出席第二屆進博會開幕式並對中國進行訪問,兌現其2018年初訪華時許下的「每年來一次中國」的承諾。11月2日,愛麗舍宮發布題為「馬克龍總統訪華重點事項」的文件,指出馬克龍將以出席進博會為契機,與中方探討法國企業的中國市場準入議題,特別關注農業和農產食品領域的企業。
  • 日本天皇首次訪華,晚宴上一道菜被要求撤下,為何會遭到中方拒絕?
    日本天皇首次訪華,晚宴上一道菜被要求撤下,為何會遭到中方拒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國家日本對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是不會忘記的,那是當時四萬萬同胞的困難,我們是二戰中損失最大而受害最深的國家的。這是我們中國的屈辱史,每個中國人都不該忘卻的歷史。
  • 梁叔視點:《青訓大綱》是中國足球當今的頭等大事
    ,以球員發展為核心的《中國足協青少年訓練大綱》似乎並沒有在中國足壇引起多大反響,對此,體育評論員、咱的家裡人梁叔兒(梁言)卻不以為然,他表示,:「參加亞冠聯賽的中超四支球隊已經全都出局了,要想在亞冠賽場上有些作為只能等來年啦,這完全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中國足球真正應該讓我們為之一振的是《中國足球協會青少年訓練大綱》終於千呼萬喚始出臺啦!
  • 金正日沿著金日成足跡訪華 考察中國繁榮秘密
    新華社/朝中社法新社北京5月24日電有報導稱,朝鮮領導人金正日24日抵達中國東部城市南京,這是他此次馬拉松式訪問的最新一站,此次訪問被認為是旨在學習中國經濟繁榮的秘密。韓聯社報導,69歲的金正日在武警護送下和約40輛隨行車輛前往了江蘇省會南京,此前他在揚州住了兩晚。韓聯社稱金正日此次自20日開啟的訪問預計將持續一周。
  • 普京第19次訪華 這些信息你看懂了嗎?
    這是普京第19次訪華或來華出席國際活動。在訪問的第一天,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一起參加了多場活動,其中有許多細節值得品味。△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普京舉行歡迎儀式歡迎儀式規格高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普京舉行歡迎儀式。
  • 首次訪華就對中國不尊重,我國直接撤走儀仗隊,美國海軍立馬認錯
    首次訪華就對中國不尊重,我國直接撤走儀仗隊,美國海軍立馬認錯眾所周知,如今我國的發展非常的好,而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和我國建交,只有個別小國還未和我國建交!而我國和美國的建交時間其實也是比較晚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一直沒有和我國建交,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此後中國和美國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未建交關係。然而,就在美國的和我國建交之後,直到80年代,美國海軍才開始了第一次訪華,然而在這一次訪華時,還發生了一些不愉快。首次訪華就對中國不尊重,我國直接撤走儀仗隊,美國海軍立馬認錯!
  • 中美札記|偕「中國通」妻子訪華,美密蘇裡州長談合作避摩擦
    美國密蘇裡州州長埃裡克·格雷滕斯就在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突然訪華,準備為美國總統川普11月的首次中國之行「籌備豐碩成果」之際,美國密蘇裡州州長埃裡克·格雷滕斯也滿懷期待地來到了中國,並於9月27日到訪上海。這是格雷滕斯今年1月就任美國密蘇裡州州長以來,第一次率貿易代表團出訪。
  • 丹麥女王訪問上海遊覽黃浦江 感慨中國變化巨大(圖)
    昨天(4月28日),在乘船遊覽黃浦江後,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結束了她的5天訪華之旅。「35年前我來上海時去的是浦西,那時候浦東還是一片農田。」上一次來華,她39歲;這一次,已是74歲。亨裡克親王已經80歲高齡。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丹麥而言,中國非常特殊,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規模、燦爛的歷史以及獨一無二的文化。
  • 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亮相時 傅高義說了什麼?
    90歲的傅高義出席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公開亮相。▲資料圖片:傅高義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胡友松 攝)傅高義於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安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之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花了兩年時間在日本做研究,1961到1964年到哈佛做博士後研究,研究中國語言和歷史,2000年6月從哈佛大學退休。
  • 銳參考|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亮相時,傅高義說了什麼?
    90歲的傅高義出席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公開亮相。▲資料圖片:傅高義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胡友松 攝)傅高義於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安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之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花了兩年時間在日本做研究,1961到1964年到哈佛做博士後研究,研究中國語言和歷史,2000年6月從哈佛大學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