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李逵斧劈小衙內疑霧重重,誰才是隱藏的幕後主使?

2020-12-18 義薄雲天蔣麻子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天殺星李逵斧劈滄州知府小衙內,是《水滸傳》中最令人髮指的慘案,沒有之一。

在水滸原著第51回中,吳用、雷橫來滄州請美髯公朱仝入夥梁山,朱仝不允。為斷朱仝退路,滅絕人性的李逵便製造了斧劈滄州小衙內的大慘案——「朱仝便把手去扶時,只見頭劈做兩半個,已死在那裡。」最終,朱仝不得不就範上山。

還原整個事件,李逵的罪惡行徑固然可惡,但這起慘案的幕後主使,才是真正的罪大惡極。然而在《水滸傳》中,李逵究竟受誰指使,卻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兇至今逍遙法外。

01.柴進的說法

李逵斧劈小衙內後,逃近了柴進柴大官人莊上。為了調和朱仝與吳用、雷橫、李逵之間的矛盾,柴進也當起了和事佬。

在水滸原著第51回中,柴進曾對朱仝說過這樣一番話:「因見足下推阻不從,故意教李逵殺害了小衙內,先絕了足下歸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吳先生、雷兄,如何不出來陪話?」

柴進的意思很明顯,為逼朱仝上山,是吳用、雷橫定下計策,唆使李逵濫殺無辜。

在梁山派駐滄州辦事處裡,智多星吳用是當仁不讓的領導,負責工作部署;插翅虎雷橫是二把手,負責協調跑腿;黑旋風李逵,是金牌打手,負責具體執行。

從這種具體分工來看,殺死小衙內的餿主意,很可能出自吳用。柴進的話具有極高的可信度。但是,柴進還是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

02.吳用的說法

智多星吳用,絕對不會傻到主動背這個黑鍋。

作為柴進眼中的主謀,吳用又是如何分辨的呢?

當時,吳用、雷橫見了朱仝,俯身便拜,說道:「皆是宋公明哥哥將令,分付如此。」他二人倒聰明乖巧,將責任全部推到遠在千裡之外的宋江身上,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

在此,小編多說一句。朱仝寧肯自己吃官司,也要救了雷橫,而雷橫卻恩將仇報,為私利陷朱仝於危難,事到臨頭又全無半點擔當,實非大丈夫所為。

吳用、雷橫推卸責任的言語,也大致可信。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宋江的密信。

但是,關於幕後主使,只有執行者心中才最清楚。

03.李逵的說法

作為此案的被告、主犯、直接行兇者,李逵的證詞最有分量、最為直接。

當朱仝說要殺了李逵時,李逵大怒,大言不慚地脫口而出:「教你咬我鳥!晁、宋二位哥哥將令,幹我屁事!」

一根腸子通到底的李逵,把話也說得透徹明白,自己是奉晁蓋、宋江兩位頭領的將令行事,朱仝你有本事就去找他們二人算帳。

被逼到絕路的朱仝,當然不會去找晁蓋、宋江二位老友算帳,只好咬碎鋼牙往肚裡吞,做個順水人情,發發牢騷,不再計較——「是則是你們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個!」

那麼,問題來了。柴進、吳用、李逵的言語,分別指向不同的幕後主使,誰才是此案的真兇呢?

柴進、吳用、李逵的言語,表面上似有矛盾,但將三人證詞綜合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事實。

一,晁蓋、宋江思念朱仝當年放生之恩,意欲邀他上山聚義。二,宋江密令吳用、雷橫、李逵下山,不管採取什麼手段,務必要把朱仝請上山來。三,吳用定計,先禮後兵,這才製造了小衙內慘案。

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那麼,誰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我想,讀者諸君一定比小編看得更清楚了。

相關焦點

  • 李逵斧劈小衙內:朱仝無奈上梁山,幕後主使是吳用
    擔任鄆城縣尉司管下巡捕馬兵都頭,職責為專管擒拿賊盜,書中有對這個職位的描述:「這馬兵都頭,管著二十匹坐馬弓手,二十個土兵。」以當下的眼光來看,朱仝充其量只是一個連排長,中尉或上尉級軍官,所以軍銜並不高。
  • 梁山好漢十大仇恨(六):朱仝與李逵的殺小衙內之仇
    一生總體順風順水的朱仝,想必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便是因己而慘死的小衙內。小衙內那天真無邪的容顏和充滿童趣的「我只要這鬍子抱」之言,如同兩把飛舞的皮鞭,時刻拷問著朱仝寢食難安的良心。
  • 李逵斧劈小衙內賺朱仝上山,他只是執行,最可恨的是他
    可在盂蘭盆節七月十五這天,宋江讓雷橫,李逵和吳用前來報恩了。方式就是帶朱仝上梁山,但朱仝說:自己還要掙扎著回去做良民。讓他們快走。最後的結果就是,小衙內的帽子被李逵戴著,但腦袋已經分做兩半,歪在那裡了。這裡最令人氣憤的不光是宋江,李逵。
  • 羅貫中寫的水滸傳:魯智深拎著棍子,殺小衙內的不是李逵是吳用?
    淘到了一本明朝萬曆間的水滸傳,有人說這才是未經篡改的真水滸,在這個版本的水滸傳作者署名不是施耐庵而是羅貫中,該書的名字很長,叫做《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下文簡稱「羅本水滸」)。在這本書中,魯智深拎著的禪杖就是一根棍子,而殺害滄州府小衙內的,可能也不是李逵而是吳用。
  • 為什麼朱仝因李逵殺了小衙內暴怒,而扈三娘全家被殺卻無動於衷?
    李逵是天殺星下界,用兩把板斧,堪稱是人命收割機,梁山很多提不上檯面的事都讓李逵去做。賺朱仝上山、哄騙盧俊義這些缺德事,都有李逵的身影。甚至為了請公孫勝出山,李逵連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都要砍。更不用說為了救宋江,在潯陽江邊大開殺戒,殺得晁蓋都看不下去了。
  • 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害死了小衙內,但真兇卻另有其人
    柴進、宋江、吳用等人的不同說法最為讓人不解的是,吳用、李逵說是宋江的命令,而宋江卻說是吳用的主意。那麼,誰才是狠心殺死小衙內的兇手呢?雷橫替梁山前來招攬朱仝,遭到朱仝的婉拒,之後小衙內直接被李逵害死了。影視劇中將這一段情節,演繹為李逵失手殺死了小衙內。
  • 水滸李逵算不算英雄好漢?看看他做了啥
    水滸裡李逵雖說性格粗獷,嫉惡如仇,卻算是一個悲情人物。在徵方臘後,李逵是為數不多存活下來的人物,後蔡京,高俅用毒酒害宋江,宋江因怕李逵為了報仇再度嘯聚山林,便使李逵也一併喝了毒酒。李逵對宋江真的是死心塌地,死都願意跟隨那水滸裡李逵算真的英雄好漢嗎?按照我們一般對英雄的定義,英雄是為社會為人民的利益做過很大貢獻的人,我們對其敬佩,稱為英雄,李逵在水滸中出現到結束,做的事情是否為英雄好漢所為?看看李逵性格和做所的事情,李逵也並非英雄好漢
  • 三打祝家莊中,李逵為何要殺扈三娘全家
    仁宗統治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可算是整個大宋頂峰,所以才有「仁宗盛治」之說。可直到徽宗時代,這被洪太師放出的一百零八魔頭才按命運指示,才紛紛出世。 仁宗到徽宗,有盛極而衰的意思,水滸一百單八好漢就是來完成這搞「衰」大宋的使命。
  • 李逵是大主角,宋江不再婆婆媽媽,水滸戲中的替天行道有何不同?
    元代水滸戲中,曾經多次提及「替天行道」四個字,比如在《李逵負荊》中,有「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之句;《雙獻功》中有「宋公明替天行道,到今日慶賞開筵」的評價;《還牢末》中有「俺梁山遠近馳名,要替天行道公平」之句……總之,「替天行道」幾乎成了水滸戲中所共有的一個概念
  • 《水滸傳》中最瘮人的一幕,比恐怖片還讓人害怕,這到底是什麼?
    《水滸》中吃人肉的現象有很多,親口嘗過人肉的不在少數。書中直接描寫吃人肉的,有兩處情節,這兩處都是一個人幹的:李逵。第一次是梁山好漢江州劫法場,逮住了陷害宋江的元兇、江州通判黃文炳。滄州知府欣賞朱仝,讓他領著四歲的小衙內玩耍,宋江為絕朱仝的後路,竟然指使李逵,一斧把無辜的小衙內頭顱劈為兩半。李逵的老娘在沂嶺被老虎吃掉,回山後說起此事,晁蓋、宋江等人不僅沒有傷心,反而「眾人大笑」,這些能笑出聲來的人,都是些什麼人?
  • 水滸中最燒腦的套路:能看懂者,瀟灑一生,看不懂者,做他人嫁衣
    《水滸傳》也是如此,以水滸108將的人生遭遇為線,宋江為針,串聯而起,展現出了一個千人千面的「水滸江湖」。是江湖,就必然存在著各種套路,那麼水滸中哪個套路最燒腦?其實便是宋江招安後去攻打遼國,趁雙方暫且罷兵之時,去拜見羅真人的這件事。首先來看下背景。
  • 衙內
    藩鎮的軍衙才可以叫衙門。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那麼這一類負責保衛首長的禁衛官,一般都是由貴族子弟來擔任的,正所謂自己人信得過嘛。也因此,後來就把有權有勢的高官子弟都叫做衙內。 而古代的高官子弟品行優良者並不多,「衙內」一詞就因此帶上了很大的貶義色彩,逐漸地成為了文學作品中的反面形象。我們來舉幾個元朝雜劇中衙內出場時候的自我介紹,我們來看一看。
  • 為李逵的座次排位正正名
    李逵的主要事跡:1、江州劫法場;2、接母殺李鬼;3、沂嶺殺四虎:4、斧劈羅真人;5、殺害小衙內;6、打死殷天錫;7、元夜鬧東京;7、砍旗鬧宋江;8、怒撕招安詔;9、南徵北戰。從李逵的這些事跡來看,他膽大魯莾,率直忠誠,勇猛好戰,邪惡嗜殺,脾氣暴躁,個性鮮明,別人不敢幹的事他敢幹,別人不屑幹的事他也幹,如殺小衙內。
  • 李逵的母親被老虎吃了以後梁山眾人為何大笑
    如果李逵殺死老虎以後直接回到梁山把這件事告訴眾人,如果這時有人大笑估計當時就能幹起來。有一句俗語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仔細閱讀《水滸傳》會發現梁山眾人之中不乏假借好漢之名,幹的卻是打家劫舍的勾當。心智尚不成熟的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習氣。其實梁山上只有魯智深、林衝、武松等為數不多的幾人當得起好漢之名。
  • 水滸一百單八將,為何李逵最令人不齒
    李逵曾經是最受喜愛的水滸人物,他性情火爆、心直口快、忠肝義膽,但這不是真實的李逵。李逵出場的形象是兩把板斧,是只有小混混打架鬥毆才用的兵器,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正規軍遠距離格鬥,高手都用長兵器,比如楊志、盧俊義、林衝。
  • 水滸後傳:北宋大軍劍指燕雲十六州,李逵卻託夢神行太保一個秘密?
    本回回目陳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評改本略有不同,陳忱原本為「大徵戰耶律淳奔潰,小割裂左企弓獻詩」,蔡元放評改本為「大徵戰耶律奔潰,小割裂企弓獻詩」。兩個版本回目的差異只是把回目中的名字更改了,二者的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但將二者仔細比較,蔡元放評改本要更好一些,為什麼這麼說?
  • 李逵上應天殺星,做了這三件事可以說天殺非他莫屬
    說起李逵,給人最深印象的應該就是他的性格,李逵此人在故事中的刻畫非常鮮明,非常有特色,心粗膽大,忠誠率直,但又非常魯莽,將一個「憨傻大汗」演繹得非常完美。1、殺四虎李逵的故事情節在整部小說中出現的還是比較多的,臨沂殺四虎一事起因是在梁山上的日子過得不錯,想接家鄉的老母親一起上梁山享福,無奈半路老母口渴,李逵外出尋找水源之時其母被當地老虎所食,憤怒之下,提起板斧將老虎一家,兩大兩小四隻老虎全部殺光,此為孝之本性,但殺心初露
  • 《水滸傳》中李逵和蔣門神誰更厲害?為什麼?
    我覺得蔣門神比李逵要厲害一些,分析如下:《水滸》29回,借施恩之口介紹了蔣門神。蔣門神姓蔣名忠,有九尺來長身材,兇神惡煞一般,所以叫蔣門神。他不只身材高大,還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槍棒,拽拳飛腳,相撲為最。蔣門自誇說「三年上太嶽爭跤,不曾有對」。
  • 黑旋風李逵砍死四歲小衙內——都是失敗家庭教育惹的禍
    仔細讀水滸,在字裡行間,你會發現,李逵的壞源於老娘失敗的家庭教育。儘管《水滸傳》中,關於李逵老娘的描寫不過幾百字,但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慈母多敗兒」的故事呼之欲出。 老娘的偏心,傷害了李達,慣壞了李逵。
  • 《水滸傳》之李逵探母,是誰造成了悲劇的結局?宋江難辭其咎
    《水滸傳》中有許多以悲劇結局的故事,林衝受高俅迫害而上梁山,不久以後林娘子死了、丈人瘋了;武松怒殺潘金蓮、西門慶,也改變不了武大郎慘死的結局;宋江為賺朱仝上梁山,授意李逵砍死了年僅四歲的小衙內;李逵回鄉探母,在接母親回梁山的路上,母親不幸被老虎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