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清朝皇帝龍袍中的密碼

2021-02-09 御府珍藏

■馬蹄袖、披肩領象徵騎射徵戰

滿族在入關後學習漢文化,對於禮儀、服制更加重視。然而,隨著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於是服裝改制問題又被重新提出。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滿族早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時就已開始釐定冠服制度,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朝修訂,至乾隆朝更趨於完善。總體來說,清代在禮法制度上多承襲明代,並參照中原古禮制的傳統,其冠服體系周詳嚴整,尤其在紋飾品章上延續了中華傳統的衣冠文化。但滿族統治者又以史為鑑,屢屢強調無改衣冠以保騎射民族之淳樸生氣的重要性,訓示為國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終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房宏俊指出,清代的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后兩肩所飾被成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徵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 「龍袍」之上不僅龍唱主角

那麼,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上面是布滿了龍的圖案嗎?在房宏俊的指引下,記者這才發現,龍袍上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著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連平時人們不大喜歡的蝙蝠也在其中。

房宏俊告訴記者,龍袍上每個圖案其實都有著豐富的含義。以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為例,該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下擺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著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人猜測道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後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不然,這第九條金龍正繡在裡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此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託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裡被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巖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儘管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想被漢化,但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由漢民族創造的服飾等級制度還是被滿清統治者所接受,體現在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即使它們的面積相對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豔,圖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除了以龍袍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禮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漢民族文化的印記,我國傳統服飾的一些特徵其實在滿清統治者的服飾中得到了一脈相傳。

■穿錯衣可招致「殺身之禍」

早在崇德時期清皇室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諸制」和不得「變本忘先」的訓誡。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也提出「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最終決定本著「不輕變祖訓」的原則,在保持滿族服飾特點的同時,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再對服飾制度作一些增加補充,形成最終的典章制度確定下來,並極為嚴格。清順治九年(1652)四月上諭:「凡違禁衣服,如:三爪、五爪滿水緞圓補子,黃色、秋香色、黑狐皮,俱不許存留在家。餘越品衣服,如御賜許穿用,若非御賜,聽其變賣不許穿用……」另據康熙九年(1670)議政王等議定服制:「民公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禁止穿五爪、三爪蟒緞滿翠緞圓補服,黑狐皮、黃色、秋香色衣……」

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嚴肅性,皇帝每年秋審,對「服制斬犯」達到近乎瘋狂的殘酷。據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清實錄》中載:「丙午,上御依清曠勾到,秋審官犯、服制及雲南、貴州情實罪犯。停決官犯斬犯六人、絞犯四人、服制斬犯四十二人、雲南絞犯七人、貴州斬犯一人,絞犯八人……」可見因服制被斬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佔相當大的比例。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在冠服制度上雖然更注重繁文縟節,但實際上隨著政權的衰落,有些制度已經變樣,不免有些隨心所欲,對服制的管束也日漸寬鬆。乾隆自己就曾慨嘆道:「每歲秋審,謀故殺人犯已不勝誅,豈能將侈肆越禮之人,復一一繩以三尺乎?此時朕非不能辦,實不忍辦,亦不必辦也……」房宏俊指出,按理說,乾隆朝的服制政策應該相當嚴格,但是,隨著政權的鞏固和大清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這一嚴格的政策在乾隆朝中後期卻開始鬆動。究其原因,除了盛世奢華和乾隆實行懷柔政策外,另外的因素就是法不責眾與實出無奈。

◆龍袍上的十二章紋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採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製作一件朝袍 耗時兩年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準,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俸或受鞭責。

據清宮資料,製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製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據悉,三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繡作、衣作,刺繡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進行生產。完成後陸路進京,如後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期間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餘人,畫樣過粉10餘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繡則要用2年零5個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間內,穿衣人的體態甚至已發生了變化,聰明的工匠於是在織造階段就在面料邊緣留下了足夠的改動空間。

據記載,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溫馨提示:

【如果您希望每天都離藝術近一點.請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或關注添加微信公眾帳號xjt13500113322.或私人微信號jt13500113322

在這裡讓您遇見最珍貴的藝術品.最前沿的藝術市場和高端藝術品交流平臺.歡迎您的參與】

相關焦點

  • 這才是清朝皇帝的龍袍,不僅僅有金黃色,沒有電視劇中那麼好!
    這才是清朝皇帝的龍袍,不僅僅有金黃色,沒有電視劇中那麼好!普通人家的衣服沒那麼多講究,能有塊布能夠裁剪出來就很幸福了。而清朝皇帝的龍袍就不一樣了,是有一定的規格,樣式有講究的。圖為清朝皇帝的龍袍,很容易就皺了,沒有很驚豔的感覺。
  • 封建王朝中,皇帝的龍袍洗不洗?
    清朝龍袍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推測,古代皇帝的龍袍很有可能從來都不洗。第一:龍袍製造過程極為繁瑣,一件成品龍袍需要不同的工人分工合作,比普通服裝的人工成本要增加數十倍之多。據清朝文獻資料記載,由於龍袍是皇帝專用衣物,所以在設計和製作龍袍的時候,可謂是不計成本。工人們極盡巧工,精益求精,選擇最上乘的布料,採用緙絲、刺繡製造出一件有著龍騰圖案,金光燦燦的精美服飾。
  • 清朝皇帝的衣櫃:傳統的剝離與再融,一件龍袍竟然承載一個時代
    以皇帝的衣著為例,看慣了清宮劇,人們對清朝的皇帝的印象就是,經常穿著一身明黃色的,繡著一條條龍紋的龍袍,頭上戴著一個鬥笠似的帽子。即使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能更直觀的感受這種形式的龍袍,在一些攝影攤點上會有這種影樓裝。
  • 給清朝皇帝做一件龍袍需要花十幾萬?沒錯,光繡工就得五百人!
    引言最近清宮劇盛行,提及龍袍想必大家定不陌生。電視劇中皇帝身穿的明黃上袍,胸前和背後有龍盤繞著,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皇帝穿的衣服並非都叫「龍袍」要問龍袍是什麼,脫口而出的答案就是皇上穿的衣服就是龍袍。最近幾年清宮劇確實很火,不少作品中皇帝身著的衣物也是十分的華麗,但是電視劇中卻經常出現一些與歷史不符的穿搭,圖案樣式也對不上的情況。衣服自發明以來作遮身蔽體之用。
  • 清朝皇帝的龍袍能不能用水洗,真正答案是:還沒穿髒就已經換掉了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皇帝們都要身穿龍袍,端坐於金鑾殿之上,接受百官的朝拜。自隋唐時起,明黃色開始成為皇室貴族的專屬顏色,尤其是皇帝的龍袍,更是以此顏色為主,其他人膽敢擅自使用,必然會性命不保。龍袍一般是指皇帝的朝服,其上繡有諸多具有象徵意義的圖案,令現代人感到有些眼花繚亂。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古代皇帝穿的龍袍,全身到底繡著幾條龍,答案藏在《周易》中
    導言龍袍,和印璽一樣,都是古時候皇帝皇權的象徵,想必大家看電視劇的過程中,也會看到,無論是哪個朝代的皇帝,這些人的龍袍全身必不可少的是龍。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皇帝的龍袍上邊七拐八拐的,究竟繡著有幾條龍?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進行水洗,穿髒了怎麼處理?
    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擁有很多特權,比如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龍袍的做工非常細緻,龍袍的造價也非常高。那麼如果龍袍發臭了怎麼辦?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在古代,龍袍根本不用洗。
  • 古代皇帝的龍袍價值連城,穿髒了又不能洗,他們是怎麼做清潔的
    龍袍這個東西,便是皇帝的工作服裝,作為至高無上的人,那工作服裝務必是最好的,龍袍代表的是皇權和身份,必須霸氣側漏,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金龍,胸口、身後各一,左右兩個肩各一,前後左右膝關節處各二,也有一條繡在衣衫裡邊。
  • 北京出土神秘男屍,穿清朝龍袍梳明朝髮髻,是韋小寶還是順治帝?
    眾所周知,明清兩朝的皇帝都將都城選在了北京,所以北京附近的古墓也非常多,就在2006年,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發現了一座清代古墓,考古專家迅速趕來進行搶救發掘。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著名的「龍袍乾屍」面世了。顧名思義,墓主穿著龍袍,而且這龍袍還不是一般的御賜龍袍「四團龍補服」,而是真正屬於皇帝的禮服龍袍。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為了突顯皇帝是九五至尊的地位,在龍袍上都繡有九條五爪金龍。秦時,始皇認為秦滅周,為水德代替火德,水在五行中屬黑色,故其衣著多為黑色。漢時多承襲秦朝制度制,前期以黑袍為主,後期以紅袍為主。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後,「黃袍」便成為皇權的象徵,龍袍也被稱為黃袍。
  • 為什麼朱元璋的龍袍是黃色的,秦始皇的龍袍是黑色的?
    其實不然,皇帝穿黃袍其實是隋唐以後才流行起來的,秦朝的龍袍就是黑色的。 這是因為秦朝是水德,五行中,水為坎,主色主黑,所以秦朝龍袍是黑色的。 漢朝建立後,劉邦可能覺得黑色很不錯,漢初龍袍的顏色也是黑色。
  • 一直以為龍袍是黃色,直到我看到了黑色的龍袍!
    人靠衣裝馬靠鞍,皇帝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他那一身黃燦燦的龍袍,但歷史上的龍袍其實並不都是那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各個朝代龍袍的變遷。秦朝的「龍袍「恐怕是所有朝代中顏色最特殊的了。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認為秦朝是以水德立國,而水德為黑,所以秦朝的服飾以黑色為尊貴,秦始皇的龍袍也就是黑色的啦。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都不穿龍紋了
    甭管真假,反正這套理論沿用了上千年,為讓大家相信皇帝是「真龍天子」,是九五至尊,統治者們通常都會採用「龍」作為圖騰,以此來彰顯帝王威儀。百度上隨便一搜,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以及清朝各位皇帝的畫像,所穿的衣服皆印有龍紋。穿在身上那叫一個氣勢磅礴,充分體現了皇家的威嚴。
  • 清朝皇帝有多奢侈,看了這些藏品才知道!
    在清代宮廷所有的服裝種類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皇帝禮服主要包括一下三種: ● 端罩 吉服袍是我們常說的「龍袍」,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清朝龍袍乾屍到底是誰?
    最令考古專家感到驚訝的是,這具乾屍棺蓋上印刻著「中憲大夫」的字樣,隨葬有「康熙通寶」的錢幣,按照清朝慣例,他本應穿著文官四品的服裝下葬。然而,從乾屍身上剝離的衣服來看,這具乾屍既穿著武將一品的麒麟補服,又隨葬了一件雲錦工藝的藍色龍袍,這就不禁令人感到好奇,這具龍袍乾屍到底是誰,有什麼根據可以推測他的真實身份?
  • 皇帝的龍袍上共繡有9條龍,而我們只能看到8條,還有一條藏在哪?
    皇帝的龍袍上共繡有9條龍,而我們只能看到8條,還有一條藏在哪?龍袍,和玉璽一樣,都是古代皇帝的象徵,相信大家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發現,不管是哪個朝代的皇帝,他們的黃袍身上必不可少的是龍。那麼大家是否有想過,皇帝的龍袍上面七拐八拐的,到底繡著有幾條龍?
  • 皇帝的龍袍到底是怎麼做的 一件龍袍17條龍均為黃金織造而成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很華貴的龍袍,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龍袍到底長什麼樣,真的有史書上記載的那樣華貴嗎?答案是真的,我國曾出土過明朝的一些龍袍,從這些龍袍上我們可看出當時的皇帝穿著是多麼的奢華。皇帝龍袍是專人專供製作明朝皇帝的龍袍一般都是量體裁衣而成,是要根據皇帝的身高體重等數據來制定龍袍的。這些尺寸定好之後,就會有專門的人員來挑選面料。用織造機直接將袍子的面料織好,再根據原來就設定要的面料尺寸直接裁剪而成,最後將這些裁剪好的部分拼接起來,這樣一件嶄新的龍袍就這樣製作完成了。
  • 龍袍象徵絕對的統治,可為何到了宋朝,皇帝的龍袍上卻沒龍紋?
    大概看完各朝各代的皇帝畫像後,發現其他朝代的皇帝大都身披龍袍,非常大氣,可偏偏只有宋代皇帝的畫像樸素到在再也不能樸素,簡直就像一個大臣。在《宋史·輿服志三》中曾有記載:「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淡黃袍衫,宋因之」大概意思就是宋朝的服制承襲了隋唐。
  • 2006年北京市石景山區出土的龍袍乾屍,到底是誰呢?
    乾屍外面穿清朝一品的朝服,裡面穿著一套上下兩截的蟒袍,並且陪葬的還有一件龍袍,這一切都震驚了考古學家。最令人震驚的是,陪葬的五爪龍袍,龍袍不用多講大家也知道,敢用龍袍陪葬,要知道在清朝,只有皇帝能夠用五爪龍袍,就算是親王也只能用四爪,而黃拙吾一個四品官員,竟然用五爪龍袍陪葬,除非是得到皇帝的賞賜,否則不可能也不敢用五爪龍袍陪葬。等看到墓主人的頭之後,又有一個奇特之處:墓主人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