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老話:「姑不接,姨不送」,指的是什麼?有沒有道理?

2021-01-08 鄉下軼事

原創文章,禁止商業轉載!

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尤其在農村,更是熱鬧非常,現在正值國慶長假,想必這時候結婚的人一定是非常多了。關於結婚,農村俗語老話有這麼一句:「姑不接,姨不送」,那麼這句話接是接什麼,送又是送什麼呢?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以前農村諸事都有著比較多的規矩,特別是一些喜事上面規矩就更多了,今天要說的「姑不接,姨不送」,就是結婚時的一個規矩了。這裡說的姑不接,指的是男方在接新娘時姑姑不能去接。而女方嫁閨女會有送嫁的隊伍,所以姨不送指的就是姨不能去送。在以前這個習俗規矩在很多地區都是存在的,那麼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姑姑不能接,姨不能送!

這裡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看看你更傾向哪一種呢?

第一種

姑不接:按理來說,姑姑是血緣關係很近的人,為什麼這麼親近的人不能接呢?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姑姑雖然是很親近的人,但是那畢竟是嫁出去了的人,以前嫁出去後就屬於「外姓人」了,所以接親這種大事,還是得自己家裡人來完成的,所以姑姑不能去接。

姨不送:送嫁就是隨著男方的迎親隊伍去送新娘,姨不能送的說法和姑姑不能接是一個道理,也是由於嫁出去就屬於「外姓人」的原因。

第二種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大家都知道,姑姑和侄子本身不僅是很親近的人,而且他們還是一個姓的一家人。姑姑和新郎的父母是同輩的,姑姑也被稱為姑媽,這就表明了姑姑地位上和父母是一樣的。公公婆婆的不接親的,所以同等地位的姑姑自然也不能去結親了,不然就掉價了。那么姨不送也就很好理解了,和姑姑是一個道理,姨是新娘的姨,和新娘的媽媽是姐妹,也稱為姨媽,和媽媽是一樣的身份地位,女兒結婚父母也是絕不會去送的,不然也是很掉價,顯得娘家人沒有身份。

這兩種解釋小編更傾向於第二種,其實這些都是以前的老理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民風習俗雖然依然有所保留,但還是在不斷變化,現在很多人已經沒那麼講究,姑姑會去接,姨媽也會送。而且還經常會有雙方父母都接送的,現在很多婚禮都會舉行儀式,而且有一些還是嫁到外地的,這時候擺酒就會分兩次了,在男方那邊辦了酒席,還會在女方那邊辦一次,這時候通常雙方父母都會在兩邊的酒席上。

關於婚禮,放在以前講究可就更多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婚禮流程和儀式,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很多人一生只會結一次婚,所以當然是不能留下遺憾,不要被不適合現代的老規矩所束縛了。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什麼講究?
    導語:俗語:「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什麼講究? 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在中國古代就有「婚嫁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雖然步驟繁瑣,但是每一步都是對新人的祝福和預示著未來的美好期許。
  • 俗語:「姑表親,親三代;姨表親,親一代」,有道理嗎?
    時至今日,農村依舊流傳著很多俗語。相比城市,農村改革創新沒有那麼快,所以好多老話你在城市基本聽不到,但當你回到農村,還是可以從老農口中得知各種各樣的俗語。而且農村的傳統風俗更濃重一些,尤其是親戚往來這方面,自然也有了不少和親戚相關的俗語。
  • 農村俗語:「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究竟是為什麼?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非常多,關於俗語的來歷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俗語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有人說,俗語是某些人根據自己而不是別人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經驗」。總之,對於「俗語」這種現象的存在,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 農村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為啥,有道理嗎?
    在農村,俗語有好多,一些是講農業技術的,一些是觀察天氣的,而另一些則反映人情社會的,這些俗語大多隱含著一定的哲理,在農村已經百試不爽,今天小編分享三則關於農村親戚的俗語,您們看看和自己的生活感覺有何不同?
  • 農村俗語:「花旺人不旺」,這句老話有道理嗎?家裡不能養花?
    導讀:農村俗語:「花旺人不旺」,這句老話有道理嗎?家裡不能養花?在農村流傳著很多的俗語老話,有的一直到今天還被廣泛地使用,就像平時做錯一些事情之後,就會被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雖然說並非所有的老話都有道理,但作為多年的經驗積累,很多俗語還是頗有道理存在的。所以也被稱之為「十句俗語九句真」,但也有一些俗語老話是比較荒誕的,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只不過是一些訛傳,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花旺人不旺」,這句老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指的是啥?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指的是啥?老話在理嗎?冬季來臨,天氣也變得愈來愈冷。過去農村的冬季,是全年最為閒暇的季節,農田裡面也沒有了什麼農活。忙碌了一年也終於可以在這個寒冷的季節稍微地休息一下。
  • 農村俗語「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臘月最為全年最後一個月份和最冷的一個月份,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有沒有道理呢?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臘月頭指的是臘月初,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在臘月初時出現降雪天氣,那麼馬在這個冬天會因為沒有糧食而餓瘦,但是牛卻不會受降雪的影響。
  • 俗語「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這句老話有沒有道理呢
    麻雀屋小,但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沒有一些比較奢侈的陳設,住在這樣的屋子裡能夠清心寡欲,心無雜念才能靜心去學習,學到了知識才能考取功名。因此,這句俗語延伸意思,小房子容易聚精會神,免受幹擾,在過去時讀書容易集中精力。就是說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有過多物質的欲望,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所做的事情上,一般都能成功。
  •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為什麼?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為什麼?雖然有人說「城市套路深,我想回農村」,但是在農村裡做事情是有很多講究的,甚至比城裡要講究的多。就拿農村訪客隨禮來說,同樣是送禮,有人送禮送的皆大歡喜、全家高興;但是還有人送禮,讓客人是比較尷尬,苦笑不得。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也叫俗語。俗語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一般在農村流傳甚廣。在農村生活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可以張口說上幾句。有一些俗語能流傳到現在,已經證明了它有著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臘月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也是全年最冷的一個月,在農村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是卻足以說明臘月的天氣寒冷程度。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的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俗語中的三白並不是指某三種白色的東西,而是指雪花,三在這裡是泛指,並不是說下三次雪。
  • 農村俗語「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都是哪三項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都是哪三項呢?老話很在理天氣愈發的冷了起來,農村的街道也變得格外的冷清。隨著外出打工的增多,現在的農村少了許多的熱鬧。過去的農村冬季,是最為閒暇的農閒季節。老人聚集在一起,會聊一些家長裡短,新鮮事物,也會聊一下俗語老話,談論著農村近期或者是過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俗語老話,是談論得最多的。在農村從來都不缺少這些流傳甚久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經歷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演變而來。老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把這些俗語老話當作談資。其中就有一句俗語叫做: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
  •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過去的農村跟現如今可大不一樣,過去的農村幾乎沒人外出打工。現在的農村跟過去已然不同,種地反而成為了副業,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每年的外出打工,所以也有村民說,自己到底屬於什麼身份呢?說是農民吧!自己不種地,說是城裡人吧!自己也沒有城市戶口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對於種地的俗語老話可不少,在農耕為主的時代,種地是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土地承載著全家的希望,所以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
  • 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指的是啥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指的是啥呢?老話在理嗎?現如今的農村,跟過去已經大不一樣了。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適宜居住,這裡環境靜怡,空氣相當的新鮮。房屋的布局走向規格建造,關乎到居住是否舒適,而且按照農村的老話來講,還關乎到家庭運勢。所以對於房屋的建造,從開工到居住,各地都有不同的講究和說法,這也就延伸出了許多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圍繞著農村房屋開展,有的卻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也有的擱到現在已經過時,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來看。
  • 農村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數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沒有道理呢?數九又叫做冬九九,是記錄寒冷冬天到溫暖春天的一種記錄日期的方法。數九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九天為一個單位,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按照這個方法向後延續,一直到九九結束。
  • 農村老話:「姑娘顧家,兩邊不發」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一)「姑娘顧家,兩邊不發」的來源及含義在農村有許多通俗易懂的俗語及老話,他們往往濃縮著農村人的人生經驗,字字珠璣。而「姑娘顧家,兩邊不發」就是一句農村俗語。這句話不僅在以前很有道理,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也很有啟發意義。
  • 農村老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什麼道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這句農村老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看看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農村老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什麼道理?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沒有當家立事,不知道家裡油鹽柴米貴。
  • 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如今的農村跟以前相比可謂是大變樣,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裝上了空調,有些條件好點的甚至還另外買了塊地皮蓋起了獨棟小別墅。人們生活越來越好,房子越做越大,但是農村老人卻說,別看別家富自家窮,要記得「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