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費用吞噬利潤 安科生物170億元市值虛高

2021-01-09 紅商網

  根據財報,2016-2018年,安科恆益收入分別為1.04億元、9492萬元、1.0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96萬元、950萬元、708萬元。從中可以看出,安科恆益過去三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基本沒有增長,處於停滯不前狀態。

  安科生物的原料藥業務則是通過收購蘇豪逸明而來。2015年3月,安科生物發布公告稱,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蘇豪逸明100%股權,交易對價4.05億元,標的資產合併日確定為2015年12月31日。

  蘇豪逸明主要從事各種多肽類原料藥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交易之時,業績承諾人承諾蘇豪逸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淨利潤數分別不低於3000萬元、3600萬元、4320萬元。

  財報顯示,2015-2017年,蘇豪逸明收入分別為8055萬元、7590萬元、9237萬元,淨利潤分別為3138萬元、3641萬元、4205萬元。對比可以發現,蘇豪逸明2015年和2016年均屬於精準達標,2017年業績甚至沒有達標。

  更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隨著三年承諾期的結束,蘇豪逸明業績立即迎來了變臉,2018年收入同比下降4.9%至8785萬元,淨利潤同比下降10.56%至3761萬元。

  蘇豪逸明2015年和2016年業績的精準達標究竟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2017年業績沒有達標的原因是什麼?2018年業績變臉的原因又是什麼?對於這些疑問,上市公司在年報中均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截至2018年年末,上市公司因收購蘇豪逸明形成帳面商譽1.91億元,這筆商譽難道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嗎?

  再者,從資產質量上來看,蘇豪逸明定位於多肽原料藥端,沒有製劑產品,本質上類似於化工產品,資本市場對於這類業務也不會給出高估值。

  安科生物的技術服務業務主要是指基因檢測服務,這塊業務是通過收購中德美聯而來。2016年4月1日,安科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以自有資金4.5億元的價格收購中德美聯100%股權,標的資產於2016年下半年納入合併報表。

  公告表示,中德美聯作為國家核酸檢測法醫領域的領軍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優勢突出,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行業知名度,本次收購有利於安科生物推進基因測序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

  交易對方承諾,標的公司2016年、2017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分別為2600萬元、3380萬元,若達不到上述承諾,交易對方將按約定補償。

  根據年報數據,中德美聯2016年和2017年收入分別為9370萬元、1.1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083萬元、3217萬元。對比可以發現,中德美聯在2017年存在業績沒有達標的可能性,這還有待上市公司給出說明。

  2018年,中德美聯實現收入1.19億元,同比增長7%;淨利潤3862萬元,同比增長20%。從中可以看出,中德美聯收入僅實現了個位數的增長,但是淨利潤增速卻顯著高於收入增速,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從業務屬性來看,中德美聯屬於基因檢測行業,這個行業門檻較低、競爭激烈,包括華大基因(300676.SZ)在內的很多基因檢測公司人員結構都是以銷售服務為主,科研比例則很低,並不是一個好生意。

  截至2018年年末,上市公司因收購中德美聯形成帳面商譽3.7億元,未來可能面臨減值風險。

  研發激進資本化

  結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安科生物無論是在起家的生物藥領域,還是收購來的中藥、原料藥和基因檢測領域,均沒有獨家核心優勢產品,競爭力堪憂。因此,加大研發投入布局新管線成為安科生物的必然選擇。

  根據財報,公司2018年研發投入金額同比增加28.48%至1.68億元,當年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為11.49%。這個比例在醫藥企業中並不算低,屬於好事情,但是安科生物在會計處理上卻是採取了非常激進的政策。

  財報顯示,2018年安科生物的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為8064萬元,資本化研發支出佔研發投入的比例為48.01%,這在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屬於非常高的資本化比例。

  從縱向上來看,2015-2017年,安科生物資本化研發支出佔研發投入的比例分別為14.99%、33.59%、46.32%。很顯然,安科生物研發投入資本化率是一年更比一年高,表現為逐年攀升趨勢,不是一個好現象。

  再者,與同行進行比較的話,長春高新與安科生物最具有可比性。依據財報,長春高新2017年和2018年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3.49億元、3.96億元,資本化研發投入佔研發投入的比例分別為17.01%、17.17%。很顯然,安科生物的研發投入資本化比例要顯著高於長春高新。

  如再進一步比較的話,以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龍頭企業恆瑞醫藥(600276.SH)作為比較對象,其2018年研發投入高達26.7億元,將其完全做了費用化處理。相比恆瑞醫藥,安科生物的會計政策就顯得更加激進。

  根據會計政策,研發分為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研究階段發生的費用全部計入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只有在滿足一定條件時才能完全進行資本化處理,否則不符合條件的支出仍要計入損益中。

  申銀萬國分析師龔浩在《蘋果比蘋果,再做投資決定》一文中指出,開發支出資本化誇大企業的資產、淨利潤、經營性現金流,使企業多繳所得稅,損害企業的內在價值。

  2018年,安科生物全年歸屬淨利潤為2.63億元,據此計算資本化研發支出佔當年淨利潤的比例為30.46%。如果2018年資本化部分全部做費用化處理的話,那麼,公司當年的淨利潤將會出現大比例下降。

  從研發投入的具體方向來看,安科生物目前除針對現有產品生長激素和幹擾素開發新適應症、新劑型以外,重點布局單抗(HER2、VEGF、PD-1)、細胞療法(CD19、MUC1)、溶瘤病毒(ZD55-IL-24)等研發領域。

  目前,單抗類研發以母公司以及參股公司合肥瀚科邁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為主體開展。單抗類產品中,公司Her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處在臨床III期,申請的適應症為乳腺癌。國聯證券預計,安科生物這一產品將在後續一年至一年半完成臨床數據觀察以及數據總結,最早有望在2021年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醫藥企業而言,研發屬於高風險投入,即便新藥研發進入臨床三期,也存在諸多失敗的案例。再者,目前除了安科生物以外,百奧泰、復宏漢霖、嘉和生物、海正藥業(600267.SH)都在研發Her2單克隆抗體,均處於臨床III期。

  除Her2外,安科生物在2018年1月以5000萬元從江蘇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購買了重組抗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臨床批件,之後又以5000 萬元從禮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購買人源化PD-1抗體SSI-361以及細胞株。目前,前者已經完成Ⅰ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已經啟動,後者目前處在臨床前研究階段。從研發進度來看,這幾款研發產品短時間內難以取得明顯成果。

  安科生物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工作依託博生吉安科細胞技術有限公司開展。細胞免疫治療中,安科生物在2017年12月提交了臨床申請,公司已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臨床試驗通知書》,該業務仍然處於研發早期階段。這個管線的研發也是競爭者眾多,包括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HK)、科濟生物、馬力喏生物科技、上海恆潤達生生物科技等公司。

  溶瘤病毒方面,安科生物是依託參股公司上海希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希元公司」)展開。2016年9月,公司與希元公司籤訂協議,公司對上海希元公司增資,併購買希元公司的「溶瘤病毒」專利技術,目前的溶瘤病毒處在臨床前研究階段,同樣處於研發早期階段。

  而且,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溶瘤病毒治療的產品上市。安進的IMLYGIC用於治療黑色素瘤,是FDA批准的首款溶瘤病毒治療產品,於2015年上市,目前在臨床試驗上拓展其他腫瘤類型,並與默克的Keytruda聯合用藥治療中期或晚期的轉移性黑色素瘤。

  對於文中問題,《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已經給安科生物證券部發去了採訪函,不過截至發稿仍未收到上市公司方面的回覆。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天下公司 記者  杜鵬/文

共2頁 上一頁  [1] [2]  第1頁第2頁

搜索更多: 安科生物

相關焦點

  • 安科生物170億元市值虛高
    按照4月17日收盤價計算,公司總市值有170億元,在醫藥類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然而,與高市值不匹配的是,公司2018年歸屬淨利潤只有2.63億元,對應PE高達64倍,行業龍頭長春高新(000661.SZ)的估值不到40倍。更令投資人擔憂的是,上市公司交出的2018年成績令市場頗為失望,當年收入在實現33%增長的情況下,淨利潤卻出現同比下滑,銷售費用大增成為吞噬業績的元兇。
  • 萬泰生物存隱憂:上半年銷售費用再漲45% 二價疫苗前景不確定
    但概念之下,紅星資本局發現,萬泰生物上半年HPV疫苗收入僅僅7600萬元,佔總營收9%,且2價也並非HPV疫苗中的「主流」。此外,萬泰生物上半年銷售費用再漲45%,達2.1億元。連續收穫26個漲停板總市值達917億元2019年底,萬泰生物成功過會,拿到了A股的「入場券」。4月29日,萬泰生物在上交所掛牌,發行價格為8.75元/股。直到6月8日,萬泰生物連續收穫26個漲停板。截至8月21日收盤,萬泰生物報211.55元/股,總市值達917億元。
  • 百洋醫藥轉向衝刺創業板:巨額銷售費用支出擠壓利潤 關聯企業交叉...
    銷售費用擠壓利潤  除了低毛利率,影響公司利潤的還有期間費用。2017-2020年1-6 月,公司期間費用合計分別為7.73億元、8.64億元、10.33億元、4.28億元;其中銷售費用佔比分別為85.70%、83.28%、80.65%、79.48%,是費用支出的主要部分。
  • 市值增23倍,萬泰生物暗藏隱憂:營銷費用再漲45%,二價疫苗前景「不...
    但概念之下,紅星資本局發現,萬泰生物上半年HPV疫苗收入僅僅7600萬元,佔總營收9%,且2價也並非HPV疫苗中的「主流」。此外,萬泰生物上半年銷售費用再漲45%,達2.1億元。4月29日,萬泰生物在上交所掛牌,發行價格為8.75元/股。直到6月8日,萬泰生物連續收穫26個漲停板。截至8月21日收盤,萬泰生物報211.55元/股,總市值達917億元。紅星資本局照此計算,與4個月前剛上市的股價相比,如今萬泰生物市值上漲了23倍。
  • 四環生物預計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620萬元 銷售費用曾遭深交所問詢
    來源:中國網財經中國網財經7月10日訊(記者 牛荷) 今日,江蘇四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000518.SZ,「四環生物」)發布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報告期內,預計實現淨利潤620萬元,同比上升166.14%。
  • 安科生物能否撼動長春高新生長激素之王的地位
    我們先來瞧瞧安科生物的主營業務和它的「法寶」,看看厲害程度如何。除了生長激素領域的「法寶」之外,安科生物還有另外兩件「法寶」,分別是重組人幹擾素α2b「安達芬」系列製劑和抗精子抗體檢測試劑盒「安思寶」,前者是應用於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療,後者是用於免疫性不孕不育的檢測。而中成藥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於外用貼膏的銷售。目前安科生物的中成藥產品有活血止痛膏、風油精和蛇膽川貝液(無糖型)等。
  • 研發投入低、利潤被吞噬翔宇醫療未來競爭力待考
    招股書披露顯示,作為國內康復醫療器械領域的全系列產品和服務供應商,翔宇醫療2019年營業收入達4.27億元,同比增幅18.94%;歸母淨利潤1.29億元,增幅61.25%;扣非淨利潤1.02億元,增幅高達72.88%。而在營收利潤雙增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研發投入並沒有同步增長。
  • 業績跟不上市值的步伐 華蘭生物董監高全年都在「忘我」的減持
    華蘭生物解釋稱,銷售費用大幅增加,主要係為華蘭疫苗銷售推廣諮詢費增加所致。沃森生物(300142.SZ)和康泰生物(300601.SZ)做一下營收和銷售費用對比。數據顯示,三家對比公司的營收和銷售費用的變動均保持一致,而華蘭生物的銷售費用變動則顯得異常。
  • 安科生物:預計2020年度淨利潤為3.50億元~4.20億元,同比增長...
    每經AI快訊,安科生物(SZ 300009,收盤價:14.75元)1月12日晚間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0億元~4.20億元,同比增長181.20%~237.44%;業績變動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經營工作不斷聚焦公司主營產品重組人生長激素銷售收入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國內疫情進入常態化後,公司化學藥品、其他生物製品、中成藥等產品銷售收入逐漸恢復
  • 25個漲停的萬泰生物 能撐起500億元市值嗎?
    萬泰生物去年年底獲批上市的二價宮頸癌疫苗(商品名:馨可寧),已於5月份開始在市場中銷售,但這樣的一款疫苗,到底能否撐起公司目前高達538.44億元的市值?25個漲停4月29日,萬泰生物以12.60元/股價格開盤,當天股價漲幅高達44%;次日起,股價迎來連續漲停局面,截至6月5日,連續跑出25個漲停板,股價已達到124.18元,市值膨脹至538.44億元。
  • 安科生物漲停 安科生物投資分析
    綜投網(www.zt5.com)5月7日訊  今日走勢:安科生物今日觸及漲停板,該股近一年漲停1次。  是A 股優秀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我們認為,公司在2020 年下半年將迎來業績和股價的反轉,重啟快速增長之路。  生長激素業務2020-2021 年有望加速發展。
  • 創業板IPO|潤科生物闖關創業板 利潤過於依靠子公司、毛利率較高且...
    DHA、ARA等微生物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潤科生物致力於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微生物產業,主要產品包括DHA粉劑、ARA粉劑、DHA油劑、ARA油劑。目前產品廣泛應用於嬰幼兒配方食品、膳食營養補充劑和健康食品等領域。  據悉,潤科生物是由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公司。
  • 鍾睒睒將躋身千億富豪榜,萬泰生物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萬泰生物坦言HPV2價疫苗的利潤貢獻具不確定性。2020年4月29日上市,每股發行價8.75元,開盤當天報收於12.6元,接下來的100個自然日、67個交易日裡,累計漲幅1923.81%,累計成交額541.7億元,區間最大振幅2255.56%,如今的市值超過1100億元,這就是新股萬泰生物(603392.SH)的百日表現。對此,有人說因萬泰生物盤子小。
  • 華熙生物,高增長後疲態漸顯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連續兩年高速增長後,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增速突然轉負,華熙生物在半年報中解釋其主要原因為公司加大對終端產品市場的開發以及核心品牌建設,並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過從金額看,銷售費用影響顯然更大。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同比分別增加3.2億元、4019萬元。
  • 高毛利的疫苗賽道,為何躲不開銷售費用的坎?
    近幾天在研究生物疫苗企業的時候注意到一個問題,雖然企業生產的疫苗產品毛利率較高,但它的銷售費用率也很高,比如說沃森生物,2019年度它的毛利率為79.75%,銷售費用率為44.52%;同期康泰生物的毛利率為91.58%,銷售費用率為40.37%;康華生物的毛利率為94.17%,銷售費用率為39.14%。
  • 瀘州老窖市值「意外」回到前三,高端、利潤與規模的糾結
    11月11日,瀘州老窖股價創歷史新高,盤中最高價達195.36元/股,市值突破2800億,較洋河股份市值高出100億元左右。儘管與茅臺、五糧液兩隻萬億酒企相比差距還相當大,但行業第三的位置對於瀘州老窖還是算得上得償所願。
  • 美團哪來的67億元利潤?
    要知道,第二季度,其經營利潤不到22億元,去年三季度更是不到15億元。為何突然出現暴增呢? 財報其實做了相關說明,但顯然被很多人有意識的忽略了。67億的經營利潤中有58億元來自投資公允價值收入,即對外投資的標的公司市值上漲帶來的紙面利潤。這也就意味著,美團靠業務運營獲得經營利潤僅9億元。
  • 醫藥股千億市值俱樂部新增8家 創新藥和疫苗成「黑馬集中營」|專題
    4銷售與研發:不同細分領域各有側重銷售與研發,拓寬渠道還是埋頭苦幹,這是個問題。千億市值醫藥股中,疫苗、中藥、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選擇了銷售。其研發與銷售費用之比,大多維持在1:10左右。截至2019年,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康泰生物三家疫苗企業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7億元、3.7億元、1.98億元,對比之下,三家銷售費用則分別高達1 0.95億元、25.22億元、7.84億元,因為有極高的護城河,拓寬營銷網絡更為重要。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中藥概念股雲南白藥、片仔癀身上。
  • 財說|因為鍾睒睒辭職市值蒸發120億元?萬泰生物大跌原因不止於此
    記者 | 範嘉智11月14日,新晉亞洲首富鍾睒睒宣布辭去在萬泰生物(603392.SH)的職務後,該股大跌9.66%,市值縮水約120億元。去年,鍾睒睒控制的萬泰生物和農夫山泉(9633.HK)相繼在A股和港股上市,兩家公司市值迅速膨脹。
  • 京東數科談未彌補虧損成因:研發、人工及市場費用的投入較大
    截至2020年6月末,京東數科合併報表累計未分配利潤為-47.89億元,母公司報表的累計未分配利潤為-6.29億元。京東數科表示,其所處的行業具有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特點,公司為吸引更多的行業人才,需要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其次,業務特點對於公司的研發能力有較高要求,決定了公司研發投入較大;同時,行業特點決定了公司對客戶需求的把握主要在與客戶的共同研發及探索中完成,為獲取品牌效應,提升產品影響力,需要增加市場費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