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基本病史:常跑步運動者,膝關節前外側疼痛。
影像表現:膝關節 MRI 冠狀位 T1WI 和 FS-T2WI 序列顯示,髂脛束遠端腫脹(箭頭所示),呈長 T1 長 T2 水腫信號。
診斷:過度跑步運動導致的髂脛束摩擦綜合症。
案例二
基本病史:男,45 歲,慢性膝關節外側疼痛。
影像表現&診斷:左膝關節 MRI 檢查,冠狀位 FS-T2WI 序列顯示髂脛束走行區高信號,軸位 T2WI 解剖圖進一步證實異常高信號區為髂脛束。
案例三
基本病史:女,25 歲,跑步時發現膝關節外側疼痛。
影像表現:圖 6 右膝關節 MRI 檢查冠狀位 T1WI 序列顯示髂脛束遠端呈明顯低信號(箭頭所示),軸位 FS-T2WI 序列顯示髂脛束腫脹,呈明顯 T2 高信號。
診斷:髂脛束摩擦綜合症。
你會診斷嗎?
上面的三個病例已經非常典型,為什麼長跑運動員和長距離自行車運動員經常會有膝關節外側疼痛的現象?最常見的原因是髂脛束和股骨外側髁過度摩擦引起的,這種病變稱為髂脛束摩擦綜合症(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FS)。
髂脛束摩擦綜合症屬於過度使用,是由於過度摩擦髂脛束和股骨外側髁引起的。過度的摩擦會導致髂脛束髮炎,從而引起膝關節外側疼痛。
髂脛束解剖
髂脛束起自髂嵴前外側,走行於大腿外側,其遠段跨過股骨外側髁,末端止於脛骨前方外側面的 Gerdy 結節。髂脛束是大腿的深筋膜結構,由緻密而堅韌的結締組織構成,可分為淺層、深層和被膜骨性層。
圖:髂脛束解剖示意圖,紅色區域為髂脛束摩擦綜合症常見疼痛部位
圖 2 實物圖,箭頭所指為髂脛束走行區
圖:常常會見到跑步的人膝關節上方的束帶,其作用就是預防髂脛束摩擦綜合症和減輕因其帶來的疼痛
影像學表現
在 MRI 上 ,髂脛束腫脹增粗、表面或深部信號異常;髂脛束與股骨外側髁側方、近側或遠側之間局限性積液;髂脛束位於股骨外側髁水平的部分增厚、可呈波浪狀或連續性中斷、可伴有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和髂脛束附著處水腫等。
臨床表現
膝關節外側髁部上下疼痛或不適,以屈膝 20°~30°最明顯;後期髂脛束變性,伸屈膝關節時常伴有局部摩擦感或彈響,彈響多呈低調鈍音。體檢時於股骨外上髁部 4~5 cm 處壓迫髂脛束有明顯的腫脹、壓痛,再令患者伸屈膝關節時,可誘發該部疼痛,壓痛更明顯,並可出現握雪樣摩擦音。
主要誘因
結構性異常;
不正確/不合適的訓練技巧;
過度訓練;
不合適/陳舊的鞋;
髂脛束柔韌性不夠、髖關節外展肌群的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