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健身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中國的健身行業2000年前後才正式在國內起步,到2014年全國中等規模以上健身俱樂部就已發展到接近6000家,健身人群多達千萬,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這個數字卻是微乎其微,就濟南來說大概一共有大大小小60家左右的健身俱樂部。
在美國,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在健身
在我國,平均100萬人還不到一個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使得體育健身業在我省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健身房,健身也從高檔消費逐漸變成了大眾的日常需求,而健身人群的年齡結構跟健身需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新的變化。 一位資深的健身教練告訴記者:「首先,鍛鍊人群來講的話,主要集中在16周歲到60周歲,中青年比較多。其次就是近些年,青少年鍛鍊的比較多了,因為現在的小孩子鍛鍊的太少了,有的十六七歲的,長得特別高,180多公分,一米八幾,但是才110斤,這就是太不合理了。」
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在健身,平均1萬多人就擁有一家健身俱樂部,而在我國,平均100萬人還不到一個,除了健身人口佔比的差異,國內外健身人群的訴求也各有不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針對20-69歲人群的調研發現,我國有51%的人群進行健身運動,比2013年提高1.5個百分點。2009-2014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不斷上升,2014年人數達到3.83億人,龐大的健身人口未來將為健身行業帶來巨大的需求。
盤點健身市場見怪不怪的潛規則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喜歡到健身房裡面鍛鍊身體,健身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記者走訪了多家濟南市區的健身俱樂部發現,不少健身俱樂部都以搞活動的名義給出消費者一定的優惠價格,要想去健身,先要交一千到兩千元不等的入門費。而要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還需要請私人教練。
作為健身房的賣卡和賣課主力,私教的業績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收入,不少私教被迫成為銷售,先「銷售課程」再「教授課程」的現象在健身市場上已經見怪不怪。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健身行業市場飛速發展,有些小的俱樂部做的相對來說比較不規範一些,它會把「售課」銷售額放在第一位,所以小的俱樂部做的比較亂,教練的流動性比較大一些。」而為了讓消費者能夠請私人教練,做出更多銷售業績,很多健身房還會免費贈送一次健康測試。
在記者走訪的過程中,其中一家健身俱樂部的一位私人教練見記者有意辦卡,就提出贈送一次體測。體測結果出來之後,他建議記者減脂增肌,並且最好接受他的個人指導,但是要請他作為私教,顯然要花更多錢。在他這裡,一節課要交260元錢。而一般私教都是12節課起售,所以按照他的收費標準計算,至少還需要再交3120元。
通常情況下,健身教練從業必須要拿到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鑑定中心頒發的《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而事實上,一些健身教練告訴記者,這樣的考試無非就是複習教材中的題庫,最快7天就能拿到證,通過率高、門檻低。因此,絕大多數的健身房教練都有從業資格證。
雖然有的教練具有《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一定就具備了當私人教練的資格。目前我國對健身私教的準入並非像醫師一樣有強制要求,國職證書僅作為一個評價參考指標,並非持證才能上崗。因此,對於不懂行的消費者來說,私人教練的水平高低很難區分。
怎麼選擇一個放心的健身房?
多年從事健身行業的幾位教練說,根據環境和裝修判斷價格是否合理,「店小一點,一千多平,又沒有泳池,那價格可能就是1000多塊錢。那如果裝修比較豪華,功能選擇又比較多,那卡價可能相對會貴一點。 其次看它的運營的程度怎麼樣,先去看它的洗手間,先去看它的泳池,如果最起碼的衛生它做不好了,那其他的服務更不用提了。」
編後:人們期待在健身教練的幫助下,更安全、更科學地健身鍛鍊,然而不規範的私教市場卻有可能讓鍛鍊事倍功半,甚至危害身體健康。我們並不是否定一切形式的銷售,健身房作為盈利機構銷售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僅僅是銷售業績好,但是客戶的滿意度並不高,這樣的健身房也不會長久發展下去。畢竟我們花錢是去買健康的,健身房在盈利的同時服務能夠及時跟上,才是長久之計。
[責任編輯:楊凡、楊本敬、劉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