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起源及民族發展是怎樣的?為什麼很多王朝都和他有過徵戰?

2020-12-23 縱橫趣談教育

關於匈奴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戰國末年匈奴日益成為北疆最強大的部落集團。秦漢之際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並徵服了東胡,建立北疆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國家政權。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國,與漢朝分庭抗禮,有時為「敵國」,有時為「藩邦」,有時為中原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

匈奴作為部落集團,其源可以追溯到夏商;作為遊牧政權,大體與兩漢相始終;作為遊牧民族,匈奴是其後興起的諸遊牧民族的源泉,其經濟生活方式,軍政制度、宗教文化習俗基本上被後起的遊牧民族所繼承。

一、匈奴的起源及民族發展境況

《史記·匈奴列傳》開篇雲:「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由此看來匈奴由來已久,但其稱雄北疆卻是從冒頓開始的。

1、匈奴歷史沿革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很明確:「(頭曼)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乃作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行獵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居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

秦二世元年(前 209年),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隨後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令、鬲昆、薪犁各部;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形成了北疆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帝國。

冒頓單于在位35年,健全了軍政制度,為後繼遊牧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匈奴軍政制度的特點是中央實行封建集權制,地方則氏族部落制與奴隸制相結合,是一套適應於遊牧經濟和軍事行動的政治制度。

冒頓單于時代以漠北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遊牧帝國。匈奴政權的機構分三部分。一是單于王庭,即首都,直轄匈奴中部,其南對著漢地代郡和雲中郡;間接控制匈奴東部、西部。二是左賢王庭,管轄匈奴東部,其南對接漢地的上谷郡,東接濊貉。三是右賢王庭,管轄匈奴西部,其南對著漢地上郡,西接月氏和氐羌。

2、匈奴內部組織形式

單于是匈奴的最高軍政首領,匈奴人稱之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語「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撐犁孤塗單于意為天子國王。單于總攬軍政及對外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世襲貴族呼衍氏、蘭氏和須卜氏擔任。呼衍氏居左位,蘭氏、須卜氏居右位,主斷獄訟;裁決了的案件,口頭報告單于。

匈奴人尚左,單于以下以左賢王為最尊貴,其權力和地位比右賢王高。左賢王是單于的「儲副」,常由太子或單于的親弟任左賢王。左右賢王以下置左右谷蠡王,各建庭於駐牧之地。其下再是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高官。從左賢王到右大當戶依次分為十等,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均號曰萬騎。諸二十四長亦各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均為地方小官。

匈奴的官制並非固定不變,經常是因人因時而異。例如,漢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燕王盧綰叛漢降匈奴,匈奴封之為東胡盧王,世襲;武帝遣衛律使匈奴,衛律因故降匈奴,被封為丁靈王;李陵戰敗降匈奴,被封為右校王。東胡盧王、丁靈王、右校王可能不在二十四萬騎之列,其地位都相當高。到後漢時期,其軍政制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後漢書·南匈奴傳》雲:南單于既內附,「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遇鞮王,次左右斬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

頭曼單于時期軍政制度不太清楚。據考證,頭曼即土綿,意思為萬,頭曼單于相當於萬戶長。頭曼單于與秦始皇同時代,被蒙恬趕出河南地,其中心轉移到漠北。頭曼是見於歷史記載的第一位匈奴單于;有閼氏和兒子多位,想立夏閼氏之子為太子而不能,想必當時匈奴已有傳位長子之傳統。冒頓殺父自立,並通過東徵西討鞏固了權威,單于得以在攣鞮家族代代相傳,連續約四百年,構成了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第一個完整的世系(見《匈奴單于世系表》和《南匈奴單于世系表》)。

在此之前,遊牧政權極不穩定,傳位一二代又重新開始;在此之後,也只有蒙古可以與之相比。其他遊牧政權沒有連續四百年,傳位超過四十代的。

自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冒頓殺父自立至後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留呼廚泉單于於鄴共 425 年,單于有名號可考者計 56 人,除一人出自貴族須卜氏之外,其他 55 人均為攣鞮氏。這55人中有 33 人襲立為單于, 9 人自立為單于,9人被擁立為單于,2人被議立為單于,2人情況不明;其中只有42位被史家確認為合法的單于。

平均每位單于在位約 10 年,最短的不到1年,最長的如冒頓、軍臣單于在位達 35 年。匈奴單于以世襲繼承為主,一般是傳子、傳弟或傳宗族,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自立、擁立或議立。單于名位的繼承主要是基於血緣因素的世襲制,而不是操於各部大人或貴族的議立或選舉,這一點和中原王朝皇位的繼承非常類似。

3、匈奴內部官僚體系

匈奴在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之前,其勢力範圍大體分為兩部分。以二十四長所分封的左右兩區和單于直轄領土為核心部分,同姓分封,異姓置官,同姓主兵,異姓主刑。以新徵服的土地和人民為外國,按功勳或能力分封。核心部分二十四長系由二十四部落集團發展而來;到冒頓時代二十四長雖名義上各有分地,但多出攣鞮氏,由單于子弟或近親統領。

二十四長不僅必須承認單于的絕對權力,且其本身的升遷廢立亦操諸單于之手。匈奴已不再是部落集團聯盟,而演變成了中央封建集權國家。其外圍如東胡王、烏桓王、丁靈王、義渠王多由異族充任,被稱之為異族諸王或土著諸王。

二十四長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其地方社會仍保留部分氏族部落制度。正如《晉書·四夷傳》雲:「北狄(即匈奴)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內……凡十九種,各有部落,不相雜錯。」匈奴的民族部落制度雖然處於解體之中,但共同的遊牧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其得以延續。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然亦各有份地;部落制度是北疆遊牧民的傳統,可以保持本氏族的相對安寧,使遊牧生產和生活得以順利進行。

部落制度瓦解和階級形成的過程中,掠奪性的戰爭成了匈奴的經常職業。正如《史記·匈奴列傳》所說:「匈奴明以戰攻為事。」遊牧民除了遊牧之外,還以軍事的方式組織起來,以便隨時出徵和投入戰爭。正如中原獎勵「耕戰」,在北疆遊牧與戰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史記·匈奴列傳》雲:「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儀。

匈奴人的氏族組織原先是一種血緣組織。隨著戰爭的頻繁發生,氏族的血緣關係極不穩定,事實上難以維持。大量的戰爭俘虜增加了氏族血緣的複雜性,使氏族部落制逐漸向奴隸制轉化。

二、為什麼要滅匈奴

1、對漢地的侵掠

匈奴的奴隸主要來自戰俘,戰俘中多為漢人,也有其他人。《史記.匈奴列傳》:「其攻戰,斬首房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匈奴在漢朝沿邊虜掠人口,比較多的有如下幾次:

公元前 166 年,匈奴騎兵 14 萬入朝那、蕭關、北地,虜掠人民甚多。此後每歲入邊殺、掠人民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每郡達萬餘人。

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入上郡、雲中,各 3 萬騎,殺掠人民甚多。

公元前 128 年,匈奴入遼西,掠 2000 人;又入漁陽、雁門,殺掠 3000人。

公元前 125 年,匈奴復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掠數千人。

公元前 102 年,匈奴大人定襄、雲中,殺掠數千人;隨後右賢王又人酒泉、張掖,掠數千人(旋被漢朝屯田軍截回)。

根據《史記》《漢書》《後漢書》有關記載統計,從公元前 201 年至公元 62 年的263 年中匈奴大規模入侵 29 次,其中 4 次在春季、7 次在夏季,11 次在秋季,8 次在冬季,估計共虜掠人口在 10 萬以上。

2、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

當漢武帝劉徹登上皇位的時候,雄踞於北方的匈奴族正是軍臣單于統治時代(前 161 年至前126年)。早在軍臣單于的祖父冒頓單于和父親老上單于統治時代(前 209 年至前 161 年),匈奴奴隸制國家就已達到「極盛時期"。

在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匈奴族富有極大的侵略性,他們不斷向中原侵擾,同時還向北、向西擴展勢力,將當地的民族徵服或趕走,成為北方草原各民族的兇悍敵人。如匈奴人將原居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月氏國及烏孫國先後趕到伊犁河畔及康居以南的媯水(阿姆河)北岸。

又徵服樓蘭(新疆羅布泊以南),呼揭(北魏時稱護骨,隋唐時的回紇)等西域二十幾國,成為這一地區最大的徵服者,並向統治下的諸族徵收重稅。這正反映了匈奴奴隸制國家的特點和本質:它既壓榨本族人民,也對鄰族進行掠奪和侵略,對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實行殘酷的鎮壓。

軍臣單于統治匈奴族的時候,在他即位之初仍是匈奴奴隸制國家的「盛世」,匈奴奴隸主貴族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日益繁榮的西漢王朝。雖然在漢景帝時期匈奴只「時小入盜邊,無大寇」,漢武帝即位的最初幾年「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史記·匈奴列傳》,但這種「和平」「親善」的現象僅僅是表面的,在這一層煙幕後面潛伏著時刻爆發戰爭的危險。

這是因為匈奴奴隸制本身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停止掠奪。

正如恩格斯轉述塔西佗所說的:「只有通過不斷的戰爭和搶劫,才能把他們糾合在一起。掠奪成了目的,如果扈從隊首領在附近地區無事可做,他就把他的隊伍帶到發生了戰爭、可以指望獲得戰利品的別的民族那裡去……。」(《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匈奴正是這樣,「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漢書·匈奴傳》。武帝即位之初的暫時和平,不是沒有代價的,而是以「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漢書·匈奴傳》)換來的。因此,一旦漢王朝要改變或終止這種屈辱的、不平等的關係,匈奴就會大舉進攻。

其次,在西漢王朝方面,長期的對匈奴「饒給之」,無疑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每年向匈奴單于納貢進妃,對西漢統治階級來說,也決非是光彩、體面的事。所以,儘管高后、惠帝以來歷代皇帝對匈奴都隱忍、退讓,但沒有不把匈奴視為世仇的。

從太初四年(前 101 年)漢武帝伐匈奴的詔書中就可以看出漢代統治者胸中鬱積著多麼強烈的仇恨:「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漢書·匈奴傳》)這封太初四年(前 101 年)下的詔書,對高祖、呂后時代遭到匈奴的困辱還耿耿於懷,更何況在此之前的年代了。

因此,武帝初年同匈奴維持著「和親」的關係不過是表面的,暫時的。戰爭在等待著爆發的時機,漢王朝在武帝的統治下正為迎接這一時機的到來而積極地作著準備。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他們現在大都居住在什麼地方?
    從上面可以看出,匈奴在歷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你對匈奴傳說了解多少呢?現在,古匈奴是哪個民族?它們住在哪裡?事實上,要真正理解古代匈奴,還得從他們的起源和歸宿說起。提到匈奴,大家都會這麼想,匈奴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戰鬥力很強,曾經一度威脅著中原政權。
  • 文韜武略漢武帝,為什麼縱觀他一生都竭力於殲滅匈奴呢?
    他在元朝第三年(公元前141年)即位,統治了54年。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匈奴服從中原朝代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這花了44年的時間才取得成功。這種堅持使人們感到奇怪:他為什麼堅持揪著匈奴不放呢? 自漢朝成立以來,匈奴一直是漢朝最大的威脅。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在平城的白登山上圍攻了劉邦。
  • 古代讓人頭痛的「匈奴」,如今是哪個民族?不說你可能猜不到
    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期間經歷了很多太平盛世和動蕩時期,我們今天在眾所周知的文人詩歌中還能感受到徵戰殺場的豪邁,匈奴在邊緣城市也經常出現。我國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王朝變化,各民族在此過程中也經歷了分散和融合,目前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共同建設,與古代民族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匈奴這個名字已經從歷史的塵埃中消失了,但我們可以找到他們留下的痕跡。漢武帝時期匈奴在衛青、豪巨兵等名將的攻擊下潰敗,自身勢力四分五裂,南匈奴選擇向漢王朝俯首稱臣。此後,他們在中原地區開始了穩定的生活,並逐漸被漢族同化。
  • 這5個常見姓氏,很有可能是匈奴後裔,先祖是胡夏國王,匈奴太子
    相比我們都曾看過胡歌演的電視劇《神話》,裡面出現的蒙恬就是秦朝抗擊匈奴最出名的將軍之一。而且在《過秦論》中也對他組織的抗戰有過描述。▲《過秦論》插畫漢武帝時期的抗擊匈奴著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更是廣為人知,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所以鮮卑在現在基本上是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錫伯族應該也可以算鮮卑的後裔。匈奴族去哪了?和鮮卑相比,匈奴族的名氣其實更大。畢竟中國歷史上很多歷史名人和典故都跟匈奴有關。而匈奴族的去向也是一個更大的謎團了。其實匈奴在東漢後期是分裂成了兩個部分,即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在西晉末年入主中原,建立了劉漢王朝。後來基本也都融入漢族之中。
  • 波蘭民族和國家的起源:皮雅斯特王朝的創世神話!
    關於西斯拉夫人的起源,我在之前兩個視頻裡都做了簡要的描寫。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古斯拉夫人在波蘭的土地上誕生,而後向東南西三個方向遷移。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定居在東南歐地中海沿岸的南斯拉夫人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人。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匈奴,這個曾經強大的中國北方霸主已經不復存在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不斷的分裂,通婚,遷移,雜居,已經融合到世界的各個民族當中。目前在中國,真沒有哪個民族算是匈奴的後代。有人說蒙古,有人說滿族,其實都不是,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居住在大興安嶺附近,是和匈奴同時代的一支部落,滿族的祖先是肅慎,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代。
  • 草原上有一個與隋、唐和武則天皇帝都有血緣關係的民族
    草原上有一個與隋、唐和武則天皇帝都有血緣關係的民族文:辛學飛而鮮卑帝國正是繼匈奴帝國之後在草原上又興起的一個草原帝國。在匈奴帝國強盛之時,鮮卑依附於匈奴,成為匈奴中的一支部落,匈奴被漢朝軍隊擊敗以後,鮮卑趁此機會,立即佔領了匈奴的屬地,此時,又有十萬匈奴部眾歸於他的部落下,這樣,當時的鮮卑族實力大增。而在這些部落中,被稱為拓跋鮮卑是整個部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他們經過多年的徵戰和拼殺,最後建立了穩定的北魏王朝,就是鮮卑帝國。
  • 【歷史】簡述鮮卑族的起源及發展演變史
    這個民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吐谷渾、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北周12個地方政權。其中,拓跋鮮卑曾經橫掃群雄,終結了十六國紛爭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建立的北魏政權開創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統一黃河流域的先例,可以說這個強勁的民族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一個靚麗的身影!那麼,「鮮卑」一詞的含義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發展歷程又是怎樣的呢?
  •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今天,我們暫且不聊中南部的中原政權,重點關注北部的遊牧政權,關注曾經在北中國影響力巨大的匈奴。關於匈奴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觀點和主張,筆者個人傾向於認同《史記》中的記載: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近年來,隨著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境內發掘出了「陸渾貴族墓葬」,其中的銅鼎和編鐘等物,完全有別於同時期的中原文化。考古學家經過與春秋時期活躍於甘肅、青海一帶戎人的墓葬對比,發現相似點甚多,相當於為《左傳》的記載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證。春秋時期北方盤踞的少數民族很多,比如戎、狄、鬼夷等,基本都屬於古匈奴族的近支。
  • 古代匈奴剽悍如斯,如今為何銷聲匿跡,匈奴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
    一個人種族中,高矮胖瘦是由基因所決定的,歷史上很多資料對於匈奴人有故意醜化的嫌疑,比如大腦袋,小眼睛,厚嘴唇,高顴骨,塌鼻子,濃鬍鬚,厚眉毛,外貌特徵並不能成為區別是不是匈奴人的主要依據,何況古代區別是不是匈奴,也不過是通過活動範圍來確定的,以蒙古高原為主要活動區域,即使是中原人,在高原地區生活一段時間,外貌特徵也會發生明顯得改變,所以以外貌特徵區別,也並不準確。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的起源神話及匈奴領袖Attila
    ,兩個兄弟名為Hunor和Magor是匈奴人和馬扎爾人的始祖。 在傳說中,Hunor和Magor追捕了一隻迷人的白鹿。雄鹿將他們和他們的人民帶到一片未知地帶,幾年後,他們偶然在沒有人的偏僻地方安營紮寨的帳篷中發現了兩個公主,並將公主及其所有物佔為己有。
  • 古代北方有一個民族,勇猛無比,連匈奴也怕它,後來卻突然消失了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民族叫做東胡,它的名字之所以會叫東胡,是因為這個民族處於匈奴的東部,而匈奴在中原就被大家稱為胡。東胡雖然佔地面積沒有匈奴大,但是他們一個個勇猛無比,匈奴也怕它,但是最後卻消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匈奴、突厥都選擇西遷,為什麼鮮卑沒有選擇西遷?一個原因最致命
    "縱觀整個中國王朝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北方邊境從來沒有真正安穩過,北方遊牧民族總是對中原的大好江山垂涎三尺。雖然說,除了蒙古族與滿族,其它遊牧民族始終都沒有徹底掌控過廣闊的中原大地,但是,也有不少遊牧民族曾經給中原王朝帶來過嚴重威脅,比如說,匈奴、鮮卑、突厥。這三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都曾經非常強大,多次在中原王朝邊境挑起戰火。而令人不解的是,匈奴、突厥戰敗之後,都選擇了西遷並在中亞等地建立了強大的王國。可是,鮮卑卻沒有西遷,自始至終都留在了中國境內。那麼,這種不同是為什麼呢?
  • 北匈奴的詛咒?2世紀東漢和羅馬同時開始大瘟疫,歷史暗藏線索
    雖然極具歷史意義,但史書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一個令後人戰慄的巧合發生了——羅馬和東漢,幾乎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大瘟疫。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使節抵達東漢首都洛陽時,東漢境內正發生劇烈瘟疫。「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闕上疏曰:……今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後漢書-襄楷傳》)。
  • 此蠻族比匈奴還狠,雄踞中國半壁江山後突然消失,56個民族沒有他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多次出現多民族政權並存的局面,尤其以兩晉、兩宋和明清之際為代表。 往往對中原政權產生致命威脅的都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特別是在「小冰河期」,高緯度地區氣候變得更加寒冷,那裡的人不得不南下牧馬,去掠奪中原財富,以謀生計。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對於匈奴,人們大多停留在對其表面的認識,對其起源與發展的變遷知之甚少。但「匈奴」具體指哪一群體,他們生活的區域指哪裡,都需要我們透過殘存的歷史記載與有關考古發現來探尋答案。「匈奴」人留給我們驍勇善戰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為hun,意為破壞者和野蠻人。透過這一稱謂,我們也足以看出匈奴給歐洲人留下的恐怖記憶。
  • 古代中原王朝都是如何對付善於騎射的北方民族騎兵的?
    如何對付北方草原民族洶湧而來的騎兵,是數千年中國古代歷史中永恆的命題。因為社會發展形態的差異,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農耕文明的騷擾與侵略註定是長期存在的,道理很簡單,遊牧民族經濟結構太過單一,貴族所需奢侈品甚至普通牧民所需生活必需品都無法自產,即使可以通過互市、朝貢等渠道獲得,也比不上直接搶來的實在。
  • 真正明白霍去病與匈奴的關係,才知道這位軍事天才有多可怕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王朝與王朝中的戰爭是永恆的話題,在不斷地捍衛領地和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各朝各代都湧現出無數的軍事將領,他們或者武藝高強,或則擁有高超的軍事頭腦,成為守衛一方的「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