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印章就開始伴隨我們三千多年的歷史行程,經過數千載風風雨雨,飽經滄桑,這一方方的印章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載體,記錄著古代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但是因為古代印章上的字體,拉開了我們現代人與古印章的距離。所以這也給喜歡收藏古代印章的收藏愛好者造成了困擾,那麼這小小古印章上的文字該如何鑑賞、參考呢?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廉信表示,古印章收藏有講究,而認識古印章,要先從印章上的篆刻字入手。
中國文字的形成,經歷了圖形化、線性化、筆劃化三個階段,篆書是最先形成的書體,正處在由圖形化向線條化發展的過渡期,也就是在這轉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古代各類篆體應運而生。如果簡單掌握各類篆文的特點和風格,也就了解了收藏的印章的年代以及價值。廉信表示,最早出現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也成為龜甲文、貞卜文、契文等,商周時期,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會意字和指事字,形聲字在商代後期才逐漸形成,字體造型生動,頗多奇姿易趣,甲骨文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線條蒼勁有力,揚其結構布局質樸自然,形成了古樸而又極具新意的印風,而甲骨文只是我國古文字寶庫中的一枚。
「還有金文,金文也可以稱為鐘鼎文、吉金文,主要是商周至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在祭祀和宴會等場合使用的青銅器皿上鑄刻的銘文。在這段時期商代銘文字體近似於甲骨文,特點是用筆強健,字體豐腴,結構嚴謹,體勢凝重敦厚,但是這個時代還沒有印章的出現,所以如果有金文的印章也會是後期製作的。西周的銘文字體均整,筆勢柔和圓潤,結構嚴謹,行距規整,而這個時期印章開始出現,春秋時期的銘文字體華麗,富於裝飾美,還有就是籀文,又稱為大篆,也是古代印章上比較常見的篆刻字體,這類文字的特點是雖然結字如金文,筆畫圓轉更具有書寫的線條化韻律。最後一個就是小篆。又稱為秦篆,其特點是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筆畫圓潤婉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的漢篆具有用筆變圓為方,結構方廓的特點,是應用於篆刻入印的篆體,因為適合印面的布局形成了專供入印的篆體。」廉信表示。
「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篆刻字體為古代印章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因為各種篆刻字體而相對應的決定了印章的價值,所以在了解印章年代和材料之餘,了解印章的篆刻字體也是收藏印章和鑑賞印章的一個很有力的法寶。」廉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