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章的字體彰顯篆刻之美

2021-02-08 中國藝術教育網

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印章就開始伴隨我們三千多年的歷史行程,經過數千載風風雨雨,飽經滄桑,這一方方的印章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載體,記錄著古代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但是因為古代印章上的字體,拉開了我們現代人與古印章的距離。所以這也給喜歡收藏古代印章的收藏愛好者造成了困擾,那麼這小小古印章上的文字該如何鑑賞、參考呢?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廉信表示,古印章收藏有講究,而認識古印章,要先從印章上的篆刻字入手。

中國文字的形成,經歷了圖形化、線性化、筆劃化三個階段,篆書是最先形成的書體,正處在由圖形化向線條化發展的過渡期,也就是在這轉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古代各類篆體應運而生。如果簡單掌握各類篆文的特點和風格,也就了解了收藏的印章的年代以及價值。廉信表示,最早出現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也成為龜甲文、貞卜文、契文等,商周時期,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會意字和指事字,形聲字在商代後期才逐漸形成,字體造型生動,頗多奇姿易趣,甲骨文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線條蒼勁有力,揚其結構布局質樸自然,形成了古樸而又極具新意的印風,而甲骨文只是我國古文字寶庫中的一枚。

「還有金文,金文也可以稱為鐘鼎文、吉金文,主要是商周至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在祭祀和宴會等場合使用的青銅器皿上鑄刻的銘文。在這段時期商代銘文字體近似於甲骨文,特點是用筆強健,字體豐腴,結構嚴謹,體勢凝重敦厚,但是這個時代還沒有印章的出現,所以如果有金文的印章也會是後期製作的。西周的銘文字體均整,筆勢柔和圓潤,結構嚴謹,行距規整,而這個時期印章開始出現,春秋時期的銘文字體華麗,富於裝飾美,還有就是籀文,又稱為大篆,也是古代印章上比較常見的篆刻字體,這類文字的特點是雖然結字如金文,筆畫圓轉更具有書寫的線條化韻律。最後一個就是小篆。又稱為秦篆,其特點是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筆畫圓潤婉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的漢篆具有用筆變圓為方,結構方廓的特點,是應用於篆刻入印的篆體,因為適合印面的布局形成了專供入印的篆體。」廉信表示。

「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篆刻字體為古代印章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因為各種篆刻字體而相對應的決定了印章的價值,所以在了解印章年代和材料之餘,了解印章的篆刻字體也是收藏印章和鑑賞印章的一個很有力的法寶。」廉信說。


相關焦點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今年50歲的陸明在恩平市廣播電視臺做過9年新聞主播,還是一個有著18年工作經驗的資深記者,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其實他還是個技藝高超的「印章篆刻達人」,不少朋友專門請他篆刻各種印章。印章,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裡,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陶宗儀《輟耕錄·印章制度》有言:「古無押字,以印章為官職信令。」自古以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篆刻使用字體
    由於印章藝術漸為世人重視,在日本、韓國則使用日文韓文入印,歐美各國之愛好篆刻者,則多用英文入印,此等印如果刻製得宜,其所產生視覺上的美感與中文是相同的。茲將篆、隸等體在製作上應注意的事項分別說明如後。屬於疏放一類的,則是將新出土的資料融入印章之內刻製而成的;如以封泥法入印,以甲骨文入印等,使印章在本質上有了變化,雖然他們刻的都是大篆,但與古璽不同,這一類可以說是創新派(獲取更多技藝關注:篆刻微刻)。復古派的印人,民國以來以王右經為最早,他以古璽和金文的基礎,刻出工細精緻而具有古趣的印章,在清末民初,是非常受人歡迎的。
  • 夏丏尊 篆刻+篆刻印章的邊款
    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確地說,印章和文人,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文人未必個個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應該是文人了。
  • 一方青田石印章篆刻出416個細朱文字,這位潮汕篆刻家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在一方青田石印章上篆刻出416個細朱文字,我市書畫篆刻家董思永創下篆刻細朱文字數最多的青田石印章紀錄,獲頒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國之最證書。
  • 刀尖上的舞者丨篆刻達人李守敬300枚印章的「中國夢」
    另一側則是已經篆刻完成的大大小小的印章,以及篆刻用到的工具包。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組成了李守敬的「小型工作室」,而印在30米長卷上的那300餘枚印章,皆出自這一方小小的天地。      「在學習完十九大報告之後,心情很激動,也因此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李守敬說。別看這一枚枚的印章如此精緻,其實在「打造」這些印章時,李守敬也頗費了一番周折。
  • 篆刻字體
    在行草流行之前,能夠保存古代書法藝術的實物頗多,骨、銅器、碑碣、簡冊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我們可以由此窺探書法的源流。但我們如果從另外一件小的物品上觀察,你或許有更明晰的瞭解與意外的收獲,那便是我要談的印章了。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章的材質、外觀、用途、篆刻形式皆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就決定著印泥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跡,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 藝術|篆刻與印章藝術:歷經千年傳承,了解古人心中的三千世界
    乾隆的田黃三連印章印章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從材料的選擇、製作到字體的呈現,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表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logo就是從篆刻之中產生的,這是篆刻影響當代設計的一個極致表現。自從元代王冕用花乳石刻印開始,篆刻驟然興起,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隨後,篆刻印章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青睞之物,篆刻之美也有如水墨畫上的印章一樣,打在了中國文化的長河之中。
  • 集古齋展珍貴名譜和篆刻
    西泠印社具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譽,在2017年與香港文化藝術品牌集古齋共同於香港開創「西泠學堂」,學堂創立時更特聘書法家金耀基及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為學堂顧問。最近,西泠印社特邀書法家金耀基及施子清入社,成為西泠印社的海外正式社員。6月15日由書法家、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帶隊來港,為兩位海外正式社員舉行頒證儀式。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最早的印章大抵等同於現在的普通印章,像公司的辦公印鑑一樣,其功能在於憑信;後來發展出來的篆刻其主要功能是為了藝術欣賞,多用於書畫鈐印或篆刻展覽及篆刻收藏。但篆刻是從印章發展來的,因此,要研究和學習篆刻,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印章開始學起。提起中國印章的起源,就必須說起三方商璽,這三方商璽如下:第一方:稱為「亞形璽」,因為有亞形圖案。
  • 《上篇》俞子鑑篆刻《臺灣風景名勝地名430方石印譜》——世界首創之篆刻巨作
    俞子鑑篆刻《臺灣風景名勝地名430方石印譜》——世界之首創之篆刻巨作
  • 篆刻藝術之大美,不僅是國粹還是一種精神
    我眼中的篆刻應是如下十方面: 「篆刻」是中華民族之國粹。「篆刻」,從一個工匠來講,能篆能刻就可以了,從一個民族來講,她就是精神。篆刻之高級就高級在「方寸之間見天地」。怎麼見法?二大方面,一指「內容」即「精神」;二指「質感」,這 「質」字,亦即「質地」。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 展訊 ll《當代鳥蟲書篆刻邀請展暨古代鳥蟲書印章專題展》致詞
    蟲書不僅見於容器、兵器,亦見於戰國古璽及兩漢銅器、印章、瓦當。鳥書與蟲書都是以篆書為基礎孕育出的美術字體。郭沫若認為,鳥蟲書是於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見《周代彝銘進化觀》)。從本質上說,它屬於金文的美術字,是一種變形的裝飾文字,不是獨立的文字系統。比較而言,鳥蟲書最能體現文字的南方文化特色。
  • 【篆刻】學習篆刻 最全篆刻教學指南(上)
    九疊篆之稱,則是取這種字體摺疊繁複,且九為數之終而得名。沙孟海先生說「以九為數之終,言其多也,疊數多寡,大抵因印文多寡而增損。」當然,這中間並不包括私印方面,儘管自唐朝起出現了鈴於繪畫作品上的齋館印、收藏印,印章的使用範圍被擴大了,但這一段時期的私印流傳下來的甚少,從出土的印章看,所用印文基本上還是依循了秦漢印的規範。直至元代趙孟起,文人學士參與印章的製作,繼之湧現了一批試用多種字體入印,並取得可貴成就的篆刻家,篆刻這一傳統藝術從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篆刻在文人介入之前叫「印章」,現在我們對印章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就叫「章」,製作印章的人叫刻章的,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章」字。《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章」字的:「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意思是說,樂曲演奏完了就是一章,它的字形是從音,從十,音是樂曲,數字十是數字的終點,所以,樂曲到了終點就是一章。諸良切,是章字的讀音。
  • 【靜賞】看看十大篆刻名家為毛主席刻的印章!
    5、「三百石印富翁」齊白石齊白石治印「毛澤東」齊白石治印「潤之」自稱「三百石印富翁」的大師齊白石,也曾為毛澤東篆刻兩方印章。1949年,毛澤東寫信邀請齊白石參加新政協會議。齊白石欣喜之下,用一對名貴的雕有獅子滾繡球鈕的壽山石,精心鐫刻了朱文「潤之」和白文「毛澤東」印各一方。
  • 張德勝(中國篆刻)印章藝術作品欣賞—方寸之間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寫給喜愛篆刻印章好美石的你
    十年一夢白鹿洞,這些年來篆刻書寫,翻一翻印存,每一方印,因何人囑,刻時所思,皆歷歷在目。 2020年開始,基本上所有親自篆刻的印石,都堅持將治印過程,錄製下來並發布,從意構、寫稿、改稿、上石、篆刻、鈐印……為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同學喜歡篆刻印章好美石的你,能從我這裡「去粕存精」,這樣需要耗費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在找我篆刻的朋友並不多,以後隨著時間的更迭,也許可能會更少……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接到的兩個00後學生的囑作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