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喜愛篆刻印章好美石的你

2021-01-19 騰訊網

我本教書匠,半個楚人狂,閒時學古印,養正不修心。

十年一夢白鹿洞,這些年來篆刻書寫,翻一翻印存,每一方印,因何人囑,刻時所思,皆歷歷在目。

2020年開始,基本上所有親自篆刻的印石,都堅持將治印過程,錄製下來並發布,從意構、寫稿、改稿、上石、篆刻、鈐印……為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同學喜歡篆刻印章好美石的你,能從我這裡「去粕存精」,這樣需要耗費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在找我篆刻的朋友並不多,以後隨著時間的更迭,也許可能會更少……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接到的兩個00後學生的囑作,一位剛上大學,美術教育專業。一位還在上高中,學習非常刻苦,那方印是他為好友定製的,寄情之物,在白熱化的高考前夕,互相勉勵、留念。我想無論以後如何發展,篆刻應該拋開世俗雜念,薪火相傳不如開枝散葉。

在你眼中,我的作品好或者不好,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重要的你,來看過赤誠的我,並且知道,我們都在努力著:)

相關焦點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今年50歲的陸明在恩平市廣播電視臺做過9年新聞主播,還是一個有著18年工作經驗的資深記者,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其實他還是個技藝高超的「印章篆刻達人」,不少朋友專門請他篆刻各種印章。印章,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裡,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陶宗儀《輟耕錄·印章制度》有言:「古無押字,以印章為官職信令。」自古以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
  • 夏丏尊 篆刻+篆刻印章的邊款
    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確地說,印章和文人,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文人未必個個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應該是文人了。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藝術|篆刻與印章藝術:歷經千年傳承,了解古人心中的三千世界
    自從元代王冕用花乳石刻印開始,篆刻驟然興起,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隨後,篆刻印章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青睞之物,篆刻之美也有如水墨畫上的印章一樣,打在了中國文化的長河之中。韓天衡刻 ,王傳峰作為藝術家,你要畫出一張好畫;而對於印章而言,你需要擁有好的石頭,需要有一個對脾性的刻印人,更需要將印章打在適當的位置——這可能都屬於愛玩之人、會玩之人的一種情趣。
  • 【靜賞】看看十大篆刻名家為毛主席刻的印章!
    毛澤東非常喜愛中國篆刻藝術。他一生使用過不少印章,大多系名家所刻,流派紛呈,風貌各異,殊為珍貴。有些還蘊藏著他與藝術家們交往的種種軼事。1、著名書法家金石家鄧散木陳13歲就開始刻印,平生治印逾三萬方,其篆刻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對「湘潭毛澤東」一印,陳巨來慎審精思,三易其稿,一反他擅長的元朱文,最終決定以白文布局,處理得雄壯渾厚,大氣磅礴。不久,陳巨來收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的致謝信,大意是:陳巨來同志,主席收到你為他刻的印章十分高興,特附上三百元以作潤筆.3、寫雨景的大師傅抱石
  • 古印章的字體彰顯篆刻之美
    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印章就開始伴隨我們三千多年的歷史行程,經過數千載風風雨雨,飽經滄桑,這一方方的印章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載體,記錄著古代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 張德勝(中國篆刻)印章藝術作品欣賞—方寸之間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而印泥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歷來就是中國印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稱其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印文化發展的子分支,同印章、金石篆刻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章的材質、外觀、用途、篆刻形式皆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就決定著印泥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跡,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 從趙之謙拍賣1200多萬印章的高清印面到初學者篆刻石料的選擇
    我立即想起去年篆刻界的一件大事,12月20日嘉德秋拍完成,第二天,我的朋友圈(幾乎全是篆刻、書法愛好者)被這次拍賣消息刷屏,原因是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中,清代篆刻家趙之謙刻制的青田石自用印章《為五鬥米折腰》以1050萬落槌,加上佣金最終1207.5萬元成交。趙之謙是篆刻大師,這幾乎為不同流派的篆刻後人公認,但生前整天為生計所迫的趙之謙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這方青田石作品會拍出這樣的天價的。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但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概念:1、印章: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製作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2、篆刻: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 刀尖上的舞者丨篆刻達人李守敬300枚印章的「中國夢」
    另一側則是已經篆刻完成的大大小小的印章,以及篆刻用到的工具包。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組成了李守敬的「小型工作室」,而印在30米長卷上的那300餘枚印章,皆出自這一方小小的天地。      「在學習完十九大報告之後,心情很激動,也因此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李守敬說。別看這一枚枚的印章如此精緻,其實在「打造」這些印章時,李守敬也頗費了一番周折。
  • 毛澤東與篆刻有不解之緣,目前發現最早的毛澤東印章曝光,長這樣
    缶廬篇:吳昌碩作為近代以來有著巨大影響的詩書畫印「四絕」的大師級人物,篆刻創作無疑是他的「頭牌」。對於其篆刻作品的關注與收藏,時常成為熱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吳昌碩篆刻作品,乃是吳為不同地域、階層的人所刻,精彩紛呈,增加了藝術含金量。
  • 書法篆刻:印章的空間,即是人的心靈空間
    不過,當篆刻家能嫻熟地從容運刀之際,他還能對「道」的重要性同樣認識麼?楊士修認為所謂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人無神,則印亦無神。葉舟認為印外求印者,用閎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這些認識均已超越於技,稱得上通曉印之精神的決定意義了。
  • 水文化|「書香涇惠」:我的篆刻情結
    ,屬於比較冷門的愛好——篆刻。篆刻,這種起源於殷商時期,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歷史厚重感,不知道它的國粹蘊味,不知道它的藝術鐫美。喜歡上篆刻,完全是一個偶然。這還要追溯到我的高中時代,高二那年暑假,我去戶縣鐘樓看了一次書法展覽,看到每個行雲流水的書法作品,尾款都會蓋有幾個特別醒目的紅色印章,顯得特別高大上。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篆刻在文人介入之前叫「印章」,現在我們對印章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就叫「章」,製作印章的人叫刻章的,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章」字。《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章」字的:「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意思是說,樂曲演奏完了就是一章,它的字形是從音,從十,音是樂曲,數字十是數字的終點,所以,樂曲到了終點就是一章。諸良切,是章字的讀音。
  • 基本篆刻是什麼樣?聽錢君匋漫談篆刻
    篆刻是以篆字為主的,雖然也可以刻隸書、草書乃至簡體字,但是,應以篆書為主。所以有志於篆刻的人,必須把篆字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明清兩代的篆刻大師,無不因為在書法上成就突出,別樹一幟,然後才在篆刻上有所突破的。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和近代的齊白石,都是如此。陸放翁教子做詩有「工夫在詩外」的說法,刻印也是這樣,可以說是「工夫在印外」。
  • 書畫漫談之——印章材料
    印章材料可用石、玉、木、牙、骨、牛角、銅等。作為篆刻藝術用材及書畫印章,多以石質材料為主。
  • 展訊 ll《當代鳥蟲書篆刻邀請展暨古代鳥蟲書印章專題展》致詞
    由平湖市陸維釗書畫院、平湖市博物館主辦,平湖市璽印博物館承辦的《當代鳥蟲書篆刻邀請展暨古代鳥蟲書印章專題展
  • 學篆刻,這46個篆刻小知識,你一定要知道,強烈推薦分享收藏!
    傳說元代王冕創始以花乳石(礦物學上屬葉臘石科,是屬青田石一類的印材)治印,由於石質易於受刀便為人們競相取用,從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這一專門性的藝術。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能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篆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顧名思義,即是篆書刻成的印章。」這是人們對篆刻最普遍的認識。然而「篆刻」卻不是刻制印章這門傳統藝術最準確的稱呼,更不能作為理解這門藝術給它下定的依據。用「篆刻」稱呼它也不是什麼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真理。從語言上分析,「篆刻」的稱呼必然是在各種書體大量應用之後,為了突出刻制文字的獨特性而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