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無忌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名字「火」遍全國。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張謇精神是什麼?當代民營企業家要向張謇學什麼?
12日,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南通市委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 年度論壇在京召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聚焦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張謇精神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嶽表示,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卻同時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
雖然時代不同,但當代企業家精神與張謇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情懷是相通的。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從張謇身上學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張謇研究的戰略意義在於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強調生態、強調鄉村振興,強調生產關係結構性變革,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微觀主體的民營企業。實業界應該以社會企業為目標,加強微觀主體的自覺改造。
愛國報國情懷
潘嶽指出,張謇精神對今天中國企業家的重要啟迪之一就是厚植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當與國家同進退、共榮辱,同呼吸、共命運。無論資本如何全球流動,無論商業版圖如何超越傳統的國別界線,大家終究有自己的祖國,企業的根基終究要紮根於祖國大地,終究要將自身命運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指出,無論是為官、經商,還是發展教育、熱心公益,張謇始終不變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強國之路的精神。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樹立崇高理想,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富裕為己任,堅定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恆心。
堅守實體經濟
身為晚清狀元,張謇放棄仕途,投身近代工商業,是因為他認為「救國根本在實業」。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也並沒有過時。
潘嶽指出,面對經濟脫實向虛、過度金融化衝擊,中國企業家要堅定產業興國、實業興邦的信念,不斷為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賦能升級,不斷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中國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珺表示,實體經濟應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他認為,目前各主要國家製造業佔比都在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製造業正在走向衰落。劉珺指出,這其中有的是「數據的假象」。伴隨無形經濟的崛起,製造業並不是由完全由生產環節解釋,部分無形資產也形成製造業最終產出。他認為,科技互聯重塑全球製造業新的價值,學習張謇的時代精神,應該聚焦金融之力,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勇於創新的精神
作為科舉史上第一個「下海」狀元,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師範學校、創辦了第一所民間博物苑……他創下的20多個「中國第一」的背後,是永不停歇的創新精神。
對於當今企業家來說,潘嶽認為,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面對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我們既要埋頭苦幹,又要有開放的視野;既要追蹤技術的潮流,又敢於實現無人區創新;既要推動在地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又要經略天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企業家的智慧。
李兆前認為,廣大民營企業家要繼續發揚勇於「吃螃蟹」的精神,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攻關力度,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為實現中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再立新功。
要積極參與創新生態共建,鞏固和發展產學研用多方聯動、上下遊融通創新,強化固鏈補鏈強鏈效果。
一直紮根實體經濟的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新發展格局下,民營企業家應發揚張謇精神打造具有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資本的「三自」企業。周海江說,民營企業只有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才能跨越轉型的火山。他透露,紅豆集團在創新能力上,通過人才的創新能力,支持產品,累計申報專利超過300件。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張謇不僅辦企業,還辦慈善、辦公益。他還建了許多學校,育平民擔責任,主動、充分承擔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如今,社會責任同樣是現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認為,企業義利並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張謇時代精神的體現。他指出,當下,社會企業家辦企業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盈利,而是要去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實現自身的理想。
李兆前認為,張謇以商養學,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廣大民營企業家在帶領企業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揚先富幫後富作用,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鄉村振興行動,積極參與光彩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在參與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上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潘嶽指出,面對階層結構的分化,企業家要參與構建和諧的經濟治理秩序和勞動關係;面對貧富差異和社會問題,要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託住社會底線;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要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助力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需求,要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把「社會責任」寫在中國大地和世界舞臺。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