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是誰?中央罕見點讚「狀元實業家」,為何如此重要?

2020-12-26 文史天下觀

一方一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模式的不斷轉變,一些民營經濟也在不斷做大做強,走出中國站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同時隨著這些經濟的不斷發展,令一些西方霸權對我國部分企業經濟進行了制裁。在引發人們討論的同時,讓人想到了百年前我國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中國特殊時期通過興辦實業來挽救民族危機。他就是張謇。

這一做法為後世的民營企業家精神塑造了模範形象,國家領導人更是稱讚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為什麼時隔百年後張謇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篇文章就從張謇所在的社會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發,展現當年的企業精神。

現如今,距離那一代人開闢現代化道路已過去一百多年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中國面臨過重重危險,也面臨過其他國家對中國的遏制和制裁,越是接近民族復興之路,各種困難就越凸顯。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從過去的艱苦中找出新的發展源泉。

1、政治角色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實業救國,這是那一代人的標誌,更是張謇的標誌。

很多人將其單一的理解為工業家是遠遠不夠的,他的政治色彩更為濃重。在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關鍵之處,張謇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如果說沒有他把梁啓超推薦給翁同酥,就不會有後來的百日維新;如果不是他促成劉坤一,張之洞的東南互保,就不會有地方自治的開創;如果不是他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就不會有後來的民國。這幾件事情都能看出張謇在清末民初所起的關鍵作用,所以說他是一個政治家毫不為過。

在當時那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張謇所堅持的便是國家統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實現現代民族國家的大一統,並且保證中央權力不淪為私屬的憲法。這兩者對於他而言缺一不可,在他一生之中的政治道路上,他也始終貫穿著這一原則並為之奮鬥終生。辛亥革命之後,各省紛紛要求獨立,而張謇明確指出這個獨立是指各省相對於清政府而言是獨立的個體,但絕不是背棄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他要的地方自治是指在大一統制度下的自治,只是暫停的不聽從清政府的命令,待中央穩定之後還是要回歸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謇的政治思想與現代的政治發展有著不謀而合,堅持著一個中國的原則。

如今,面對一些西方國家的制裁,回望百年前的企業家,再苦再難都要實現國家的統一,都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不正是如今企業家以及普通人學習的嗎?

2、教育之路

1916年之後,張謇開始進行地方建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張謇建設不到的。

在地方上他耗盡全部力量發展教育,無論是在他權力頂峰時期,或者是他在退出政壇的能量微薄之際,他都在努力著,而他所創辦的教育與別人又是不一樣的。那個時期的人們都是很有能力的,如蔡元培重塑了北大,嚴修創辦了南開,而這些都是大學,只有張謇認為新式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口氣創辦了將近400所各種門類的基礎學校,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近代國民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教育發展之路。

那些創辦大學的人們,他們培養出來了一批批中國現代化的精英名流兒他們自己也成了一門門學派的領袖,桃李遍天下;而張謇學校裡走出來的則是一批又一批普通又優秀的基層人才。

這些人沒有太多的能力來發揚光大張謇的名聲,支撐他的學派,然後這些人都化成了中國現代化沃土中的一粒粒種子,成為國民素質脫胎換骨過程中的一滴滴清泉。中國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精英人才,更需要的是這些紮根在基層,生活在各個角落的普通人。

3、最熟悉的老標籤

說了張謇在政治上教育上的作為,再回到人們最為熟悉的那個老標籤,便是民族工業者。溫鐵軍曾說張謇堪稱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

張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開啟了中國近代企業的全新類型——「社會企業」。張謇堪稱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

21世紀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西方企業界也開始轉型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即追求社會企業。而張謇在19世紀末抱著「實業救國」目標創辦民營企業,一開始辦的就是社會企業,一開始追求的就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綜合的可持續發展。

和同時期搞航運,交通,化工的人相比,他主要搞的是輕工業,兼以開墾言荒治理淮河。雖然他一度想發展航運,但並沒有成功,而他創辦的大生紗廠也只有1912年~1921年這十年好光景,之後就被債權人所接管了。然而他最重要的不是他所創辦的這些實業,而是他個人所具有的精神。在國力積貧積弱期間,他主動扛起了社會責任,遠遠超出實業家和商人的身份,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為後來的工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超出了商人的界限。對於他而言,企業家不僅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實;不僅要熱愛國家,還要熱愛這片土地上的人;不僅要做慈善搞公益,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他的身上,既有著企業家的精神,又有著傳統士大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正是商人們所欠缺的。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扛起的不是一個實業,而是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那個動蕩的特殊年代,正是有了這種具有傳統又具有現代的人才,會為後來的社會發展奠定道路打下基礎。他們的愛國精神,他們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勇於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對於如今的企業家而言,仍是需要借鑑的。

總結

1926年,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離開了。

政治道路是失敗的,是中斷的,是充滿坎坷的,但是他頑強的在無數坎坷之中創造了小路。經過百年的發展後,這些小路逐漸顯現出來,匯集成一條新的路直到今天還能工人行走。他做的時候未必知道自己會留下哪些,有的只不過是一顆赤誠之心,一顆家國天下的初心。

用張載的那句話來形容張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雖然張謇已經是去近百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為沒有結束,直到現在依舊熠熠生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除聯繫

相關焦點

  •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被贊「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能給當代民營企業家帶來什麼啟示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
  • 狀元實業家張謇:順應革命,告別清廷
    本文為歷史學者馬勇為張兆武《百年張家: 張謇、張詧及後人鱗爪》一書寫的序,東方出版社,2016年11月張詧為著名狀元實業家、清末民初重要政治活動家張謇的三哥,他們老哥倆同父同母,年齡相仿,只差兩歲。更重要的是,他們兄弟二人是張氏家族企業最重要的策劃師、操盤手。只是由於時光遮蔽,張謇的大名如日中天,張詧的名字卻近乎默默無聞。
  • 歷史不應忘記的實業家、教育家——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張謇
    1853年7月1日,中國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出生。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 留後世一二有用事業 作為狀元、實業家與父親的張謇
    在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江蘇南通是一顆璀璨的星,這座濱江臨海的城市,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第一座獨立設置的中等師範學校……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叫張謇的人有關。繫於張謇(1853年—1926年)名下的有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諸多頭銜,這些頭銜串聯起了張謇服務故鄉、報效祖國的一生。張謇有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
  • 被中紀委看中的《家誡》: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如何教育後代
    第一組都是清朝狀元,但大家普遍感到陌生;第二組歷史人物,當年科舉考得不好,但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有人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高分低能」現象,很顯然,這是有問題的,樣本不夠全面——至少在清末狀元張謇身上就不適用。張謇(1853-1926),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中日甲午戰爭那年(1894)考中狀元。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鹽文化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鹽改
    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於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吃盡千般苦五年鹽改, 呂四真梁鹽世博獲獎。
  • 三個月內,總書記為何兩次提及張謇?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
  • 這人中了狀元不去當官卻跑去辦工廠,沒成想成為中國最早的實業家
    當然在裡面還有一個籍籍無名的普通考生:張謇(jiǎn 音簡)。張謇(1853-1926)字季直,江蘇南通人,清朝鹹豐三年出生於一個比較富裕的小商人家庭。張謇小時讀書很刻苦勤奮,十六歲時就中了秀才。但不久受家道中落影響而輟學,長期以給人當慕友為生。光緒二十年,受父命再次進京參加會試,希望能博得功名換得一官半職來光耀門庭。
  • 傳承張謇精神 增強使命擔當
    會後,雙方黨員幹部來到張謇紀念館,瞻仰鄉賢豐功。張謇先生是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通過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領略了一代實業家的豐功偉績,接受了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其敢為人先、胸懷天下的優秀品德。
  • 央視新聞「時政現場說」 |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
    央視新聞「時政現場說」 |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 2020-12-14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晚清狀元張謇,曾做過袁世凱的老師,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
    這位頗具理想主義的晚清狀元就是張謇,一位舊中國儒家理想主義知識分子。張謇於1853年7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41歲時,張謇在晚清「名流」的幫助下考中一甲一名狀元,後來辭官回家,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並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張謇自幼聰穎,4歲起父親張彭年開始教他學習《千字文》,一年之後他就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千字文》。
  • 第一個「下海」狀元,為何對中國影響這麼大?
    張謇是誰?張謇,字季直,晚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同時,張謇又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張謇像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民族棉紡織工業奠基人之一,一生創辦了包括大生紗廠在內的大小企業34個,學校370多所,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事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寶貴貢獻。張謇常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 一副錯字對聯讓屢考不中的張謇當了大清最後一位「恩科狀元」
    老年張謇張謇,字季直,號嗇庵,他是中國自有科舉制度以來最後一位「恩科狀元」,而這位「恩科狀元」的得來卻有一番別樣的味道。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重臣早就對才華橫溢的江蘇老鄉張謇有了提攜之意,但連續多次的朝廷會考因為陰差陽的緣故,作為考官的翁同龢、潘祖蔭總是把別人的卷子誤認作張謇的試卷而讓他人取中狀元。最後搞得張謇有些心灰意冷。那麼張又是怎麼中了「恩科狀元」? 這還要從慈禧的六十大壽說起。
  • 時政現場說丨實業救國 實幹興邦——弘揚張謇精神
    一個月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江蘇南通博物苑考察,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2020年12月12日,北京。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企業界人士濟濟一堂,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說實業、話創新、談愛國、論社會責任,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屋內,隆裕太后正與僅有的幾位近臣商議最後的退位事宜,其中一項屬於「面子」的事總還是要辦的,那便是要起草一紙退位詔書,這份差事落在恩科狀元張謇頭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作者:趙潤田然而作為這一變革的重要棋子,張謇雖然主張順應時代,但心情並不輕鬆,他在日記中寫道:「此一節大局定矣,來日正難。」但這不是停留在口頭的感喟,自此,他開創了一條實業救國之路……何言「來日正難」?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擁有「愛國企業家的典範」首位度的張謇,愛國不僅是貫穿他一生的主線,也是其全部實踐活動的中心點和出發點,可以說愛國、愛國主義是張謇精神的核心。具體而言,他選擇的是一條「實業救國」的道路。鴉片戰爭後,江河文明與海洋文明激烈碰撞,中國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國亡家破之禍時時籠罩在中國人的心田,人們擔憂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波蘭、印度、埃及或者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