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一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模式的不斷轉變,一些民營經濟也在不斷做大做強,走出中國站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同時隨著這些經濟的不斷發展,令一些西方霸權對我國部分企業經濟進行了制裁。在引發人們討論的同時,讓人想到了百年前我國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中國特殊時期通過興辦實業來挽救民族危機。他就是張謇。
這一做法為後世的民營企業家精神塑造了模範形象,國家領導人更是稱讚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為什麼時隔百年後張謇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篇文章就從張謇所在的社會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發,展現當年的企業精神。
現如今,距離那一代人開闢現代化道路已過去一百多年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中國面臨過重重危險,也面臨過其他國家對中國的遏制和制裁,越是接近民族復興之路,各種困難就越凸顯。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從過去的艱苦中找出新的發展源泉。
1、政治角色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實業救國,這是那一代人的標誌,更是張謇的標誌。
很多人將其單一的理解為工業家是遠遠不夠的,他的政治色彩更為濃重。在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關鍵之處,張謇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如果說沒有他把梁啓超推薦給翁同酥,就不會有後來的百日維新;如果不是他促成劉坤一,張之洞的東南互保,就不會有地方自治的開創;如果不是他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就不會有後來的民國。這幾件事情都能看出張謇在清末民初所起的關鍵作用,所以說他是一個政治家毫不為過。
在當時那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張謇所堅持的便是國家統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實現現代民族國家的大一統,並且保證中央權力不淪為私屬的憲法。這兩者對於他而言缺一不可,在他一生之中的政治道路上,他也始終貫穿著這一原則並為之奮鬥終生。辛亥革命之後,各省紛紛要求獨立,而張謇明確指出這個獨立是指各省相對於清政府而言是獨立的個體,但絕不是背棄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他要的地方自治是指在大一統制度下的自治,只是暫停的不聽從清政府的命令,待中央穩定之後還是要回歸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謇的政治思想與現代的政治發展有著不謀而合,堅持著一個中國的原則。
如今,面對一些西方國家的制裁,回望百年前的企業家,再苦再難都要實現國家的統一,都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不正是如今企業家以及普通人學習的嗎?
2、教育之路
1916年之後,張謇開始進行地方建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張謇建設不到的。
在地方上他耗盡全部力量發展教育,無論是在他權力頂峰時期,或者是他在退出政壇的能量微薄之際,他都在努力著,而他所創辦的教育與別人又是不一樣的。那個時期的人們都是很有能力的,如蔡元培重塑了北大,嚴修創辦了南開,而這些都是大學,只有張謇認為新式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口氣創辦了將近400所各種門類的基礎學校,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近代國民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教育發展之路。
那些創辦大學的人們,他們培養出來了一批批中國現代化的精英名流兒他們自己也成了一門門學派的領袖,桃李遍天下;而張謇學校裡走出來的則是一批又一批普通又優秀的基層人才。
這些人沒有太多的能力來發揚光大張謇的名聲,支撐他的學派,然後這些人都化成了中國現代化沃土中的一粒粒種子,成為國民素質脫胎換骨過程中的一滴滴清泉。中國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精英人才,更需要的是這些紮根在基層,生活在各個角落的普通人。
3、最熟悉的老標籤
說了張謇在政治上教育上的作為,再回到人們最為熟悉的那個老標籤,便是民族工業者。溫鐵軍曾說張謇堪稱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
張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開啟了中國近代企業的全新類型——「社會企業」。張謇堪稱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
21世紀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西方企業界也開始轉型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即追求社會企業。而張謇在19世紀末抱著「實業救國」目標創辦民營企業,一開始辦的就是社會企業,一開始追求的就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綜合的可持續發展。
和同時期搞航運,交通,化工的人相比,他主要搞的是輕工業,兼以開墾言荒治理淮河。雖然他一度想發展航運,但並沒有成功,而他創辦的大生紗廠也只有1912年~1921年這十年好光景,之後就被債權人所接管了。然而他最重要的不是他所創辦的這些實業,而是他個人所具有的精神。在國力積貧積弱期間,他主動扛起了社會責任,遠遠超出實業家和商人的身份,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為後來的工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超出了商人的界限。對於他而言,企業家不僅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實;不僅要熱愛國家,還要熱愛這片土地上的人;不僅要做慈善搞公益,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他的身上,既有著企業家的精神,又有著傳統士大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正是商人們所欠缺的。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扛起的不是一個實業,而是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那個動蕩的特殊年代,正是有了這種具有傳統又具有現代的人才,會為後來的社會發展奠定道路打下基礎。他們的愛國精神,他們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勇於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對於如今的企業家而言,仍是需要借鑑的。
總結
1926年,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離開了。
政治道路是失敗的,是中斷的,是充滿坎坷的,但是他頑強的在無數坎坷之中創造了小路。經過百年的發展後,這些小路逐漸顯現出來,匯集成一條新的路直到今天還能工人行走。他做的時候未必知道自己會留下哪些,有的只不過是一顆赤誠之心,一顆家國天下的初心。
用張載的那句話來形容張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雖然張謇已經是去近百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為沒有結束,直到現在依舊熠熠生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除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