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紀委看中的《家誡》: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如何教育後代

2021-01-19 澎湃新聞

網上曾流傳一份對比名單:第一組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組是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第一組都是清朝狀元,但大家普遍感到陌生;第二組歷史人物,當年科舉考得不好,但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有人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高分低能」現象,很顯然,這是有問題的,樣本不夠全面——至少在清末狀元張謇身上就不適用。

張謇(1853-1926),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中日甲午戰爭那年(1894)考中狀元。金榜題名後,他並沒有留在官場混資歷,而是走上了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在南通興辦各類實業、創辦各級學校,將南通建成了全國聞名的模範縣。現在的南通城裡,四處可見張謇的塑像,足以說明他對這個城市所做的貢獻。

南通中央公園的張謇塑像

有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民間也有俗語「富不過三代」,這些都說明一個世家的傳承並不那麼容易,尤其是近代中國充滿了動蕩與不安。而南通張家可以說延續了自己的家風,歷經百年而愈發出彩。11月12日上午,張謇侄孫張光武先生攜新書《百年張家:張謇、張詧及後人鱗爪》做客上海一書店,與到場嘉賓、讀者一起重溫張家故事,這或許可以視作對張謇逝世90年最好的紀念。

主持人牟廣豐(左)和張光武先生(右)

如何評價張家兩兄弟的實業成就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書名中的「張詧」(1851-1939)了,他是張謇的哥哥,即本書作者的祖父,早年從政,後回鄉協助張謇興辦實業。兩兄弟的關係可以用「謇無詧無以至其深,詧無謇無以至其大」這句話來形容,張光武解釋說,這表示張謇、張詧兩人都是想大事、做大事的,但張謇沒有張詧,事業做不深;張詧沒有張謇,事業做不大。這也是張光武在《百年張家》「後記」裡說的:「沒有祖父張詧的鼎力支持,四祖父張謇的偉大理想和實踐,也許走不了太遠;沒有四祖父張謇的高瞻遠矚,祖父張詧的人生只能重蹈尋常幹吏軌跡,毫無華彩。」

張詧

張光武進一步介紹說,張謇和張詧一生創辦了二十多個「中國第一」:第一家民營紗廠(大生紗廠)、第一所民營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第一所民營女子師範學校(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第一所民營紡織學校(南通紡織學校)、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被已故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稱為中國博物館之鼻祖)、第一所氣象臺(南通氣象臺)、第一所盲啞學校(南通盲啞學校)、第一家近代文明劇場(更俗劇場)等等。張謇在南通以外創辦和直接參與創辦的學校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南京河海大學等。張詧還出資重建了上海博文女子學校——博文女校在1921年7月成為中共一大代表唯一駐地和除開幕式、閉幕式之外的主要會議場所。此外,張謇、張詧一生創辦的小學有370多所。這些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

著名民國學者胡適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中就曾高度評價張謇的一生:「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成的志願而死。這樣的一個人,是值得一部或以至於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上海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廖大偉教授在發言中也引用了胡適對張謇的評價,並進一步解釋說,張謇的「偉大」是絕對的,「失敗」是相對的。而且張謇更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物:「頂天」是指與國家高層保持互動,參與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立地」則是指紮根基層,建設家鄉,造福一方百姓。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瞿駿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他首先從「書法」(寫書的手法)入手高度評價了本書:《百年張家》從作者的周邊人物入手,有鮮活的歷史細節,看得出作者的全身心投入,這是一種真歷史。其次,如何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所不斷探索的,張謇既胸懷天下,又立足地方社會,將南通建設成模範縣,這一點值得我們後來者好好研究。最後,既然是「百年張家」,瞿駿盛讚了其中蘊含著的世家精神,即以士風立家的大境界與大胸懷。

中紀委看中了張謇的《家誡》

的確,一個家族要傳承,家風是至關重要的。《上海書評》曾於去年推出《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一書,介紹了螺洲陳家、建德周家、襄平趙家等多個文化世家,展現了這些家族在近代中國的變遷。而《百年張家》可以說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實業世家的歷史大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

那麼張謇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呢?張孝若在《最偉大的失敗英雄——狀元實業家張謇》中回憶道:「父親只生我一子,自然愛護異常,何況四十多歲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麼也殷切,導我於正,無微不至。我有好幾回離開父親,出外遊學遊歷有事,少則兩三月,多則一兩年,父親總有家信給我,問我求學身體情形,告訴我國事家事怎樣,叫我要注重農事,戒我勿熱衷好名。嚴正之中寓慈愛之情,封封如此,我每回接到父親的信,都要看上幾遍幾十遍。」在該書中,張孝若把父親張謇寫給母親和自己的信分了六類,主題分別是節儉、注重農事、講論學問、國事實業事、做人處世、慈愛。

除了寫信,張謇認為古人在教育後代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經典闡述,而且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於是收集了七位古人的教子警言,書刻於石,作為家誡,勉勵子孫後代。目前,張謇的《家誡碑》藏於南通博物苑,是由張謇於1921年親自題寫的,並請當時著名刻工黃懷覺和王桂軒鐫刻而成。碑有正反兩面,正面是《倚錦樓石屏銘》,背面是《家誡》。

《倚錦樓石屏銘》

《家誡》

這份《家誡》對當下也有啟示意義,中紀委官方網站在「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題中,以「江蘇張謇:《家誡》傳世 警言流芳」為題,對這份家規做了詳細介紹。故將《家誡》全文錄下,供大家鑑賞:

我之愛子孫猶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亦猶古人也,與其述已意,毋寧述古人,乃掇古誡子語,書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法者,自有述訓在。

董生有雲「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漢•劉向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諸葛亮

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尚為人師,若能保書,終不為小人。諺曰: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隋•顏之推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易為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為操執,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宋•胡安國

勿妄與人接,只是勤儉,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汝願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朱熹

在新書分享活動的最後,主持人牟廣豐吟詩一首,很適合用來總結「百年張家」:

謇詧伯仲兩崑崙,從教從商啟後人。

振業興邦開智力,毀家救世濟鄉親。

百年接力群賢湧,三代耕耘功底深。

可泣可歌撫卷作,士林享譽溢清芬。

另據悉,《百年張家》所屬的「私歷史」叢書,將持續推出著名文史學者王學泰的《我的學生時代》、陶希聖兒子陶恒生的《陶家往事》等作品,從中可以由小見大地觀察歷史變遷,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被贊「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能給當代民營企業家帶來什麼啟示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狀元實業家張謇:順應革命,告別清廷
    本文為歷史學者馬勇為張兆武《百年張家: 張謇、張詧及後人鱗爪》一書寫的序,東方出版社,2016年11月張詧為著名狀元實業家、清末民初重要政治活動家張謇的三哥,他們老哥倆同父同母,年齡相仿,只差兩歲。更重要的是,他們兄弟二人是張氏家族企業最重要的策劃師、操盤手。只是由於時光遮蔽,張謇的大名如日中天,張詧的名字卻近乎默默無聞。
  • 歷史不應忘記的實業家、教育家——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張謇
    他的商業王國湮滅在近現代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了,但是他留給世人的教育和城市建設,尤其是他的精神價值,卻永垂不朽!1853年7月1日,中國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出生。他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當狀元,今年就以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壽誕之慶。後慈禧讀到張謇進獻的壽誕賀聯: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不勝喜悅,想起翁同龢的勸諫,為圖江山永固的吉祥,決定將狀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藉此吉日良辰,要我恩準加封。
  • 留後世一二有用事業 作為狀元、實業家與父親的張謇
    在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江蘇南通是一顆璀璨的星,這座濱江臨海的城市,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第一座獨立設置的中等師範學校……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叫張謇的人有關。繫於張謇(1853年—1926年)名下的有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諸多頭銜,這些頭銜串聯起了張謇服務故鄉、報效祖國的一生。張謇有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
  • 張謇是誰?中央罕見點讚「狀元實業家」,為何如此重要?
    在引發人們討論的同時,讓人想到了百年前我國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中國特殊時期通過興辦實業來挽救民族危機。他就是張謇。這一做法為後世的民營企業家精神塑造了模範形象,國家領導人更是稱讚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為什麼時隔百年後張謇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篇文章就從張謇所在的社會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發,展現當年的企業精神。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去世後,張孝若寫了《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由此被稱為最早系統研究張謇的一個人。他在書中說道,大凡狀元以後多當官、最好能官至宰相,曰「狀元宰相」,而其父棄官離京直接從事實業,有這樣四個動機:一是祖父去世,父親名場欲望低落;二是國勢危迫,要使中國不貧不弱,唯有振興工商業;三是做自立、做事的讀書人,為「書呆子」、「書蠧頭」出氣、爭面子;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侍奉、接駕太后慈禧,深感這種官「沒志氣」。
  • 傳承張謇精神 增強使命擔當
    雙方黨員幹部共同觀看支行先進典型孫晶晶同志的事跡短片,並就在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對新業務、新產品開展風險防控進行深入交流。會後,雙方黨員幹部來到張謇紀念館,瞻仰鄉賢豐功。張謇先生是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通過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領略了一代實業家的豐功偉績,接受了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其敢為人先、胸懷天下的優秀品德。
  • 「父教育 母實業」 ——張謇的企業家精神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三個月內,總書記為何兩次提及張謇?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
  • 鹽文化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鹽改
    張謇,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祖上幾代都是以農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於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吃盡千般苦五年鹽改, 呂四真梁鹽世博獲獎。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張謇,江蘇南通人,赫列歷史上十大商人。他集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於一身,兼農業水利專家、城市設計師、金融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和詩人於一人,被譽為中國「近代實業之父」、中國近代現代化先驅。他一生取得的成就和擁有的盛譽,翻遍中國歷史,無人能出其右,幾乎舉世無雙。
  •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開展 來源: 海門區局 發布時間:2021-01-11 字體:[ 大 中 小 ] 1月8日,江蘇省江海博物館「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正式亮相。
  • 狀元張謇致力「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人締造一所城:南通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張謇,這位現在正在被人們重視的晚清民國時期的企業家,他在江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他100多年前所做的事情,一直影響到現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文明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人類意義的人,一個深刻理解了人性的人。
  • 南通海門張謇「實業報國 教育興邦」特展直播開場
    人民網南通1月8日電 8日,「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亮相江蘇海門江海博物館,展覽以全網直播形式開場,觀眾通過主持人導覽、專家解答和觀眾互動等環節讓鏡頭前的觀眾也能「身臨其境」,展期從2021年1月8日至4月26日。
  • 第一個「下海」狀元,為何對中國影響這麼大?
    張謇是誰?張謇,字季直,晚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同時,張謇又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張謇像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民族棉紡織工業奠基人之一,一生創辦了包括大生紗廠在內的大小企業34個,學校370多所,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事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寶貴貢獻。張謇常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 讀懂張謇,就會明白「受人尊敬的」企業家應具備哪些特質
    ——讀者 黃燕寧我們特請南通大學張謇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梁林軍作答。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國家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總書記昨天參觀的南通博物苑, 創辦人張謇曾這樣「教育救國」
    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