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 而是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供應商

2021-01-10 華強北電腦網

  華為已經在多個場合重申,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從雷射雷達、車機系統HiCar等多個方面,華為都有自己的布局,並且正一步步實現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承諾。

  對於華為不造車這一觀點,也有業內專家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據媒體報導,1月7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對外表示,不希望華為入局汽車產業造車,而是希望華為能夠稱為中國的博世,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科技公司供應商。

  付於武表示,在如今這一輪智能化過程中,無論是從控制還是核心晶片來看,沒有一家能夠替代華為。

  中國的華為能不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在智能化、電動化轉型過程中來取代或者成為中國博世呢?這是全產業鏈對華為巨大的期待。

  「只有華為能夠代替、能夠起到中國博世的作用,我希望它成為中國汽車OEM核心部件科技公司供應商,是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戰略合作夥伴。」

  此外,對於華為成為博世這樣是世界級汽車零部件及軟體供應商,華為內部人士此前就曾表露過華為的願景。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18年全連接上發布Al解決方案時就曾稱:「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未來最能顏覆的一個產業就是汽車產業。

  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可能將中國16萬億產值的汽車業,包括周邊產業,徹底顛覆掉。

  「在智能汽車的幾塊核心領域,如CV2X、Al、汽車電子華為均有布局,而且汽車Tier1又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

  博世2017年車相關的收入就達到了474億歐元,這顯然是一個對華為足夠大並有足夠潛力的市場,華為在相關解決方案上也有長期的布局。

 

相關焦點

  • 專家直言「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但第二句話卻讓人潸然淚下
    關注華為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被傳的是沸沸揚揚,不過在2020年12月1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文件。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 「不造車」的華為,卻在帶著汽車產業奔跑
    比亞迪、北汽、奇瑞、江淮等多個車企都表示正在落地華為的部分技術,似乎在爭搶這個「首次」。「2020 年搭載華為技術的汽車或將大量上路。」一位車聯網業內人士表示。儘管多次直言「不造車」,但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似乎未有一絲懈怠。
  • 華為不造車而聚焦ICT技術,要做汽車界的英特爾?
    11月25日,華為內部社區披露了華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這份文件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位華為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目前確實沒有造車計劃,可能想成為智能汽車的博世或英特爾這樣的角色,但公司也沒有明確提出來。
  • 華為不造車-虎嗅網
    其實說到這裡,華為背後的長遠目標就很清晰了。由於新能源汽車所帶來的市場變革,使得所有車企突然有些「不適應」,根本原因在於原本的生產模式已經成熟穩定多年,由供應商把控著的大部分功能,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特斯拉日新月異的腳步。即便是目前Tier1級別的供應商,例如博世、法裡奧等公司都紛紛成立了單獨的軟體研發團隊,用於「進軍」新的電子電器架構下的智能化功能整套方案。
  • 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原標題: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汽車電子產業將成為繼家電、PC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華為和小米在智能網聯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小米在網際網路方面做得不錯,華為也擁有配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所以公眾認為他們有能力去造車,也希望他們能有所發展。」12月20日,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 華為購汽車零部件卻不造整車!這是要幹啥?
    「採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與製造整車之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其採購的車載減速器,只是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的組件之一。新能源汽車的電驅動系統一般主要包括電機、減速器和電機控制器。即使具備了新能源汽車「三電」製造能力,造車還需要有機械、電子、控制、造型設計、工藝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人才,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發改委調查新能源投資,華為聲明「不造車」,汽車圈最近發生了啥?
    根據文件內容,華為已正式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從信息與通信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按照華為文件中的官方說法,華為不造汽車,而是聚焦ICT(信息通訊融合)技術,幫助企業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一旦華為汽車業務被劃歸消費者BG,由專攻C端業務超過10年的餘承東總負責,這必然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造車,箭在弦上。但車智君認為,華為汽車業務到 戰略抉擇的時刻了,是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01 從2B到2C,華為如何選?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重申不造車,任正非: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不造車,但是服務造車從華為官方的表述來看,未來華為要做的是服務車企,幫助它們造好車,而不是自己動手造車。其提供的是 ICT 技術,包括 3G、4G 和 5G 通信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和雲數據中心。在今年的 Mate40 發布會上。華為同樣介紹了其汽車業務,主要包括為汽車提供核心算力,做汽車大腦,提供作業系統和晶片等等。
  • 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因為華為和小米在智能網聯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小米在網際網路方面做得不錯,華為也擁有配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所以公眾認為他們有能力去造車,也希望他們能有所發展。」12月20日,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 華為立志要做中國領先自動駕駛供應商,外界憂華為智能汽車不安全
    由此,外界可以確信的是,華為既已下定決心,要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大幹一番事業,不僅會與來自美國的谷歌、英特爾、特斯拉、蘋果等科技公司競爭,還要直面包括百度在內的中國本土企業。 知情人士稱,華為公司內部制定了一個相當激進的目標,到2025年時,華為要成為中國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平臺供應商。
  • 華為「造車」,究竟造了什麼?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智能汽車行業深度報告:華為入局智能汽車,產業價值鏈面臨重構
    傳統車企和 Tier1 過去形成的固有成熟生態逐漸被打破,造車新勢力與新一代 Tier1 廠商興起。車企格局生變,以特斯拉為首的造車新勢力以及華為、谷歌、 英偉達等科技巨頭有望把握機會,成為智能車轉型過程中最大受益方。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以下是《決議》全文: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早在2016年,馬斯克就曾表示:「特斯拉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谷歌,而是蘋果公司。」現在,馬斯克最擔心的事情要來了。大眾汽車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態說,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
  • 何必造車?華為可以inside每一輛車
    從ARCFOX到長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越來越多車企將華為列為戰略合作夥伴加以強調,華為申請汽車專利被媒體廣泛報導,華為造不造車的老話題也被翻出來再次討論。這其中,最讓汽車業界關注的,是華為宣布要將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logo HI打在汽車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