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由佛教供花到花道盛行,日本室町時代花道變遷之路

2020-12-14 舒窈文史

引言

隨著古代中日間的文化交流發展,中國的花卉和賞花習俗傳入日本,大大推動了日本賞花文化的發展。在隋唐時期,佛教及花器經中國傳向日本,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日本插花的興起,並促進了日本花道的產生。花道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上發揮著重大作用。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日本花道在室町時代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花道已從敬畏走向鑑賞,從神壇走向人間,最終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一、飛鳥時代,日本從中國引進佛教,並出現佛前供花

日本花道,是截取植物的枝葉、花朵插入花器中的方法和藝術。花道作為日本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的日本社會中依舊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日本花道源於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風俗之一「佛前供花」,並在室町時代正式成立。

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掌權,他崇尚佛教,並多次向中國派遣使者,學習中國文化,並在日本國內積極推廣佛教,廣建寺廟,使得佛教迅速在上層社會擴散開來。在聖德太子派遣的使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出使隋朝的小野妹子。小野妹子曾先後三次出使中國,潛心研究佛學,並將一些佛教風俗引入日本,其中之一便是佛前供花。由於當時大批中國僧人、工匠東渡日本,聖德太子網羅了大批中國工匠人才,以此帶領日本工匠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寺廟,並聚集眾多的僧侶宣傳佛法,極大地促進了祭壇插花的興起。

完成使節任務的小野妹子,回國之後皈依佛門,居住在太子創建的六角堂,並取池邊僧侶之意稱「池坊」。他在此結合中國佛前供花的精髓,創立了日本祭壇供花的規則。日本花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流派「池坊流」便源自於此。也正因此,小野妹子被奉為池坊之祖。同時,也可以看出,日本花道的產生,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早期的佛前供花的形式相對簡單,因主要效仿中國插花,所以常用於寺廟、佛堂及佛壇的祭禮中,而花材則用能體現過去、現在、未來的蓮花為主。而這種方式主要是用蓮花的三種狀態來體現的,即用結果表示過去,開花表示現在,蓓蕾表示未來。而之後用於因聖武天皇發願所建的東大寺中的蓮池,不僅表現了蓮花常被用於日本的佛前供花,同時這種形式也體現出了中國佛前供花的翻版。

但是,對於日本花道的發展而言,佛前供花是其成長的基石,也可以說,佛前供花孕育了日本花道。同時,古代日本人認為萬物皆有靈,自然的花草樹木是其「依代」,這也決定了當時日本人無論是賞花還是祭祀都不許在室外進行。但是,佛前供花是供與佛祖,因供奉的佛像立於廟宇,供花也將在室內進行。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固有意識,為插花成為室內裝飾奠定了基礎。

二、室町時代,插花脫離宗教,成為具有藝術性的花道,並出現眾多插花活動和形式

自9世紀開始,供花開始走出佛堂,從廟宇傳入宮廷與貴族官邸。平安時代,貴族們通過將佛畫掛於牆上代替佛像,再在其面前供上鮮花。而此時,花材的使用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到達室町時代,池坊專慶的出現,使插花作品超越了早期神之依代和佛前供花的界限,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也使他成為了花道的集大成者。從這開始,日本花道真正地剝離了宗教色彩,將花道從宗教性活動轉變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並在插花藝術上加上「道」的精神,成為了真正的日本花道。

室町時代,也出現了新的住宅形式——「書院造」。書院造的基本特點是一棟房子中有一間稱為「一之間」的主要房間,並將該房間的正面牆壁劃分為兩個龕,左側稍寬,稱床,右側為古架,稱棚。稱為床的龕,在正面掛上中國式的捲軸畫或書法,並且在上陳設「三具足飾」。這樣的規定,使得書院早中拜訪插花作品稱為定式,也使得花道成為日本室內裝飾藝術之一,走進凡俗生活。

同時期盛行的還有「七夕花合」的活動,即在七夕節時,陳列插花供奉織女、牽牛二星,同時以吟詩、和歌、蹴鞠等七種遊戲為娛樂方式,而其舉行的場所被稱為「花座敷」。而這個活動看似是全民活動,但其實質為貴族武士之間的插花競賽與展覽。

在書院造和帶有競爭性質的七夕花合的影響之下,插花時,人們必須考慮押板的長寬高等因素,且時刻注意書畫與插花之間的和諧搭配,並關注花的顏色與形狀甚至其文化涵義,同時還需隨著季節變化而變換花材。這種規定的出現,激發了人們對花材搭配、插花技巧等問題的興趣,使人們有意於營造美感氛圍,以博取眾人讚賞。這一過程體現出強烈的藝術創作和審美鑑賞意識,人們將花道看做自己藝術構思、創作和審美欣賞的對象。同時,人們將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審美理想投射在花道身上,使得日本花道真正轉向室內裝飾性的藝術。

而在室町時代,池坊專慶還創造了「立花」這種新的插花形式,即書院造壁龕的裝飾花。因為草木向上生長的姿態而採取豎立的形式,故稱為立花。為了調整草木的形態,使其呈現挺拔豎立之姿,會以鐵絲等輔助。以枝為山,花葉為水,旨在花器之上再現自然風貌,在一瓶之中,創造出大自然的美景。同時,各種花材使得其所,並以其獨特之美互相映襯,表現出整體的和諧,以瞬間印證永恆。

而這種改變,不難看出,立花與插花形式截然不同。但最主要的,還是立花在意象內涵上注入了獨立的藝術理念,使花道的風尚、意趣盡在其中彰顯。花道也不再是簡單的把花枝安放在器皿中,而是充分發揮了人道想像力與創造力,也體現了花道藝術的精髓所在。因此,「立花」在日本花道的發展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三、日本花道極具藝術性,並展現中華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

隨著插花的流行與發展,專業鑑賞家應運而生,插花也隨之進入了理論化和法則化的時期,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插花專著。這些插花專著,通過描繪插花藝術的美感等,表現花道作品的魅力和鑑賞花道作品的方式,並通過書籍,傳播花道文化。同時,室町時代花道的集大成之作《池坊專應口傳》,不僅提及了立花的理論和技術化系統,還將大自然的山嶽景觀理想化。這本書不僅將花作為美的觀賞對象,還探索了將草木作為源泉的插花,並強調要看透花卉的本質,並藉助修習花道感悟人生。

這時期的插花著作,使得日本花道真正呈現出藝術性特徵,並確立了花道的精神,使其在觀賞性藝術的層面上增加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及文化屬性。同時,立花花形的出現及花道理論的確立,也使日本花道在室町時代由宗教性的供花向獨立欣賞的藝術轉變。但究其原因,勢必與室町的變革有著種種淵源。

室町時代結束了南北朝的對峙,武士階級確立了統治地位,室町文化由貴族和武士雙重文化轉向武士的一元文化。貴族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之中,固守傳統,已經失去了創造的欲望。但武士作為新的階級,必然帶來新的文化興起。武士們擁有權利與財富,融合了貴族與禪宗文化,產生了諸多新文化,進而促進了日本花道的發展。

在室町時代,日本與明朝建交並往來通商,促使僧侶和商人往來頻繁。正是這種往來頻繁,促使日本受到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及禪宗思想的影響巨大。這個時期的一些插花相關的專著,也因此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與中國的一些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立花各枝葉位置的的嚴格規定,也受到當時中國盛行的朱子學的登基思想的影響,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窺視出日本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尊重禮法的思潮。同時,從花道的變革中,也能看出日本傳統文化中恪守規則的性格。

而在日本傳統文化,尤其是這時期的文化中,有著「下克上」的觀念。這時期,貴族公家勢力開始沒落,農民等庶民階級不斷發展。這種社會勢力上的交替,使得文化上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新陳代謝」。不僅在階層上擴大了範圍,在地方上也普及到了全國各地。正是由於這種文化的興起,使得這時期的庶民階級不斷走上歷史舞臺,成為新的引領者。同時,在這一進程中,花道無法避免其影響,被迫發生改變。

結語

日本插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從中國吸取了「新鮮血液」,並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從佛前供花到花道藝術,是宗教性到藝術性的轉變,也是神性到人性的轉變。飛鳥時代到室町時代,花道的發展都走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將人道情趣和巧思注入花道當中。

無論是立花的創新,理論的發展,還是花合的神性,都是插花入瓶,執瓶入室。這種自然美與人的創造力的融合,營造出了真實、雅致的藝術空間。在這一氛圍中,又能體悟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體悟到花道中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日本文化史》

《日本插花文化史》

《花與日本人》

相關焦點

  • 日本花道:花道歷史、花道精神、花道流派、花道器皿
    中國隋朝時,日本國小野妹子出使中國,帶回了園藝及供佛的插花。小野妹子住在京都頂法寺的池坊,日本的花道就在這裡一直綿延下去。也就是說插花一開始是與佛教並生的。如今在日本,隨處可見插花作品,隨處都有花道學校,日本女性把花道當成了一種必修課。插花愛好者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呀。花道,代表著一種生活情趣,它是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觀的極好的方式。可以說,它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
  • 花道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 日本花道的起源
    左圖:「當世諸流生花図」,歌川豊広;右圖:笠松紫朗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隋朝時代的佛堂供花。佛教經典中有不少關於供花的記述。佛祖拈花,迦葉會意微笑,師徒心意相通,迦葉也成為禪宗始祖,可見佛教與花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已經十分密切。供花成為建立功德的表現,最初只是在寺院內流傳。隨著淨土信仰的出現,供花的習俗也傳入民間。公元593年,聖德太子擔任日本攝政,總攬一切事務。他「篤敬三寶」,廣建寺院,使佛教在上層社會迅速傳播開來。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遣(他的好基友)小野妹子訪隋,與隋朝建立邦交。
  • 日本花道
    取花草,置於器皿中,而再成風景,在此過程中,以種種禮儀出之,把原本簡單的插花行為上升為了一種藝術形式,這就是日本花道,又名華道,也名生花。中國隋朝時,日本國小野妹子出使中國,帶回了園藝及供佛的插花。
  • 久負盛名的日本花道,從中國傳統花藝文化中學到了什麼?
    日本花道日本花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小野妹子潛心研究佛學,將一些佛教風俗引入日本,其中之一便是佛前供花。不管怎樣,日本花道都與中國傳統花藝淵源頗深,「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日本花道之所以如一股清流般的存在於世界插花藝術界,原因在於其源源不斷地從東方插花的發源地——中國汲取「活水」,再與本土文化相融合。
  • 【日本意向】日本花道 池坊流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隋朝時代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 日本花道——小原流
    隨著佛教傳入日本,佛教儀式中的佛前供花也隨之傳入。15 世紀之前,花道還只是宮廷寺廟的「專利」,後來由於建築形式的變化,佛像由巨大的寺廟移到了一般住宅的壁龕掛軸,使得供花形式上以「立花」作為欣賞對象而成立,最終發展為日本獨特的傳統藝術——花道。
  • 【日本茶掛】花道掛軸
    日本飛鳥時期的政治家小野妹子 (565 - 625) 作為遣隋使到中國後,帶回了佛前供花的敬佛禮儀,直到池坊的出現才真正形成日本花道的形態,這大約發生在 1462 年左右。因此,日本正式形成茶道和花道,大約相當於在中國的明朝中期, 而在這之前,中國已經經過唐代、宋代、元代和明朝初期,在雅道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日本雅道的興起提供源源不 斷的精神源泉。
  • 日本花道的三大流派· 唯美禪意
    花道在日本稱為:華道。起源於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華道不僅要表達花的美態,也是形神兼備品味造型的插花。日式插花除三個主枝外,花兒往往並不擔任重要角色。日式插畫以花材用量少,選材簡潔為主流。它會以花兒的盛開、待放、含苞代表過去、現在、將來。日本人強調花與枝葉的自然循環,生態美則是宇宙永恆的縮影。若常以寬宏意境和深邃內涵從事插花藝術的表達,自然能直接體會道園藝家對植物本性的認識以至尊重的境界。
  • 草月流派花道的樸素哲學
    ,可以留下的是不同時段下產生的東西,即使是殘留物也有再利用的價值,同時可以留下的還有我們經歷過的記憶,把這樣撮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新的聯想與美感,這或許就是花道的樸素哲學——純道題記欣賞更多盆景與花道內容,請免費訂閱微信《禪藝會》後輸入「71G」查詢。
  • 日本的花道其實是來源於中國的禪宗
    說起插花藝術,必然會聯想到日本的花道。事實上,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由於日本花道的繁榮昌盛以及從創作到理論系統化的成熟,引起了世界性的矚目,並成為日本的國粹藝術之一。然而從歷史上看,日本的花道同其書法一樣來源於中國,受禪宗的影響最為深厚。插花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文明萌芽時期,花就與生活息息相關。
  • 日本花道的三大流派
    《唐山範兒》花道花道起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隨著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而傳到日本。
  • 八雅文化|花藝、插花、花道的區別
    這裡只把幾種有關起源的論說作一簡介,以供參考。目前,關於插花藝術起源的論述有兩個方面,一是從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來說,另一方面是從插花藝術的起源地來說。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源自供花,另一種則源自民間風俗。日本插花界認為,日本的插花藝術是從佛前供花發展而來,經過供花→宮庭插花→民間插花這一歷程發展成今日的插花。
  • 【日語電臺】日本文化-日本花道知多少
    自然しぜんの中なかにある花はなや草木くさきの美うつくしさを再発見さいはっけんするとことが華道かどうにつながりました。日本有一種傳統藝術,可以體現出自然界四季變換之美的特徵,這便是花道。花道可以再現出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的美麗。
  • 一花一世界!丨寫在原堂公益文藝沙龍「花心世界」之後
    談笑間,她輕聲細語的開始了今天的主題「花心世界」。從花道的起源到花道的分類。圖文並茂的講解讓我這個只知羨慕插花之美麗,不懂花道之魅力的外行茅塞頓開!原來,插花不是單純為了裝點居室,通過插花還能感受自然、生命的變化,在創作和欣賞美麗的作品時也是在提高自己的審美!
  • 南熙(7月22日-7月31日)日本池坊花道精品遊學團報名啦
    隋唐時期,花事繁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小野妹子把佛前供花帶回了日本,使得池坊流傳至今。
  • 川瀨敏郎的花道藝術
    有人喜歡花團錦簇,大紅大綠;有人喜歡一枝一花,一枯一榮,前者難脫俗味,後者盡現禪意,誰是誰非,由人而論。——純道題記川瀨敏郎,1948年生於日本京都,自幼師從最古老的「池坊」花道。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畢業後,前往巴黎大學留學,回國後不拘泥於流派,回到花道的原點自由創作。
  • 池坊花道
    ▼池坊華道發祥於京都六角堂,源自中國佛前供花,經過長年以來池坊代代與師生的傳承,今天池坊於日本國內與海外各地開枝散葉,廣為流傳。相對來說,草木向陽伸展枝葉,綻放花朵,適應風雨等環境而生的共通性則可稱為「自然」。生花尊重草木原有的出生本質,配合其性情來插作,表達花木的個性與棲息於內部的生命光輝。生花有生花正風體與生花新風體二種。●生花正風體的特徵以真・副・體三部分的役枝表達出陰・陽、天・地・人等自古以來的萬物基礎概念。三部分的役枝構成一株,從水際起向上伸展,以真為中心相互呼應。
  • 花之道 | 林珈妃當代花道美學
    | 花道的文化介紹 |華道,亦稱做「花道」。起源於供奉佛前的供花後演變成審美鑑賞的立花。| 花道老師介紹 |出生於臺灣的林珈妃女士,自17歲起先後赴日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等國家學習東方花道、西方花藝。
  • 中國竹藝傳入日本受到珍視,在日本的茶道花道中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竹的種類多達1250多種,而日本有竹亦有600餘種,先人們自古便熟知竹性,因而被加工成各式用具,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物提梁花籠唐物竹耳掛花籠在中國,竹從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經歷了禮器、樂器,終而成為君子形象的審美象徵。在宋元繪畫中,可見不少竹編器物,如李嵩《骷髏幼戲圖》《花籃圖》以及宋人《小庭嬰戲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