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古代中日間的文化交流發展,中國的花卉和賞花習俗傳入日本,大大推動了日本賞花文化的發展。在隋唐時期,佛教及花器經中國傳向日本,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日本插花的興起,並促進了日本花道的產生。花道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上發揮著重大作用。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日本花道在室町時代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花道已從敬畏走向鑑賞,從神壇走向人間,最終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一、飛鳥時代,日本從中國引進佛教,並出現佛前供花
日本花道,是截取植物的枝葉、花朵插入花器中的方法和藝術。花道作為日本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的日本社會中依舊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日本花道源於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風俗之一「佛前供花」,並在室町時代正式成立。
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掌權,他崇尚佛教,並多次向中國派遣使者,學習中國文化,並在日本國內積極推廣佛教,廣建寺廟,使得佛教迅速在上層社會擴散開來。在聖德太子派遣的使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出使隋朝的小野妹子。小野妹子曾先後三次出使中國,潛心研究佛學,並將一些佛教風俗引入日本,其中之一便是佛前供花。由於當時大批中國僧人、工匠東渡日本,聖德太子網羅了大批中國工匠人才,以此帶領日本工匠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寺廟,並聚集眾多的僧侶宣傳佛法,極大地促進了祭壇插花的興起。
完成使節任務的小野妹子,回國之後皈依佛門,居住在太子創建的六角堂,並取池邊僧侶之意稱「池坊」。他在此結合中國佛前供花的精髓,創立了日本祭壇供花的規則。日本花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流派「池坊流」便源自於此。也正因此,小野妹子被奉為池坊之祖。同時,也可以看出,日本花道的產生,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早期的佛前供花的形式相對簡單,因主要效仿中國插花,所以常用於寺廟、佛堂及佛壇的祭禮中,而花材則用能體現過去、現在、未來的蓮花為主。而這種方式主要是用蓮花的三種狀態來體現的,即用結果表示過去,開花表示現在,蓓蕾表示未來。而之後用於因聖武天皇發願所建的東大寺中的蓮池,不僅表現了蓮花常被用於日本的佛前供花,同時這種形式也體現出了中國佛前供花的翻版。
但是,對於日本花道的發展而言,佛前供花是其成長的基石,也可以說,佛前供花孕育了日本花道。同時,古代日本人認為萬物皆有靈,自然的花草樹木是其「依代」,這也決定了當時日本人無論是賞花還是祭祀都不許在室外進行。但是,佛前供花是供與佛祖,因供奉的佛像立於廟宇,供花也將在室內進行。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固有意識,為插花成為室內裝飾奠定了基礎。
二、室町時代,插花脫離宗教,成為具有藝術性的花道,並出現眾多插花活動和形式
自9世紀開始,供花開始走出佛堂,從廟宇傳入宮廷與貴族官邸。平安時代,貴族們通過將佛畫掛於牆上代替佛像,再在其面前供上鮮花。而此時,花材的使用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到達室町時代,池坊專慶的出現,使插花作品超越了早期神之依代和佛前供花的界限,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也使他成為了花道的集大成者。從這開始,日本花道真正地剝離了宗教色彩,將花道從宗教性活動轉變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並在插花藝術上加上「道」的精神,成為了真正的日本花道。
室町時代,也出現了新的住宅形式——「書院造」。書院造的基本特點是一棟房子中有一間稱為「一之間」的主要房間,並將該房間的正面牆壁劃分為兩個龕,左側稍寬,稱床,右側為古架,稱棚。稱為床的龕,在正面掛上中國式的捲軸畫或書法,並且在上陳設「三具足飾」。這樣的規定,使得書院早中拜訪插花作品稱為定式,也使得花道成為日本室內裝飾藝術之一,走進凡俗生活。
同時期盛行的還有「七夕花合」的活動,即在七夕節時,陳列插花供奉織女、牽牛二星,同時以吟詩、和歌、蹴鞠等七種遊戲為娛樂方式,而其舉行的場所被稱為「花座敷」。而這個活動看似是全民活動,但其實質為貴族武士之間的插花競賽與展覽。
在書院造和帶有競爭性質的七夕花合的影響之下,插花時,人們必須考慮押板的長寬高等因素,且時刻注意書畫與插花之間的和諧搭配,並關注花的顏色與形狀甚至其文化涵義,同時還需隨著季節變化而變換花材。這種規定的出現,激發了人們對花材搭配、插花技巧等問題的興趣,使人們有意於營造美感氛圍,以博取眾人讚賞。這一過程體現出強烈的藝術創作和審美鑑賞意識,人們將花道看做自己藝術構思、創作和審美欣賞的對象。同時,人們將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審美理想投射在花道身上,使得日本花道真正轉向室內裝飾性的藝術。
而在室町時代,池坊專慶還創造了「立花」這種新的插花形式,即書院造壁龕的裝飾花。因為草木向上生長的姿態而採取豎立的形式,故稱為立花。為了調整草木的形態,使其呈現挺拔豎立之姿,會以鐵絲等輔助。以枝為山,花葉為水,旨在花器之上再現自然風貌,在一瓶之中,創造出大自然的美景。同時,各種花材使得其所,並以其獨特之美互相映襯,表現出整體的和諧,以瞬間印證永恆。
而這種改變,不難看出,立花與插花形式截然不同。但最主要的,還是立花在意象內涵上注入了獨立的藝術理念,使花道的風尚、意趣盡在其中彰顯。花道也不再是簡單的把花枝安放在器皿中,而是充分發揮了人道想像力與創造力,也體現了花道藝術的精髓所在。因此,「立花」在日本花道的發展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三、日本花道極具藝術性,並展現中華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
隨著插花的流行與發展,專業鑑賞家應運而生,插花也隨之進入了理論化和法則化的時期,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插花專著。這些插花專著,通過描繪插花藝術的美感等,表現花道作品的魅力和鑑賞花道作品的方式,並通過書籍,傳播花道文化。同時,室町時代花道的集大成之作《池坊專應口傳》,不僅提及了立花的理論和技術化系統,還將大自然的山嶽景觀理想化。這本書不僅將花作為美的觀賞對象,還探索了將草木作為源泉的插花,並強調要看透花卉的本質,並藉助修習花道感悟人生。
這時期的插花著作,使得日本花道真正呈現出藝術性特徵,並確立了花道的精神,使其在觀賞性藝術的層面上增加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及文化屬性。同時,立花花形的出現及花道理論的確立,也使日本花道在室町時代由宗教性的供花向獨立欣賞的藝術轉變。但究其原因,勢必與室町的變革有著種種淵源。
室町時代結束了南北朝的對峙,武士階級確立了統治地位,室町文化由貴族和武士雙重文化轉向武士的一元文化。貴族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之中,固守傳統,已經失去了創造的欲望。但武士作為新的階級,必然帶來新的文化興起。武士們擁有權利與財富,融合了貴族與禪宗文化,產生了諸多新文化,進而促進了日本花道的發展。
在室町時代,日本與明朝建交並往來通商,促使僧侶和商人往來頻繁。正是這種往來頻繁,促使日本受到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及禪宗思想的影響巨大。這個時期的一些插花相關的專著,也因此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與中國的一些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立花各枝葉位置的的嚴格規定,也受到當時中國盛行的朱子學的登基思想的影響,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窺視出日本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尊重禮法的思潮。同時,從花道的變革中,也能看出日本傳統文化中恪守規則的性格。
而在日本傳統文化,尤其是這時期的文化中,有著「下克上」的觀念。這時期,貴族公家勢力開始沒落,農民等庶民階級不斷發展。這種社會勢力上的交替,使得文化上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新陳代謝」。不僅在階層上擴大了範圍,在地方上也普及到了全國各地。正是由於這種文化的興起,使得這時期的庶民階級不斷走上歷史舞臺,成為新的引領者。同時,在這一進程中,花道無法避免其影響,被迫發生改變。
結語
日本插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從中國吸取了「新鮮血液」,並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從佛前供花到花道藝術,是宗教性到藝術性的轉變,也是神性到人性的轉變。飛鳥時代到室町時代,花道的發展都走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將人道情趣和巧思注入花道當中。
無論是立花的創新,理論的發展,還是花合的神性,都是插花入瓶,執瓶入室。這種自然美與人的創造力的融合,營造出了真實、雅致的藝術空間。在這一氛圍中,又能體悟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體悟到花道中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日本文化史》
《日本插花文化史》
《花與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