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整本書課堂閱讀的基本原則本文不再贅述,有不理解的同學可參看《在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尋找「最哈姆雷特」》
美無定論,所以「最美猴王」只是《西遊記》整本書課堂閱讀的指導方向。切記:無論採用什麼形式去引領課堂閱讀,終極目的是教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並能夠表達屬於自己的個體閱讀感悟。
《西遊記》的「閱讀共性」:根據初中生認知水平和中考需要,把《西遊記》的「閱讀共性」歸結為三項:①了解故事情節,尤其是西遊過程中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②了解人物,尤其是唐僧師徒五人(含白龍馬),對他們的經歷、故事、各自品格要有一定認識;③以孫悟空為著力點,結合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引導學生領會作品對正義無畏和勇敢鬥爭精神的歌頌,以及故事中所蘊含的「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在「極幻之事」中蘊含的「極真之理。」
問題①和問題②採取「跳讀」形式,快速歸納整理;問題③宜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後,以「探究性研讀」的形式進行精讀。
閱讀時間及課時計劃:《西遊記》(人民教育出版社)共計93.6萬字,按照500字/分鐘的標準,讀完全書共需31.2小時,按每節課45分鐘計算,共需42個課時。考慮到教師導讀,學生整理、展示、分享等環節,完成整個閱讀過程宜安排8周時間。時間規劃不必過於精細,在閱讀速度基礎上得出的時間僅作為課時計劃參考。
一般而言,實施整本書閱讀初期,課時安排應適當多1-2節。經過一本書的課堂閱讀訓練後,學生一旦養成閱讀習慣,實際課時相對閱讀時間規劃,會節省2至3個課時。根據《西遊記》整本書課堂閱讀實踐,在課堂閱讀實施3節課後,學生的閱讀興趣會被不同程度地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可制定「周末一日一小時」閱讀計劃。
閱讀實施
一.教師精準導讀,激發學生閱讀「情感共鳴點」。《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主要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白龍馬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師徒們行程十萬八千裡,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除魔,最後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作者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反映現實主義思想,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結合,開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西遊記》看成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鼻祖」,書中奇幻迷離、神魔鬼怪的瑰麗描寫,非常契合初中生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崇拜英雄人物的心理,其閱讀難點是古代白話文在閱讀習慣上給學生帶來的輕微閱讀障礙。因此《西遊記》整本書閱讀的「情感共鳴點」很好把握,抓住「奇幻」二字即可。在此基礎上,通過合適的方式引導,可以很快克服古代白話文帶來的輕微閱讀障礙。
為幫助學生克服古代白話文帶來的輕微閱讀障礙,我設計了「影視與文本對比」導讀課。具體做法是觀看86版《西遊記》電視劇第四、五集後,再閱讀《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和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通過影視和文本對比,引導學生解答「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500年,吃什么喝什麼?」的問題。
電視劇中有童子給悟空摘桃子吃的情節,而書中僅有「但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融化的銅汁飲用」。這種細節上的差異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克服古代白話文帶來的閱讀障礙,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閱讀情景。
二.提出閱讀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整本書閱讀作為一種課堂實踐,不能僅僅是閱讀,而是需要在閱讀中達成一定的目標。圍繞《西遊記》三個「共性閱讀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繪製唐僧師徒取經路線圖。此題重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並考察鍛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具體閱讀過程中,採用「跳讀」的閱讀方法,篩選歸納出關鍵信息後,以地圖的形式表現出來。整體上安排兩個課時,重在讓學生學會根據閱讀目標,合理運用「跳讀」這種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故事情節,消除對古代白話文閱讀的畏難心理。
2.向大家介紹「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該問題貫穿《西遊記》全部章節,時間跨度大。因此在開始閱讀前應給予方法指導,主要是學會「圈點勾畫」。即根據自己的習慣在重點或關鍵語句、精彩語句、有疑問處、深有體會處等,做出不同的標記。如可以用「一疑二好三關鍵」的方法勾畫疑難處、好詞佳句、關鍵語段等。其次是每讀完一章,應停下來思索一下,簡要概括本章內容並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在解答該問題時,重在分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件、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行為等,對人物做出綜合評判。
3.《西遊記》主題思想探究。設計該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上面兩個問題的延續、延伸。具體實施上,以《西遊記》絕對主角「孫悟空」為主要研讀對象,重點探究其身上所蘊含的「勇敢、擔當、與惡勢力鬥爭的精神」。換句話說,教讀《西遊記》,就是要引領學生「在一千個『美猴王』中尋找『最美猴王』」。
當然,在追求「閱讀共性」的前提下,我們也不能扼殺「閱讀個性」,但我們必須把握的是:一定要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閱讀感悟,且忌利用網絡生搬硬套。
閱讀策略
一.採用「跳讀」和「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西遊記》是一部經典的長篇神魔文學作品,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神魔鬼怪、奇異物產、風土人情、佛學道識等諸多知識,對初中生而言存在較大理解障礙。因此,在具體閱讀時,可採用問題導向法,以具體的問題帶動學生進行跳讀。如:孫悟空名稱演變,從「石猴」到「美猴王」再到「孫行者」,其名稱幾多變化,牽涉諸多人物事件,以此問題為導向去跳讀小說,則易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二.採用影視欣賞和文本閱讀對比的方法,激發閱讀興趣,把握小說情節結構。整本書閱讀初期,可開設影視欣賞和文本對比閱讀課。通過視聽刺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文本代入感。在做課程設計時,應把握好影視內容與文本內容的不同,通過「找不同」的跳讀方式,幫助學生初步把握小說結構、了解大致情節。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精讀,逐步明確《西遊記》寫了哪些主要人物、重點描寫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對小說重點內容的把握,讓學生在閱讀時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批註式精讀。批註式精讀是自古以來最常用的讀書方法之一。在閱讀中,可以先圈點,再批註。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凝聚閱讀的注意力。便於記憶、思考、鞏固和查考。它也是一種治學的方法。通過批註式精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理解文意。在做批註式精讀時,可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結構、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著手,或展開聯想、想像,補充原文內容,或寫出心得體會,提出自己的見解。
四.規範批註圈點符號。在進行圈點批註前,應設定一些圈點和批註的符號。如:可以用圓點或圓圈表示精警之處,用畫直線加問號表示質疑,用畫直線加嘆號表示強調,用波浪線表示重要和關鍵的語句,用豎線表示段落層次的劃分,等等。符號設定之後,要養成固定使用的習慣,這樣在整理讀書筆記時才不至於凌亂。
五.表格式回顧法。《西遊記》是長篇神魔小說,為克服閱讀遺忘,可嘗試採用表格記錄的形式,方便釐清情節脈絡。如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悟空和顯聖二郎真君的鬥法過程,可引導學生做如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