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的獨特文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相撲大漢是從身材不起眼的芸芸眾生中精選出來的,這些威風凜凜的大漢,實際上代表了日本人內心深處渴望偉岸、嚮往強大的願望,一種在精神上以小勝大的決心。兩極的雙重性格,由此得到了彰顯。

  在西方人眼中,相撲是一種荒唐的遊戲。他們無法理解,一些少年因體格超常被專門挑選出來,離群而居,像填鴨似地被餵得肥重不堪,就是為了從事這樣一種枯燥乏味的比賽。法國學者羅蘭·巴爾特在有關日本文化的小冊子《符號帝國》中,頗含輕蔑地描述相撲:「比賽僅是瞬間的事:只要讓對手倒下,就結束了賽事。沒有危險,沒有戲劇性,沒有大量消耗,總之,這根本不是運動,不是爭鬥的亢進,而是某種體重的符號。」

  西方人更不服氣的是,相撲比賽不分級別,所有選手不分體重大小,參加只有一個級別的比賽;這等於承認以強凌弱的合法性,根本不符合奧林匹克公平競賽的原則。崇尚平等的西方人,無法容忍這種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平等競賽。

  然而,這樣一種西方人看來不公正的比賽,在日本卻被奉為國技,受到從平頭百姓到天皇華族全體國民青睞,決賽之夜,萬人空巷,靜謐的夜空中,飄散著相撲決賽電視實況轉播的聲音。這種情形,頗有點像中國人除夕之夜團聚家中圍著電視看春晚。一個獲得「橫綱」(相撲手最高級別)稱號的相撲手,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遠遠超過總理大臣。日本女性對這些超級胖子情有獨鍾,常以嫁一位這樣的郎君為人生的最大幸福。

  那麼,日本人何以如此迷醉相撲?我以為另有更微妙的理由。

  大與小的情感交織

  日本人的身材,向來以矮小出名,戰前出生的日本人,男的通常只有一米六左右,女的則只有一米五左右,無論比中國人,還是比西方人,都要矮一截。以身材矮小著稱的東瀛島國,何以會發展出這樣一種獨特的巨人比賽?

  相撲大漢是從身材不起眼的芸芸眾生中精選出來的,這些威風凜凜的大漢,實際上代表了日本人內心深處渴望偉岸、嚮往強大的願望,就像過去日本當局同外國打交道時動不動就自稱「大日本帝國」一樣;日本人的自卑和自大的雙重性格,由此得到了彰顯。遙想150年前,這些東洋巨無霸聚集在橫濱碼頭,將上百斤重的沙袋像玩具一樣隨意地拋來拋去,向外國水手示威的情形,叫人忍俊不禁。然而,人種畢竟是無法強行改變的,即便日本把全國各地的彪形大漢都挑出來集中展示,也不意味日本就是巨人國。於是,那種渴望偉岸、嚮往強大的願望就變成了一種在精神上超越矮小的動力,變成對弱小者的肯定和期待,變成了以小勝大的決心,甚至變成對龐然大物的藐視。

  事情於是變得複雜起來:在日本人的心理中,既嚮往大又蔑視大,既肯定小又克服小,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表面上互相矛盾,實質上是一回事。

  相撲競技不分級別,道理就在這裡。

  關於相撲競賽的公正性,日本人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對於他們來說,所有選手參加同一級別的比賽恰恰是相撲運動的樂趣所在,相撲手後天的技道和意志的磨鍊,比爹媽先天給予的身體更加重要;力量懸殊的對抗,比起勢均力敵的較量,往往更饒有興味。賽場上,大個子威風凜凜,固然贏得觀眾仰慕,小個子不畏強敵,更令人敬佩,尤其是當小個子憑藉勇氣和機敏將龐然大物的對手掀翻在地的時候,觀眾總是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可見在情感上,日本人更傾向於同情和支持弱小者。當然,這也與日本人獨特的平衡觀有關。生活中,日本人素來不喜歡機械的對稱和均衡,而傾心於不規則的構圖,就像他們喜歡奇數而不喜歡偶數一樣。他們欣賞的,是那種動態的平衡。

  以小搏大的文化心理

  這種同情弱小、超越弱小的情結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依據。

  讀日本的民間神話故事,可發現許多「小蘿蔔頭」的原型,表明日本人的集體無意識裡,積澱著崇拜小物的遠古記憶。這些故事內容結構大同小異:小英雄力大無比,驍勇過人,把貌似強大的惡魔打得屁滾尿流;或是倚小靠小,出奇制勝,甚至採取非常的手段取勝,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攫取財富(當然都是打著徵服惡鬼的旗號)。這類故事有不少,除了大名鼎鼎的《桃太郎》,還有《五分次郎》——

  五分次郎是一對終年不育的老夫妻從拇指裡生下來的,個子始終只有五分高。他能駕一枚篁葉當輕舟,能在鯽魚肚子裡跳舞,而且力大無比。有一天他獨自一人出徵去鬼島徵討惡魔,可惡鬼一口就把他吞了下去。在惡鬼的肚子裡,五分次郎拿出他的護身劍——繡花針,東一下西一下地狠紮起來,惡鬼受不了了,哭著叫著請求饒命,五分次郎就在惡鬼的肚子裡講條件:「想叫我住手嗎?那你就得投降!就得把你們島上劫來的珍寶送給我!」惡鬼答應了,五分次郎竄到他的鼻孔裡,被一個噴嚏打了出來。

  《一寸法師》:一寸法師和小姐在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鬼,鬼要抓走小姐,一寸法師上去營救被鬼一口吞進了肚子,「一寸法師身體小,就在鬼肚子裡用針到處扎。鬼趕緊把他吐了出來。這時,另一個鬼抓住了一寸法師,想要把他給捏扁。一寸法師看事情不好,一閃身跳到鬼的眼睛上去了,用繡花針猛地往眼睛裡一刺,鬼疼得哇哇直叫,捂著眼睛就跑了。」

  讀著這些民間故事,回顧日本近代侵略擴張的歷史,一些令人困惑的疑問變得清晰起來:一個後進的蕞爾島國,能夠在近代世界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非同尋常的角色,創造奇蹟,靠的正是這種奮勇進取、以小搏大的絕活;既然是以小搏大,以弱勝強,在力量不敵、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必然會不擇手段使出絕招,就像日本軍隊慣用的伎倆——偷襲,甲午戰爭時這樣做過,日俄戰爭時這樣做過,太平洋戰爭時也這樣做過。正如山本五十六所承認的那樣:「襲擊珍珠港,是不宣而戰,乘敵熟睡之機,割人首級,不足為取,乃東洋武士之精神不能容。」然而,知其「不能容」仍為之,何也?山本司令在襲擊珍珠港之後寫的一首「述志詩」,回答了這個問題:「以身作御盾,忠心為天皇,名譽何所惜,生命皆可拋。」就是說,為了天皇,為了大日本帝國,可以不擇手段地做一切事情。

  以弱勝強,以小搏大,靠的是一種精神信念,因為欲戰勝對手,必先戰勝自己。然而,精神信念並不萬能。憑藉它,在合適的時機可以創造歷史奇蹟;濫用它,則可能給自己帶來萬劫不復之災。日本得之於此,也失之於此。

  讓我們把視線轉向近代的歷史,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日本均有驚世駭俗的表現,其強大的精神力量,顯示了令人悚然的威力。憑藉這種力量,日本贏得了前兩次戰爭的勝利;濫用這種力量,日本在後一次戰爭中慘敗。日本的慘敗,敗在野心太大,導致精神無節制地膨脹,達到自不量力的地步。正如韓國學者李御寧認為的那樣:「襲擊珍珠港的念頭,來自剎那間伺機一擊取勝的劍道和相撲,但那場地太大了。每當把盆景樹木要移植到廣闊的平原時,日本總是犯大錯誤。」這是日本人視野中的盲點,沒有辦法。

  「微型英雄」的心理特徵

  明治時期的著名作家幸田露伴寫過一篇有名的小說《鍛刀記》,寫一個技藝平常的刀匠正藏與情人私奔卻沒有能力養活她,一次酒後吹牛使他變成了鍛刀大師武藏守正光的傳人。王爺送給他白銀50兩,限他120天之內,打造出一把稀世珍奇的寶刀。這使他陷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情人大失所望,趁他酒醉熟睡之際,裹卷50兩銀子離他而去。第二天醒來,正藏發現人財兩空,準備一死了之。就在這時,裡長阻止了他,又給他送來50兩銀子。然而,這更增加了他的壓力,左思右想,依然擺脫不了自殺的念頭,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痛苦地喘著氣,緊緊地盤著腿,脫光了上身,瞪起了決心自裁的雙目,正準備把刀戳進腹中的當兒,他一看,原來手裡拿的,正是被裡長奪下去的那把鐮刀。太混了、太混了,我不能死,死了,就是恩將仇報。那我就打造那口刀吧,可恨我又沒本事;那麼,不打那口刀吧,我又一時一刻也不能活下去。那麼死吧,死雖然容易,可死並不能就此了事……不應該造?應該豁出命來造?……上感王爺對我的恩顧,下報裡長對我的照拂。把十幾年來師傅傳給我的本領全副使出來。把我的精魂全都凝注在最最好的鐵砧上來;咬緊牙關打,用足力氣打。鏨子橫鑿,鑿掉我徘徊之想;鏨子豎鑿,鑿掉我卑怯之心。摺疊起來打,合攏起來打,把我滿腔的熱血,化作原鐵;把我清純的一念,傾注到刃鋼上來。讓我胸中的烈焰,一次又一次地鑠鐵成金,讓我至誠的淚水,化作熱湯飛沫,唯期神靈加護……唉,過去我太糊塗了,那些歷史上有名的寶刀那又是誰打造出來的呢?既不是夜叉,也不是菩薩,也是和我同樣的人身……我生為神國男兒,怎麼能像螻蟻一般地死去呢?——他的心機一轉,顏色陡變,眼中發出血紅的激憤之情,大有上衝霄漢之勢。

  經過三年足不出戶的精心鍛造,正藏終於如願以償,打出一把寶刀,王爺看得如痴如醉,半晌終於說:「外形過美,反而讓人不放心,不知鋒利程度如何?」正藏勃然作色,一躍上殿,叉開雙腿,敲著自己的便便大腹,大叫道:「砍吧,朝這兒砍,保準一揮兩段!」

  這個故事確實驚心動魄,正藏下定決心、樹立信念的時候,他的主體精神開始擴張、潛能得到調動,它去除了主人公心理上的自卑和猥瑣,使其精神爆出火花,釋放出奇異的能量。

  正藏這樣的人在日本比比皆是。這種決心與信念,作為一種個人自我超越的精神動力,是非常可貴的。明治維新日本能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崛起,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戰敗後又能在廢墟上重建,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與此是分不開的。這種精神力量若被正確地引導,將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若被錯誤地利用,與極端的民族主義捆綁到一起,將會爆發巨大的破壞能量而給人類,同時也給它自己造成災難。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李兆忠)

相關焦點

  • 日本傳統文化相撲,是始於中國的
    文:讀閱評說宋朝民間流行相撲。都說相撲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相撲產生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宋朝的"相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相撲"發展的巔峰期。宋朝的宮廷有御用的相撲手,這些相撲手是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
  • 【文化】相撲有啥好看的?為什麼在日本備受推崇?
    明治時代(1868-1911)相撲因為偶然因素被尊為「國技」  相撲被稱為「國技」始自明治時代。日本文化的著名劇作家及學者山崎正和認為,相撲成為國技,只是一個偶然。 為橫綱白鵬梳理髮髻的「床峰」(來源:朝日新聞)  「如果不留髮髻, 哪能算是相撲力士。」相撲力士走過的地方, 空氣中會留下一種獨特的香味,這是鬢髮油的氣味。大力士一個月洗髮5至6次。
  • 日本相撲文化,相撲手的人生,懷著橫綱夢
    相撲在日本是一種崇高的職業,相撲選手不僅收入高待遇好,還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相撲就是一種傳統的摔跤競技運動,但在日本,相撲被奉為國粹。能夠成為相撲手是一種榮耀,其社會地位極高,受人歡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相撲」運動以及相撲手的職業人生。
  • 去日本旅遊去兩國國技館看一場相撲比賽,順便了解下相撲文化
    雖然他們有大量的女粉絲,不過大家不要往歪處想,根據日本傳統的文化要求,相撲選手必須要文武兼備,道德高尚,是優秀武士的榜樣,相撲手需要有寬廣仁慈的心胸,純真熱忱的品質,而且在文化素養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而且他們學習的內容很多,其中就包括漢詩。
  • 日本的大相撲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此時只是一種類似草原民族的摔跤方式,還沒有正式名字。南北朝時期日本引進漢字時,將日式摔跤稱為「相撲」。中國的相撲(中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
  • 相撲丨日本的國技
    對於初次看相撲的人而言,一定會覺得很難理解:比賽看起來就是兩個穿著十分不雅的胖子推來推去,但為什麼日本人卻把相撲視為「國技」來推崇呢?相撲和日本文化又有哪些關聯呢?今天咱們就走進相撲的世界去看一看。據說相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事記》(712年)、《日本書紀》(720年)中的比試力量的神話及宿禰與蹶速的天覽之賽的傳說。
  • 日本獨特職業「洗屁屁」,專為相撲而生,年薪百萬競爭激烈
    日本獨特職業「洗屁屁」,專為相撲而生,年薪百萬競爭激烈世界上有很多種職業,像老師、醫生、服務員等等,但要說年薪百萬的職業卻不多,大多數人都只能拿著月薪三四千的死工資,更不用說是年薪百萬了。想要年薪百萬至少要達到高管級別,或者擁有一技之長,再或者自己創業,其他很難。
  • 日本「國技」相撲運動,兩坨肥球激烈鬥爭,為何受人追捧?
    與日本其他的文化相類似,在大唐盛世,熱愛學習的日本人也學到了「相撲」,但是卻成為了一種流行的體育運動。並且相撲遵從日本神道教的宗教禮儀,十分注重儀式感,講究禮節,甚至是「以禮開始,以禮結束」,等級越高的力士出場還會有自己獨特的禮儀來顯示尊貴。
  • 日本「國技」相撲運動,兩坨肥球激烈鬥爭,為何受人追捧?
    力與美文化展現1、相撲的起源相撲其實源自於中國春秋時期,最開始其實是叫做「角牴」,是帶有武術性質的,後來到南北朝時期才叫做「 相撲」,相撲的性質也隨之變化。與日本其他的文化相類似,在大唐盛世,熱愛學習的日本人也學到了「相撲」,但是卻成為了一種流行的體育運動。
  • 從「角牴」開始,日本「相撲」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國技」的?
    自它誕生開始,相撲就是日本文化的一桿鮮明的旗幟,是日本文化的體現,從各個方面都可以體現出日本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是日本國民思想的一種反應。到了明治維新之後,西方文化湧入日本,一度導致相撲運動在日本陷入低谷,甚至許多人要求廢除相撲。
  • 日本相撲,有點東西
    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不可或缺的藝術文化瑰寶。有很多小夥伴對於相撲,都只是有所耳聞,沒有親眼看過,到了日本如果能親眼看上一場相撲比賽,一定會為你的旅途留下特別的回憶。時至今日,相撲依然保留著古樸的農耕儀式,現在在競技開始的第一天會在土俵埋日本酒、米、鹽等供物來迎接相撲神明,在最終日的千秋樂分出勝負,由於這樣的歷史背景,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已深耕於日本人的心靈與生活了。
  • 日本相撲力士的生活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鎌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從17世紀起,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辦六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每次15天。
  • 日本相撲手人均300斤,身形不如肌肉男,為何日本女性更願意嫁?
    對於「審美」,儘管我們都說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強調的是個人的主觀意願,但不可否認在一定地區的文化背景之下,審美還存在著「共性」的存在,這也是為何會有所謂的韓式風,日式風,美式風的風格,其實就是審美正在不同國家的變化,所以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審美,但要說讓中國男性最關心的
  • 很多日本女人希望嫁相撲選手,為什麼相撲運動在日本如此受追捧?
    相撲選手之所以在日本那麼受追捧,一方面與日本人的文化觀念有關,另一方面就是相撲選手本身的價值。先說第一點:如果你對日本文化有興趣,應該會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特點,日本人似乎對「巨大的」東西情有獨鍾。上個世紀40年代,兩枚原子彈摧毀了日本的國土,同樣了摧毀了他們的國家意識,種族優越和文化認同。潛意識裡,他們盼望著有巨大的東西來拯救自己,為自己帶來安全感。這份期盼除了表現在二次元領域,還表現在被譽為日本「國技」的相撲上。
  • 在日本國內,肥胖的相撲力士,為何是理想的結婚對象?
    雖然看起來略顯滑稽,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相撲這項運動,其乃是日本國技,在日本國內具有相當高的地位。雖然相撲最早來源於中國,在古時候呢人們都稱它為角牴。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早已經成為日本所特有的一種運動。相撲被譽為日本國粹,也稱角力,在日本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 說到日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他們國技——相撲文化
    日本的國技相撲,它是始於日本的神道教,在千年以前,原來是為了感謝神明的一種慶典活動,以後就流傳了下來,演變為今天的相撲活動。作為一種專業競技項目,相撲也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的。日本人的喜愛相撲的程度從古至今一直是長盛不衰的。相撲除了自己熱門以外,無形中也影響了其他的一些文化。
  • 日本「相撲」——原始、古老又充滿趣味的運動
    不過這種刻板印象讓很多人沒辦法深入去了解相撲運動本身,以及相撲運動與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後的魅力。 其實相撲被稱為"日本國技"的時間並不是很久遠。1909年,作家江見水蔭為新建造的國際館起草的致辭文中才提到這一說法:"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自此這個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 日本「最噁心」的職業,相撲運動員的御用保潔師,年薪百萬競爭大
    引言如今,高薪又輕鬆的工作,相信很多人都會心動,但在日本就有這麼一份工作,雖然年薪百萬但競爭和壓力卻非常大。那就是全球最為「噁心」的職業,日本相撲運動員的御用保潔室,那麼你會心動嗎?日本文化習俗提到日本這個國家,大家都不陌生,由於當地有獨特的文化風俗,也吸引了很多人到當地遊玩。提到日本的溫泉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相比溫泉來說,他們更喜歡相撲運動。雖然早期的時候相撲運到在日本並出名,但成為國技之後那些參賽人員的薪資待遇也逐漸水漲船高。
  • 相撲、漆器、抹茶,竟都源於中國:為什麼卻被日本發揚光大?
    如今,日本刀已是國際上三大名刀之一,在國外的電影中屢屢亮相。而中國的刀劍呢? ▲ 電影《殺死比爾》中用到的日本武士刀◇ 相撲日本的相撲也起源中國。日本《相撲之始》和日本體育百科全書都記載:「日本的相撲起源於唐代的中國。」
  • 日漫中透露出的日本有趣文化
    日本二次元動漫可以說是和本國文化融合最好的一種模式,這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文明和優秀的文化傳承這些都可以作為動漫的素材去創作。今天就來盤點下日本動漫中出現的有趣文化。相撲文化相撲運動作為日本獨有的一項競技運動,相撲文化在日本極受歡迎。日本的相撲,最開始類似於古羅馬的競技場,作用是供皇室貴族娛樂欣賞,到了18世紀末,日本的相撲不只是供人觀賞之用,而是朝職業化方向運作,相撲在日本的地位相當高,被稱為「國技」,可見日本對相撲的喜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