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到底能不能救國?

2021-03-02 慢書房

1894年7月,中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即將開戰,慈禧太后從頤和園移駕紫禁城。那一天,天空正下著暴雨,文武百官照例都出城迎駕。

路面積水很深,滿朝文武官員個個匍匐在地,所有官員身上都已經溼了。他們兩膝跪在地上,頂戴上的紅纓都流下了鮮紅的水。

在文武百官的隊伍中,有一位年過八十的大臣,他是張之洞的堂兄「張之萬」。此時的他,因為年紀大了,久跪下去以後卻不能起來。可是,慈禧坐著轎子經過時,竟然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對眼前仿佛視若無物。

百官之中,有一個人親眼目睹這次情景,從此對朝廷心如死灰,發出感嘆:「三十年科舉之夢,於此了結!」隨後不久,便宣布「棄仕從商,下海辦廠」。

這個人就是前不久「大魁天下」的狀元郎——張謇。

01、最早的股份制企業。

張謇,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通州市(今南通市)。張謇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後又被人稱為「四先生」。

1895年4月,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由於《馬關條約》的籤署,舉國上下人人激憤。在這歷史性的悲涼時刻,42歲的張謇選擇了開廠。

狀元公下海,在當時是一件轟動的大事。自古以來,殿試折桂是讀書人的終生夢想,擁有它,等於擁有了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而此時的張謇,放棄了狀元的光環,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商海。

此時江蘇一帶盛產絲綢,紗布織紗也早有傳統。所以,張謇聯合了當地6個老闆,準備一起開辦一家紗廠,起名為「大生」,源自於《易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十分殘酷的。因為許多人對於一個從未經過商的讀書人,缺乏信心。張謇的大生紗廠面臨資金的問題。

張謇擬定了一份《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他公開向社會籌股60萬兩,分6000股,預計每年可以獲得22兩。張謇準備去上海、南通、海門去進行股份認購。

然而,張謇在上海籌股的幾個月裡,資金沒籌集到,身上的錢卻全部花光了,最後不得去擺攤寫字賣畫,才賺到回南通的路費。

一年下來,張謇的大生紗廠只籌到了不到八萬兩。而那些先前打算跟他一起開廠的老闆,也走了好幾個。

正在張謇一籌莫展的時候,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告訴他,在南洋的國營紡織局,正好有兩萬多錠積壓的紗機閒置在那裡,要他試試與官商合作。

張謇看過以後,雖然這些機器因為放在上海的碼頭風吹日曬,鏽跡斑斑,但是為了能早日辦成工廠,所以他咬牙接下了這批機器,光搬運費和除鏽費就花了6000兩銀子。

張謇把大生的股本重新定為50萬兩,那些官錠折價官股25萬兩,剩下的25萬兩再向社會籌集股份。

終於在1899年的一個夏天,大生紗廠終於籌集到了全部資金,中國早期的股份制企業大生紗廠正式開工了。

02、制定《廠約》,打造產業鏈。

1899年5月23日,大生紗廠的第一批「魁星」牌白棉紗出廠了!當天,車間裡啟動了6000錠,一年後,大生紗廠淨賺利潤2.6萬兩白銀。狀元郎張謇開廠成功了!

雖然張謇從求經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但是,他天生就有著經商和管理的才能。在大生紗廠開創之際,他親自撰寫了《廠約》。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張謇制定的這些規章制度中,他詳細地明確了各人的職責、獎罰措施和利潤分配方式。規定了廠內每天下午2點要舉行例會,以便即使解決所發生的問題。

更有趣的是,張謇的《廠約》裡,居然細緻到了招待客人的一些規定。「八碟」、「五簋」、「一點」每個都有詳細的規定。

除《廠約》外,張謇還另外製定了25個章程,其中的規矩達195條。這在當時,可能是中國人自辦企業最高的管理水準了。

張謇的大生紗廠,正常運轉以後,便開始逐漸擴大企業,打造了一系列非常完備的「產業鏈」。

比如,為了降低棉花的收購成本,張謇就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自己開始種棉花;辦「廣生油廠」是因為國利用軋花下來剩下了許多棉籽;辦「大隆皂廠」是為了利用廣生油廠下腳油脂。

張謇創辦的產業鏈企業,還遠不止這些,他所打造的產業鏈是如此的完備,如此的精妙,完全是一種大工業製造的理念,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比張謇小一輩的天津實業家「範旭東」後來說:「南方的張季直先生,在科舉施毒的環境下,他舉辦的工業,居然顧慮到原料與製造的調和、運輸、推銷,兼籌並重,確是特色。」

03、張謇辦廠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張謇辦紗廠,另一個大的貢獻就是「紳督商辦」。與當時盛宣懷的「官督商辦」相比,這是晚清企業的一大進步模式。

作為股份制的大生紗廠,其中股本中的一半,有當時那批紗機的「官股」。所以,一開始是「官商合辦」。但是,張謇開創先例,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讓官府插手到企業當中,官股只負責分紅利,其餘不得幹預廠務。

當時的晚清,新興的企業家群體當中,主要有四類人:一是官辦商人,比如:盛宣懷;二是買辦商人,比如:鄭觀應;三是民間商人,比如:榮宗敬兄弟;四就是士紳商人,比如:張謇。

像張謇這類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被稱之為「士商」或「紳商」。

中國學者馬敏在《過渡形態》中認為:「在官與商這兩大社會階層之間,士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雙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他們往往上通官府,下達工商,即所謂『能工商之郵』,構成官與商之間的緩衝與媒介,擔負起既貫徹官府的意圖,又為工商界代言的雙重使命。」

張謇還有一個令人稱讚的地方就是,他並沒有憑藉自己的權威,而將企業一點一點地據為己有。自始至終,他只是其中的股東之一。

在張謇的影響下,兩年以後,蘇州另外的一位狀元公「陸潤庠」,也開始宣布下海創辦紗廠;還有一位鹹豐時期的老狀元、官居禮部尚書的「孫家鼐」,命他的兩個兒子「孫多森」和「孫多鑫」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器麵粉廠——阜豐麵粉廠。

這些狀元的行為,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裡,簡直是史無前例、驚世駭俗、不可思議。

人們說,是甲午戰爭讓國人得以覺醒!

04、國變思建設,實業救國。

1900年的義和團的運動中,北方遭受到大亂,南方卻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張謇的大生紗廠進入了全盛時期。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一口氣創辦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

雖然張謇的經商十分成功,可他的本意不在此,他依然心繫國家。張謇起草了一份《變法平議》,向朝廷提出了42條具體的改革意見,然而,朝廷沒有任何反應。

張謇十分失望,於是下定決心,從實業和教育方面入手,實現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他決定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徹底從改造自己的家鄉「南通縣」開始。實行「父教育,母實業」,把南通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模範城市。

南通本是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城市,千百年來,素有「富西門,窮東門,叫花子南門」之稱。張謇於是把自己的事業都投注在南門之外的荒地上。他立誓一定要把這裡建 成一座中國最好的模範城。

多年以後,南通的舊城,終於被張謇改造成了最新的城市。道路寬廣,可通汽車。另外還建有南通師範、圖書館、博物苑、更俗劇場、南通俱樂部以及女子傳習所、通海實業銀行等企業及公共設施,比鄰而興。

1922年,中國科學社在南通舉行年會,梁啓超到會,稱南通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

張謇把一生的心血和財富都用於了南通的教育事業和地方的建設上。

05、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1924年,短暫的和平被打破了。各軍閥再次開戰,戰亂蔓延到了江浙一帶。那一年天災也不斷,漢水泛濫,農產品歉收,各種原材料大漲。棉花價格也首當其衝。

許多廠家不堪重負,爆發紗廠危機。在這場危機當中,最轟動的事件就是「狀元企業家」張謇破產了!

張謇的商業王國轟然倒塌,被迫把苦心經營了30年的全部企業交給了債權人接管。已經72歲的張謇不由感嘆:「不幸而生中國,不幸而生今之年代!」

張謇的失敗,其實是有原因的。戰爭和天災佔一部分,其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一,理想主義的建設。張謇為了建設南通的公益事業,大生紗廠一直無償「獻血」,早已經超出了企業的正常負擔。

二,「本小事大」,「急進務廣」。張謇後期最大的失誤就是投資了「墾牧業」。張謇先後創辦了20家墾牧企業,共圍海400萬畝,累計投入資金達2119萬銀元。在十多年裡,所圍的海堤三次被特大颱風催毀,致使墾牧項目全部失敗。

三,企業管理混亂。由於張謇後來的精力都在企業之外,導致集團內部管理混亂。

1926年7月17日,一代「狀元企業家」張謇去世。

留有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卻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張謇的破產和去世,令人扼腕嘆息。

如今的南通,被稱之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有創辦的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第一所氣象站。

後來,胡適為他的傳記作序,稱他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

以文人之身,從辦廠之事

實業救國,雖敗猶榮

21世紀的我們又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1月17日(周日晚)7點

歷史學者傅國湧,南京大學教授景凱旋

慢書房特邀主持人孟磊

一同做客慢書房

為我們分享「不做大炮,做微生物」

從張謇到盧作孚

回顧清末民初的實業家

敬請期待

傅國湧,歷史學者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孟磊,蘇州電臺主持人,慢書房特邀主持人


「大商人」系列以六冊、近四十萬字的體量,重新挖掘被忽視已久的近代民營企業創業史,分別從六組各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張謇、榮氏兄弟、穆藕初、範旭東、盧作孚和劉鴻生)的創業史入手,探尋中國現代工商業真正的本土源頭,還原最早的民營企業家們對品牌、責任、技術、管理、團隊、企業文化的探索和實踐。

張謇創造的「南通模式」,造廠力求其快的「榮宗敬速度」,穆藕初引入的科學管理法,「永久黃」的團隊精神,劉鴻生的企業託拉斯計劃、小魚吃大魚的「盧作孚神話」……這一切將帶領讀者發現中國工商業竟然曾發展到如此進步的程度,出現過如此科學和民族的管理方式,進而重新審視和思考實業家們「得寸進寸」、推動社會進步的漸進路徑。

本書於2008年第一次出版,此次讀庫團隊全新修訂,推出文庫版,分為六冊。全系列總計約四十萬字,共有兩百部參考文獻。

本系列中張謇、榮氏兄弟曾於《讀庫》發表,此次單行本出版,內容進行了全方面的修訂。讀庫特邀插畫師餘智勍為「大商人」繪製封面插畫,六幅古典版畫風格人物肖像畫, 莊嚴而自然、準確而簡約,力求將各位大商人的形象真實傳神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進店買到這本書


—FIN—

整理丨慢師傅

排版丨慢師傅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線上慢書房

相關焦點

  • 冷遹的實業救國之路
    1921年,退出軍政舞臺,本著「實業救國」的理想,以發展民族經濟為己任,創辦了江北鹽墾公司、杭州福華絲綢公司、永安蠶種場、黃墟農楊、四益農場等企業,並出任多家公司的董事長。大豐鹽墾公司實業救國之路的起點護法運動失敗後,冷遹自廣州回到上海,居住在上海復興中路(拉斐德路)285弄47號(瑞華坊)。時值張謇發起創辦大豐、泰和鹽墾公司,他與張謇的交往中受到啟發,積極響應。
  • 萬古長流,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
    此後,張謇和張之洞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改良救國的辦法,他們兩個都不是空談家,而是雷厲風行的實幹家,說幹就幹,為了挽救這個國家,張謇開啟了他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回家辦廠的計劃遭到了大家的反對。 忍受別人的侮辱和譏諷,跟平生不屑與之為伍的人打交道,走這輩子從沒走過的道路,這就是張謇這位清末狀元,為了心中實業救國的理想,忍辱負重,不苟私利。 1899年,大生紗廠開工,張謇專門帶領著他的部下,極其莊重嚴肅地整理衣帽,對著那一片電燈火光鄭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 時政現場說丨實業救國 實幹興邦——弘揚張謇精神
    一個月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江蘇南通博物苑考察,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2020年12月12日,北京。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企業界人士濟濟一堂,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說實業、話創新、談愛國、論社會責任,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所以,他在民國臨時政府初建立,就頒布了有關促進實業和民生發展的法令法規,廣州軍政府開府,他堅持繼續這一方針,於軍政事務叢集中,仍親自指導、參與重要的機構及實業的設立。廣州中華國民銀行的活動就是典型一例。他把建設穩固、雄厚的民生經濟基礎,視為他民本思想實現的保證和整體之一部分。
  • 「實業興邦」實踐證明,製造業在此次疫情期間貢獻了最大的力量
    實業興邦,實業救國,早在兒時的課本中我們就聽到過這個詞,雖然不明白具體含義,但也能感覺到,你可以種糧,你可以經商,你可以製造,你可以進己之所能為國家做貢獻。19世紀末已開始出現實業救國論,20世紀初,張謇極力宣揚實業救國論,認為:「救國為目前之急……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其根本則在實業」。張謇是中國近代實業救國論的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實業救國論經他提倡而在資產階級上層人物中風行一時。
  • 總書記昨天參觀的南通博物苑, 創辦人張謇曾這樣「教育救國」
    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
  • 湖湘實業風雲錄丨近代中國實業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墾荒下萌發
    實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湖南歷史悠久,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心憂天下、經世致用的湖南人,不僅會讀書、會打仗,也會開礦辦廠搞實業。近代中國實業的嫩芽,正是在一群湖南人的墾荒下萌發的。近代以來,湖南人前後接力、經世濟國,創造了非凡的偉業。
  • 實業報國 實幹興邦
    「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 十日談|一部著作:實業計劃偉人情懷
    《實業計劃》是孫中山治國經濟思想高度凝練之作,描繪了他關於中國國民經濟工業化的宏偉理想和具體規劃,涉及三十多個行業百多個方面。1894年6月,孫中山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強國的想法,「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在天津求見李鴻章失敗後,孫中山明白「和平方法,無可復施」,從而開啟了他革命救國的道路。但在孫中山心中始終懷抱著建設實業、富強家國的夢想,一刻也不曾忘記。
  • 實體行業到底該如何轉型,實業興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追求短視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忽然發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近代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對於生態平衡的論述和科學的發展觀不得不讓世界各國從新審視我們到底要什麼?中國是一個全球性經濟大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更是讓我們更具備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和資本!
  •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開展 來源: 海門區局 發布時間:2021-01-11 字體:[ 大 中 小 ] 1月8日,江蘇省江海博物館「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正式亮相。
  • 海能實業:設立安福縣海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研發中心)
    海能實業:設立安福縣海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研發中心) 時間:2020年03月10日 20:00:43&nbsp中財網 原標題:海能實業:關於設立安福縣海能實業證券代碼:300787 證券簡稱:海能實業 公告編號:2020-033 安福縣海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設立安福縣海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一息尚存,不忘救國
    他總是以「愛國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國」等鞭策自己。——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典出:孫中山《復伍廷芳林葆懌函》■原文:嘗聞匹夫慕義,何處不勉;惟不辭勞怨於前,遽敢卸仔肩於後,悃悃之愚,當能共諒。
  • 馬相伯一生投身教育救國,臨終前感嘆沒把中國叫醒
    老人一生致力於通過教育喚醒國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病重之際,由於憂國憂時,他說道:「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早年出國經歷使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下定決心毀家興學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
  • 賽先生在中國:中國科學社與近代中國的「科學救國」
    「科學救國」在近代中國的困境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程念祺的發言著重討論了「科學救國」在近代中國的困境。 程念祺指出,近代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這種落後是全方位的,但窮和弱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 他是世人稱讚的「布衣都督」,曾拒官13次,實業興國,造福鄉梓
    1906年,在西方新思潮影響下,他提出「採西法而變通之」,把西方的議會制改為中國的立憲制,跟提倡實業救國的末代狀元張謇一起組織預備立憲會而名噪大江南北,成為清末立憲黨首領之一。這兩位乘龍快婿不僅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發展地方經濟方面作出了各自的貢獻,也對湯壽潛後來的教育救國和實業富國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 賽金花的救國傳奇
    她善於交際,聰明好學,一口標準德語說得德國人五體投地,德國是個看情調的國家,眼前這個風情萬種東方美女,把他們迷得靈魂出竅,他們才不管她是不是妓女出身,她給德國高層社交圈留下美好印象,特別是武官瓦德西對這個東方美女更是情有獨鍾,這給她後來她救國留下伏筆。
  • 曲線救國,父慈子孝,老傳統不能丟
    在過往的假面騎士之中,宣誓效忠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在東大媽老傳統裡,「宣誓效忠」等於「曲線救國」,「假面之父」等於「父慈子孝」。「想要知道答案嗎?那就效忠於我吧。」「我將,宣誓效忠!」這仿佛上演了一部非常精彩的諜戰故事啊。不破微微一笑,發現事情並不簡單。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有人為不破送上一根拐杖呢?這跟拐杖那應該就是或人的了。
  • 石榴籽到底能不能吃嗎?
    那麼,你知道石榴籽到底能不能吃嗎?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石榴籽到底能不能吃的小常識,解決了很多人困擾的煩惱。下面就來了解一下石榴籽到底能不能吃的小常識吧!石榴籽能不能吃的小常識平常喜歡吃石榴嗎?石榴雖然好吃但是每次吐石榴籽很麻煩嗎?在告訴你石榴籽到底能不能吃之前,先給大家分享一招如何快速剝石榴。
  • 「父教育 母實業」 ——張謇的企業家精神
    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國家情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張謇提出「實業救國」是對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亡國滅種災難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