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中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即將開戰,慈禧太后從頤和園移駕紫禁城。那一天,天空正下著暴雨,文武百官照例都出城迎駕。
路面積水很深,滿朝文武官員個個匍匐在地,所有官員身上都已經溼了。他們兩膝跪在地上,頂戴上的紅纓都流下了鮮紅的水。
在文武百官的隊伍中,有一位年過八十的大臣,他是張之洞的堂兄「張之萬」。此時的他,因為年紀大了,久跪下去以後卻不能起來。可是,慈禧坐著轎子經過時,竟然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對眼前仿佛視若無物。
百官之中,有一個人親眼目睹這次情景,從此對朝廷心如死灰,發出感嘆:「三十年科舉之夢,於此了結!」隨後不久,便宣布「棄仕從商,下海辦廠」。
這個人就是前不久「大魁天下」的狀元郎——張謇。
01、最早的股份制企業。張謇,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通州市(今南通市)。張謇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後又被人稱為「四先生」。
1895年4月,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由於《馬關條約》的籤署,舉國上下人人激憤。在這歷史性的悲涼時刻,42歲的張謇選擇了開廠。
狀元公下海,在當時是一件轟動的大事。自古以來,殿試折桂是讀書人的終生夢想,擁有它,等於擁有了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而此時的張謇,放棄了狀元的光環,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商海。
此時江蘇一帶盛產絲綢,紗布織紗也早有傳統。所以,張謇聯合了當地6個老闆,準備一起開辦一家紗廠,起名為「大生」,源自於《易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十分殘酷的。因為許多人對於一個從未經過商的讀書人,缺乏信心。張謇的大生紗廠面臨資金的問題。
張謇擬定了一份《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他公開向社會籌股60萬兩,分6000股,預計每年可以獲得22兩。張謇準備去上海、南通、海門去進行股份認購。
然而,張謇在上海籌股的幾個月裡,資金沒籌集到,身上的錢卻全部花光了,最後不得去擺攤寫字賣畫,才賺到回南通的路費。
一年下來,張謇的大生紗廠只籌到了不到八萬兩。而那些先前打算跟他一起開廠的老闆,也走了好幾個。
正在張謇一籌莫展的時候,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告訴他,在南洋的國營紡織局,正好有兩萬多錠積壓的紗機閒置在那裡,要他試試與官商合作。
張謇看過以後,雖然這些機器因為放在上海的碼頭風吹日曬,鏽跡斑斑,但是為了能早日辦成工廠,所以他咬牙接下了這批機器,光搬運費和除鏽費就花了6000兩銀子。
張謇把大生的股本重新定為50萬兩,那些官錠折價官股25萬兩,剩下的25萬兩再向社會籌集股份。
終於在1899年的一個夏天,大生紗廠終於籌集到了全部資金,中國早期的股份制企業大生紗廠正式開工了。
02、制定《廠約》,打造產業鏈。1899年5月23日,大生紗廠的第一批「魁星」牌白棉紗出廠了!當天,車間裡啟動了6000錠,一年後,大生紗廠淨賺利潤2.6萬兩白銀。狀元郎張謇開廠成功了!
雖然張謇從求經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但是,他天生就有著經商和管理的才能。在大生紗廠開創之際,他親自撰寫了《廠約》。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張謇制定的這些規章制度中,他詳細地明確了各人的職責、獎罰措施和利潤分配方式。規定了廠內每天下午2點要舉行例會,以便即使解決所發生的問題。
更有趣的是,張謇的《廠約》裡,居然細緻到了招待客人的一些規定。「八碟」、「五簋」、「一點」每個都有詳細的規定。
除《廠約》外,張謇還另外製定了25個章程,其中的規矩達195條。這在當時,可能是中國人自辦企業最高的管理水準了。
張謇的大生紗廠,正常運轉以後,便開始逐漸擴大企業,打造了一系列非常完備的「產業鏈」。
比如,為了降低棉花的收購成本,張謇就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自己開始種棉花;辦「廣生油廠」是因為國利用軋花下來剩下了許多棉籽;辦「大隆皂廠」是為了利用廣生油廠下腳油脂。
張謇創辦的產業鏈企業,還遠不止這些,他所打造的產業鏈是如此的完備,如此的精妙,完全是一種大工業製造的理念,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比張謇小一輩的天津實業家「範旭東」後來說:「南方的張季直先生,在科舉施毒的環境下,他舉辦的工業,居然顧慮到原料與製造的調和、運輸、推銷,兼籌並重,確是特色。」
03、張謇辦廠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張謇辦紗廠,另一個大的貢獻就是「紳督商辦」。與當時盛宣懷的「官督商辦」相比,這是晚清企業的一大進步模式。
作為股份制的大生紗廠,其中股本中的一半,有當時那批紗機的「官股」。所以,一開始是「官商合辦」。但是,張謇開創先例,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讓官府插手到企業當中,官股只負責分紅利,其餘不得幹預廠務。
當時的晚清,新興的企業家群體當中,主要有四類人:一是官辦商人,比如:盛宣懷;二是買辦商人,比如:鄭觀應;三是民間商人,比如:榮宗敬兄弟;四就是士紳商人,比如:張謇。
像張謇這類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被稱之為「士商」或「紳商」。
中國學者馬敏在《過渡形態》中認為:「在官與商這兩大社會階層之間,士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雙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他們往往上通官府,下達工商,即所謂『能工商之郵』,構成官與商之間的緩衝與媒介,擔負起既貫徹官府的意圖,又為工商界代言的雙重使命。」
張謇還有一個令人稱讚的地方就是,他並沒有憑藉自己的權威,而將企業一點一點地據為己有。自始至終,他只是其中的股東之一。
在張謇的影響下,兩年以後,蘇州另外的一位狀元公「陸潤庠」,也開始宣布下海創辦紗廠;還有一位鹹豐時期的老狀元、官居禮部尚書的「孫家鼐」,命他的兩個兒子「孫多森」和「孫多鑫」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器麵粉廠——阜豐麵粉廠。
這些狀元的行為,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裡,簡直是史無前例、驚世駭俗、不可思議。
人們說,是甲午戰爭讓國人得以覺醒!
04、國變思建設,實業救國。1900年的義和團的運動中,北方遭受到大亂,南方卻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張謇的大生紗廠進入了全盛時期。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一口氣創辦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
雖然張謇的經商十分成功,可他的本意不在此,他依然心繫國家。張謇起草了一份《變法平議》,向朝廷提出了42條具體的改革意見,然而,朝廷沒有任何反應。
張謇十分失望,於是下定決心,從實業和教育方面入手,實現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他決定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徹底從改造自己的家鄉「南通縣」開始。實行「父教育,母實業」,把南通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模範城市。
南通本是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城市,千百年來,素有「富西門,窮東門,叫花子南門」之稱。張謇於是把自己的事業都投注在南門之外的荒地上。他立誓一定要把這裡建 成一座中國最好的模範城。
多年以後,南通的舊城,終於被張謇改造成了最新的城市。道路寬廣,可通汽車。另外還建有南通師範、圖書館、博物苑、更俗劇場、南通俱樂部以及女子傳習所、通海實業銀行等企業及公共設施,比鄰而興。
1922年,中國科學社在南通舉行年會,梁啓超到會,稱南通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
張謇把一生的心血和財富都用於了南通的教育事業和地方的建設上。
05、偉大的失敗的英雄!1924年,短暫的和平被打破了。各軍閥再次開戰,戰亂蔓延到了江浙一帶。那一年天災也不斷,漢水泛濫,農產品歉收,各種原材料大漲。棉花價格也首當其衝。
許多廠家不堪重負,爆發紗廠危機。在這場危機當中,最轟動的事件就是「狀元企業家」張謇破產了!
張謇的商業王國轟然倒塌,被迫把苦心經營了30年的全部企業交給了債權人接管。已經72歲的張謇不由感嘆:「不幸而生中國,不幸而生今之年代!」
張謇的失敗,其實是有原因的。戰爭和天災佔一部分,其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一,理想主義的建設。張謇為了建設南通的公益事業,大生紗廠一直無償「獻血」,早已經超出了企業的正常負擔。
二,「本小事大」,「急進務廣」。張謇後期最大的失誤就是投資了「墾牧業」。張謇先後創辦了20家墾牧企業,共圍海400萬畝,累計投入資金達2119萬銀元。在十多年裡,所圍的海堤三次被特大颱風催毀,致使墾牧項目全部失敗。
三,企業管理混亂。由於張謇後來的精力都在企業之外,導致集團內部管理混亂。
1926年7月17日,一代「狀元企業家」張謇去世。
留有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卻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張謇的破產和去世,令人扼腕嘆息。
如今的南通,被稱之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有創辦的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第一所氣象站。
後來,胡適為他的傳記作序,稱他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張謇
以文人之身,從辦廠之事
實業救國,雖敗猶榮
21世紀的我們又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1月17日(周日晚)7點
歷史學者傅國湧,南京大學教授景凱旋
慢書房特邀主持人孟磊
一同做客慢書房
為我們分享「不做大炮,做微生物」
從張謇到盧作孚
回顧清末民初的實業家
敬請期待
傅國湧,歷史學者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孟磊,蘇州電臺主持人,慢書房特邀主持人
▼
「大商人」系列以六冊、近四十萬字的體量,重新挖掘被忽視已久的近代民營企業創業史,分別從六組各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張謇、榮氏兄弟、穆藕初、範旭東、盧作孚和劉鴻生)的創業史入手,探尋中國現代工商業真正的本土源頭,還原最早的民營企業家們對品牌、責任、技術、管理、團隊、企業文化的探索和實踐。
張謇創造的「南通模式」,造廠力求其快的「榮宗敬速度」,穆藕初引入的科學管理法,「永久黃」的團隊精神,劉鴻生的企業託拉斯計劃、小魚吃大魚的「盧作孚神話」……這一切將帶領讀者發現中國工商業竟然曾發展到如此進步的程度,出現過如此科學和民族的管理方式,進而重新審視和思考實業家們「得寸進寸」、推動社會進步的漸進路徑。
本書於2008年第一次出版,此次讀庫團隊全新修訂,推出文庫版,分為六冊。全系列總計約四十萬字,共有兩百部參考文獻。
本系列中張謇、榮氏兄弟曾於《讀庫》發表,此次單行本出版,內容進行了全方面的修訂。讀庫特邀插畫師餘智勍為「大商人」繪製封面插畫,六幅古典版畫風格人物肖像畫, 莊嚴而自然、準確而簡約,力求將各位大商人的形象真實傳神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進店買到這本書
—FIN—
整理丨慢師傅
排版丨慢師傅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線上慢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