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漢樂府這種古代敘事詩的表達形式,被很多人所喜愛。這樣的佳作既具有故事的趣味性,同時表達的詞彙也很通俗易懂。在誦讀文章的過程中也會令人覺得朗朗上口,這就是人們喜愛的原因。
其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同齊名,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可是最近的教科書當中,前篇文章卻被直接移了出去。這令很多的人都覺得遺憾,甚至覺得有些不太接受。意境如此之好的作品,為什麼不讓學生去學習呢?原來這與這首敘事實所存在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的朝代是漢武帝的時代,漢武帝特別的推崇儒家學派。而儒家學派則非常的講究倫理綱常,並且做出非常明確地表示,子女對父母要順從絕對不可以忤逆,哪怕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也要諒解,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而此文當中,就非常的突出這一點。
哪怕他所寓意的兩個人的愛情,代表著這兩個人嚮往婚戀自由的美好願望。但是由於他的故事結尾非常的悽慘,很容易就會讓情竇初開的學生,產生對於未來婚姻的恐懼感。還有一點就是文中所表達的另外一層意思,代表著一些人們對於封建思想的挑戰。
而且這篇文章當中所歌頌的愛情,他們所表達的形式也非常的有問題。兩個人明明相愛不願意分開,焦仲卿卻不敢向母親去表達自己的意願。最後竟然用非常極端的方式,兩個人雙雙的去自殺來解決問題。而作者卻對這樣的舉動非常的推崇,甚至還誇張地表示他們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天地。因此才會雙雙地化為孔雀飛走了。這是一種非常極端而負面的影響,的確不適合青少年去深入地學習。
這一點對於那些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型的學生,是非常有害的。之所以會這麼說就是因為,害怕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會讓學生和家長的矛盾持續激化,讓學生更大膽的去和自己的父母做對。所以說把篇文章移出課本,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樣移出課本的,還有非常有名的《出師表》。這樣的舉動卻很令人懷疑,畢竟曾經的這篇文章是每個學生的必背科目。怎麼會這麼容易就移出語文課本呢?
雖然說《出師表》代表了諸葛亮的忠君愛國,可是這種忠一種非常過分的"愚忠"。十分堅持讓那個不成器的少主畢業繼承一切,只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然而他卻完全忘記了廣大階層人民,他們的利益會因此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傷害。
同樣被移出教科書的還有曾經的民族英雄嶽飛。經過不斷的推敲嶽飛被評定為民族英雄,是十分不妥的舉動。中國有56個民族,哪怕當初嶽飛抗擊的匈奴,也包括在中國的56個民族當中。所以才被嶽飛移出了教科書。
由此可見當代的教育越來越嚴謹,這是一件非常慶幸的事情。畢竟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了解歷史,所遵循的必須是事件的本質和真相。因此這樣對學生負責的行為,是我們大家非常贊同的。畢竟潛移默化之下,會對學生的一些內心思想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每一篇印在教科書上的文章,都應該是千挑萬選而產生的。